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時地方不靖,中樞不振,各省督軍將軍等實力派劃地為王,為搜掘財源,自發錢票,號稱“軍票”,強行攤派,在本省內與銀元銅角雜用,卻不許用來繳納賦稅,民眾深受其害,苦無抵擋之法,往往有小本經營者因此而破產,顧嶽的同學之中就有受害者,當日談及此事,同舍諸人,都義憤填膺,宣稱將來必要革除這等弊政。然而這“將來”一詞,就顧嶽這半年多來的所見所聞,隻怕還遙遠得很,令人沮喪之餘,心中又更為激憤。
湘省地當南北要衝,民國以來,無論北洋軍南下還是南軍北上,湘省都會成為主戰場,大大小小的戰事常有,有戰事便有徵發,本省駐軍與外省路過的軍隊用自製的軍票輪番征夫征糧征各類軍需物資,大戰大征,小戰小征,因此湘省農夫縉紳及商人受害尤深。對於這些事情,顧嶽以前隻聽講教官講時事時提到過,尚無切身感受,但是迴鄉途中見聞漸廣,這段日子裏又已親身體會到稼穡之艱難,因此大姑父和大姑姑麵對軍票時的不甘與忿恨,不知不覺之中,已是感同身受,脫口便問出了自己心中的憂慮,擔心戰事規模越大,軍票發行越多,李家橋的親友們也受害越深。
張老闆嘆氣:“上頭的事,咱們小老百姓哪裏知道?軍票攤下來了,八橋鎮又正好駐著一個營還沒走,咱們哪還敢多問什麽?”槍桿子底下,認也得認,不認也得認。
他看看大姑父,又一臉艷羨地道:“還是水生老弟你們那邊運氣好,李家橋在外頭從軍的多,做官的也多,上頭人不看僧麵看佛麵,歷來就是攤軍票也會少攤一份。”
大姑父擺著手道:“哪裏哪裏。”大姑姑快嘴快舌地接過來道:“就算少一份也少不到哪裏去。再說了,如今不管買啥賣啥,哪家店子不搭點兒軍票?”八橋鎮的通例是十搭一,一塊錢搭一角,還得是八橋鎮周邊幾個村子的人才讓這樣搭,不然就不是這個價錢了。大姑姑手裏捏著一把軍票,常常抱怨說用不出去,顧嶽也聽過幾次抱怨。
張老闆嘿嘿笑著轉過了話頭,不肯再接下去。
顧嶽挑著空籮筐,跟著大姑父一家出了張家米鋪。
今日恰好逢集,又到了中午,四鄉八方來趕集的人流湧到了最高峰,大姑姑領著他們先到米鋪隔壁各吃了一碗米豆腐。這樣熱的天氣,趕集的從家裏帶飯是帶不成的,因此臨街人家裏賣吃食的不少,錢少的吃兩個煨紅薯也能填填肚子,手頭寬裕一點的就可以嚐點平日家中沒有的吃食,這糙米粉做的豆腐便是其一,熬出來的米豆腐切成半寸見方的小塊,煮熟了點上辣醬湯,再灑幾粒蔥花,滴兩滴芝麻油,算是難得的美味了,又能填飽肚子。大姑姑老早就和顧嶽說過要讓他嚐嚐,瞧著顧嶽被熱豆腐辣醬湯激得滿頭大汗,大姑姑很懷念地道:“品韓那時每次跟著家裏人來趕集都會到這家店子裏來吃一碗米豆腐。這日子還過得真快。”
很奇異的,這一次聽到大姑姑談起父親,顧嶽心中的悲痛幾乎不可見了,隻有著淡淡的溫暖與想念,仿佛父親隻是尋常遠行而已。
街上人多擁擠,顧嶽一行人費了不少勁才慢慢擠過人群,將大姑姑家裏要用的農具、細布、針線、火柴、煤油之類買齊,不過並沒有鹽。顧嶽見別村不少農人都買了鹽迴去,不免有些詫異地問起個中緣同,李長庚悄聲說道:“咱們村裏不用到外邊買鹽,都是臘月裏去廣東挑鹽的。”
