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心裏決定好的事(8k大章求月票)
我的仇敵成了我的道侶 作者:藍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景王府。
熱茶滾燙,撲騰撲騰冒著陣陣白氣。
景王端坐上首,捧著瓷碗吹了一吹,接著問道:“他逃了?”
“王爺,應是成功逃了,聽說喜鵲閣的人在那醉江山一帶搜了七天七夜,都搜不到他的屍身,而且宮裏有傳聞,要給他上個通敵叛國的罪名。”
說話之人,正是如今內閣首輔許閣老,自林黨倒台之後,朝中局勢動蕩,定安黨逐漸站穩腳跟,與朝中的外戚安家形成分庭抗禮之勢,並且壓了安家一頭。
而秉性比較溫和的許閣老,自然被提拔為了首輔。
許閣老道:“這半年來,他有救駕之功,又得太後陛下重用,京中又有公忠體國之名,若他沒逃出去,宮裏絕不會上個通敵叛國之罪。”
景王微微頷首,幾乎全程參與此事的他當然明白個中道理。
許閣老歎道:“實乃心高氣傲之徒啊。”
景王略作迴憶,他記起自己生辰詩會之上,陳易絲毫不退,昂著頭麵無懼色的模樣。
景王接著同有此歎道:“他有少年意氣,斷不是屈居人下之輩,身負傲骨、直言無諱,是個英傑…隻略遜本王分毫。”
許閣老應道:“王爺說得是,宮裏這般做,實在可惜了。”
景王歎了口氣道:“殘害忠良啊。”
許閣老麵色有些奇怪和緊張,想說什麽,欲言又止。
景王擺了擺手道:“此地並無外人,更何況本王跟這陳千戶的恩怨,早已一筆勾銷。”
許閣老麵露幾分猶豫,他雖聽說過景王女擇婿之事,但定安黨與陳易素有舊怨,不了解內情的他,拿捏不準陳易跟景王府現在的關係。
他賣了個笑,捧過茶碗,輕輕搖晃道:“此事於我們而言,未嚐不是一樁好事,太後陛下少了一把刀,之後聖上年歲漸長、羽翼漸豐,也能還政於聖上。”
景王垂眸思忖片刻,敲了敲桌子。
他想起了那個桀驁不馴的千戶,似乎生來就不知尊重為何物,無法無天,隻為一己之心行事。
甚至可以為娶自己的女兒,隻為一個“情”字,隻為掙脫束縛,都能拋去榮華富貴不要,駭然出走。
景王知道自己顧慮太多,絕不是這般的人,但仍舊心頭生起一絲向往。
更遑論那是自己的女婿。
許閣老的話音還未完全落下:“此事鬧大可以,但不宜鬧大,當作一時隱忍,給宮中和安家一個薄麵……”
“給什麽薄麵?”景王兀然開口道:“這個要給薄麵,那個也要給薄麵,誰來給本王薄麵?”
許閣老怔了一怔。
景王常年壓抑下的怒氣忍不住爆發了出來,他猛一捶桌,
“惟郢擇婿在先,她宮裏說一句賜婚就賜婚,將我景王府視若無物!好好一個立過大功的千戶,她宮裏說一句通敵叛國就通敵叛國,將朗朗乾坤視若玩物!如此顛倒黑白,我們仍要給她薄麵?何其愧對江山社稷,何其愧對天下士子!”
許閣老呆愣了下,好久都沒緩過神來。
景王的脾氣之差,來往的官家多多少少都心裏有數,而他的怒氣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
但不知為何,許閣老覺得,今日有些不同了。
許閣老連聲勸道:“冷靜、王爺冷靜。”
景王冷聲道:“冷靜?許閣老,林黨尚在之時,我們就要給薄麵,林黨不在了,我們還要給薄麵,這薄麵,本王給不了。”
“這…那王爺你想要怎麽做?”
“她若是給那人上通敵叛國罪名,那便伏闕上書,敲登聞鼓,把事鬧大,擺在朝會上評判。”
景王頓了頓,見許閣老這裱糊匠還有猶豫之色,提高了些嗓音道:
“許閣老啊,你不想想,若是通敵叛國的罪名落實,本王就是招了個通敵叛國的女婿!那景王府的牌匾往哪裏擱?招牌壞了,又有多少清白士子入我等之門?”
先前於情於理的話,許閣老可以不聽,但這最後一段話,他不得不聽,蒼老的眉頭皺起,思索權衡了起來。
權因景王貴為先帝胞弟,禮待士人,又有君子之風,定安黨從來是團結在景王府的牌匾之下,若是其女婿通敵叛國,未免會落下汙點。
京城的文人墨客從來自持清高,一個個大義懸於唇邊,隻怕以後因此,便對景王府有了芥蒂,不願再入定安黨,日久之下,定安黨就再無可用之材。
念及至此,許閣老終於妥協了,出聲道:
“定安黨與陳千戶素有舊怨,但如今仍秉公直言,想來這一迴也能讓天下士子看明忠奸。”
林黨昔年禍亂朝綱,頻繁打擊異己,幾乎隻手遮天。
而定安黨之所以能與之分庭抗禮,除去天家平衡朝勢的需要外,更因清名。
伏闕上書之事,宮裏也許會因此備受觸怒,但於定安黨的清名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
許閣老緩緩說道:“唯一的問題是……盡量不觸怒宮裏,為了大局,我們這些人就不必領頭,讓太學、翰林院、還有一些忠直之士去辦……”
這本是應當之話,話中的道理也說得明明白白。
景王府要留好清流的招牌,同時避免與宮裏爭鋒相對,若上書可行,那便皆大歡喜,若不可行,倒也無甚損失。
至於那些仗義執言之人,若局勢不利,便當作棄子,而陳千戶的通敵叛國之罪,倒無關緊要……
“不!”
景王擲地有聲道:
“這登聞鼓,本王親自去敲。”
許閣老為之愕然。
他蒼老得早已被磨平棱角的目光,此刻擰過頭去,不可思議地看向景王。
隱忍許久的憤怒、多時以來的不甘、對匡扶朝政的渴望、與宮裏多年以來的仇怨……景王的這些神色,許閣老早就見過,如今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絲少年氣性。
隻聽他一字一句道:
“登聞鼓不是敲那妖後一人看的,是敲給天下看的。”
…………………………
皇宮。
元宵已過了許久,但寒冬仍未過去,天色淒清,朱紅的宮牆透著冷意。
安後被送迴宮裏之時,臉色蒼白得可怕。
她像是尋死般墜崖而去,喜鵲閣連日連夜地搜查,終於在樹海中尋到了她的身影。
她一連昏迷了數日,待清醒過來時,頭顱昏沉發疼。
再過了兩三日,坐到景仁宮時,安後驚覺自己忘了很多。
像是因墜崖時帶來的衝擊,很多原本刻骨銘心的記憶都變得蒼白如紙。
“本宮的…本宗被西晉陳氏族滅了?”
