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蘭州是副食品供應越來越緊張,蔬菜也供不應求,城市居民的糧食計劃供應每月減到二十四斤。每人一月供應半斤糕點,肉類幾乎看不見。因為副食品太少,人們肚子裏沒有油水,主食就覺得不夠吃。俗話說:“一頓不飽十頓饑”越是吃不飽越是覺得糧食少。那時沒有胖子,根本沒聽說過“減肥”這個字眼,人人都是能吃得“大肚皮”。
那時,市場上沒有經營茶葉的,就是有賣的,也沒有人去買,人們享受不了,肚子經常吃不飽,越是喝茶葉水,越會感到餓,就是渴了,也不想喝白開水,都是喝鹹水。那時商店有賣醬油塊的,很方便,買來用開水一沏就可以當醬油。由於有些人總覺得吃不飽,就經常用醬油塊沏水來充饑,巧鈴就有這樣的親身經曆。不過這東西不能常期喝,喝久了就會全身浮腫。
1961年,出現了農民自發的“包產到戶”,在許多方麵適合中國農村生產力的狀況和大多數農民的需要。安徽省委主張對形式加以支持和引導,實行“包產到戶,責任到人”的製度,當時叫“責人田”,效果較好,順民心,合民意,很受廣大幹部們的歡迎,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恢複,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那時城市居民和工人的口糧標準一再下降,困難狀況還沒有好轉,因此農村很有吸引力,許多工廠的工人紛紛返迴農村,爭取分二畝責任田。當時流傳著“七級工。八級工,不如農民一溝蔥。”
1962年,巨川突然接到原牆老家大舅的一封信,信是這樣寫的:
尊敬的母親大人、大姐:
你們好,自從去年農村解散了食堂,實現了責任田,農民的生產情緒十分高漲。今年小麥又獲得大豐收,家裏打得糧食都吃不完。由於農民解決了吃飯問題,副業生產搞得也很活躍。家家都養了豬、羊、雞、鴨,雞蛋、鴨蛋滿抽屜。現在街上賣什麽的都有,市場繁榮,物質豐富,。農民家家都有菜地,吃不完可以拿到街上去賣。市麵上各種蔬菜水果肉食品等應有盡有,可以隨便買賣,價格也便宜。農民現在也能吃上白麵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我也申請迴家務農了。
你們在蘭州的生活如果不如咱家,我勸你們還是趁早迴來,別在蘭州受苦了。迴來做生意也不難,在原牆街上租間門麵,肯定不次於在蘭州的生意。根據我說的上述情況,你們考慮考慮,盡快做出決定。
一切平安!
子勤
1962年六月五日
看了這封信,全家人確實怦然心動。目前家鄉的生活和蘭州的情況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尤其巨川在蘭州修鎖修鍾,雖然有活幹,但是修手表的活仍然很少,因為大家都不了解巨川的技術,看他年紀小,一開始修鎖,後來又修鍾,最後才修表,不相信他。加之市民們工資都少,舍得買表的不多,戴表的人更少,所以修表的生意不太好。他就想:何不迴家試試?隻要有技術,到那裏都不怕,在那裏不是做生意?隻要能掙錢,全國各地都可以去。現在自己的技術很全麵,這行不行幹那行,水流千裏歸大海!自己遲早是要迴家的,總不能一輩子在外鄉漂泊吧?
巧玲看到表哥劉巨川打定主義要迴原牆,心裏也沒有底。她擔心此番迴老家,不知道到底是福還是禍。這時,她已經在初中部修業期滿,初三畢業考試在全班名列第五,這樣的優秀成績考取高中部肯定不成問題。目前表哥的病已經好了,雖然他的一隻眼睛視力下降得很厲害,另一隻眼睛恢複了原來的視力:她也放心了,她一門心思上高中,繼續深造。在初中三年的苦讀,姑媽和表哥的接濟,不就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嗎?可是現在計劃趕不上變化,命運就是這樣捉弄人。
表哥、姑媽、奶奶他們都要迴家了,自己若一個人在蘭州一無親,二無故,斷絕了經濟來源,還怎麽去上學呢?爸爸信上說家鄉怎麽怎麽好,農民怎樣怎樣富裕,她總是半信半疑。她埋怨爸爸沒有考慮到女兒將從此再沒有上學的機會了,既然大家都願意迴老家,她也隻好隨著大家了。她暗暗打算迴去後跟表哥學點手藝,學會了技術,不也是個吃飯的門路嗎?