鹽價太高,因此私鹽從來屢禁不絕。大鹽販常常家丁數百、販鹽數萬斤,勾連官紳,一言不和便刀兵相向;村間小民則多是私下販運,通常不過一二十斤而已。不過聽李長庚的口氣,一個村子都到廣東挑鹽吃,隻怕也不在少數,難怪要悄聲解釋、不欲廣而告之。
李長庚又道:“聽學堂裏的先生說,西洋那邊的新式製鹽法,費用省,出鹽多,又很精白,鹹味十足,比咱們的土鹽好得多,可惜那個法子難得學會,製好的精鹽賣到中國來,價格也太貴,一般人家都是吃不起的。”言語之間,很是艷羨。
顧嶽道:“我讀中學時,聽一位去過天津的先生說,天津有一家久大鹽業公司,老闆姓範,能夠製出和西洋一樣好的精鹽,但是洋商和江淮鹽商都不許那家公司的精鹽出天津,英國人還出動了軍艦來攔截鹽船。先生說他離開天津好幾年了,不知道現在的情形怎麽樣,不過昆明是一直沒見過那家的精鹽賣過來的。我們這邊好像也沒見過。”
雜貨店裏的鹽,仍舊是當地常見的粗砂一樣的黃色土鹽。
李長庚忍不住惋惜地感嘆:“天津太遠了,要是離得近……”
顧嶽在心裏默默地替他接了一句:就可以去那家公司挑鹽了。
第17章 七月流火(七)
七、
買完東西,顧嶽本來應該跟著大姑姑一家迴去的,但是走到鎮子東頭時,卻看見何思慎站在鎮子出口處那棵大樟樹下向他招手。顧嶽放下擔子,疑惑地擠過人群走過去。何思慎揮手示意大姑姑一家先走。李長庚將顧嶽原來挑的東西挪到自己的擔子裏,空籮筐綁在自己的籮筐上帶著走,還高聲喊了一句:“別玩太久,早點迴來啊!”
大姑姑一巴掌拍在他頭上:“你姨父肯定是有正事叫仰嶽過去,玩什麽玩!”
</br>
湘省地當南北要衝,民國以來,無論北洋軍南下還是南軍北上,湘省都會成為主戰場,大大小小的戰事常有,有戰事便有徵發,本省駐軍與外省路過的軍隊用自製的軍票輪番征夫征糧征各類軍需物資,大戰大征,小戰小征,因此湘省農夫縉紳及商人受害尤深。對於這些事情,顧嶽以前隻聽講教官講時事時提到過,尚無切身感受,但是迴鄉途中見聞漸廣,這段日子裏又已親身體會到稼穡之艱難,因此大姑父和大姑姑麵對軍票時的不甘與忿恨,不知不覺之中,已是感同身受,脫口便問出了自己心中的憂慮,擔心戰事規模越大,軍票發行越多,李家橋的親友們也受害越深。
張老闆嘆氣:“上頭的事,咱們小老百姓哪裏知道?軍票攤下來了,八橋鎮又正好駐著一個營還沒走,咱們哪還敢多問什麽?”槍桿子底下,認也得認,不認也得認。
他看看大姑父,又一臉艷羨地道:“還是水生老弟你們那邊運氣好,李家橋在外頭從軍的多,做官的也多,上頭人不看僧麵看佛麵,歷來就是攤軍票也會少攤一份。”
大姑父擺著手道:“哪裏哪裏。”大姑姑快嘴快舌地接過來道:“就算少一份也少不到哪裏去。再說了,如今不管買啥賣啥,哪家店子不搭點兒軍票?”八橋鎮的通例是十搭一,一塊錢搭一角,還得是八橋鎮周邊幾個村子的人才讓這樣搭,不然就不是這個價錢了。大姑姑手裏捏著一把軍票,常常抱怨說用不出去,顧嶽也聽過幾次抱怨。
