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辦公室。”她說。
“讓家屬做好準備,這種感染——”
其實他不必說,她也知道。
他們過去做過的大型手術裏,有超過一半的病例是死於術後感染。傷口感染幾乎是全世界所有外科醫生的天敵,手術再成功,也要麵對術後感染的驚人致死率。作為醫院裏最有名的兩個外科醫生,沈奚和段孟和都很熟悉這種感染的症狀和傷口情況。
段孟和有一位同學,就是因為在屢次手術成功後,病患都死於感染,自信心被摧毀後放棄了外科醫生的職業。對病情的束手無策,是對醫生最大的折磨。
沒有一種藥品可以處理這樣的情況,完全沒有……
“你先主刀,我去請幾位仁濟的朋友過來,”段孟和說,“他們外科室新買了一批藥物,也許會有新的希望。”他這麽說是在安慰她。
仁濟是他的老東家,平日就聯繫緊密,若採購了新藥,必然會第一時間告訴他。但在上海,那裏是外科手術量最大的一間西醫院,倘若能請來醫生會診,再好不過。
半小時後。
護士送來各項術前檢查的報告,沈奚沉默地看著報告,過了會,說:“準備手術。”
她把原先的傷口縫合線拆開,清理感染源,重新縫合處理。
裏麵的肌肉肌腱已經壞死。
……
都在指向極壞的結果。
手術結束,正是夕陽西下。
護士替沈奚準備了靜脈輸液所需的耗材,這是段孟和臨走前開的單子,在醫院裏隻有急症病人才準許進行靜脈輸液,被準許操作的醫生不超過三人。沈奚就是其中一個。
她在他皮裹著骨的手背上找著靜脈,消毒、穿刺,用藥。
看著一滴滴的液體流入傅侗臨的身體裏,祈禱著,這個藥能對他有一點幫助。
沈奚把那隻手小心地放下,竟在這一刻對自己多年前的選擇有了自我質疑。究竟選擇醫學研究更好,還是臨床救人更重要?當時的她沒有找到答案,隻是渴望能出現一種高效藥物能夠治療細菌性感染,能救迴傅侗臨。後來盤尼西林的問世,讓她每每想起這一日的小五爺,想到這一日手術台上矢誌報國的青年,都是心中隱隱作痛。
“……嫂子。”熟悉的聲音,震顫著她的心。
沈奚心知他情況不樂觀,可還是微笑著,俯下身去輕聲說:“少說話,好好休息,接下來可能還會有手術。”
傅侗臨褐色的眼睛裏有著疑問,他遲鈍著,緩緩轉動眼珠,在看她,看牆麵、地麵,沒力氣觀手術室的全貌,可還是辨認出了這是何處:“嫂子是醫生了……”他笑。
“嗯,”她也笑,柔聲道,“你傷口處理得不好,是你們軍醫處理的嗎?真想替你罵罵他。”
“那個人……”
小五爺抿嘴笑著,眼底有著淚:“沒了。嫂子……還是罵我吧,我替他挨。”
第50章 第四十九章 南國雁還巢(3)
簡練的話,勾畫的是殘忍的往事。
沈奚心房微窒。
小五爺付之一笑,虛弱道:“自有青山埋忠骨……嫂子不必難過。”
人沒死前,此話自然豪邁灑脫,人死後,卻隻餘寸寸悲涼意。
她撫摸他的短髮。
兩人算同齡的人,可她看他總像在看著自己的親弟弟。從他醒了就在笑,久別重逢的歡喜都在他的雙眸裏,說什麽無須馬革裹屍還?誰不想死在親人身邊?