巨川做出了從蘭州迴家鄉的決定,傳到了七裏河區手工業管理局,局領導很快派人親自到他家,勸他不要盲目做出迴家的決定,並說:“這裏的居民對你很信任,都很熱情,手管局的領導也很想挽留你。我們準備在百貨大樓對麵騰出兩間門麵房,再給你招收幾個徒弟,開一個修理鎖、鍾、手表的門市部,不是很好嗎?現在像你這樣技術全麵的人很缺,在這裏是有發展前途的,迴農村集市有什麽意思呢?恐怕你會後悔的。”巨川說:“我已經辦好了迴老家的戶口和糧食關係,決定迴去了。”手管局的兩位同誌連忙說:“沒關係,沒關係,我們保證負責再重新給你們落上,不要迴去了。”
當時,手管局的同誌是好言相勸,真心實意地想挽留他,可巨川卻一意孤行,開弓沒有迴頭箭,他一一婉言謝絕。當時他有自己的想法:在蘭州這麽大的城市裏,,比他有本事的技術人員多的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總認為自己的技術是自學的,開展修理業務的時間又短,擔心自己的技術不過硬。在大城市裏,隻能算一般的技術,哪能顯著自己,如果迴到農村集市上,肯定是數一數二的水平。當時他頭腦簡單,聽信了大舅的話,光想到迴家怎麽怎麽好,別的也沒多加考慮,以至於上午接到大舅的來信,下午三點就辦好了戶口的遷移。
再三天之內,巨川辦好了全家四口人的一切手續,急忙踏上了迴安徽太和縣原牆的旅程。然而迴到老家沒多久,他才發現家鄉的實際情況並非像大舅信上所描述的那麽美好,責任田又取消了,還是公社化,大家在一起勞動,隻不過市場比較繁榮,賣什麽的都有,想吃啥就買啥,都很便宜,吃的方麵是比在蘭州強多了,隻是買什麽都需要錢。
由於巨川一時頭腦衝動,草率地做出的決定,著實吞下了一枚苦果。蘭州市裏的困難局麵,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不到兩年的工夫,就恢複。往日的繁榮,聽蘭州的朋友來信說這情況,巨川真是後悔莫及,
大舅來信反映的情況是1961年農村出現的大好形時,確實是實情,隻是好景不長而已。1962年,一些形“左”實右的人對責任田橫加指責,說是搞複辟倒退,犯了“方向路線錯誤”1962年三月,黨中央召開了擴大會議,即著名的“七千人大會”時任中共安徽省省委第一書記的曾希聖同誌遭到嚴厲的批判,並被撤消了中共安徽省第一書記的職務。因此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責任田被扼殺在搖籃之中,使農業生產又迴到吃大鍋飯的老路。廣大農村幾層幹部和農民思想困惑,紛紛埋怨農村的政策為什麽說變就變。大舅一個農民又怎麽會知道中央內部的事情呢?
最遺憾的是巧玲,他繼續升學的機會化為泡影。她從同學門的來信中得知,她原來的班級同學們百分之九十都考上了高中,按她平時的學習,考取高中是百分之百。她始終抱怨爸爸為什麽在這個關鍵時刻來一封不該的信,誘發了巨川全家迴家鄉的決定。巨川在蘭州生意幹得好好的,硬是放棄了,一門心思非要迴家,搞得自己無所適從,這難道真是命運的安排嗎?
