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談到了學習中醫的框架,也就是陰陽五行,如何讓這些抽象的東西係統化、明了化,顯得非常重要,就好比知道了從北京到陝西是向西出發是不夠的,必須得知道沿途要經過哪些省份和城市,才能夠順利到達陝西。
隻有明白了陰陽的內涵,我們學習的旅程才能稱得上真正開始。
古人通過對自然界的認識,了解了陰陽的屬性,為我們總結得非常清楚。
第一點:陰陽的重要性。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古人將陰陽的重要性提高如此高的地位,可見熟悉陰陽對於養生是何等的重要。
這段話既是對陰陽重要性的強調,同時也是告誡後人,學習醫術必須要從陰陽入手,治病才能找到疾病的根源,不明陰陽,則如同盲人摸象,就無法從整體角度認識人體,認識疾病。
那麽陰陽究竟是何物,為何如此之重要?我們再來看看內經的描述.
第二點:陰陽的普遍性;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這段話可以這樣來理解:天為陽,地為陰,陰的特性是靜,陽的特性是動,陽氣主生長,陰氣主收藏;化氣上升為陽,化物成形為陰。寒邪達到極致會轉熱,熱邪到達極致會轉寒;寒邪在人體內會化生濁邪,熱氣在人體內能化生清氣;清氣屬陽當上升至上焦,如果居在下焦,就會生飧泄;濁氣本應下降至下焦,如果盤踞在上焦,頭麵就會出現腫脹……
這就是古人從天地入手,從陰陽特性、陰陽轉換入手,對陰陽進行具體描述,讓我們看到了天地之陰陽,看到了陰陽的特性“動與靜”、“升與降”“生與長”、“化氣與成形”同時進一步推演出“生清與生濁”及陰陽顛倒後疾病的形成……
讀到內經這些條文,我們應該看到什麽呢?
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陰陽之中,萬物的生老死亡離不開陰陽的變化!
為了對人體陰陽更加明確的認識,我們從陰陽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身體: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髒腑中陰陽,則髒為陰,腑為陽。”這是內經原文。
人體上部為陽,頭為諸陽之匯,全身的陽氣都上升在頭部匯集,因此也被譽為“清空之府”,人體清陽上升,出上竅;
人體下部為陰,陰氣下沉,濁陰下降,大小便出下竅。
人體右側身體為陽,陽主動,所以我們習慣於用右手右腳。
人體左側身體為陰,陰主靜,所以我們不習慣用左手左腳。
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為六腑,六腑者,瀉而不藏,實而不滿;六腑為陽主動,所以六腑以通為用,傳化物而不藏;
如果不通了,藏了,就會生病。
比如膽汁鬱積形成膽結石、小腸不通形成腸梗阻、胃內飲食停滯會成為食積而發燒、大腸不通暢形成便秘、膀胱不通暢形成淋證、三焦不通水液內停……
肝、心、脾、肺、腎為五髒,五髒者,藏而不瀉,滿而不實;五髒為陰,主靜,功能以藏為用,故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實。如果不藏了,同樣也會生病。
人體氣為陽,血為陰,氣能溫煦周身,血能滋養五髒六腑,這也是陰陽。
大到整個人,小到五髒、六腑,再小至經絡、血脈,再小至細胞、分子,無不蘊含陰陽之理,陰陽的普遍性時刻提醒我們,治病必求於本,治病必須分陰陽……
第三點:陰陽辨證在臨床中的運用
內經雲:“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說的是陰陽的關鍵在乎陽氣的致密而護固於外。雖廖廖幾字,卻道出天機,寓意深遠。臨床上治療疾病時,治療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調和陰陽,達到“陰平陽密”的狀況,使之不出現陰陽離決的局麵。
內經中關於陰陽的論述,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在臨床治療疾病上可以帶來很多創新思維,發散思維。比如:
“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這句話,在臨床上治療汗證經常運用到,人體陽氣過於亢盛,而又不能護固肌表,必然會逼迫陰液外泄,導致汗證,汗為心液,久汗、大汗耗損陰液,進一步加重陰不製陽,虛陽更加亢盛,最終出現“陰氣乃絕”的局麵
治療汗證,當使陽氣能“密”,“陽密”用玉屏風;同時當扶已損之陰,扶陰用參麥飲;達到“陰平陽密”的狀況,汗證自然就好了!
“陰靜陽躁”這句話在臨床上也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表麵看起來,就是講的陽動而陰靜,但如果想通了,就會很好的指導臨床。
比如我們對於小兒多動症的治療,是否想到了陽氣過亢而陰分不足?
再比如對於癲狂病人的治療,是否想到了“重陽必狂”、“重陰必癲”,對於“狂證”治療,重瀉其亢盛之陽,扶已損之陰;對於“癲證”治療,扶虧虛之陽,重瀉鬱積之陰……
再看看內經條文“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這樣對於癲狂的認識就會更加清晰了!
