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想在醫學林海之中描繪出一條學習中醫的道路,便於同行及中醫愛好者行走,我也就算是個修路的人;同時也是想闡述中醫之道,借“道”釋“醫”。這個目標很高,時常甚感力不從心,但為了中醫之振興,願將這些年來對中醫的感悟寫出來,希望看了的人不要大唿上當。
自古以來,理是最難說清的,有句話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中醫的很多道理就是這樣,幾千年來的爭執就是這樣過來的,從不入流的醫生,到臨床大家,相互之間互相貶低的事情時有發生。中醫要發展,必須要在理論上達成共識,。簡而言之,就是要形成標準,這樣才能便於學習和推廣,而要形成標準,隻有站在全局的角度,從大的視野來談論醫理,才能取得共識,不然盲人摸象,各執一詞。
就好比同一個病人,有的醫家說是腎陽虛,有的醫家說是心陽虛……
要從大的視野談中醫理論,並讓所有人都認可,難啦!
這必要要有較強的傳統文化功底!同時要有較強的臨床經驗才行,那麽如何將治療疾病的理說得透徹,而且大家都能認可呢?我想隻有從道的角度,從自然規律的角度來談論,這樣理解問題才能讓大家都能明白。
舉個例子,關於用藥劑量大小的問題,有的人喜歡大劑量處方,隨手就是黃芪100克,有的醫家喜歡小劑量處方,黃芪10克左右很常見,究竟多少合適?
在《太氏藥譜》中有這樣一段話:
“凡久病、重病和老年性疾病,往往胃氣虛弱,不耐重劑,須從小量、微量開始,欲速則不達,好比奄奄一息的火爐,加煤是必須的,但若多量猛加,反而滅火。如果由微量開始,少添、勤添,很快就能燃燒起來。治病的道理同樣如此,輕可去實,可以理解為以輕治重,輕中出巧,輕中寓速,好比桌上的灰塵,用雞毛撣輕拂即去,若用大掃帚,不僅去塵不淨,反而刻痕留跡......”
我們細細體會這句話:好比桌上的灰塵,用雞毛撣輕拂即去,若用大掃帚,不僅去塵不淨,反而刻痕留跡。然後再想想處方劑量大小的問題,我們會有一個很直觀的認識,不是人雲亦雲。
假如我們對中醫所有的理論都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這樣我們就建立了一個相對比較明確的體係,就不會犯一些錯誤!
這種體係建立的支架是什麽呢?是陰陽、是五行,支持陰陽五行的基礎是什麽呢?我覺得是生活,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道”,隻有達到了這個層麵,不論是養生、治病、還是認識疾病,就會豁然開朗!
在這一章,我將借用老子的《道德經》,結合中醫理論,結合臨床來談一些醫理,這些個人的感悟希望對朋友們有些幫助。
生活中處處有道,那簡單的說究竟什麽是道?
借用《生命可以如此》中的一段話來迴答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說得不那麽玄,道就是法則,宇宙運動、發展的根本法則。像做生意有一個生意之道,成功有一個成功之道,做任何行業都有它自身的一個道理,做到一定的程度,你找到一定的竅門了,這些都是各個程度上的道。道就是隱藏於一切之中的法則。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順應這個宇宙運動、發展的法則,‘背道而馳’要出大問題,一定是‘順道而行’。所有道,都統籌在一個大道裏麵;而大的道就在小的道裏麵的運用。中醫就是道在醫學領域裏麵的運用。任何一個東西運用的好壞,成敗,都是表明了這個法則運用得怎麽樣。人的世代生活沿綿不息,我們一定要明白自己所處得這個世道、環境的一個根本的規律是什麽,逐漸找到宇宙的大道在這個時代的印證,它的表現形式,它的落腳處。當我們明白了在這個時代裏麵道的顯化,形式,我們就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麽了。
“道就是隱藏於一切之中的法則。”世間有正道,也有歪門邪道;人體的生理機製有法則;疾病的形成同樣也有法則……
我們談醫論道,論的就應該是“法則”,一種大家都能認可的法則!