巨川哪裏知道,安徽農村出現的“好形勢”會曇花一現呢?這主要還是因為他年輕好勝,沒有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隻考慮到有利條件,沒想到不利的情況,草率地做出了迴鄉的決定。
巨川迴到原牆後,第一件事就是抓緊落實城鎮戶口及糧油關係。因他年輕,也不太懂,在蘭州辦理戶口遷移證時比較匆忙,隻知道把戶口遷到原牆,就可以享受國家供應糧了,也沒有預先與原牆方麵聯係過。原牆鎮辦理戶口安置的人員便有意刁難,說原牆是農村集鎮,百分之九十八的是農村戶口,(實際原牆也有城鎮戶口,像國有百貨商店、食品公司、醫院、學校、和鎮政府工作人員,還有以各種商業為主沒有土地的居民,都是吃國家供應糧。)而遷到原牆就是遷到農村,自然也就變成了農村戶口。巨川拄著雙拐親自到鎮上去找主要領導說理:“我們在蘭州多少年都是吃國家供應糧,為什麽遷到原牆就非要變成農村戶口呢?我的戶口是從大城市遷來的,落到農村集鎮是合情理的,你們為什麽不給落?不管巨川怎麽說,他們就是不給落商品糧。鎮領導一再堅持,遷到原牆,就是遷到農村。無奈巨川又跑到太和縣找縣長、縣委書記說明情況,縣領導很同情他的遭遇,耐心地給他解釋:”你的戶口從大城市遷到小集鎮,按理說是應該給落的,隻怪你們自己在遷戶口時沒有把情況寫清楚,如果注明遷到原牆鎮按國家商品糧供應就行了。現在已經是這樣辦遷的,按規定是不能落成商品糧戶口的,但是考慮到你是個殘疾人,能自強自立、自食其力也不容易,我們現在隻能照顧性地安排你一個人的商品糧,其餘的三個人就不能辦了。我今天給你們鎮上寫封性,叫他們給你落實一個人的戶口,你迴去吧!“
聽了縣委書記一番話,巨川也沒有別的辦法,落一個人的比一個人不落好,他隻好把縣委書記的親筆信帶迴原牆,交給鎮政府,讓他們辦理。誰知鎮領導看過信後,仍千方百計找借口,對殘疾人一點沒有同情心,一個商品糧都不給落。那時,巨川太年輕,對社會,不了解,不知道請客送禮,隻知道認死理。認為縣委書記批的為什麽不執行?別看他文化低,卻敢說敢講,誰都不怕,和鎮領導、辦理人員擺事實、講道理。這些農村幹部,頭上像頂著聖旨一樣,說話時總擺著一副官僚嘴臉,農民們都怕他。但巨川卻不怕,你拍桌子,我也拍,鎮領導被說得埡口無言。但是縣官不如“現管”,就是不給你落戶口,你有什麽辦法呢?戶口落不上,就買不著平價糧,隻有買黑市糧了。既然迴來了,就要做定居的打算,再迴蘭州是不可能的了。“既來之,則安之”。麵對現狀,劉巨川隻得認真考慮,如何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了。
巨川在大城市裏呆了多年,哪裏知道在計劃經濟的年代,商品糧戶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人們把商品糧供應本叫“旱澇保收本”,隻要有了商品糧戶口,工作、升學、參軍、就業甚至找對象都有了資本。雖然是縣委書記親自寫了信,讓鎮裏給落巨川一人的戶口,但是不花幾個錢“明白明白”,硬講理,最終還是行不通。巨川氣得要命,真後悔不應該迴來。
氣也沒用,戶口不給落就算了,現在最主要的是找門麵擺攤掙錢,隻要有錢,什麽都能買來。他抓緊時間在集鎮中心租了一間門麵和一間住房,寫上招牌,擺上攤,操起了老本行——修鎖、修鍾表,這些活吳子貞也插不上手,隻能每天做飯、洗衣,照顧兒子的起居生活。
巨川的修理鋪開張以後,活也不少。他是個聰明人,見什麽會修什麽,他又學會了修手電筒、打火機、鋼筆等,收的活做不完。隻是修手表的活太少了,。在蘭州這樣的大城市裏戴手表的人尚且不多,何況在這麽小的集鎮?戴手表的人真是屈指可數了。當時巨川在蘭州怎麽沒想到這一點呢?這裏除了鎮上幾個領導幹部有手表,其他一些國營單位的工作人員、小幹部、或以商業為生的居民,每月三二十元工資也舍不得買手表。凡是戴手表的人,都寶貝得不得了,即使有點小毛病,都習慣地送到縣城裏去修,也不敢讓他修。修理鬧鍾的也不多,一月隻能修三五個鬧鍾,掙不了十元錢。農村人都是看太陽過日子,沒有擺鬧鍾的,再說幹農活也用不著看時間。