安後喑啞地問著。
素心略微驚慌,一時分不清這是上位者的試探,還是一句真心的疑惑,她斟酌了好久才道:
“娘娘你記不清了嗎?”
“…記不清了。”
安後吐出四個字,腦海裏關於城破的記憶模糊得不能再模糊,她隻記得依稀有那麽一件事,有許多人死了,可他們是誰,他們又長什麽模樣,都記不得了,就像邊關線報裏蒼白的文字。
人忘掉了記憶,仇恨便失去了根基,那些事都太過遙遠,一想起來,原來是十幾年前的事了。
安後咳嗽了兩聲,想起了誰,提高嗓音道:
“他在哪?怎麽樣了?”
“娘娘,他與那三位座主交手,尋機遁入山崖,就此逃掉了,喜鵲閣連日連夜地搜查,都始終搜不到一絲一毫的痕跡,沒人知道他是死是活……”
“那就還活著。”安後沙啞著道。
想起那個名字,她的指尖顫抖了起來。
胸腔緊縮起來,積鬱而起的恨意頃刻席卷,安後劇烈咳嗽,鳳眸裏掠過不知多少情緒。
安後冷冷道:“他還沒死。”
素心不禁低頭,她從話音聽到了刻骨銘心的仇恨。
隨侍已久的素心忽覺十分諷刺,安後忘記了對西晉陳氏的仇恨,可對陳易的恨卻留了下來。
就好像人不記得從前如何花開,但花落的時候,卻記得很清楚。
而那隱約之中,除了恨以外,似乎還有些別的什麽………
安後逐漸清醒,終歸是臨朝稱製多年的一國之後,慢慢就理清了思緒。
而素心一五一十地把一切匯報給了她。
無名老嬤亦是從追逐劍甲的路上歸來,同樣一無所獲。
宮中陷入到一派冷清的寂靜之中,三位喜鵲閣的座主死了,一路追殺更是耗費了不知多少人力物力。
景仁宮內此時少有的未燒地龍,素心迎風發抖著,而那鳳袍女子一動不動地端坐上首。
“東宮若疏如何了?”她問。
素心連忙道:“東宮若疏一切安好,她安分地待在宮裏,這些天來都沒有出去過,娘娘你可是要召見她?”
“召見她,召見她來做什麽?”鳳袍女子的嗓音略顯沙啞。
素心一時戰戰兢兢道:“召見東宮若疏來…吩咐之後剿滅西晉陳氏之事。”
話音剛剛落下。
書案前的鳳袍女子便肉眼可見的臉色陰沉下來。
素心的耳畔邊,傳來了紙張撕裂的聲音,她定睛一看,發現那是關乎西晉陳氏的諜報。
鳳袍女子按捺住淒厲:“都毀了,三個座主平白死了,如何與西晉陳氏交鋒?他逃了,再也沒有這麽好的苗子了,都毀了!”
素心不覺間打了個冷顫。
她知道安後為了複仇究竟等了多久,謀劃了多少。
可多年的謀劃,事未功成便毀於一旦。
“吩咐下去,不必再找了。”
安後的話音自上而下地傳下,語氣複雜,
“他若有生路,那便算本宮放他一條生路。”
“是……”素心應了一聲,接著想到了什麽,出聲問道:“那麽那幾個女人…娘娘要怎麽安排?”
素心口中的幾個女人,自然是東宮若疏、林琬悺、還有冬貴妃,她們都與陳易有所牽連。
不過陳易走時卻並未帶上她們,是否因為,其實那人不曾有多少在乎?
景仁宮內寂靜片刻。
過了許久,終於傳出聲音:“各迴各處。”
素心走後,鳳袍女子緩緩起身。
無名老嬤此時從暗處走出,她頭顱低垂,無盡歉意道:
“娘娘,我終究沒有追上她們。”
安後道:“若寅劍山劍甲真能輕易對付,那也不是劍甲了。”
無名老嬤見安後不做追究,便又道:
“娘娘,近來宮裏應多加戒備,我擔心那陳家豎子折返迴宮,對娘娘不利。”
安後默不作聲。
無名老嬤不知她心裏多少浪濤掠起又落下,也不知她思潮又多少變化,但見她的眸光變了幾個來迴。
最後,安後冷笑道:“亂臣賊子,想來之後要跟南疆勾連。”
安南王妃不守婦道,與之牽連頗深,無名老嬤自然聽聞過此事。
“嬤嬤,派些人盯緊南麵吧。”
說完,安後揮了揮手,示意無名老嬤退下。
後者應了一聲後,便消失在了景仁宮中。
獨剩安後一人站在景仁宮大門處,遙遙眺望,一動不動地屹立著。
她獨立許久,闔上眼眸時,都是那飄蕩的玉墜。
那一念之差,以為他仍記掛情誼,可如今想想,那不過是他的刻意為之,是他的又一障眼法。
可笑、可笑……她笑了出來。
“本宮說過,天下皆知你是無君無父的逆臣,待朝會之時,懿旨落下,本宮倒要看看,天下人是怎樣分說你的罪過。”
…………
朝會到了。
金鑾殿上,但見龍椅空懸,而其下麵的鳳椅之上,有一鳳袍女子端坐。
百官魚貫而入,神情肅穆,這元宵之後的第一場朝會,於禮製而言不可謂不重,更關乎一年國運,故此近乎無人缺席,更無人稱病,放眼望去,何其隆重。
伴隨太監拉高嗓子的朗聲宣告,朝會已開。
朝會盛大,而且官宦極多,故此不是議事朝爭之時,往往是宣告朝政結果、任免官員、頒布旨意,正因如此,氣氛不可謂不肅穆莊嚴。
而今日,在慣例的場麵話後,宣告的第一件事,竟是治人罪名。
治原西廠千戶陳易通敵叛國、畏罪潛逃之罪!
需知這陳千戶數月前才因救駕之功,得到嘉善,如今卻淪落如此,
風雲變化之快,不禁令百官為之愕然。
但…似乎無人敢有異議。
答案很簡單,朝會是宣告結果,而非議事朝爭之時,更遑論是新年第一場朝會,便更是神聖莊嚴。
哪怕有人對此心有不滿,也斷然不敢冒大不韙,從百官之中出列進諫。
朝堂之上,太監朗聲宣讀懿旨:
“易通賊亂國,先與林黨為寇,受納貨賄,貪汙,林黨覆台,本以救駕戴之功宥,不追前罪,乃望其改過,不意不改,猶妄蔽聖聽,肆誌妄作,家藏甲六副、藏刃數十、暗通賊,事露之後,殺傷無數,潛逃於外,今不治此亂臣之罪,無以明法度,不言此亂臣之過,無以安社稷……”
懿旨之聲落在朝堂之上,眾人有耳皆聽,金鑾殿裏一派寂靜。
即便有人神色連番變化,但沒有人膽敢在此刻出言,觸怒那臨朝稱製的太後。
安後環視大殿,心中安定,朗聲道:
“陳易之罪,已明言於眾,諸卿若無異議……”
咚!