張老闆嘿嘿笑著轉過了話頭,不肯再接下去。
顧嶽挑著空籮筐,跟著大姑父一家出了張家米鋪。
今日恰好逢集,又到了中午,四鄉八方來趕集的人流湧到了最高峰,大姑姑領著他們先到米鋪隔壁各吃了一碗米豆腐。這樣熱的天氣,趕集的從家裏帶飯是帶不成的,因此臨街人家裏賣吃食的不少,錢少的吃兩個煨紅薯也能填填肚子,手頭寬裕一點的就可以嚐點平日家中沒有的吃食,這糙米粉做的豆腐便是其一,熬出來的米豆腐切成半寸見方的小塊,煮熟了點上辣醬湯,再灑幾粒蔥花,滴兩滴芝麻油,算是難得的美味了,又能填飽肚子。大姑姑老早就和顧嶽說過要讓他嚐嚐,瞧著顧嶽被熱豆腐辣醬湯激得滿頭大汗,大姑姑很懷念地道:“品韓那時每次跟著家裏人來趕集都會到這家店子裏來吃一碗米豆腐。這日子還過得真快。”
很奇異的,這一次聽到大姑姑談起父親,顧嶽心中的悲痛幾乎不可見了,隻有著淡淡的溫暖與想念,仿佛父親隻是尋常遠行而已。
街上人多擁擠,顧嶽一行人費了不少勁才慢慢擠過人群,將大姑姑家裏要用的農具、細布、針線、火柴、煤油之類買齊,不過並沒有鹽。顧嶽見別村不少農人都買了鹽迴去,不免有些詫異地問起個中緣同,李長庚悄聲說道:“咱們村裏不用到外邊買鹽,都是臘月裏去廣東挑鹽的。”
鹽價太高,因此私鹽從來屢禁不絕。大鹽販常常家丁數百、販鹽數萬斤,勾連官紳,一言不和便刀兵相向;村間小民則多是私下販運,通常不過一二十斤而已。不過聽李長庚的口氣,一個村子都到廣東挑鹽吃,隻怕也不在少數,難怪要悄聲解釋、不欲廣而告之。
李長庚又道:“聽學堂裏的先生說,西洋那邊的新式製鹽法,費用省,出鹽多,又很精白,鹹味十足,比咱們的土鹽好得多,可惜那個法子難得學會,製好的精鹽賣到中國來,價格也太貴,一般人家都是吃不起的。”言語之間,很是艷羨。
顧嶽道:“我讀中學時,聽一位去過天津的先生說,天津有一家久大鹽業公司,老闆姓範,能夠製出和西洋一樣好的精鹽,但是洋商和江淮鹽商都不許那家公司的精鹽出天津,英國人還出動了軍艦來攔截鹽船。先生說他離開天津好幾年了,不知道現在的情形怎麽樣,不過昆明是一直沒見過那家的精鹽賣過來的。我們這邊好像也沒見過。”
雜貨店裏的鹽,仍舊是當地常見的粗砂一樣的黃色土鹽。
李長庚忍不住惋惜地感嘆:“天津太遠了,要是離得近……”
顧嶽在心裏默默地替他接了一句:就可以去那家公司挑鹽了。
第17章 七月流火(七)
七、
買完東西,顧嶽本來應該跟著大姑姑一家迴去的,但是走到鎮子東頭時,卻看見何思慎站在鎮子出口處那棵大樟樹下向他招手。顧嶽放下擔子,疑惑地擠過人群走過去。何思慎揮手示意大姑姑一家先走。李長庚將顧嶽原來挑的東西挪到自己的擔子裏,空籮筐綁在自己的籮筐上帶著走,還高聲喊了一句:“別玩太久,早點迴來啊!”
大姑姑一巴掌拍在他頭上:“你姨父肯定是有正事叫仰嶽過去,玩什麽玩!”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