金軍發出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悲歎。


    公元1140年,嶽飛再一次的揮師北伐,這一次的目標是收複中原,克複幽燕十六州。


    嶽家軍先後收複鄭州、洛陽等數座大城市,一次又一次的大敗金軍,大軍劍指朱仙鎮。


    這一刻離收複中原隻有1毫米。


    這個時候,燕雲十六州離開中原王朝的控製,已經202年了。


    嶽元帥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嶽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這是很多個出師未捷身先死,有勇有謀的將領。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親率大軍進攻南宋,大軍主力進入四川,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兵臨城下。


    經過300多年的努力,在犧牲了多位皇帝,無數的將領之後,在公元1271年,不僅沒有收迴燕雲十六州,連整個華夏都成為了少數民族的天下。


    這一年,元朝建立了,太讓人絕望了。


    這一天離燕雲十六州失去已經333年。


    這是漢民族最大的痛。


    文天祥被俘不降,終被殺害,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


    1279年,南宋王朝最後的軍隊與元朝在崖山展開生死決戰,宋軍全軍上下殊死抵抗丞相陸秀夫在萬般無奈之下,隻好背年僅8歲的小皇帝趙昺在崖山跳海,殉國死社稷。


    宋朝的十萬子民也相繼投海殉國。


    這一天,日月無光,浮屍遍地。


    明朝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率大軍擊敗元朝的主力,收複元朝首都大都,隨後收複燕雲十六州全境。


    這一天,距離燕雲十六州離開漢民族的控製已經430年了。


    當徐達,常遇春的軍旗再一次出現在北京城牆之上,這一刻已經等了430年。


    這一刻,無數的出師未捷的皇帝和將領終於可以含笑九泉。


    中原收複了,燕雲十六州收複了。


    大漢民族的血統又再一次得到延續。


    從這一刻開始,大漢族將用身軀,鮮血來守護這崇山峻嶺,高城險關。


    在這些崇山峻嶺之上,修上萬裏長城來守護國土和百姓。


    從這一刻開始,直到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在北京煤山。


    276年,燕雲十六州一直在漢民族政權的統治之下。


    中原政權再也沒有把自己的女人送給少數民族的首領來換取一時的苟且。


    再也沒有皇帝無恥的稱少數民族的皇帝為大哥。


    從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到1644年,大明的天子在最北方守護著國門,直到最後一位天子身死後,在耗死了清朝的兩代君王後,清朝的第三位君王才進入了山海關。


    大明王朝的國勢之尊,超越千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這是大明王朝最為後世喜歡和推崇的地方。


    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元朝末年,蒙古統治者殘暴無道。


    1351年,元廷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


    “治河”和“變鈔”導致紅巾軍起義爆發。


    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爆發。


    1352年,郭子興響應,聚眾起義,攻占濠州。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備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


    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宋,年號龍鳳,稱小明王。


    郭子興病故後朱元璋統率郭部,小明王任其為左副元帥。


    1356年,朱元璋占領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周圍戰略要地,獲取一塊立足之地。朱元璋采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


    1360年,鄱陽湖水戰中殲滅陳友諒的主力。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封為吳國公。1363年,陳友諒敗亡。


    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初步建立政權,史稱“西吳”。


    與占平江府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


    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後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命徐達、常遇春等將北伐,攻占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


    之後朱元璋又相繼消滅四川的明升和雲南的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遼東的納哈出。


    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的軍隊。


    朱元璋即位後,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恢複社會生產。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在地方確立裏甲製,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在政治上,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汙吏。


    明太祖在位時期,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之役大破北元,消除外患。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也對功臣有所猜忌。


    朱元璋借此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清理權貴和不法功勳。


    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又殺禦史大夫陳寧、禦史中丞塗節等人,廢除中書省,不再設丞相。


    1390年,李善長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坐死,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


    此後,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大加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


    加上空印案與郭桓案合稱明初四大案。


    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設立錦衣衛加強特務監視等一係列手段來加強皇權。


    1398年,朱元璋去世。


    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帝。


    建文帝為鞏固中央集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


    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


    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鏟除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經過四年的奪位戰爭,最後率軍南下,攻占京師,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1402年,燕王朱棣即位,改元永樂。


    朱棣即位後,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


    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


    明成祖還恢複了明太祖時期後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廠衛製度由此確立。


    1405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


    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隔年開始大規模營建北京,1420年完工,1421年遷都北京。