《道德經》第二章中寫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句話從陰陽的角度來看,說的是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麵;從道的角度看,談的是事物間的普遍規律,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不論什麽時候總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的,這些基本的法則我們隨處可見,如果我們認識事物的深度能夠達到如此境界,同時如果能將其與自己從事的工作聯係起來,則意義重大。
比如臨床上遇到高血壓的病人,我們通常想到的是降壓,其實“高”與“低”同時存在,在血壓高的背後,隱藏著血壓低!可能有人會問,血壓低從何說起,我們可以從下麵幾類患者來分析來體會“低”的地方:
第一類患者:由於患者腦部供血不足引起。患者腦部的供血不足,身體反射性的要求心髒提供較高的血壓來滿足腦部供血的需求,這類病人雖然血壓高,但自覺症狀反而不明顯,如果單純服用降血壓的藥物,血壓正常了,病人反而頭昏加重。治療時尋找到引起腦部供血不足的病因,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治療,病人的高血壓就能治愈。這類病人最常見的病因是頸椎的病變,通過辨證治療頸椎病,高血壓自然就好了。
第二類患者:患者四肢外周的供血較差。外周的供血較差,身體反射性的要求心髒提供較高的血壓來滿足外周供血的需求,這類病人一般舒張壓高,單純服用降壓藥效果較差,縱然血壓正常了,頭舒服了,但四肢卻乏力,有的甚至手足發麻。這類病人大多痰濕較重,血脂血粘度高,通過健脾化痰、活血通脈來治療,外周血液供應好了,血壓也就自然正常了。
第三類患者,下焦肝腎陰虛。肝腎陰虛,陰不函陽,肝陽上亢,出現血壓高,鎮肝平肝的同時補養下焦,才是治療的根本。
從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與低、虛與實永遠是相對的,隻有透過現象看本質,針對本質尋求最優解,才能達到治病的最佳效果。才能感悟醫學之法則!
我們再來看一對:“寒”與“熱”!
當病人向我們說“熱”、“上火”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條件反射的考慮開清熱的藥物,其實在“火”的背後是寒!患者體內一定有地方有寒,因為正常人體的氣機會對流,寒與熱之間是可以平衡的,試看經常吃冰糕、喝冷飲的人,涼物天天吃,還是叫熱,吃得月經不調了,吃得下肢發涼了,胸中還是燥熱。其實患者胸中躁動的熱量,正是人體的陽氣,如果我們能將它引到寒邪重的部位,用自身之寒來散自身之熱,豈不妙哉!如何引?得明白為什麽患者自身不能寒熱對流,找到失調的髒腑,針對這些根本問題治療,不是見熱治熱,見寒治寒。有時候活血化瘀可以治上火;有時候疏通經絡就可以散寒;有時候用藥外敷可以引火下行;有時候稍加意念,就可以導火運行……術的方法很多,但道是根本,是關鍵,一味追求術是舍本逐末!
經常有病人和中醫說西醫治療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作為中醫如果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見火就下;見虛就補;見實就瀉;見血壓高就用鎮肝藥……這與一般西醫“頭痛治頭,腳痛治腳”又有何分別?
高明的西醫也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也會治本,比如通過抗凝來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生;比如通過治療胃病來治療心髒的不適……
任何學科到了一定的高度,達到道的境界,都是相通的。更不用說同是治病的“西醫”和“中醫”。一個真正的西醫大家,思想達到一定的境界,他會借用中醫的思維來幫助西醫;同樣中醫要被世人接受,首先得被西醫接受,中醫人必須自身要深入了解西醫,站在中醫的角度,借用現代醫學的成績,提升自己在醫道中的悟力,這樣不僅僅自身提高,也容易被西醫接受!
當我們相信切脈的同時,也可以借用現代儀器來驗證我們的脈象,比如當我們切脈認為患者患有卵巢囊腫時,可以通過做b超來驗證,這樣西醫、病人都會很信服。反過來我們看到膽結石的病人報告單,我們再切脈就會體會到膽結石的脈象特點,這樣自身的切脈技術就會得到提高。雖然我們肉眼沒有扁鵲穿牆的透視力,但借用現代儀器,我們都可以做現代的扁鵲……
再來看一對:“難”與“易”!
“難易相成”,難與易是同時存在的,一個事情,對於張三可能很難解決,對於李四可能很容易解決。
“難”與“易”,永遠是一對雙胞胎!