聲如洪鍾。
遠方傳來一聲莊重的鼓響。
那是登聞鼓!
安後臉色驟變,百官盡皆擰頭,空氣中爆發唰唰的摩擦聲。
殿外,已有人迴報:“景王領太學眾學士敲鼓,上陳陳千戶之冤!”
話音落下,百官皆是嘩然。
那金鑾寶座之上的鳳袍女子,臉色更是籠罩在陰霾之中。
登聞鼓聲聲迴蕩,伴隨著陳冤之聲,遠遠襲來,好似要上達天聽。
安後的指尖微抖,臉色不可思議,她如何也想不到,景王竟會為這人在朝會之時敲登聞鼓,與宮裏公開爭鋒相對。
先是與南疆有染,又是景王為其陳冤。
還有寅劍山劍甲……
若他還活著,行走江湖,又將拉起怎樣的力量?
墜崖之前,陳易那聲嘶力竭的嗓音,此刻迴蕩在了她的耳畔。
那錚錚冷語,竟如刀兵…
“但當來日,我提刀入洛,拚了一條命不要也踏碎景仁宮,將你從金鑾寶座上扯下,讓你親眼看見何為大廈崩塌!”
他難道會說到做到?
鳳袍女子的鳳眸輕顫起來,她仿佛看到,某一天到來之時,天穹昏暗,撕裂開一道猙獰口子,金鑾殿近乎垮塌,而那人踏了進來,將雍容華貴的一國之後從寶座上生生扯下,跪伏在地……
莫名奇妙,她感到了一絲久違的恐懼。
……………………
劍穿過咽喉是什麽感覺?
楊祖業,字子德,諢號西風劍客,時年三十七歲,正值壯年,這年紀的武夫往往最被人器重,既是即成的武者,又有足夠的潛力,而他也不負眾望,自十三歲練劍以來,三十二場生死之戰,皆一劍勝之,“一劍出,西風過,葉落無聲”,酒館說書人短短一句話,勾勒出數不盡的風流,好一仗劍遊俠客,但其實他沒那麽風度翩翩,不過是利落一劍,見血封喉。
死在他一劍下的人有很多,死得也很快,而且隨著他年歲的增長,消磨掉花哨的技藝,就越來越快,他曾跟同道好友講,四十五歲前,絕不收徒,哪怕一方江湖上仰慕他劍的人很多很多,這位同道好友練的是八方棍,不能理解他的堅持,至於兩個秉性相衝之人如何成為同道好友?一起去過青樓,自然同道。
楊祖業一劍封喉,見得血多了,太多太多,有時他會好奇,被人一劍封喉的感覺。
有時他也試著想象過,到底是何等感觸,劍身刺入到喉嚨裏,會不會很冷。
大晉德元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直到今時今日,他都還是不知道。
因為他下一秒就死了。
劍身瞬間穿透了他的胸腔,他嘎吱一顫,像是溺水之人撲騰的最後一下,然後手腳發軟,整個人跪死在地上。
多年來追求一劍封喉的楊祖業仍然不知劍穿過喉嚨的感覺。
隻是,想來比攪碎心窩要快……
長劍自楊祖業的胸腔裏緩緩拔出,此時官道上一眾扈從的瞳孔微顫,都在驚歎於那人的殺力,而她隻是拿絹布擦去劍上的鮮血,收劍轉身之時,空氣中仿佛還殘留劍鋒滑入劍鞘的摩擦聲。
白裳喜的腦袋從車廂簾子裏探了出來,直直盯著那俠客看,不願錯過她迴身的利落瀟灑,哪怕隻是一瞬間。
這個人姓閔,
她背劍又攜刀,
她說,她會比另一個人更出名。
白裳喜不知是哪一個人,她隻是從這少俠的口中偶爾聽過一兩次,似乎姓陳,似乎也是位姑娘。
不知是怎樣的姑娘。
想來沒有她白裳喜好看。
閔寧來到車廂邊上,那一眾扈從圍著不遠處傾倒的馬車,裏麵死傷慘重,一位老練的武夫把裏麵一家五口的人臉翻來翻去,歎了口氣,搖了搖頭。
“都死了…想不到喬掌櫃就死在了這裏,可憐啊……”
老扈從歎聲道,站起身來。
白裳喜手有些顫,柳眉皺起:“…都死了?看來喬掌櫃不是出賣我們的人……”
白家是西晉邊關的名門望族,紮根邊關一帶,麾下產業無數,來往商客繁多,掌櫃們更是多如牛毛,但隻有很少一部分外姓人深受百家器重,白裳喜曾懷疑,他們之所以一路被人追殺伏擊,就是這姓喬的掌櫃出賣了他們。
可如今看來,不是這樣。
“哎,隊長、這兒、這兒還有條大黑狗。”
一個扈從發現了個籠子,打了開來,裏麵跳出一條病怏怏的黑狗。
老扈從瞧見了道:“是它啊,據說喬掌櫃很喜歡這條狗,去哪都帶著,當作兒子一樣養。”
白裳喜也聽過一些風聞,據說這狗聰明伶俐,不僅會伸手搖尾巴,還會給人端茶送水。
眼下她見獵心喜,朝黑狗招了招手:“咻咻……”
黑狗拖著身體,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
它忽然張嘴:“我不是狗。”
那像是侏儒般尖銳的聲音,白裳喜呆愣了一下。
這呆愣的一瞬,黑狗不再病弱,咧開獠牙,飛身撲咬過去!
下一個,劍光閃過。
人血濺到了簾子上,濺到了白裳喜的臉盤上,還有些獸毛飛濺出來。
“啊!”
白裳喜尖叫一聲,接著趕緊看向了閔寧。
閔寧的劍上滴著血,白姑娘還來不及關心自己,就先關心她道:
“…閔公子沒事吧。”
“並無大礙。”閔寧笑了笑,有些煩悶地拿出絹布,再把劍擦拭了一遍,“我也有點被嚇著了。”
白裳喜喘迴過起來,扈從趕緊圍向那條狗,隻見獸皮之下,裏麵滑落出一顆侏儒的頭顱。
江湖兇險,莫過於此。
你以為你順手救了一命,哪怕那隻是一條微不足道的狗。
但你怎麽知道,狗嘴裏不會探出一把刀?
哪怕踏上江湖之路不過兩三個月,但閔寧卻早已有所見識。
而她之所以不曾著道,除了時刻警惕之外,還有因為寅劍山的警心之法。
這是閔寧從著雨那習來的,所謂警心之法,便是讓人隱約察覺危險的逼近、幕後之人的黑手、不知哪裏捅來的刀。
寅劍山作為道武雙修的門派,門下弟子多走江湖,但從來極少有人馬失前蹄,警心之法功不可沒。
擦完劍後,閔寧收劍入鞘,環視了一周,問道:
“再啟程?”
