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集幽、奇、秀、美為一體,四季風光不同,景色各異。武當派起於宋代,興於明代,由張三豐於湖北均州太和山創立,固稱武當派、武當道。


    武當山於明代之前早已是華夏道教的活動聖地。漢魏前便有不少羽客、隱士在此修煉隱居:南朝劉宋時期的劉虯,辭官辟穀於武當;晉太康皆有謝道通辭官入道,往武當於石室中結茅修煉;


    唐太宗時期,首次任命朝廷官員姚簡為武當節度,再則五代宋初的陳摶已、元代法師葉希真、劉道明、華洞真等任武當提點。其大多而後隱居武當;


    元末,武當山遭兵焚。


    武當重建歸之功,在於明成祖朱棣。其命令工部侍郎郭進、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費銀錢多達百萬,曆時七年,大修武當山宮殿,總共建成八宮二觀及金殿、紫禁城等,朱棣賜名“太和太嶽山”。


    成祖朱棣曾經招來張三豐問:“吾欲學道,誰最樂者?”


    三豐對答:“食美嗜,遺通利,極樂事。”後其為成祖療病,深得成祖信服。於是,張三豐名聲名氣均大振,武當山由此大興,並不斷發展壯大。


    武當主張以“道”為源,認為‘道’統生天地人物,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妙,統無極、生太極,是萬物之根本、本始和主宰。因而武當出自玄門道教,華夏本上的色彩極濃。


    武當的功夫也源於道家,老子講“一”講“道”,莊子講“廣莫之野”講“逍遙遊”,使人想到“三生萬物”的至道玄機,衍生至天地初開時荒茫混沌的自然之力。


    武當弟子煉丹之風,曾風靡華夏,道僧俗皆有修煉。武當弟子修道,比起那些遊方術士更有煉丹的本事。一方麵武當積累百年經驗,另一方麵煉丹與修煉密不可分,武當武學與煉丹之術相輔相成。


    話說儒釋道三家並立,千百年來卻爭鬥不休,儒家自古為封建統治階級所服務,淩駕於釋道兩家之上。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文化思想界高度發達,形成了諸子百家各個學派,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景象。


    從秦朝開始,國家意識形態是法家,法家對於一個國家的治理是很有效的,所以秦朝會一統六國,但是法家是赤裸裸的提倡強悍,講究權術,所以君王特別暴躁,很容易亡國。


    漢朝取代秦朝之後,鑒於秦朝的迅速滅亡,漢朝統治者不敢隻用法家,但而法家對於治國特別重要,又不能丟棄。所以漢朝統治者以黃老之術作為國家意識形態。


    然,黃老之術並不單指道家,而是道家和法家的結合。這種局麵一直維持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之前國家是一直壓製儒生。


    比如說,劉邦看見儒生,非要在儒生的帽子裏撒尿。包括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後,遂是黃老之術的遵奉者,她曾經把一個儒生投到野豬卷裏。


    最有名的是漢景帝時期的黃生(道儒)之爭,他們討論商湯革命的正義性,令得漢景帝很是尷尬,如果讚同商湯革命,害怕將來有人推翻自己的王朝;如果不讚同商湯革命,那麽漢朝取代秦朝就是不合法的。


    待到漢武帝時期,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議,推崇儒術。致使儒道之爭達到了頂峰,以至於牽動於朝廷官員,也是漢武帝和竇太後之爭。竇太後死後,基本上沒有了儒道之爭了,因為已獨尊儒術。


    三家無法並立,儒為先,便形成了佛道的對立爭鬥。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加上後周世宗時期的滅佛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這三次事件的起因便是佛道爭端。


    大時代的四次滅佛,以唐代尤為厲害。唐代後期,由於佛教寺院土地不輸課稅,僧侶免除賦役,佛教寺院經濟過分擴張,損害了國庫收入,與普通地主都存在著矛盾。


    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惡佛教。會昌年間又因討伐澤潞,財政急需,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朝廷官員從會昌二年開始漸進地進行毀佛,在會昌五年達到最高潮。大量地寺廟被銷毀,和尚強迫還俗。


    佛教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自然就會引起華夷之辨十分嚴格的傳統華夏社會的反感。


    南朝蕭齊的顧歡就曾經撰文《夷夏論》譴責佛教說:


    “道則佛也,佛則道也。其聖則符,其跡則反。。。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異。”


    顧歡係南齊時代信奉道家的名士,他將佛道的爭端上升到了夷夏之辨,華夷之防並不是偶然的,佛教在傳入華夏那一刻起便一直受到這樣的責難。道教更是站在捍衛華夏傳統文化的地位上去攻擊佛教。


    其次是佛道孰為上的爭執。兩晉南北朝時,佛道並盛,統治者往往出於自己的需要,對兩教或有取舍,或調和並倡,這就使兩派開始爭奪宗教勢力的主動權。


    那個時期,佛教被官方認可甚至大力提倡,南朝自東晉時期一直到宋齊梁陳各個朝代,帝王大多都非常崇信佛教。梁武帝更是對佛教推崇有加,甚至舍身入寺,佛教在南朝有了蓬勃的發展。