巨川迴到原牆以後,自學的修表技術無處發揮,時常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原來在蘭州沒迴來以前想的是:迴來後,在一個小集鎮上能顯出自己的技術。但是修鍾表沒有活,再有技術也不行。現在想起來真是錯打了算盤,後悔莫及。幸好修理小五金的收入還可以,頭兩個月下來,也能掙個二三十元,足夠過日子的,加之那時開放了自由市場,隻要有錢,雖然價格高了點,什麽東西都可以買到,生活還算不錯。
那時,市場上沒有經營茶葉的,就是有賣的,也沒有人去買,人們享受不了,肚子經常吃不飽,越是喝茶葉水,越會感到餓,就是渴了,也不想喝白開水,都是喝鹹水。那時商店有賣醬油塊的,很方便,買來用開水一沏就可以當醬油。由於有些人總覺得吃不飽,就經常用醬油塊沏水來充饑,巧鈴就有這樣的親身經曆。不過這東西不能常期喝,喝久了就會全身浮腫。
1961年,出現了農民自發的“包產到戶”,在許多方麵適合中國農村生產力的狀況和大多數農民的需要。安徽省委主張對形式加以支持和引導,實行“包產到戶,責任到人”的製度,當時叫“責人田”,效果較好,順民心,合民意,很受廣大幹部們的歡迎,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恢複,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那時城市居民和工人的口糧標準一再下降,困難狀況還沒有好轉,因此農村很有吸引力,許多工廠的工人紛紛返迴農村,爭取分二畝責任田。當時流傳著“七級工。八級工,不如農民一溝蔥。”
1962年,巨川突然接到原牆老家大舅的一封信,信是這樣寫的:
尊敬的母親大人、大姐:
你們好,自從去年農村解散了食堂,實現了責任田,農民的生產情緒十分高漲。今年小麥又獲得大豐收,家裏打得糧食都吃不完。由於農民解決了吃飯問題,副業生產搞得也很活躍。家家都養了豬、羊、雞、鴨,雞蛋、鴨蛋滿抽屜。現在街上賣什麽的都有,市場繁榮,物質豐富,。農民家家都有菜地,吃不完可以拿到街上去賣。市麵上各種蔬菜水果肉食品等應有盡有,可以隨便買賣,價格也便宜。農民現在也能吃上白麵了,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我也申請迴家務農了。
你們在蘭州的生活如果不如咱家,我勸你們還是趁早迴來,別在蘭州受苦了。迴來做生意也不難,在原牆街上租間門麵,肯定不次於在蘭州的生意。根據我說的上述情況,你們考慮考慮,盡快做出決定。
一切平安!
子勤
1962年六月五日
看了這封信,全家人確實怦然心動。目前家鄉的生活和蘭州的情況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尤其巨川在蘭州修鎖修鍾,雖然有活幹,但是修手表的活仍然很少,因為大家都不了解巨川的技術,看他年紀小,一開始修鎖,後來又修鍾,最後才修表,不相信他。加之市民們工資都少,舍得買表的不多,戴表的人更少,所以修表的生意不太好。他就想:何不迴家試試?隻要有技術,到那裏都不怕,在那裏不是做生意?隻要能掙錢,全國各地都可以去。現在自己的技術很全麵,這行不行幹那行,水流千裏歸大海!自己遲早是要迴家的,總不能一輩子在外鄉漂泊吧?
巧玲看到表哥劉巨川打定主義要迴原牆,心裏也沒有底。她擔心此番迴老家,不知道到底是福還是禍。這時,她已經在初中部修業期滿,初三畢業考試在全班名列第五,這樣的優秀成績考取高中部肯定不成問題。目前表哥的病已經好了,雖然他的一隻眼睛視力下降得很厲害,另一隻眼睛恢複了原來的視力:她也放心了,她一門心思上高中,繼續深造。在初中三年的苦讀,姑媽和表哥的接濟,不就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嗎?可是現在計劃趕不上變化,命運就是這樣捉弄人。
表哥、姑媽、奶奶他們都要迴家了,自己若一個人在蘭州一無親,二無故,斷絕了經濟來源,還怎麽去上學呢?爸爸信上說家鄉怎麽怎麽好,農民怎樣怎樣富裕,她總是半信半疑。她埋怨爸爸沒有考慮到女兒將從此再沒有上學的機會了,既然大家都願意迴老家,她也隻好隨著大家了。她暗暗打算迴去後跟表哥學點手藝,學會了技術,不也是個吃飯的門路嗎?