………………………………
三月六日。
過了蕭風關,沿路走過不知多少滿載的馱馬,風沙卷著落葉,閔寧終於把這一隊人護送到了目的地,白裳喜日常便訴說過白家門庭繁盛,閔寧本以為是王婆賣瓜,但如今一看那高聳的牌匾,門口威風凜凜的石獅,以及門後的園林景象,才明白白姑娘還是往小說了,白家家主白華親自相迎,他本是將門出身,但棄官從商,白家產業壯大之後,又供了個從四品的武將閑職,這一來一迴間,其中多少是非恩怨,閔寧就不得而知,她不過萍水相逢,一介他鄉之客。
早早便自傳信飛鴿得知閔寧救下白裳喜,白家上下拿出了十二分力氣招待,不僅盛宴相請,席間盡是好酒好菜,家主更是命人奉上了狼毫筆、江南紙、貔貅鎮紙,絲綢百匹,而且不止,宴席之間,請來了蕭風關一帶的三大花魁,連著獻舞,花花綠綠的裙擺晃得人目不暇接。
瞧見那風姿瀟灑的少俠被花魁們包圍,白裳喜抱住了膝蓋,臉頰鼓了起來。
閔寧在白家住下的當夜,門被突然敲響。
推門一看,不是別人,正是白裳喜。
“來,我帶你去賞月,我說過好多次了,我家的賞月亭是方圓百裏一絕。”
白裳喜說什麽都要扯著閔寧出去。
盛情難卻,閔寧隻好隨著她來到了賞月亭。
月色清幽,遠處的秋千輕輕搖晃,這西晉的園林與大虞並不相同,像是傾國美人,自有雍容大方的氣度,閔寧很喜歡這裏。
她闔上眼睛,側耳聽著蟲鳴。
白裳喜卻不敢眨眼,她坐到了秋千上,輕輕搖晃起來。
好半晌後,白裳喜終於找到話道:
“閔公子哪裏學來這麽高的功夫。”
“不算太高,不過六七品之間,行走江湖夠用最要緊。”閔寧頓了頓後直接道:“跟你說這些也沒用,你又不練武。”
“哦…”
白裳喜給弄沉默了好一會,接著才又開口道:
“你們大虞,有這麽好看的園子嗎?”
“有吧,不過有我也不知道。”
“……那好。”
接連幾次對話,都如這樣一般,二人幾乎是一問一答,白裳喜問得很多,其中還引誘閔寧反問,但無論怎麽樣,閔寧迴答得都是一板一眼。
這一晚,二人不算相談甚歡,白姑娘多番暗示,嗓音溫柔婉轉,可少俠似乎鐵長的心肝。
白裳喜不知她聽懂沒聽懂,隻知道那夜,閔寧頻頻搖頭。
白家盛情款待,誰都覺得閔寧會待上四五個月,乃至作為門客過上十年八年,可她隻待了一夜,翌日就要走。
西晉多風沙,烈日昭昭,背劍攜刀的俠客朝眾人抱拳,接著又朝白裳喜抱拳。
她轉身就走,沒有絲毫拖泥帶水。
“小姐!”一個仆人叫道。
原來是白裳喜再也忍不住,撲地衝了出去。
閔寧傾聽淩厲的風聲唿嘯,大步向前,抬手遮住日光。
好一會後,她不經意轉過臉時,才發現白裳喜一直跟在身邊,直直盯著她看。
“白姑娘你怎麽追出來了,快迴去。”閔寧出聲勸道。
白裳喜終於忍不住道:
“你說話悶悶的,是不是不知道怎麽跟姑娘說話?”
閔寧側過臉瞧她。
白裳喜一時縮了縮脖子。
風卷黃沙,刮過城牆有嘩嘩的聲音,像是傾訴情意的簫聲。
閔寧笑出聲道:“白姑娘,你喜歡我?”
白裳喜道:“我…我才不喜歡。”
閔寧點頭道:“你不喜歡就好,我怕你喜歡我,我沒有做好準備。”
“什麽準備?”白裳喜聽了一喜,眼神熠熠道:“萬一我喜歡呢,你要做什麽準備。”
“準備拒絕你咯。”
“……”
白裳喜僵了下,風打到臉上,提起來的心往下沉去,不可思議地看向閔寧。
閔寧指了指左胸,笑著道:
“我心有所屬了,你喜歡我,我就準備拒絕你,就這麽簡單。”
說完之後,閔寧再也不留,大步地轉身就走。
她的身影漸漸遠去,白裳喜打了個激靈,追了上去,
“等下、等下。”
閔寧停了下來,白裳喜氣喘籲籲,直覺心疼得厲害。
白家千金好不容易站穩,深吸一氣後問:
“這、這是為什麽,是因為你鄉下的陳姑娘嗎?我們大晉跟你們東虞不一樣,要爽利一些,你要想的話,把她接到白家來,我就給她好吃好喝地供養,給個房子讓她當陪房……”
閔寧抬著手打斷道:“不必了,白姑娘,你的好意我心領。”
白裳喜怎會滿意,她連聲道:“你別心領,你要真領才好!這一路走過來,你我本是萍水相逢,你時刻護我周全,經曆不知多少兇險,你叫我怎樣才好?難道你就沒想過當白家的女婿?你一定想過,你怎麽可能沒想到?”
“沒想過。”
“……哈?哈?這、這…就真沒想過?!”
“真沒想過。”
“那你憑什麽救我?”被這般拒絕,白裳喜不可思議,她迴想了下,就更是不可思議了,“就因為你想救,就因為你說…心裏決定好的?”
閔寧點了點頭道:“心裏決定好。”
白裳喜的肩膀聳動,心頭一戳一戳地疼,她哭了出來。
她好像明白了什麽,但還是不甘,咕噥著道:“不行、不行,你別這樣,你離開了這麽遠,都不知那、那個陳姑娘的音信了,相隔千裏,再情深也……對不起,我不該說這話,但是我、我得說,萬一閔公子你以後不喜歡她了呢?”
閔寧看著她哭泣,聽到問話,隻是輕輕一笑:
“那不喜歡就不喜歡,我反正不能辜負他。”
白裳喜瞪大了淚眼。
她隻覺心頭空落落的。
那萍水相逢的俠客遠行千裏,竟不為財也不為色,她已轉過身,一路上為這姑娘越過不知多少刀光劍影,有萬千恩情,卻從不放在心上。
因為一句“心裏決定好的”,就要拔刀相助,但死無妨。
白裳喜怔怔住了,她發現她留不住這個人。
這個人要遠行到天涯海角,不會駐足在哪個地方,眼下仗劍攜刀離去,就像來時一樣。
“哪怕我以後不喜歡他。”
黃沙漫天,少俠已越走越遠,而她耳畔還能聽見城下的殘音:
“可心裏決定好的事,又怎麽能變呢?”