    北朝從後趙的石勒、石虎時代開始支持佛教,中間雖然經過魏太武帝滅佛,但此後佛教再度興旺,更有甚者如魏孝明帝崇佛抑道,大大推進了北朝佛教的發展。


    因此,佛教在南北朝由於自身的日趨成熟和統治者的扶持,大大地擴展了勢力。


    此時的道教剛剛從民間走向上層社會,剛剛向正統化轉變,力量相對薄弱,但畢竟道教是本土的,傳統的宗教,因此道教在這一方麵就擁有相對的優勢。兩教更產生了“孰為上”的爭執。


    由此可見,佛道爭端,其實並不是兩教的教義和宗教哲學的衝突,而是兩種不同文化在融合中的衝突,是兩種宗教間的利益的衝突。


    無論儒釋道三家並立、一家獨大、二者紛爭,都與統治階級脫離不了關係。武當於元末遭兵焚,而後興於明,這時便與孤城子有了幹係的起始。


    武當從漢魏、南朝劉宋、晉太康、唐太宗、五代宋初、元代都有朝廷官人參與期間,官員們深知帝王權勢,經過他們與武當掌權者的謀劃,再有天下道家的聯合,便有了“當武雄”這個民間武力機構的興起。


    元滅明立,朱元璋和朱棣的後麵都有這個機構的力量支持,包括劉伯溫亦有武當道家的影子,而與武當最為直接的便是‘反清複明’的天地會。


    然而,深受儒家*昧、順從的思想所影響,清朝隻在衰老中倒下,“當武雄”從此沒有了目標。


    進入民國,群雄四起、戰亂紛紛,整個國家四分五裂,誰為正統、誰可依靠?


    當下“當武雄”的掌門人孤城子也一頭亂麻,北方從袁世凱到張作霖、南方出了個黎元洪又如何?直到孫逸仙建立羊城國民政府,似乎有了新氣象,可孤城子卻還沒有發力,孫逸仙的子子孫孫便搞得一團糟。


    如今的南方政局無外乎蔣誌清和汪精衛內外紛爭,精於推算的孤城子雖然看到此階段‘南定北從’的天下大勢,但卻明曉蔣汪實不能堪當大任!


    “當武雄”名下子弟萬餘,天下道家是一體、武當道武士為中堅,他們自幼修得文武便隱於世,一旦召集便可護衛大道,如是得體帝王,可保得道家長世久安。


    孤城子早知西海灣異象,求正不得、便有心被徐德良招募。可無論他怎麽推演,這西海灣以及西海灣的當權者都不在卦上,萬分不解的他,隻得前來拜揭。


    暢鵬心說:“老子不是這世之人,你推算個屁!”。


    著理一下思路,說道:“孤城子,20載晃眼而過。你履行你的諾言,我保你道家百年不衰!我不敢說你道家獨樹一幟,亦如百家爭鳴之春秋。你可推算、我有邏輯,我斷言:‘華夏百年之內、宇內當雄’!吾非當權,可當權者四海叩首。屆時,我定予這西海灣換取你的大道無為、光大發揚!爾信、爾敢?”


    孤城子死死地盯著暢鵬的眼睛,似乎要為自己的決定找到理由,他的決策至少是決定了當武雄上萬子弟的命運,道家的榮辱興衰也將大大的關聯。


    暢鵬的語氣和表情則很輕鬆,後世的情形他自然了如指掌:


    儒家退出統治舞台,隻為一學說,作為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華夏當代文化景觀之一;釋家毀儒,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釋佛也隻是個人信仰,登不得大道;


    而道家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自然為民眾所推崇。


    在孤城子利弊分析間,暢鵬說道:


    “我聽一貧的道長說的以下:‘佛家:借我一百萬,好人有好報,下輩子做牛做馬還你’;‘道家:借我一百萬,這輩子怎麽著都還給你。’不同點就在於,佛講來世、道修今生吧!本人認為,和尚委婉而虛假、道士直白而率真。


    儒家我不想提,猶如我西海灣不準講政治、搞政黨,誰也別想來愚我民眾、腐我官員。道可道、非常道,非於常道!你孤城子也好,千萬道人也罷,無為有道、限於道。我也一般,民族自強我自安,絕不木秀於林、風難摧之!”


    孤城子聞言神色一凜,從而果斷地起身麵對暢鵬緩緩跪下、叩首!暢鵬知道這個大禮意味著“當武雄”萬人子弟和天下道家,從此便與西海灣息息相關。


    暢鵬不再言語,隻從茶桌抽屜裏拿出自己的m7配槍,走到孤城子麵前,將手槍送與他。


    孤城子高舉雙手、上頂接過,起身離開。


    望著他的背影,暢鵬對身邊的徐德良說道:“德良立一大功,此人重用,你領他去與覃連雄主任對接。”


    作者嘉明道者說:文化與教派的內容與曆史基礎太大太多,各位讀者明了今後章節的引子,便介紹相對仔細,無碼字的動機。儒釋道,各家觀點不同,儒亦儒、佛亦佛、教亦教。遂教道分離,各人信仰,且勿對號入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血染軍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嘉明道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嘉明道者並收藏血染軍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