“我過去家未散時,也有個弟弟,和你一般大,”她輕聲說,“見到你就能想到他。如今你迴來了,我和你三哥都能安心了。你還燒著,少說話,睡一會。”
她囑護士守在手術室,自己到走廊透氣。
二十分鍾後,仁濟的三位外科專家到了醫院,五人會診後,在隔壁的手術室裏爭論不止。
傅侗臨現在的情況是九死一生,沈奚給他靜脈注射的藥品已經是國內最好的藥了。段孟和的兩位醫生建議是加大劑量,忽略藥品的副作用,試著把人救活。
另一位醫生持相反意見,再加大劑量,副作用不堪設想,也有可能成為催命符。
“他的情況,不出兩天就會死,談什麽催命符?”段孟和堅持己見。
“如果不是用藥,而是截肢?我們為什麽不試試這個?”沈奚提議。
截肢?這裏沒有骨科的專家,沒有門診,更沒有專科醫院。
民眾不信任西醫的骨科學,也因為沒有x光機的輔助,病人來到西醫院所接受的治療有限,還不如去中醫正骨醫生那裏得到的幫助多。截肢這樣的大型手術,在非戰爭情況下,老百姓很難接受,這是現狀,也許未來會改變,但不是在今晚異想天開。
“沈醫生,我有必要提醒你,在我們這個房間裏的人,都沒有這方麵的臨床經驗,”其中一位醫生說,“我聽段醫生說過,你要在貴醫院成立骨科專業組,但也隻是構想,我們都還在摸索起步階段。”
“況且病人的感染時間長,嚴重貧血、虛弱,心肺功能不佳,”另外一個也勸她,“可能最直接的結果是——死在這個手術台上。”
唯有一位醫生持保留意見,他支持沈奚。
畢竟傅侗臨現在的情況看,截肢和不截肢,活下來的希望都不高。
“諸位,我們這裏有五位外科醫生,難道我們還不如在戰地醫生嗎?在戰地,截肢手術並不少見。”
“戰地醫生都是先驅者,”有人反駁,“他們每天可以接觸上百的病例,他們的臨床經驗遠大於我們。”
“可國內也有西醫院截肢的病例,在杭州,杭州有這樣的醫生。”
“就算在國內有這方麵經驗的西醫醫生,也不存在於我們五個當中,”段孟和不是妄自菲薄,是在說事實,“這個病人今晚能等到的、最好的醫生,就是我們五個。”
命在旦夕,上哪裏去搜尋有截肢經驗的外科醫生?
而且有經驗,不代表他也能應付如此虛弱的病人。
能完成手術,也不代表能抵禦術後感染,尤其病人是傷口難癒合體質。
段孟和嚐試說服沈奚:“病人的血糖很高,傷口難癒合,更容易引起術後感染。”
“可我們現在沒有特效藥,”沈奚爭辯,“用現有的藥物治療,不就等於是在死嗎?等於我們做醫生的什麽都不做,坐著祈禱上帝眷顧?祈禱病人能抵抗細菌感染?起碼截肢還有一線希望,任何手術都會有風險。”
爭論已經到了尾聲,隻剩下兩條路,接下來就是選擇的問題。
大家都看向沈奚,她才是主診醫生。
“我去和病人家屬溝通,”沈奚說,“段醫生,請做好手術的準備,如果家屬接受截肢手術的建議,我希望可以立刻開始。如果家屬接受藥物治療,等我迴來後,大家再商量後續的用藥。”段孟和表示接受。
</br>
“讓家屬做好準備,這種感染——”
其實他不必說,她也知道。
他們過去做過的大型手術裏,有超過一半的病例是死於術後感染。傷口感染幾乎是全世界所有外科醫生的天敵,手術再成功,也要麵對術後感染的驚人致死率。作為醫院裏最有名的兩個外科醫生,沈奚和段孟和都很熟悉這種感染的症狀和傷口情況。
段孟和有一位同學,就是因為在屢次手術成功後,病患都死於感染,自信心被摧毀後放棄了外科醫生的職業。對病情的束手無策,是對醫生最大的折磨。
沒有一種藥品可以處理這樣的情況,完全沒有……
“你先主刀,我去請幾位仁濟的朋友過來,”段孟和說,“他們外科室新買了一批藥物,也許會有新的希望。”他這麽說是在安慰她。
仁濟是他的老東家,平日就聯繫緊密,若採購了新藥,必然會第一時間告訴他。但在上海,那裏是外科手術量最大的一間西醫院,倘若能請來醫生會診,再好不過。
半小時後。
護士送來各項術前檢查的報告,沈奚沉默地看著報告,過了會,說:“準備手術。”
她把原先的傷口縫合線拆開,清理感染源,重新縫合處理。
裏麵的肌肉肌腱已經壞死。
……
都在指向極壞的結果。
手術結束,正是夕陽西下。
護士替沈奚準備了靜脈輸液所需的耗材,這是段孟和臨走前開的單子,在醫院裏隻有急症病人才準許進行靜脈輸液,被準許操作的醫生不超過三人。沈奚就是其中一個。
她在他皮裹著骨的手背上找著靜脈,消毒、穿刺,用藥。
看著一滴滴的液體流入傅侗臨的身體裏,祈禱著,這個藥能對他有一點幫助。
沈奚把那隻手小心地放下,竟在這一刻對自己多年前的選擇有了自我質疑。究竟選擇醫學研究更好,還是臨床救人更重要?當時的她沒有找到答案,隻是渴望能出現一種高效藥物能夠治療細菌性感染,能救迴傅侗臨。後來盤尼西林的問世,讓她每每想起這一日的小五爺,想到這一日手術台上矢誌報國的青年,都是心中隱隱作痛。
“……嫂子。”熟悉的聲音,震顫著她的心。
沈奚心知他情況不樂觀,可還是微笑著,俯下身去輕聲說:“少說話,好好休息,接下來可能還會有手術。”
傅侗臨褐色的眼睛裏有著疑問,他遲鈍著,緩緩轉動眼珠,在看她,看牆麵、地麵,沒力氣觀手術室的全貌,可還是辨認出了這是何處:“嫂子是醫生了……”他笑。
“嗯,”她也笑,柔聲道,“你傷口處理得不好,是你們軍醫處理的嗎?真想替你罵罵他。”
“那個人……”
小五爺抿嘴笑著,眼底有著淚:“沒了。嫂子……還是罵我吧,我替他挨。”
第50章 第四十九章 南國雁還巢(3)
簡練的話,勾畫的是殘忍的往事。
沈奚心房微窒。
小五爺付之一笑,虛弱道:“自有青山埋忠骨……嫂子不必難過。”
人沒死前,此話自然豪邁灑脫,人死後,卻隻餘寸寸悲涼意。
她撫摸他的短髮。
兩人算同齡的人,可她看他總像在看著自己的親弟弟。從他醒了就在笑,久別重逢的歡喜都在他的雙眸裏,說什麽無須馬革裹屍還?誰不想死在親人身邊?
