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是金銀珠寶,還不值得朱由檢特別高興,畢竟金銀不能果腹,而現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吃飯問題。可是從福王府中抄撿出來的大量糧食,就真的讓朱由檢喜出望外了。根據太監們的口供,官軍從王府多個隱秘的地窖中發現了不計其數的糧食口袋,碼放得整整齊齊,非常容易清點。這一點可不要緊,僅僅一個福王府,就儲存了將近五十萬石糧食!
五十萬石是什麽概念?福王府所有喘氣的活物有一個算一個,最多也就是五千。每人就算一天吃兩斤糧食,一石就可以吃兩個月。那麽這五十萬石糧食,足夠福王府吃十六七年的!而糧食不可能存放這麽長時間,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朱常洵囤糧居奇,待糧價上漲的時候就可以牟取暴利。
而根據管事太監的交代,福王的存糧地點可不止王府這一處,在遍及河南全省的莊田中,也都儲存了一些,合計至少在一百五十萬石以上。可以說,朱常洵不但是藩王,而且是河南最大的地主、最大的商人,也是最大的剝削者。
很多戰士看到這些堆積如山的糧食,再聯想到一路南下所見百姓的悲慘境遇,無不滿腔憤怒,破口大罵朱常洵不是東西。尤其是眼睜睜看著朱常洵倉惶逃走的那些戰士,嘴上不敢說,心裏卻有些埋怨皇帝不該念及親情,放走這個魚肉百姓的禍根。
此時京師的大量奏章也從禦營轉到了洛陽。朱由檢一一翻閱,原來京師也已得到了收複洛陽的消息,朝野上下群情振奮,尤其是東林黨人,更是一反常態地對朱由檢禦駕親征、馬到成功大加讚頌。朱由檢想了想就明白了,因為當年“爭國本”、“三大案”時,東林黨可都是支持太子朱常洛、反對朱常洵登基的,一旦朱常洵的叛軍獲勝,東林黨豈能有好果子吃。
除了“頌聖”以外,也有一些談及實務的奏章。其中戶部和兵部的奏章朱由檢看得最仔細,戶部奏章主要言及朝廷糧餉的困難,說雖然按照旨意在京師實行了種種措施,全力籌措糧餉,但由於南北糧道斷絕,京畿附近又剛被建虜蹂躪過,不但籌不到一粒糧,反而還要消耗糧食,所以最多還能給禦營發十萬石糧食,多了打死也拿不出來了。
朱由檢看罷出了一身冷汗,也暗自慶幸幸虧采納了李定國的計策,偷襲洛陽成功,否則還真要被洪承疇耗死在中原地區了。他想了想,用朱筆在奏折上批道:“京師糧食困難,朕已知之。籌糧一刻不可放鬆,但運糧可暫緩進行,待萬不得已之時,朕再催你們要。其他軍需,如武器彈藥餉銀等,則絕不可拖延。欽此!”
兵部的奏折則讓他喜憂參半。遼東方麵,建虜自從退出關外後,因為嚴冬提前到來,大雪封路,八旗軍果然分散屯駐於遼東各地,未有大的行動。唯一的大事就是阿敏全軍覆沒,僅率數十騎敗迴廣寧之後,與皇太極當庭發生爭吵,認為皇太極不該撇下他鑲白旗先行撤退。
過去阿敏是四大貝勒之一,年齡又比皇太極大,皇太極雖然登上汗位,對他表麵上還算恭敬。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一是皇太極已經稱帝,二是憑借囚禁莽古爾泰,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三是阿敏剛剛全軍覆沒,和皇太極叫板的資本已經沒有了。而他盛怒之下,還和皇太極當眾頂撞,那皇太極如何能容他。
結果皇太極當即“龍顏大怒”,讓侍衛把阿敏拿下,又召開王大臣會議,給阿敏定罪。阿敏過去驕橫跋扈,本來在宗室中就沒什麽人緣,連他親弟弟濟爾哈朗都和他貌合神離,現在他失了勢,那還不牆倒眾人推?