想到事情“難”的同時,一定要想到事情的另一個方麵“易”,常常易這一麵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舉個例子:對於麵癱的治療,本人曾經采用牽正散加減,患者治療十餘天未見起色,後配合針灸治療月餘始愈。有次一個病人說我的治療效果太慢了,他們老家一般三天治愈,我不相信,患者在附近多處打聽三天治愈的醫生,均為找到,最後不得已迴老家治療。患者一周後來見我,病已治愈。細問治療過程,言老家醫生是一草醫,用一種藥粉,涼開水調勻,餐巾紙包裹後塞對側鼻孔,一天就好得差不多了!患者怕我不信,還順便帶了一點藥粉給我研究。我查閱大量資料後得出,此粉乃槐樹內皮研成,後來我也配製了一些,效果果然神奇異常。
“難易相成”,當一個複雜的問題擺在我們麵前時,其實問題的背後已經準備了一個很容易解決的辦法,世間萬物均有生克之道,任何疾病都應當有解決辦法,這是鐵定的規律,隻是我們需要去研究和探尋!找到這個辦法而已。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對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解,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生的角度,一個是滅的角度。
何為生?由無變有,由有變博為之生!
何為滅?由盛轉衰,由衰轉亡為之滅!
前一句談的是一縷生機,後一句談的是一縷消亡。
這樣理解生死,理解生死各有其道,我們對人體的疾病形成,身體的恢複才會有深刻的認識。
可能許多人不太理解,道生一,談的是生,為什麽又談到滅?
如果你將“道”理解為“道既是萬物生發之道,也是萬物消亡之道”,就不會有疑惑了!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借用《扶陽講記》中的一段話: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這也是個層麵問題,你站在“三”的層麵或者是萬物的層麵,與你站在“二”的層麵,甚或“一”與道的層麵來看問題,是完全不同的。站在“三”的層麵或者是萬物的層麵,事物是五花八門的,所以對治療的方法也是千差萬別,但若迴到一個層麵,走到“二”上來,問題就變得簡約了,完全變成了兩個因素(陰陽)的對待關係。再若迴到一個層麵,走到“一”的層麵上來,那就更簡約了,古人說,“至道不繁”,正是指此而言。但話又說迴來,越是至簡至約的東西越是不容易把握,也越不容易讓人生信…….
為了加深理解,我們再結合臨床來看病理之道。
臨床上經常碰到胃氣上逆的病人,這類病人時間長點就會出現慢性咽炎,上逆的胃氣迫肺,導致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宣發太過,出現脂溢性脫發、慢性濕疹;胃中濁氣上逆,導致人體清氣不升,患者就會出現經常頭昏……
這類病人找西醫看,會下這些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咽炎、脂溢性脫發、慢性濕疹、腦供血不足……
看到這一係診斷的時候,我們如何治療?
如果我們站在這些疾病的層麵,即“三”的層麵,下藥就會很龐雜,內服外用一大堆!
當我們站在肺氣宣發太過、胃氣上逆的層麵,即髒腑的層麵來看問題(即“二”的層麵),治療就簡單了不少!
如果我們能看到胃氣上逆為關鍵(即“一”的層麵),其他的病均為胃氣上逆所致,這樣我們就很簡單了。隻用一味藥——枇杷葉,堅持服用一段時間,所有的病都好了。
有時會為了起效快些,治療時以“一”的層麵為主,同時結合“二”、“三”層麵,患者恢複就很快了!
看到這裏,再想想製方中的君臣佐使,就應該明白,君藥是針對“一”而設的,並非量大就是君藥,一個處方的君藥用的對與不對,非常關鍵,因為這反映立方之人有沒有看到問題的最高層麵!
“效如浮鼓”不是神話,如果你理解透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理解了疾病發展的過程,看病就是個比較輕鬆的活了。
前麵講了疾病的傳變之道,下麵再看看人體的生理之道——一縷生機!
癌症晚期的病人,一些髒腑、器官都在衰竭,可謂疾病已經發展到“三生萬物”的層麵,這時的治療再追尋一,解決疾病之“一”的問題意義已經不大了,就如同已經進入冬天,想將枯黃的樹葉退迴到青蔥翠綠已經是不可能的。此時培養一縷生機,由一生二,由二生三,慢慢扶正,或許可以看到第二年的春天。
曾經治療一肝癌晚期大量腹水的病人,西醫放療、化療均做完了,包塊也控製了,就是體質差,動彈不得,大量腹水,反複利尿、補充蛋白兩月餘,腹水仍然不消。後經過小劑量中藥扶正,加藥物泡腳,治療月餘,腹水消退,體力恢複不少。
當人體的髒腑功能因病已經進入了冬季,就沒有必要再想著迴到今年的夏天了,培養生機,迎接明年的春天更有意義!
