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有著最適合的身份,更有著與許多人不一樣的想法。
有些路,一個人走未免太寂寞了。
既然扶蘇坦然相告,張良也沒瞞著,正色把自己的私心說了出來:「上次一別之後,我一直記得你最開始問我的話。那時候你問我,韓國的百姓過得如何?當時我沒有迴答,迴國之後我一直在看,我想看看秦國大軍壓境時他們會不會改,也想看看有多少賢者能人會站出來說話,可是沒有,一直沒有,他們一如既往地排擠忠良、任用小人、魚肉百姓,到前線告急時倒是有人有動作了,他們連夜帶著家當潛逃出城。」張良眉眼沉沉,「百姓過得如何?百姓過得不好,很不好,可以說他們之中有很多人從出生開始,就沒過過一天好日子。」
扶蘇安靜下來。
張良說道:「所以,我來了。」他定定地凝視著扶蘇,語氣認真而鄭重,「你會不一樣的,對吧?」
他沒想著投奔秦國,沒想著效忠於嬴政,事實上以他的年紀也沒法取信於任何一位國君。
他本就隻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既然他沒有辦法左右天下大勢,那麽他想好好做一些自己認為該做的事。
兩個人在園子裏走了好一會,天色已經暗了下去,懷德他們提著燈籠站在不遠處候著,但沒有人走到近前打擾他們說話。
扶蘇再次停下腳步,轉頭看向神色認真的張良。
張良也停下來看著他。
扶蘇說道:「我不知道。」
他把張良當朋友,所以不想騙張良。即使是在他父皇一統天下之後,他也不一定能當上太子,更不一定能做到張良希望他做到的事。
他甚至想著若是將來父皇對他心生猜疑,他便效仿範蠡乘舟而去,遠離世事紛擾,再不管這些凡塵俗務。
張良見扶蘇一臉認真,連順勢說句好聽話都不會,不由嘆了口氣,無奈地說道:「以後騙人的事,還是交給我吧。」
扶蘇:「……」
怎麽感覺張良要把他們友誼的小船變成賊船呢?
作者有話要說:
嬴政:為兒子操碎了心
張良:為好友操碎了心
扶小蘇:……?
第53章 打盹
不管怎麽說,張良來了都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扶蘇第二天還特意邀請李由過來和張良敘敘舊,畢竟當初他們三個人可是一起在雲陽住過大半年的。
雖說張良和李由有時候總有相反意見,不過君子和而不同,意見不同不代表彼此真的不對付,以前扶蘇師門之中就有不少平時吵翻天遇事又能相互幫扶的同門。
張良:「……」
李由:「……」
算了,捏著鼻子認了吧。
張良就此在鹹陽住下了,他這次孤身一人出門,路上遇上了好些波折。比如遇上幾個落草為寇的劫匪圍著他打劫,再比如路上遇到個老頭生病了非要他照顧了好幾天,現在好不容易來到可以好好休息的地方,張良自然舒舒服服地休養了好幾天。
到扶蘇見完最後一位郡守派來的地方官員,才真正有時間好好和張良坐下聊天。
張良顯然已經習慣鹹陽這邊的生活,看起來還挺自在,和扶蘇講了講自己一路上的經歷,還掏出本《太公兵法》和扶蘇分享。
這書是路上那老頭塞給他的,他被那老頭訛上以後不得不當了幾天孫子,對方病好以後把這書塞給了他,他趕路時走走停停,看了大半,這幾天趁著在休養把後麵的內容也吃透了,覺得有點意思,所以準備給扶蘇看看。
扶蘇聽到張良說起路上遇險又被訛,本來還挺擔心,等張良掏出本書來,他的注意力便被轉移了,接過《太公兵法》看了起來。
張良也沒閑著,他記性好,讀過一次的東西基本能熟記在心,扶蘇在認真看書,他也在一旁推演著書上提到的一些案例,不時在提筆寫些感悟。
同一本書,不同的人看了可能會有不同的收穫,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看了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收穫,張良如今還處於看什麽都新鮮的年紀,得了本有趣的新書便按捺不住要和扶蘇探討裏麵的內容。
兩個人在書房挑燈夜讀,扶蘇時不時掩卷和張良討論一番,時間不知不覺便過去了,談到興起時還堆個沙盤現場推演起來。
這書名為《太公兵法》,所涉及的內容卻遠遠不止是戰場上的事那麽簡單,更多的是言簡意賅地講述戰事背後的各種博弈,把朝堂內外的明潮暗湧抽絲剝繭地剖析得一清二楚。
張良一個人看時還隻覺得這書寫得很有道理,一路上拿出來重讀了好幾遍,這會兒兩個人一起推演和分析,越琢磨越覺得心驚,隻覺得其中每一個字都破有深意。
扶蘇再貢獻一些當初在小世界歷練時的見聞進行拓展延伸,可以探討的內容就更豐富了。
這一探討,不知不覺天已經蒙蒙亮,期間懷德雖然提醒過幾次,但都無濟於事,扶蘇每次都表示「一會就去睡」,結果一和張良討論起來又沒完沒了。
直至懷德提醒說要耽誤早朝了,扶蘇才想起自己還得去上朝。他把《太公兵法》還給張良,說道:「這書是你得來的,還是不要再隨便給別人看了。」
不是扶蘇不想把這本《太公兵法》推而廣之,而是其中有太多一般人不能觸碰的內容,他估計他父皇不會喜歡看過這書的人,更不會樂意有人把這本書到處傳播。