    永樂時期武功昌盛,明朝收複安南,設交趾布政司。朱棣又親自率兵五征漠北打擊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


    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衛所自治權。


    朱棣還於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


    東北方麵,朱棣還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設置衛所,並派亦失哈安撫黑龍江下遊的野人女真。


    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奴兒幹都司,亦失哈並於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


    朱棣實行積極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鄭和下西洋,與各國進行政治經濟來往,增長財政收入的同時將朝貢製度推向巔峰。


    其艦隊規模空前龐大,最遠到達東非索馬裏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明史》評價明成祖時期的國力“遠邁漢唐”。


    朱棣去世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在位期間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


    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


    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


    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


    明宣宗即位後迅速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宣宗實行德政治國,並且先後派遣鄭和、王景弘下西洋,並延續明仁宗的治國理念,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繼續重用“三楊”,息兵養民,賑荒懲貪,使明朝天下安定,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使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仁宣之治”。


    宣宗同樣擅長書畫,有畫作傳世。


    但其執政期間並非毫無弊端,由於宣宗喜好養蟋蟀,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


    同時宣宗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亂政埋下隱患。


    1435年,年僅三十八歲的宣宗去世。


    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


    此時太監王振開始幹涉朝政,1442年,遏製王振權勢的張太後去世之後王振大肆攬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王振更專橫跋扈,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幹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英宗對他信任有加。


    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


    此時,明王朝流民問題十分嚴重。正統時期,流民問題幾乎遍及全國。打破了明初確立的基層裏甲控製體係。


    明王朝為榨取更多白銀,加緊盤剝礦工,對閩、浙、贛部分山區實行封鎖,1444年,葉宗留、鄧茂七等發動起義,沉重打擊了明王朝在閩浙的統治勢力。


    此外,正統時期,英宗與王振連續發動對麓川的征討戰爭,明征麓川之役,數十萬人被征用,致使大軍疲憊、國庫虧空,對北麵蒙古瓦剌的防禦空虛。


    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侵明。王振慫恿英宗集結五十萬軍隊禦駕親征。


    大軍迴師至土木堡時,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英宗被俘,王振為亂軍所怒殺,史稱“土木之變”。


    這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土木之變後,兵部侍郎於謙擁戴英宗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改元景泰。


    於謙升任兵部尚書,決定堅守北京,整頓邊防積極備戰,隨後南直隸、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


    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於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


    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於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並於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1450年,也先釋放英宗。


    然而代宗因為皇權問題不願遣使迎駕,後又把英宗困於南宮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見濟病死,代宗遲遲不肯再立朱見深為太子。


    英宗、代宗因而嚴重對立。


    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聯盟,欲擁戴英宗複辟以求功賞。


    趁著明代宗重病之際發動政變。徐有貞率軍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領東華門,立明英宗於奉天殿,改元天順,史稱奪門之變。


    之後廢代宗為郕王,並且逮處死於謙。明英宗複辟後,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恢複的殉葬。


    之後因內部政變流放徐有貞,因曹石之亂誅殺石亨、曹吉祥等人。


    1464年,英宗去世,太子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


    憲宗時期,重用閣臣李賢等人輔政,於奪門以來諸政,重新厘正,以取得朝野支持。


    為於謙平反,恢複景泰帝帝號。但李賢去世之後,憲宗寵愛年長自己十七歲的萬貴妃,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怠於政事。


    晚年又好方術,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憲宗直接頒詔封官,是為傳奉官,造成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時才全被裁撤。


    1487年,明憲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


    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自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被譽為“中興令主”。[98]孝宗先是將成化年間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免,逮捕治罪,並選賢任能以委重任。


    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製,錦衣衛與東廠也謹慎行事,法治寬刑。


    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明史稱孝宗為“恭儉有製,勤政愛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史稱弘治中興。


    1505年,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武宗即位後極好逸樂,建設豹房供自己享樂。此時明朝外有韃靼達延汗進犯、內有安化王、寧王叛亂和民變等重大事件。


    1520年武宗借出征江西寧王叛亂為由而南下遊玩,以大將軍朱壽為名前往南京,親自俘虜已被王守仁擊敗的寧王朱宸濠。班師迴京途中,於南直隸清江浦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1521年於豹房駕崩。


    因死後無子使孝宗一脈絕嗣。


    這也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鹿鼎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軒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軒樟並收藏明鹿鼎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