明燈醫學組疑難免費諮詢微信:262412996
明燈醫學組公眾號:mingdengyixuezu
自古以來,理是最難說清的,有句話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中醫的很多道理就是這樣,幾千年來的爭執就是這樣過來的,從不入流的醫生,到臨床大家,相互之間互相貶低的事情時有發生。中醫要發展,必須要在理論上達成共識,。簡而言之,就是要形成標準,這樣才能便於學習和推廣,而要形成標準,隻有站在全局的角度,從大的視野來談論醫理,才能取得共識,不然盲人摸象,各執一詞。
就好比同一個病人,有的醫家說是腎陽虛,有的醫家說是心陽虛……
要從大的視野談中醫理論,並讓所有人都認可,難啦!
這必要要有較強的傳統文化功底!同時要有較強的臨床經驗才行,那麽如何將治療疾病的理說得透徹,而且大家都能認可呢?我想隻有從道的角度,從自然規律的角度來談論,這樣理解問題才能讓大家都能明白。
舉個例子,關於用藥劑量大小的問題,有的人喜歡大劑量處方,隨手就是黃芪100克,有的醫家喜歡小劑量處方,黃芪10克左右很常見,究竟多少合適?
在《太氏藥譜》中有這樣一段話:
“凡久病、重病和老年性疾病,往往胃氣虛弱,不耐重劑,須從小量、微量開始,欲速則不達,好比奄奄一息的火爐,加煤是必須的,但若多量猛加,反而滅火。如果由微量開始,少添、勤添,很快就能燃燒起來。治病的道理同樣如此,輕可去實,可以理解為以輕治重,輕中出巧,輕中寓速,好比桌上的灰塵,用雞毛撣輕拂即去,若用大掃帚,不僅去塵不淨,反而刻痕留跡......”
我們細細體會這句話:好比桌上的灰塵,用雞毛撣輕拂即去,若用大掃帚,不僅去塵不淨,反而刻痕留跡。然後再想想處方劑量大小的問題,我們會有一個很直觀的認識,不是人雲亦雲。
假如我們對中醫所有的理論都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這樣我們就建立了一個相對比較明確的體係,就不會犯一些錯誤!
這種體係建立的支架是什麽呢?是陰陽、是五行,支持陰陽五行的基礎是什麽呢?我覺得是生活,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道”,隻有達到了這個層麵,不論是養生、治病、還是認識疾病,就會豁然開朗!
在這一章,我將借用老子的《道德經》,結合中醫理論,結合臨床來談一些醫理,這些個人的感悟希望對朋友們有些幫助。
生活中處處有道,那簡單的說究竟什麽是道?
借用《生命可以如此》中的一段話來迴答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說得不那麽玄,道就是法則,宇宙運動、發展的根本法則。像做生意有一個生意之道,成功有一個成功之道,做任何行業都有它自身的一個道理,做到一定的程度,你找到一定的竅門了,這些都是各個程度上的道。道就是隱藏於一切之中的法則。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順應這個宇宙運動、發展的法則,‘背道而馳’要出大問題,一定是‘順道而行’。所有道,都統籌在一個大道裏麵;而大的道就在小的道裏麵的運用。中醫就是道在醫學領域裏麵的運用。任何一個東西運用的好壞,成敗,都是表明了這個法則運用得怎麽樣。人的世代生活沿綿不息,我們一定要明白自己所處得這個世道、環境的一個根本的規律是什麽,逐漸找到宇宙的大道在這個時代的印證,它的表現形式,它的落腳處。當我們明白了在這個時代裏麵道的顯化,形式,我們就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麽了。
“道就是隱藏於一切之中的法則。”世間有正道,也有歪門邪道;人體的生理機製有法則;疾病的形成同樣也有法則……
我們談醫論道,論的就應該是“法則”,一種大家都能認可的法則!