巨川做出了從蘭州迴家鄉的決定,傳到了七裏河區手工業管理局,局領導很快派人親自到他家,勸他不要盲目做出迴家的決定,並說:“這裏的居民對你很信任,都很熱情,手管局的領導也很想挽留你。我們準備在百貨大樓對麵騰出兩間門麵房,再給你招收幾個徒弟,開一個修理鎖、鍾、手表的門市部,不是很好嗎?現在像你這樣技術全麵的人很缺,在這裏是有發展前途的,迴農村集市有什麽意思呢?恐怕你會後悔的。”巨川說:“我已經辦好了迴老家的戶口和糧食關係,決定迴去了。”手管局的兩位同誌連忙說:“沒關係,沒關係,我們保證負責再重新給你們落上,不要迴去了。”
當時,手管局的同誌是好言相勸,真心實意地想挽留他,可巨川卻一意孤行,開弓沒有迴頭箭,他一一婉言謝絕。當時他有自己的想法:在蘭州這麽大的城市裏,,比他有本事的技術人員多的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總認為自己的技術是自學的,開展修理業務的時間又短,擔心自己的技術不過硬。在大城市裏,隻能算一般的技術,哪能顯著自己,如果迴到農村集市上,肯定是數一數二的水平。當時他頭腦簡單,聽信了大舅的話,光想到迴家怎麽怎麽好,別的也沒多加考慮,以至於上午接到大舅的來信,下午三點就辦好了戶口的遷移。
再三天之內,巨川辦好了全家四口人的一切手續,急忙踏上了迴安徽太和縣原牆的旅程。然而迴到老家沒多久,他才發現家鄉的實際情況並非像大舅信上所描述的那麽美好,責任田又取消了,還是公社化,大家在一起勞動,隻不過市場比較繁榮,賣什麽的都有,想吃啥就買啥,都很便宜,吃的方麵是比在蘭州強多了,隻是買什麽都需要錢。
由於巨川一時頭腦衝動,草率地做出的決定,著實吞下了一枚苦果。蘭州市裏的困難局麵,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不到兩年的工夫,就恢複。往日的繁榮,聽蘭州的朋友來信說這情況,巨川真是後悔莫及,
大舅來信反映的情況是1961年農村出現的大好形時,確實是實情,隻是好景不長而已。1962年,一些形“左”實右的人對責任田橫加指責,說是搞複辟倒退,犯了“方向路線錯誤”1962年三月,黨中央召開了擴大會議,即著名的“七千人大會”時任中共安徽省省委第一書記的曾希聖同誌遭到嚴厲的批判,並被撤消了中共安徽省第一書記的職務。因此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責任田被扼殺在搖籃之中,使農業生產又迴到吃大鍋飯的老路。廣大農村幾層幹部和農民思想困惑,紛紛埋怨農村的政策為什麽說變就變。大舅一個農民又怎麽會知道中央內部的事情呢?
最遺憾的是巧玲,他繼續升學的機會化為泡影。她從同學門的來信中得知,她原來的班級同學們百分之九十都考上了高中,按她平時的學習,考取高中是百分之百。她始終抱怨爸爸為什麽在這個關鍵時刻來一封不該的信,誘發了巨川全家迴家鄉的決定。巨川在蘭州生意幹得好好的,硬是放棄了,一門心思非要迴家,搞得自己無所適從,這難道真是命運的安排嗎?