今晚有加更,不過可能要等到十二點。
遲點寫單章匯報。
(本章完)
熱茶滾燙,撲騰撲騰冒著陣陣白氣。
景王端坐上首,捧著瓷碗吹了一吹,接著問道:“他逃了?”
“王爺,應是成功逃了,聽說喜鵲閣的人在那醉江山一帶搜了七天七夜,都搜不到他的屍身,而且宮裏有傳聞,要給他上個通敵叛國的罪名。”
說話之人,正是如今內閣首輔許閣老,自林黨倒台之後,朝中局勢動蕩,定安黨逐漸站穩腳跟,與朝中的外戚安家形成分庭抗禮之勢,並且壓了安家一頭。
而秉性比較溫和的許閣老,自然被提拔為了首輔。
許閣老道:“這半年來,他有救駕之功,又得太後陛下重用,京中又有公忠體國之名,若他沒逃出去,宮裏絕不會上個通敵叛國之罪。”
景王微微頷首,幾乎全程參與此事的他當然明白個中道理。
許閣老歎道:“實乃心高氣傲之徒啊。”
景王略作迴憶,他記起自己生辰詩會之上,陳易絲毫不退,昂著頭麵無懼色的模樣。
景王接著同有此歎道:“他有少年意氣,斷不是屈居人下之輩,身負傲骨、直言無諱,是個英傑…隻略遜本王分毫。”
許閣老應道:“王爺說得是,宮裏這般做,實在可惜了。”
景王歎了口氣道:“殘害忠良啊。”
許閣老麵色有些奇怪和緊張,想說什麽,欲言又止。
景王擺了擺手道:“此地並無外人,更何況本王跟這陳千戶的恩怨,早已一筆勾銷。”
許閣老麵露幾分猶豫,他雖聽說過景王女擇婿之事,但定安黨與陳易素有舊怨,不了解內情的他,拿捏不準陳易跟景王府現在的關係。
他賣了個笑,捧過茶碗,輕輕搖晃道:“此事於我們而言,未嚐不是一樁好事,太後陛下少了一把刀,之後聖上年歲漸長、羽翼漸豐,也能還政於聖上。”
景王垂眸思忖片刻,敲了敲桌子。
他想起了那個桀驁不馴的千戶,似乎生來就不知尊重為何物,無法無天,隻為一己之心行事。
甚至可以為娶自己的女兒,隻為一個“情”字,隻為掙脫束縛,都能拋去榮華富貴不要,駭然出走。
景王知道自己顧慮太多,絕不是這般的人,但仍舊心頭生起一絲向往。
更遑論那是自己的女婿。
許閣老的話音還未完全落下:“此事鬧大可以,但不宜鬧大,當作一時隱忍,給宮中和安家一個薄麵……”
“給什麽薄麵?”景王兀然開口道:“這個要給薄麵,那個也要給薄麵,誰來給本王薄麵?”
許閣老怔了一怔。
景王常年壓抑下的怒氣忍不住爆發了出來,他猛一捶桌,
“惟郢擇婿在先,她宮裏說一句賜婚就賜婚,將我景王府視若無物!好好一個立過大功的千戶,她宮裏說一句通敵叛國就通敵叛國,將朗朗乾坤視若玩物!如此顛倒黑白,我們仍要給她薄麵?何其愧對江山社稷,何其愧對天下士子!”
許閣老呆愣了下,好久都沒緩過神來。
景王的脾氣之差,來往的官家多多少少都心裏有數,而他的怒氣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
但不知為何,許閣老覺得,今日有些不同了。
許閣老連聲勸道:“冷靜、王爺冷靜。”
景王冷聲道:“冷靜?許閣老,林黨尚在之時,我們就要給薄麵,林黨不在了,我們還要給薄麵,這薄麵,本王給不了。”
“這…那王爺你想要怎麽做?”
“她若是給那人上通敵叛國罪名,那便伏闕上書,敲登聞鼓,把事鬧大,擺在朝會上評判。”
景王頓了頓,見許閣老這裱糊匠還有猶豫之色,提高了些嗓音道:
“許閣老啊,你不想想,若是通敵叛國的罪名落實,本王就是招了個通敵叛國的女婿!那景王府的牌匾往哪裏擱?招牌壞了,又有多少清白士子入我等之門?”
先前於情於理的話,許閣老可以不聽,但這最後一段話,他不得不聽,蒼老的眉頭皺起,思索權衡了起來。
權因景王貴為先帝胞弟,禮待士人,又有君子之風,定安黨從來是團結在景王府的牌匾之下,若是其女婿通敵叛國,未免會落下汙點。
京城的文人墨客從來自持清高,一個個大義懸於唇邊,隻怕以後因此,便對景王府有了芥蒂,不願再入定安黨,日久之下,定安黨就再無可用之材。
念及至此,許閣老終於妥協了,出聲道:
“定安黨與陳千戶素有舊怨,但如今仍秉公直言,想來這一迴也能讓天下士子看明忠奸。”
林黨昔年禍亂朝綱,頻繁打擊異己,幾乎隻手遮天。
而定安黨之所以能與之分庭抗禮,除去天家平衡朝勢的需要外,更因清名。
伏闕上書之事,宮裏也許會因此備受觸怒,但於定安黨的清名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
許閣老緩緩說道:“唯一的問題是……盡量不觸怒宮裏,為了大局,我們這些人就不必領頭,讓太學、翰林院、還有一些忠直之士去辦……”
這本是應當之話,話中的道理也說得明明白白。
景王府要留好清流的招牌,同時避免與宮裏爭鋒相對,若上書可行,那便皆大歡喜,若不可行,倒也無甚損失。
至於那些仗義執言之人,若局勢不利,便當作棄子,而陳千戶的通敵叛國之罪,倒無關緊要……
“不!”
景王擲地有聲道:
“這登聞鼓,本王親自去敲。”
許閣老為之愕然。
他蒼老得早已被磨平棱角的目光,此刻擰過頭去,不可思議地看向景王。
隱忍許久的憤怒、多時以來的不甘、對匡扶朝政的渴望、與宮裏多年以來的仇怨……景王的這些神色,許閣老早就見過,如今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絲少年氣性。
隻聽他一字一句道:
“登聞鼓不是敲那妖後一人看的,是敲給天下看的。”
…………………………
皇宮。
元宵已過了許久,但寒冬仍未過去,天色淒清,朱紅的宮牆透著冷意。
安後被送迴宮裏之時,臉色蒼白得可怕。
她像是尋死般墜崖而去,喜鵲閣連日連夜地搜查,終於在樹海中尋到了她的身影。
她一連昏迷了數日,待清醒過來時,頭顱昏沉發疼。
再過了兩三日,坐到景仁宮時,安後驚覺自己忘了很多。
像是因墜崖時帶來的衝擊,很多原本刻骨銘心的記憶都變得蒼白如紙。
“本宮的…本宗被西晉陳氏族滅了?”