《道德經》第二章中寫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句話從陰陽的角度來看,說的是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麵;從道的角度看,談的是事物間的普遍規律,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不論什麽時候總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的,這些基本的法則我們隨處可見,如果我們認識事物的深度能夠達到如此境界,同時如果能將其與自己從事的工作聯係起來,則意義重大。
比如臨床上遇到高血壓的病人,我們通常想到的是降壓,其實“高”與“低”同時存在,在血壓高的背後,隱藏著血壓低!可能有人會問,血壓低從何說起,我們可以從下麵幾類患者來分析來體會“低”的地方:
第一類患者:由於患者腦部供血不足引起。患者腦部的供血不足,身體反射性的要求心髒提供較高的血壓來滿足腦部供血的需求,這類病人雖然血壓高,但自覺症狀反而不明顯,如果單純服用降血壓的藥物,血壓正常了,病人反而頭昏加重。治療時尋找到引起腦部供血不足的病因,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治療,病人的高血壓就能治愈。這類病人最常見的病因是頸椎的病變,通過辨證治療頸椎病,高血壓自然就好了。
第二類患者:患者四肢外周的供血較差。外周的供血較差,身體反射性的要求心髒提供較高的血壓來滿足外周供血的需求,這類病人一般舒張壓高,單純服用降壓藥效果較差,縱然血壓正常了,頭舒服了,但四肢卻乏力,有的甚至手足發麻。這類病人大多痰濕較重,血脂血粘度高,通過健脾化痰、活血通脈來治療,外周血液供應好了,血壓也就自然正常了。
第三類患者,下焦肝腎陰虛。肝腎陰虛,陰不函陽,肝陽上亢,出現血壓高,鎮肝平肝的同時補養下焦,才是治療的根本。
從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與低、虛與實永遠是相對的,隻有透過現象看本質,針對本質尋求最優解,才能達到治病的最佳效果。才能感悟醫學之法則!
我們再來看一對:“寒”與“熱”!
當病人向我們說“熱”、“上火”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條件反射的考慮開清熱的藥物,其實在“火”的背後是寒!患者體內一定有地方有寒,因為正常人體的氣機會對流,寒與熱之間是可以平衡的,試看經常吃冰糕、喝冷飲的人,涼物天天吃,還是叫熱,吃得月經不調了,吃得下肢發涼了,胸中還是燥熱。其實患者胸中躁動的熱量,正是人體的陽氣,如果我們能將它引到寒邪重的部位,用自身之寒來散自身之熱,豈不妙哉!如何引?得明白為什麽患者自身不能寒熱對流,找到失調的髒腑,針對這些根本問題治療,不是見熱治熱,見寒治寒。有時候活血化瘀可以治上火;有時候疏通經絡就可以散寒;有時候用藥外敷可以引火下行;有時候稍加意念,就可以導火運行……術的方法很多,但道是根本,是關鍵,一味追求術是舍本逐末!
經常有病人和中醫說西醫治療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作為中醫如果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見火就下;見虛就補;見實就瀉;見血壓高就用鎮肝藥……這與一般西醫“頭痛治頭,腳痛治腳”又有何分別?
高明的西醫也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也會治本,比如通過抗凝來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生;比如通過治療胃病來治療心髒的不適……
任何學科到了一定的高度,達到道的境界,都是相通的。更不用說同是治病的“西醫”和“中醫”。一個真正的西醫大家,思想達到一定的境界,他會借用中醫的思維來幫助西醫;同樣中醫要被世人接受,首先得被西醫接受,中醫人必須自身要深入了解西醫,站在中醫的角度,借用現代醫學的成績,提升自己在醫道中的悟力,這樣不僅僅自身提高,也容易被西醫接受!
當我們相信切脈的同時,也可以借用現代儀器來驗證我們的脈象,比如當我們切脈認為患者患有卵巢囊腫時,可以通過做b超來驗證,這樣西醫、病人都會很信服。反過來我們看到膽結石的病人報告單,我們再切脈就會體會到膽結石的脈象特點,這樣自身的切脈技術就會得到提高。雖然我們肉眼沒有扁鵲穿牆的透視力,但借用現代儀器,我們都可以做現代的扁鵲……
再來看一對:“難”與“易”!
“難易相成”,難與易是同時存在的,一個事情,對於張三可能很難解決,對於李四可能很容易解決。
“難”與“易”,永遠是一對雙胞胎!