“我過去家未散時,也有個弟弟,和你一般大,”她輕聲說,“見到你就能想到他。如今你迴來了,我和你三哥都能安心了。你還燒著,少說話,睡一會。”
她囑護士守在手術室,自己到走廊透氣。
二十分鍾後,仁濟的三位外科專家到了醫院,五人會診後,在隔壁的手術室裏爭論不止。
傅侗臨現在的情況是九死一生,沈奚給他靜脈注射的藥品已經是國內最好的藥了。段孟和的兩位醫生建議是加大劑量,忽略藥品的副作用,試著把人救活。
另一位醫生持相反意見,再加大劑量,副作用不堪設想,也有可能成為催命符。
“他的情況,不出兩天就會死,談什麽催命符?”段孟和堅持己見。
“如果不是用藥,而是截肢?我們為什麽不試試這個?”沈奚提議。
截肢?這裏沒有骨科的專家,沒有門診,更沒有專科醫院。
民眾不信任西醫的骨科學,也因為沒有x光機的輔助,病人來到西醫院所接受的治療有限,還不如去中醫正骨醫生那裏得到的幫助多。截肢這樣的大型手術,在非戰爭情況下,老百姓很難接受,這是現狀,也許未來會改變,但不是在今晚異想天開。
“沈醫生,我有必要提醒你,在我們這個房間裏的人,都沒有這方麵的臨床經驗,”其中一位醫生說,“我聽段醫生說過,你要在貴醫院成立骨科專業組,但也隻是構想,我們都還在摸索起步階段。”
“況且病人的感染時間長,嚴重貧血、虛弱,心肺功能不佳,”另外一個也勸她,“可能最直接的結果是——死在這個手術台上。”
唯有一位醫生持保留意見,他支持沈奚。
畢竟傅侗臨現在的情況看,截肢和不截肢,活下來的希望都不高。
“諸位,我們這裏有五位外科醫生,難道我們還不如在戰地醫生嗎?在戰地,截肢手術並不少見。”
“戰地醫生都是先驅者,”有人反駁,“他們每天可以接觸上百的病例,他們的臨床經驗遠大於我們。”
“可國內也有西醫院截肢的病例,在杭州,杭州有這樣的醫生。”
“就算在國內有這方麵經驗的西醫醫生,也不存在於我們五個當中,”段孟和不是妄自菲薄,是在說事實,“這個病人今晚能等到的、最好的醫生,就是我們五個。”
命在旦夕,上哪裏去搜尋有截肢經驗的外科醫生?
而且有經驗,不代表他也能應付如此虛弱的病人。
能完成手術,也不代表能抵禦術後感染,尤其病人是傷口難癒合體質。
段孟和嚐試說服沈奚:“病人的血糖很高,傷口難癒合,更容易引起術後感染。”
“可我們現在沒有特效藥,”沈奚爭辯,“用現有的藥物治療,不就等於是在死嗎?等於我們做醫生的什麽都不做,坐著祈禱上帝眷顧?祈禱病人能抵抗細菌感染?起碼截肢還有一線希望,任何手術都會有風險。”
爭論已經到了尾聲,隻剩下兩條路,接下來就是選擇的問題。
大家都看向沈奚,她才是主診醫生。
“我去和病人家屬溝通,”沈奚說,“段醫生,請做好手術的準備,如果家屬接受截肢手術的建議,我希望可以立刻開始。如果家屬接受藥物治療,等我迴來後,大家再商量後續的用藥。”段孟和表示接受。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