安後喑啞地問著。
素心略微驚慌,一時分不清這是上位者的試探,還是一句真心的疑惑,她斟酌了好久才道:
“娘娘你記不清了嗎?”
“…記不清了。”
安後吐出四個字,腦海裏關於城破的記憶模糊得不能再模糊,她隻記得依稀有那麽一件事,有許多人死了,可他們是誰,他們又長什麽模樣,都記不得了,就像邊關線報裏蒼白的文字。
人忘掉了記憶,仇恨便失去了根基,那些事都太過遙遠,一想起來,原來是十幾年前的事了。
安後咳嗽了兩聲,想起了誰,提高嗓音道:
“他在哪?怎麽樣了?”
“娘娘,他與那三位座主交手,尋機遁入山崖,就此逃掉了,喜鵲閣連日連夜地搜查,都始終搜不到一絲一毫的痕跡,沒人知道他是死是活……”
“那就還活著。”安後沙啞著道。
想起那個名字,她的指尖顫抖了起來。
胸腔緊縮起來,積鬱而起的恨意頃刻席卷,安後劇烈咳嗽,鳳眸裏掠過不知多少情緒。
安後冷冷道:“他還沒死。”
素心不禁低頭,她從話音聽到了刻骨銘心的仇恨。
隨侍已久的素心忽覺十分諷刺,安後忘記了對西晉陳氏的仇恨,可對陳易的恨卻留了下來。
就好像人不記得從前如何花開,但花落的時候,卻記得很清楚。
而那隱約之中,除了恨以外,似乎還有些別的什麽………
安後逐漸清醒,終歸是臨朝稱製多年的一國之後,慢慢就理清了思緒。
而素心一五一十地把一切匯報給了她。
無名老嬤亦是從追逐劍甲的路上歸來,同樣一無所獲。
宮中陷入到一派冷清的寂靜之中,三位喜鵲閣的座主死了,一路追殺更是耗費了不知多少人力物力。
景仁宮內此時少有的未燒地龍,素心迎風發抖著,而那鳳袍女子一動不動地端坐上首。
“東宮若疏如何了?”她問。
素心連忙道:“東宮若疏一切安好,她安分地待在宮裏,這些天來都沒有出去過,娘娘你可是要召見她?”
“召見她,召見她來做什麽?”鳳袍女子的嗓音略顯沙啞。
素心一時戰戰兢兢道:“召見東宮若疏來…吩咐之後剿滅西晉陳氏之事。”
話音剛剛落下。
書案前的鳳袍女子便肉眼可見的臉色陰沉下來。
素心的耳畔邊,傳來了紙張撕裂的聲音,她定睛一看,發現那是關乎西晉陳氏的諜報。
鳳袍女子按捺住淒厲:“都毀了,三個座主平白死了,如何與西晉陳氏交鋒?他逃了,再也沒有這麽好的苗子了,都毀了!”
素心不覺間打了個冷顫。
她知道安後為了複仇究竟等了多久,謀劃了多少。
可多年的謀劃,事未功成便毀於一旦。
“吩咐下去,不必再找了。”
安後的話音自上而下地傳下,語氣複雜,
“他若有生路,那便算本宮放他一條生路。”
“是……”素心應了一聲,接著想到了什麽,出聲問道:“那麽那幾個女人…娘娘要怎麽安排?”
素心口中的幾個女人,自然是東宮若疏、林琬悺、還有冬貴妃,她們都與陳易有所牽連。
不過陳易走時卻並未帶上她們,是否因為,其實那人不曾有多少在乎?
景仁宮內寂靜片刻。
過了許久,終於傳出聲音:“各迴各處。”
素心走後,鳳袍女子緩緩起身。
無名老嬤此時從暗處走出,她頭顱低垂,無盡歉意道:
“娘娘,我終究沒有追上她們。”
安後道:“若寅劍山劍甲真能輕易對付,那也不是劍甲了。”
無名老嬤見安後不做追究,便又道:
“娘娘,近來宮裏應多加戒備,我擔心那陳家豎子折返迴宮,對娘娘不利。”
安後默不作聲。
無名老嬤不知她心裏多少浪濤掠起又落下,也不知她思潮又多少變化,但見她的眸光變了幾個來迴。
最後,安後冷笑道:“亂臣賊子,想來之後要跟南疆勾連。”
安南王妃不守婦道,與之牽連頗深,無名老嬤自然聽聞過此事。
“嬤嬤,派些人盯緊南麵吧。”
說完,安後揮了揮手,示意無名老嬤退下。
後者應了一聲後,便消失在了景仁宮中。
獨剩安後一人站在景仁宮大門處,遙遙眺望,一動不動地屹立著。
她獨立許久,闔上眼眸時,都是那飄蕩的玉墜。
那一念之差,以為他仍記掛情誼,可如今想想,那不過是他的刻意為之,是他的又一障眼法。
可笑、可笑……她笑了出來。
“本宮說過,天下皆知你是無君無父的逆臣,待朝會之時,懿旨落下,本宮倒要看看,天下人是怎樣分說你的罪過。”
…………
朝會到了。
金鑾殿上,但見龍椅空懸,而其下麵的鳳椅之上,有一鳳袍女子端坐。
百官魚貫而入,神情肅穆,這元宵之後的第一場朝會,於禮製而言不可謂不重,更關乎一年國運,故此近乎無人缺席,更無人稱病,放眼望去,何其隆重。
伴隨太監拉高嗓子的朗聲宣告,朝會已開。
朝會盛大,而且官宦極多,故此不是議事朝爭之時,往往是宣告朝政結果、任免官員、頒布旨意,正因如此,氣氛不可謂不肅穆莊嚴。
而今日,在慣例的場麵話後,宣告的第一件事,竟是治人罪名。
治原西廠千戶陳易通敵叛國、畏罪潛逃之罪!
需知這陳千戶數月前才因救駕之功,得到嘉善,如今卻淪落如此,
風雲變化之快,不禁令百官為之愕然。
但…似乎無人敢有異議。
答案很簡單,朝會是宣告結果,而非議事朝爭之時,更遑論是新年第一場朝會,便更是神聖莊嚴。
哪怕有人對此心有不滿,也斷然不敢冒大不韙,從百官之中出列進諫。
朝堂之上,太監朗聲宣讀懿旨:
“易通賊亂國,先與林黨為寇,受納貨賄,貪汙,林黨覆台,本以救駕戴之功宥,不追前罪,乃望其改過,不意不改,猶妄蔽聖聽,肆誌妄作,家藏甲六副、藏刃數十、暗通賊,事露之後,殺傷無數,潛逃於外,今不治此亂臣之罪,無以明法度,不言此亂臣之過,無以安社稷……”
懿旨之聲落在朝堂之上,眾人有耳皆聽,金鑾殿裏一派寂靜。
即便有人神色連番變化,但沒有人膽敢在此刻出言,觸怒那臨朝稱製的太後。
安後環視大殿,心中安定,朗聲道:
“陳易之罪,已明言於眾,諸卿若無異議……”
咚!