會議的結果,給阿敏議了十六條大罪,主要包括:心懷異誌,不服從皇太極號令;作戰不力,丟失關內三城,導致鑲白旗全軍覆沒;征朝鮮時違背太祖努爾哈赤命令,意欲自立為王;依仗著自己身份尊貴,欺淩其他七旗,搶奪戰利品等等。最後擬了死罪,奏請皇太極“聖裁”。
皇太極為了顯示自己的“仁慈”,還假惺惺地把死罪改成幽禁,與早前被關押的莽古爾泰做伴,但是阿敏的政治生命算是徹底完了。
皇太極又“下詔”重建鑲白旗,因為鑲白旗的軍隊雖然完蛋了,但是家眷、財產還在,各旗旗主無不想從這塊肥肉上咬兩口。而皇太極不願意任何人坐大,所以重建鑲白旗,任命杜度為鑲白旗的新任旗主。杜度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長子,褚英被努爾哈赤處死以後,杜度的日子自然很不好過。現在皇太極重新扶他上位,褚英一係宗室自然對皇太極感恩戴德,對野心勃勃的多爾袞三兄弟也能起到製衡作用。
而在蒙古方麵,被滿清八旗大敗的察哈爾部林丹汗,現在占據了曾經是鄂爾多斯部領地的河套地區。本來察哈爾部在蒙古各部中實力最強,喀爾喀、紮魯特、巴嶽特、烏齊葉特、弘吉剌五部歸林丹汗直接控製,其他各部畏懼他的實力,尊他為蒙古大汗。那時的林丹汗也相當囂張,他對大明和漢人非常厭惡,還曾多次犯邊。
可是現在的林丹汗成了落難的鳳凰,蒙古各部也紛紛背棄,對他的殘部虎視眈眈。林丹汗又氣又悔,身患重病,眼看就要不行的時候,不知道是誰給他出了個主意,說不如聯合明朝對抗滿清。林丹汗走投無路之下,隻好采納此計,命人到京師上表。
但是林丹汗的口氣還是很大的,他希望明朝承認他蒙古大汗的地位,並按照當年對俺答的待遇,封他為順義王俺答汗(俺答蒙語意為結拜兄弟)。並且要給他和俺答完全一樣的好處,最重要的是互市,以及將一位明朝公主嫁給他。做為交換,他將遣長子額哲入朝為質,並且將自己的女兒珠蘭其其格嫁給明朝皇帝。
朱由檢看到這裏,突然心中刺痛,當年大玉兒與自己訣別的場麵瞬間浮現在腦海之中…
五十萬石是什麽概念?福王府所有喘氣的活物有一個算一個,最多也就是五千。每人就算一天吃兩斤糧食,一石就可以吃兩個月。那麽這五十萬石糧食,足夠福王府吃十六七年的!而糧食不可能存放這麽長時間,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朱常洵囤糧居奇,待糧價上漲的時候就可以牟取暴利。
而根據管事太監的交代,福王的存糧地點可不止王府這一處,在遍及河南全省的莊田中,也都儲存了一些,合計至少在一百五十萬石以上。可以說,朱常洵不但是藩王,而且是河南最大的地主、最大的商人,也是最大的剝削者。
很多戰士看到這些堆積如山的糧食,再聯想到一路南下所見百姓的悲慘境遇,無不滿腔憤怒,破口大罵朱常洵不是東西。尤其是眼睜睜看著朱常洵倉惶逃走的那些戰士,嘴上不敢說,心裏卻有些埋怨皇帝不該念及親情,放走這個魚肉百姓的禍根。
此時京師的大量奏章也從禦營轉到了洛陽。朱由檢一一翻閱,原來京師也已得到了收複洛陽的消息,朝野上下群情振奮,尤其是東林黨人,更是一反常態地對朱由檢禦駕親征、馬到成功大加讚頌。朱由檢想了想就明白了,因為當年“爭國本”、“三大案”時,東林黨可都是支持太子朱常洛、反對朱常洵登基的,一旦朱常洵的叛軍獲勝,東林黨豈能有好果子吃。
除了“頌聖”以外,也有一些談及實務的奏章。其中戶部和兵部的奏章朱由檢看得最仔細,戶部奏章主要言及朝廷糧餉的困難,說雖然按照旨意在京師實行了種種措施,全力籌措糧餉,但由於南北糧道斷絕,京畿附近又剛被建虜蹂躪過,不但籌不到一粒糧,反而還要消耗糧食,所以最多還能給禦營發十萬石糧食,多了打死也拿不出來了。
朱由檢看罷出了一身冷汗,也暗自慶幸幸虧采納了李定國的計策,偷襲洛陽成功,否則還真要被洪承疇耗死在中原地區了。他想了想,用朱筆在奏折上批道:“京師糧食困難,朕已知之。籌糧一刻不可放鬆,但運糧可暫緩進行,待萬不得已之時,朕再催你們要。其他軍需,如武器彈藥餉銀等,則絕不可拖延。欽此!”