想到事情“難”的同時,一定要想到事情的另一個方麵“易”,常常易這一麵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舉個例子:對於麵癱的治療,本人曾經采用牽正散加減,患者治療十餘天未見起色,後配合針灸治療月餘始愈。有次一個病人說我的治療效果太慢了,他們老家一般三天治愈,我不相信,患者在附近多處打聽三天治愈的醫生,均為找到,最後不得已迴老家治療。患者一周後來見我,病已治愈。細問治療過程,言老家醫生是一草醫,用一種藥粉,涼開水調勻,餐巾紙包裹後塞對側鼻孔,一天就好得差不多了!患者怕我不信,還順便帶了一點藥粉給我研究。我查閱大量資料後得出,此粉乃槐樹內皮研成,後來我也配製了一些,效果果然神奇異常。
“難易相成”,當一個複雜的問題擺在我們麵前時,其實問題的背後已經準備了一個很容易解決的辦法,世間萬物均有生克之道,任何疾病都應當有解決辦法,這是鐵定的規律,隻是我們需要去研究和探尋!找到這個辦法而已。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對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解,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生的角度,一個是滅的角度。
何為生?由無變有,由有變博為之生!
何為滅?由盛轉衰,由衰轉亡為之滅!
前一句談的是一縷生機,後一句談的是一縷消亡。
這樣理解生死,理解生死各有其道,我們對人體的疾病形成,身體的恢複才會有深刻的認識。
可能許多人不太理解,道生一,談的是生,為什麽又談到滅?
如果你將“道”理解為“道既是萬物生發之道,也是萬物消亡之道”,就不會有疑惑了!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借用《扶陽講記》中的一段話: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實這也是個層麵問題,你站在“三”的層麵或者是萬物的層麵,與你站在“二”的層麵,甚或“一”與道的層麵來看問題,是完全不同的。站在“三”的層麵或者是萬物的層麵,事物是五花八門的,所以對治療的方法也是千差萬別,但若迴到一個層麵,走到“二”上來,問題就變得簡約了,完全變成了兩個因素(陰陽)的對待關係。再若迴到一個層麵,走到“一”的層麵上來,那就更簡約了,古人說,“至道不繁”,正是指此而言。但話又說迴來,越是至簡至約的東西越是不容易把握,也越不容易讓人生信…….
為了加深理解,我們再結合臨床來看病理之道。
臨床上經常碰到胃氣上逆的病人,這類病人時間長點就會出現慢性咽炎,上逆的胃氣迫肺,導致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失常,宣發太過,出現脂溢性脫發、慢性濕疹;胃中濁氣上逆,導致人體清氣不升,患者就會出現經常頭昏……
這類病人找西醫看,會下這些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慢性咽炎、脂溢性脫發、慢性濕疹、腦供血不足……
看到這一係診斷的時候,我們如何治療?
如果我們站在這些疾病的層麵,即“三”的層麵,下藥就會很龐雜,內服外用一大堆!
當我們站在肺氣宣發太過、胃氣上逆的層麵,即髒腑的層麵來看問題(即“二”的層麵),治療就簡單了不少!
如果我們能看到胃氣上逆為關鍵(即“一”的層麵),其他的病均為胃氣上逆所致,這樣我們就很簡單了。隻用一味藥——枇杷葉,堅持服用一段時間,所有的病都好了。
有時會為了起效快些,治療時以“一”的層麵為主,同時結合“二”、“三”層麵,患者恢複就很快了!
看到這裏,再想想製方中的君臣佐使,就應該明白,君藥是針對“一”而設的,並非量大就是君藥,一個處方的君藥用的對與不對,非常關鍵,因為這反映立方之人有沒有看到問題的最高層麵!
“效如浮鼓”不是神話,如果你理解透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理解了疾病發展的過程,看病就是個比較輕鬆的活了。
前麵講了疾病的傳變之道,下麵再看看人體的生理之道——一縷生機!
癌症晚期的病人,一些髒腑、器官都在衰竭,可謂疾病已經發展到“三生萬物”的層麵,這時的治療再追尋一,解決疾病之“一”的問題意義已經不大了,就如同已經進入冬天,想將枯黃的樹葉退迴到青蔥翠綠已經是不可能的。此時培養一縷生機,由一生二,由二生三,慢慢扶正,或許可以看到第二年的春天。
曾經治療一肝癌晚期大量腹水的病人,西醫放療、化療均做完了,包塊也控製了,就是體質差,動彈不得,大量腹水,反複利尿、補充蛋白兩月餘,腹水仍然不消。後經過小劑量中藥扶正,加藥物泡腳,治療月餘,腹水消退,體力恢複不少。
當人體的髒腑功能因病已經進入了冬季,就沒有必要再想著迴到今年的夏天了,培養生機,迎接明年的春天更有意義!
明燈醫學組疑難免費諮詢微信:262412996
明燈醫學組公眾號:mingdengyixue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