巨川哪裏知道,安徽農村出現的“好形勢”會曇花一現呢?這主要還是因為他年輕好勝,沒有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隻考慮到有利條件,沒想到不利的情況,草率地做出了迴鄉的決定。
巨川迴到原牆後,第一件事就是抓緊落實城鎮戶口及糧油關係。因他年輕,也不太懂,在蘭州辦理戶口遷移證時比較匆忙,隻知道把戶口遷到原牆,就可以享受國家供應糧了,也沒有預先與原牆方麵聯係過。原牆鎮辦理戶口安置的人員便有意刁難,說原牆是農村集鎮,百分之九十八的是農村戶口,(實際原牆也有城鎮戶口,像國有百貨商店、食品公司、醫院、學校、和鎮政府工作人員,還有以各種商業為主沒有土地的居民,都是吃國家供應糧。)而遷到原牆就是遷到農村,自然也就變成了農村戶口。巨川拄著雙拐親自到鎮上去找主要領導說理:“我們在蘭州多少年都是吃國家供應糧,為什麽遷到原牆就非要變成農村戶口呢?我的戶口是從大城市遷來的,落到農村集鎮是合情理的,你們為什麽不給落?不管巨川怎麽說,他們就是不給落商品糧。鎮領導一再堅持,遷到原牆,就是遷到農村。無奈巨川又跑到太和縣找縣長、縣委書記說明情況,縣領導很同情他的遭遇,耐心地給他解釋:”你的戶口從大城市遷到小集鎮,按理說是應該給落的,隻怪你們自己在遷戶口時沒有把情況寫清楚,如果注明遷到原牆鎮按國家商品糧供應就行了。現在已經是這樣辦遷的,按規定是不能落成商品糧戶口的,但是考慮到你是個殘疾人,能自強自立、自食其力也不容易,我們現在隻能照顧性地安排你一個人的商品糧,其餘的三個人就不能辦了。我今天給你們鎮上寫封性,叫他們給你落實一個人的戶口,你迴去吧!“
聽了縣委書記一番話,巨川也沒有別的辦法,落一個人的比一個人不落好,他隻好把縣委書記的親筆信帶迴原牆,交給鎮政府,讓他們辦理。誰知鎮領導看過信後,仍千方百計找借口,對殘疾人一點沒有同情心,一個商品糧都不給落。那時,巨川太年輕,對社會,不了解,不知道請客送禮,隻知道認死理。認為縣委書記批的為什麽不執行?別看他文化低,卻敢說敢講,誰都不怕,和鎮領導、辦理人員擺事實、講道理。這些農村幹部,頭上像頂著聖旨一樣,說話時總擺著一副官僚嘴臉,農民們都怕他。但巨川卻不怕,你拍桌子,我也拍,鎮領導被說得埡口無言。但是縣官不如“現管”,就是不給你落戶口,你有什麽辦法呢?戶口落不上,就買不著平價糧,隻有買黑市糧了。既然迴來了,就要做定居的打算,再迴蘭州是不可能的了。“既來之,則安之”。麵對現狀,劉巨川隻得認真考慮,如何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了。
巨川在大城市裏呆了多年,哪裏知道在計劃經濟的年代,商品糧戶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啊!人們把商品糧供應本叫“旱澇保收本”,隻要有了商品糧戶口,工作、升學、參軍、就業甚至找對象都有了資本。雖然是縣委書記親自寫了信,讓鎮裏給落巨川一人的戶口,但是不花幾個錢“明白明白”,硬講理,最終還是行不通。巨川氣得要命,真後悔不應該迴來。
氣也沒用,戶口不給落就算了,現在最主要的是找門麵擺攤掙錢,隻要有錢,什麽都能買來。他抓緊時間在集鎮中心租了一間門麵和一間住房,寫上招牌,擺上攤,操起了老本行——修鎖、修鍾表,這些活吳子貞也插不上手,隻能每天做飯、洗衣,照顧兒子的起居生活。
巨川的修理鋪開張以後,活也不少。他是個聰明人,見什麽會修什麽,他又學會了修手電筒、打火機、鋼筆等,收的活做不完。隻是修手表的活太少了,。在蘭州這樣的大城市裏戴手表的人尚且不多,何況在這麽小的集鎮?戴手表的人真是屈指可數了。當時巨川在蘭州怎麽沒想到這一點呢?這裏除了鎮上幾個領導幹部有手表,其他一些國營單位的工作人員、小幹部、或以商業為生的居民,每月三二十元工資也舍不得買手表。凡是戴手表的人,都寶貝得不得了,即使有點小毛病,都習慣地送到縣城裏去修,也不敢讓他修。修理鬧鍾的也不多,一月隻能修三五個鬧鍾,掙不了十元錢。農村人都是看太陽過日子,沒有擺鬧鍾的,再說幹農活也用不著看時間。
巨川迴到原牆以後,自學的修表技術無處發揮,時常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原來在蘭州沒迴來以前想的是:迴來後,在一個小集鎮上能顯出自己的技術。但是修鍾表沒有活,再有技術也不行。現在想起來真是錯打了算盤,後悔莫及。幸好修理小五金的收入還可以,頭兩個月下來,也能掙個二三十元,足夠過日子的,加之那時開放了自由市場,隻要有錢,雖然價格高了點,什麽東西都可以買到,生活還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