</br>
有些路,一個人走未免太寂寞了。
既然扶蘇坦然相告,張良也沒瞞著,正色把自己的私心說了出來:「上次一別之後,我一直記得你最開始問我的話。那時候你問我,韓國的百姓過得如何?當時我沒有迴答,迴國之後我一直在看,我想看看秦國大軍壓境時他們會不會改,也想看看有多少賢者能人會站出來說話,可是沒有,一直沒有,他們一如既往地排擠忠良、任用小人、魚肉百姓,到前線告急時倒是有人有動作了,他們連夜帶著家當潛逃出城。」張良眉眼沉沉,「百姓過得如何?百姓過得不好,很不好,可以說他們之中有很多人從出生開始,就沒過過一天好日子。」
扶蘇安靜下來。
張良說道:「所以,我來了。」他定定地凝視著扶蘇,語氣認真而鄭重,「你會不一樣的,對吧?」
他沒想著投奔秦國,沒想著效忠於嬴政,事實上以他的年紀也沒法取信於任何一位國君。
他本就隻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既然他沒有辦法左右天下大勢,那麽他想好好做一些自己認為該做的事。
兩個人在園子裏走了好一會,天色已經暗了下去,懷德他們提著燈籠站在不遠處候著,但沒有人走到近前打擾他們說話。
扶蘇再次停下腳步,轉頭看向神色認真的張良。
張良也停下來看著他。
扶蘇說道:「我不知道。」
他把張良當朋友,所以不想騙張良。即使是在他父皇一統天下之後,他也不一定能當上太子,更不一定能做到張良希望他做到的事。
他甚至想著若是將來父皇對他心生猜疑,他便效仿範蠡乘舟而去,遠離世事紛擾,再不管這些凡塵俗務。
張良見扶蘇一臉認真,連順勢說句好聽話都不會,不由嘆了口氣,無奈地說道:「以後騙人的事,還是交給我吧。」
扶蘇:「……」
怎麽感覺張良要把他們友誼的小船變成賊船呢?
作者有話要說:
嬴政:為兒子操碎了心
張良:為好友操碎了心
扶小蘇:……?
第53章 打盹
不管怎麽說,張良來了都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扶蘇第二天還特意邀請李由過來和張良敘敘舊,畢竟當初他們三個人可是一起在雲陽住過大半年的。
雖說張良和李由有時候總有相反意見,不過君子和而不同,意見不同不代表彼此真的不對付,以前扶蘇師門之中就有不少平時吵翻天遇事又能相互幫扶的同門。
張良:「……」
李由:「……」
算了,捏著鼻子認了吧。
張良就此在鹹陽住下了,他這次孤身一人出門,路上遇上了好些波折。比如遇上幾個落草為寇的劫匪圍著他打劫,再比如路上遇到個老頭生病了非要他照顧了好幾天,現在好不容易來到可以好好休息的地方,張良自然舒舒服服地休養了好幾天。
到扶蘇見完最後一位郡守派來的地方官員,才真正有時間好好和張良坐下聊天。
張良顯然已經習慣鹹陽這邊的生活,看起來還挺自在,和扶蘇講了講自己一路上的經歷,還掏出本《太公兵法》和扶蘇分享。
這書是路上那老頭塞給他的,他被那老頭訛上以後不得不當了幾天孫子,對方病好以後把這書塞給了他,他趕路時走走停停,看了大半,這幾天趁著在休養把後麵的內容也吃透了,覺得有點意思,所以準備給扶蘇看看。
扶蘇聽到張良說起路上遇險又被訛,本來還挺擔心,等張良掏出本書來,他的注意力便被轉移了,接過《太公兵法》看了起來。
張良也沒閑著,他記性好,讀過一次的東西基本能熟記在心,扶蘇在認真看書,他也在一旁推演著書上提到的一些案例,不時在提筆寫些感悟。
同一本書,不同的人看了可能會有不同的收穫,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看了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收穫,張良如今還處於看什麽都新鮮的年紀,得了本有趣的新書便按捺不住要和扶蘇探討裏麵的內容。
兩個人在書房挑燈夜讀,扶蘇時不時掩卷和張良討論一番,時間不知不覺便過去了,談到興起時還堆個沙盤現場推演起來。
這書名為《太公兵法》,所涉及的內容卻遠遠不止是戰場上的事那麽簡單,更多的是言簡意賅地講述戰事背後的各種博弈,把朝堂內外的明潮暗湧抽絲剝繭地剖析得一清二楚。
張良一個人看時還隻覺得這書寫得很有道理,一路上拿出來重讀了好幾遍,這會兒兩個人一起推演和分析,越琢磨越覺得心驚,隻覺得其中每一個字都破有深意。
扶蘇再貢獻一些當初在小世界歷練時的見聞進行拓展延伸,可以探討的內容就更豐富了。
這一探討,不知不覺天已經蒙蒙亮,期間懷德雖然提醒過幾次,但都無濟於事,扶蘇每次都表示「一會就去睡」,結果一和張良討論起來又沒完沒了。
直至懷德提醒說要耽誤早朝了,扶蘇才想起自己還得去上朝。他把《太公兵法》還給張良,說道:「這書是你得來的,還是不要再隨便給別人看了。」
不是扶蘇不想把這本《太公兵法》推而廣之,而是其中有太多一般人不能觸碰的內容,他估計他父皇不會喜歡看過這書的人,更不會樂意有人把這本書到處傳播。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