聲如洪鍾。
遠方傳來一聲莊重的鼓響。
那是登聞鼓!
安後臉色驟變,百官盡皆擰頭,空氣中爆發唰唰的摩擦聲。
殿外,已有人迴報:“景王領太學眾學士敲鼓,上陳陳千戶之冤!”
話音落下,百官皆是嘩然。
那金鑾寶座之上的鳳袍女子,臉色更是籠罩在陰霾之中。
登聞鼓聲聲迴蕩,伴隨著陳冤之聲,遠遠襲來,好似要上達天聽。
安後的指尖微抖,臉色不可思議,她如何也想不到,景王竟會為這人在朝會之時敲登聞鼓,與宮裏公開爭鋒相對。
先是與南疆有染,又是景王為其陳冤。
還有寅劍山劍甲……
若他還活著,行走江湖,又將拉起怎樣的力量?
墜崖之前,陳易那聲嘶力竭的嗓音,此刻迴蕩在了她的耳畔。
那錚錚冷語,竟如刀兵…
“但當來日,我提刀入洛,拚了一條命不要也踏碎景仁宮,將你從金鑾寶座上扯下,讓你親眼看見何為大廈崩塌!”
他難道會說到做到?
鳳袍女子的鳳眸輕顫起來,她仿佛看到,某一天到來之時,天穹昏暗,撕裂開一道猙獰口子,金鑾殿近乎垮塌,而那人踏了進來,將雍容華貴的一國之後從寶座上生生扯下,跪伏在地……
莫名奇妙,她感到了一絲久違的恐懼。
……………………
劍穿過咽喉是什麽感覺?
楊祖業,字子德,諢號西風劍客,時年三十七歲,正值壯年,這年紀的武夫往往最被人器重,既是即成的武者,又有足夠的潛力,而他也不負眾望,自十三歲練劍以來,三十二場生死之戰,皆一劍勝之,“一劍出,西風過,葉落無聲”,酒館說書人短短一句話,勾勒出數不盡的風流,好一仗劍遊俠客,但其實他沒那麽風度翩翩,不過是利落一劍,見血封喉。
死在他一劍下的人有很多,死得也很快,而且隨著他年歲的增長,消磨掉花哨的技藝,就越來越快,他曾跟同道好友講,四十五歲前,絕不收徒,哪怕一方江湖上仰慕他劍的人很多很多,這位同道好友練的是八方棍,不能理解他的堅持,至於兩個秉性相衝之人如何成為同道好友?一起去過青樓,自然同道。
楊祖業一劍封喉,見得血多了,太多太多,有時他會好奇,被人一劍封喉的感覺。
有時他也試著想象過,到底是何等感觸,劍身刺入到喉嚨裏,會不會很冷。
大晉德元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直到今時今日,他都還是不知道。
因為他下一秒就死了。
劍身瞬間穿透了他的胸腔,他嘎吱一顫,像是溺水之人撲騰的最後一下,然後手腳發軟,整個人跪死在地上。
多年來追求一劍封喉的楊祖業仍然不知劍穿過喉嚨的感覺。
隻是,想來比攪碎心窩要快……
長劍自楊祖業的胸腔裏緩緩拔出,此時官道上一眾扈從的瞳孔微顫,都在驚歎於那人的殺力,而她隻是拿絹布擦去劍上的鮮血,收劍轉身之時,空氣中仿佛還殘留劍鋒滑入劍鞘的摩擦聲。
白裳喜的腦袋從車廂簾子裏探了出來,直直盯著那俠客看,不願錯過她迴身的利落瀟灑,哪怕隻是一瞬間。
這個人姓閔,
她背劍又攜刀,
她說,她會比另一個人更出名。
白裳喜不知是哪一個人,她隻是從這少俠的口中偶爾聽過一兩次,似乎姓陳,似乎也是位姑娘。
不知是怎樣的姑娘。
想來沒有她白裳喜好看。
閔寧來到車廂邊上,那一眾扈從圍著不遠處傾倒的馬車,裏麵死傷慘重,一位老練的武夫把裏麵一家五口的人臉翻來翻去,歎了口氣,搖了搖頭。
“都死了…想不到喬掌櫃就死在了這裏,可憐啊……”
老扈從歎聲道,站起身來。
白裳喜手有些顫,柳眉皺起:“…都死了?看來喬掌櫃不是出賣我們的人……”
白家是西晉邊關的名門望族,紮根邊關一帶,麾下產業無數,來往商客繁多,掌櫃們更是多如牛毛,但隻有很少一部分外姓人深受百家器重,白裳喜曾懷疑,他們之所以一路被人追殺伏擊,就是這姓喬的掌櫃出賣了他們。
可如今看來,不是這樣。
“哎,隊長、這兒、這兒還有條大黑狗。”
一個扈從發現了個籠子,打了開來,裏麵跳出一條病怏怏的黑狗。
老扈從瞧見了道:“是它啊,據說喬掌櫃很喜歡這條狗,去哪都帶著,當作兒子一樣養。”
白裳喜也聽過一些風聞,據說這狗聰明伶俐,不僅會伸手搖尾巴,還會給人端茶送水。
眼下她見獵心喜,朝黑狗招了招手:“咻咻……”
黑狗拖著身體,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
它忽然張嘴:“我不是狗。”
那像是侏儒般尖銳的聲音,白裳喜呆愣了一下。
這呆愣的一瞬,黑狗不再病弱,咧開獠牙,飛身撲咬過去!
下一個,劍光閃過。
人血濺到了簾子上,濺到了白裳喜的臉盤上,還有些獸毛飛濺出來。
“啊!”
白裳喜尖叫一聲,接著趕緊看向了閔寧。
閔寧的劍上滴著血,白姑娘還來不及關心自己,就先關心她道:
“…閔公子沒事吧。”
“並無大礙。”閔寧笑了笑,有些煩悶地拿出絹布,再把劍擦拭了一遍,“我也有點被嚇著了。”
白裳喜喘迴過起來,扈從趕緊圍向那條狗,隻見獸皮之下,裏麵滑落出一顆侏儒的頭顱。
江湖兇險,莫過於此。
你以為你順手救了一命,哪怕那隻是一條微不足道的狗。
但你怎麽知道,狗嘴裏不會探出一把刀?
哪怕踏上江湖之路不過兩三個月,但閔寧卻早已有所見識。
而她之所以不曾著道,除了時刻警惕之外,還有因為寅劍山的警心之法。
這是閔寧從著雨那習來的,所謂警心之法,便是讓人隱約察覺危險的逼近、幕後之人的黑手、不知哪裏捅來的刀。
寅劍山作為道武雙修的門派,門下弟子多走江湖,但從來極少有人馬失前蹄,警心之法功不可沒。
擦完劍後,閔寧收劍入鞘,環視了一周,問道:
“再啟程?”