文章轉載自:明燈醫學官網(.mingdengyixue</a>)
公眾號:明燈醫學組 (mingdengyixuezu)
隻有明白了陰陽的內涵,我們學習的旅程才能稱得上真正開始。
古人通過對自然界的認識,了解了陰陽的屬性,為我們總結得非常清楚。
第一點:陰陽的重要性。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古人將陰陽的重要性提高如此高的地位,可見熟悉陰陽對於養生是何等的重要。
這段話既是對陰陽重要性的強調,同時也是告誡後人,學習醫術必須要從陰陽入手,治病才能找到疾病的根源,不明陰陽,則如同盲人摸象,就無法從整體角度認識人體,認識疾病。
那麽陰陽究竟是何物,為何如此之重要?我們再來看看內經的描述.
第二點:陰陽的普遍性;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這段話可以這樣來理解:天為陽,地為陰,陰的特性是靜,陽的特性是動,陽氣主生長,陰氣主收藏;化氣上升為陽,化物成形為陰。寒邪達到極致會轉熱,熱邪到達極致會轉寒;寒邪在人體內會化生濁邪,熱氣在人體內能化生清氣;清氣屬陽當上升至上焦,如果居在下焦,就會生飧泄;濁氣本應下降至下焦,如果盤踞在上焦,頭麵就會出現腫脹……
這就是古人從天地入手,從陰陽特性、陰陽轉換入手,對陰陽進行具體描述,讓我們看到了天地之陰陽,看到了陰陽的特性“動與靜”、“升與降”“生與長”、“化氣與成形”同時進一步推演出“生清與生濁”及陰陽顛倒後疾病的形成……
讀到內經這些條文,我們應該看到什麽呢?
看到了“天”、“地”、“人”都在陰陽之中,萬物的生老死亡離不開陰陽的變化!
為了對人體陰陽更加明確的認識,我們從陰陽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身體: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髒腑中陰陽,則髒為陰,腑為陽。”這是內經原文。
人體上部為陽,頭為諸陽之匯,全身的陽氣都上升在頭部匯集,因此也被譽為“清空之府”,人體清陽上升,出上竅;
人體下部為陰,陰氣下沉,濁陰下降,大小便出下竅。
人體右側身體為陽,陽主動,所以我們習慣於用右手右腳。
人體左側身體為陰,陰主靜,所以我們不習慣用左手左腳。
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為六腑,六腑者,瀉而不藏,實而不滿;六腑為陽主動,所以六腑以通為用,傳化物而不藏;
如果不通了,藏了,就會生病。
比如膽汁鬱積形成膽結石、小腸不通形成腸梗阻、胃內飲食停滯會成為食積而發燒、大腸不通暢形成便秘、膀胱不通暢形成淋證、三焦不通水液內停……
肝、心、脾、肺、腎為五髒,五髒者,藏而不瀉,滿而不實;五髒為陰,主靜,功能以藏為用,故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實。如果不藏了,同樣也會生病。
人體氣為陽,血為陰,氣能溫煦周身,血能滋養五髒六腑,這也是陰陽。
大到整個人,小到五髒、六腑,再小至經絡、血脈,再小至細胞、分子,無不蘊含陰陽之理,陰陽的普遍性時刻提醒我們,治病必求於本,治病必須分陰陽……
第三點:陰陽辨證在臨床中的運用
內經雲:“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陰陽之要,陽密乃固”,說的是陰陽的關鍵在乎陽氣的致密而護固於外。雖廖廖幾字,卻道出天機,寓意深遠。臨床上治療疾病時,治療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調和陰陽,達到“陰平陽密”的狀況,使之不出現陰陽離決的局麵。
內經中關於陰陽的論述,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在臨床治療疾病上可以帶來很多創新思維,發散思維。比如:
“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這句話,在臨床上治療汗證經常運用到,人體陽氣過於亢盛,而又不能護固肌表,必然會逼迫陰液外泄,導致汗證,汗為心液,久汗、大汗耗損陰液,進一步加重陰不製陽,虛陽更加亢盛,最終出現“陰氣乃絕”的局麵
治療汗證,當使陽氣能“密”,“陽密”用玉屏風;同時當扶已損之陰,扶陰用參麥飲;達到“陰平陽密”的狀況,汗證自然就好了!
“陰靜陽躁”這句話在臨床上也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表麵看起來,就是講的陽動而陰靜,但如果想通了,就會很好的指導臨床。
比如我們對於小兒多動症的治療,是否想到了陽氣過亢而陰分不足?
再比如對於癲狂病人的治療,是否想到了“重陽必狂”、“重陰必癲”,對於“狂證”治療,重瀉其亢盛之陽,扶已損之陰;對於“癲證”治療,扶虧虛之陽,重瀉鬱積之陰……
再看看內經條文“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這樣對於癲狂的認識就會更加清晰了!
文章轉載自:明燈醫學官網(.mingdengyixue</a>)
公眾號:明燈醫學組 (mingdengyixue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