兵部的奏折則讓他喜憂參半。遼東方麵,建虜自從退出關外後,因為嚴冬提前到來,大雪封路,八旗軍果然分散屯駐於遼東各地,未有大的行動。唯一的大事就是阿敏全軍覆沒,僅率數十騎敗迴廣寧之後,與皇太極當庭發生爭吵,認為皇太極不該撇下他鑲白旗先行撤退。
過去阿敏是四大貝勒之一,年齡又比皇太極大,皇太極雖然登上汗位,對他表麵上還算恭敬。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一是皇太極已經稱帝,二是憑借囚禁莽古爾泰,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三是阿敏剛剛全軍覆沒,和皇太極叫板的資本已經沒有了。而他盛怒之下,還和皇太極當眾頂撞,那皇太極如何能容他。
結果皇太極當即“龍顏大怒”,讓侍衛把阿敏拿下,又召開王大臣會議,給阿敏定罪。阿敏過去驕橫跋扈,本來在宗室中就沒什麽人緣,連他親弟弟濟爾哈朗都和他貌合神離,現在他失了勢,那還不牆倒眾人推?
會議的結果,給阿敏議了十六條大罪,主要包括:心懷異誌,不服從皇太極號令;作戰不力,丟失關內三城,導致鑲白旗全軍覆沒;征朝鮮時違背太祖努爾哈赤命令,意欲自立為王;依仗著自己身份尊貴,欺淩其他七旗,搶奪戰利品等等。最後擬了死罪,奏請皇太極“聖裁”。
皇太極為了顯示自己的“仁慈”,還假惺惺地把死罪改成幽禁,與早前被關押的莽古爾泰做伴,但是阿敏的政治生命算是徹底完了。
皇太極又“下詔”重建鑲白旗,因為鑲白旗的軍隊雖然完蛋了,但是家眷、財產還在,各旗旗主無不想從這塊肥肉上咬兩口。而皇太極不願意任何人坐大,所以重建鑲白旗,任命杜度為鑲白旗的新任旗主。杜度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長子,褚英被努爾哈赤處死以後,杜度的日子自然很不好過。現在皇太極重新扶他上位,褚英一係宗室自然對皇太極感恩戴德,對野心勃勃的多爾袞三兄弟也能起到製衡作用。
而在蒙古方麵,被滿清八旗大敗的察哈爾部林丹汗,現在占據了曾經是鄂爾多斯部領地的河套地區。本來察哈爾部在蒙古各部中實力最強,喀爾喀、紮魯特、巴嶽特、烏齊葉特、弘吉剌五部歸林丹汗直接控製,其他各部畏懼他的實力,尊他為蒙古大汗。那時的林丹汗也相當囂張,他對大明和漢人非常厭惡,還曾多次犯邊。
可是現在的林丹汗成了落難的鳳凰,蒙古各部也紛紛背棄,對他的殘部虎視眈眈。林丹汗又氣又悔,身患重病,眼看就要不行的時候,不知道是誰給他出了個主意,說不如聯合明朝對抗滿清。林丹汗走投無路之下,隻好采納此計,命人到京師上表。
但是林丹汗的口氣還是很大的,他希望明朝承認他蒙古大汗的地位,並按照當年對俺答的待遇,封他為順義王俺答汗(俺答蒙語意為結拜兄弟)。並且要給他和俺答完全一樣的好處,最重要的是互市,以及將一位明朝公主嫁給他。做為交換,他將遣長子額哲入朝為質,並且將自己的女兒珠蘭其其格嫁給明朝皇帝。
朱由檢看到這裏,突然心中刺痛,當年大玉兒與自己訣別的場麵瞬間浮現在腦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