………………………………
三月六日。
過了蕭風關,沿路走過不知多少滿載的馱馬,風沙卷著落葉,閔寧終於把這一隊人護送到了目的地,白裳喜日常便訴說過白家門庭繁盛,閔寧本以為是王婆賣瓜,但如今一看那高聳的牌匾,門口威風凜凜的石獅,以及門後的園林景象,才明白白姑娘還是往小說了,白家家主白華親自相迎,他本是將門出身,但棄官從商,白家產業壯大之後,又供了個從四品的武將閑職,這一來一迴間,其中多少是非恩怨,閔寧就不得而知,她不過萍水相逢,一介他鄉之客。
早早便自傳信飛鴿得知閔寧救下白裳喜,白家上下拿出了十二分力氣招待,不僅盛宴相請,席間盡是好酒好菜,家主更是命人奉上了狼毫筆、江南紙、貔貅鎮紙,絲綢百匹,而且不止,宴席之間,請來了蕭風關一帶的三大花魁,連著獻舞,花花綠綠的裙擺晃得人目不暇接。
瞧見那風姿瀟灑的少俠被花魁們包圍,白裳喜抱住了膝蓋,臉頰鼓了起來。
閔寧在白家住下的當夜,門被突然敲響。
推門一看,不是別人,正是白裳喜。
“來,我帶你去賞月,我說過好多次了,我家的賞月亭是方圓百裏一絕。”
白裳喜說什麽都要扯著閔寧出去。
盛情難卻,閔寧隻好隨著她來到了賞月亭。
月色清幽,遠處的秋千輕輕搖晃,這西晉的園林與大虞並不相同,像是傾國美人,自有雍容大方的氣度,閔寧很喜歡這裏。
她闔上眼睛,側耳聽著蟲鳴。
白裳喜卻不敢眨眼,她坐到了秋千上,輕輕搖晃起來。
好半晌後,白裳喜終於找到話道:
“閔公子哪裏學來這麽高的功夫。”
“不算太高,不過六七品之間,行走江湖夠用最要緊。”閔寧頓了頓後直接道:“跟你說這些也沒用,你又不練武。”
“哦…”
白裳喜給弄沉默了好一會,接著才又開口道:
“你們大虞,有這麽好看的園子嗎?”
“有吧,不過有我也不知道。”
“……那好。”
接連幾次對話,都如這樣一般,二人幾乎是一問一答,白裳喜問得很多,其中還引誘閔寧反問,但無論怎麽樣,閔寧迴答得都是一板一眼。
這一晚,二人不算相談甚歡,白姑娘多番暗示,嗓音溫柔婉轉,可少俠似乎鐵長的心肝。
白裳喜不知她聽懂沒聽懂,隻知道那夜,閔寧頻頻搖頭。
白家盛情款待,誰都覺得閔寧會待上四五個月,乃至作為門客過上十年八年,可她隻待了一夜,翌日就要走。
西晉多風沙,烈日昭昭,背劍攜刀的俠客朝眾人抱拳,接著又朝白裳喜抱拳。
她轉身就走,沒有絲毫拖泥帶水。
“小姐!”一個仆人叫道。
原來是白裳喜再也忍不住,撲地衝了出去。
閔寧傾聽淩厲的風聲唿嘯,大步向前,抬手遮住日光。
好一會後,她不經意轉過臉時,才發現白裳喜一直跟在身邊,直直盯著她看。
“白姑娘你怎麽追出來了,快迴去。”閔寧出聲勸道。
白裳喜終於忍不住道:
“你說話悶悶的,是不是不知道怎麽跟姑娘說話?”
閔寧側過臉瞧她。
白裳喜一時縮了縮脖子。
風卷黃沙,刮過城牆有嘩嘩的聲音,像是傾訴情意的簫聲。
閔寧笑出聲道:“白姑娘,你喜歡我?”
白裳喜道:“我…我才不喜歡。”
閔寧點頭道:“你不喜歡就好,我怕你喜歡我,我沒有做好準備。”
“什麽準備?”白裳喜聽了一喜,眼神熠熠道:“萬一我喜歡呢,你要做什麽準備。”
“準備拒絕你咯。”
“……”
白裳喜僵了下,風打到臉上,提起來的心往下沉去,不可思議地看向閔寧。
閔寧指了指左胸,笑著道:
“我心有所屬了,你喜歡我,我就準備拒絕你,就這麽簡單。”
說完之後,閔寧再也不留,大步地轉身就走。
她的身影漸漸遠去,白裳喜打了個激靈,追了上去,
“等下、等下。”
閔寧停了下來,白裳喜氣喘籲籲,直覺心疼得厲害。
白家千金好不容易站穩,深吸一氣後問:
“這、這是為什麽,是因為你鄉下的陳姑娘嗎?我們大晉跟你們東虞不一樣,要爽利一些,你要想的話,把她接到白家來,我就給她好吃好喝地供養,給個房子讓她當陪房……”
閔寧抬著手打斷道:“不必了,白姑娘,你的好意我心領。”
白裳喜怎會滿意,她連聲道:“你別心領,你要真領才好!這一路走過來,你我本是萍水相逢,你時刻護我周全,經曆不知多少兇險,你叫我怎樣才好?難道你就沒想過當白家的女婿?你一定想過,你怎麽可能沒想到?”
“沒想過。”
“……哈?哈?這、這…就真沒想過?!”
“真沒想過。”
“那你憑什麽救我?”被這般拒絕,白裳喜不可思議,她迴想了下,就更是不可思議了,“就因為你想救,就因為你說…心裏決定好的?”
閔寧點了點頭道:“心裏決定好。”
白裳喜的肩膀聳動,心頭一戳一戳地疼,她哭了出來。
她好像明白了什麽,但還是不甘,咕噥著道:“不行、不行,你別這樣,你離開了這麽遠,都不知那、那個陳姑娘的音信了,相隔千裏,再情深也……對不起,我不該說這話,但是我、我得說,萬一閔公子你以後不喜歡她了呢?”
閔寧看著她哭泣,聽到問話,隻是輕輕一笑:
“那不喜歡就不喜歡,我反正不能辜負他。”
白裳喜瞪大了淚眼。
她隻覺心頭空落落的。
那萍水相逢的俠客遠行千裏,竟不為財也不為色,她已轉過身,一路上為這姑娘越過不知多少刀光劍影,有萬千恩情,卻從不放在心上。
因為一句“心裏決定好的”,就要拔刀相助,但死無妨。
白裳喜怔怔住了,她發現她留不住這個人。
這個人要遠行到天涯海角,不會駐足在哪個地方,眼下仗劍攜刀離去,就像來時一樣。
“哪怕我以後不喜歡他。”
黃沙漫天,少俠已越走越遠,而她耳畔還能聽見城下的殘音:
“可心裏決定好的事,又怎麽能變呢?”
今晚有加更,不過可能要等到十二點。
遲點寫單章匯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