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笑笑道:“小子有一件事不明白,這分家明明是最好的選擇,可以讓老丈家中多出許多收入,而老丈卻覺得這不能成就鍾鼎玉食之家,所以不願意分,這其中的道理小子沒有想明白,老丈可否見告呀。”
老人笑道:“這家中田地一分,每家不過百十來畝,長子便是多些,也不過兩百多畝。勉強夠個溫飽和日常開銷,想要積累些銀錢則是想都不用想。而如果不分家,則小老兒之後自然便是長子當家,其他子孫隻能得公中產業所出,又分不了田地去,這樣下去,則會田地越積越多,終究有一日我家也能成為一方大富。”
朱由校啞然失笑,其實這屯積田地的,基本上便是這種想法,北方這些年經曆了一些變化,使得很多人把重心轉到了開辦各種工場上,不管是水泥廠還是造紙廠,都能夠得到比田地更多的收入,所以北方的耕者有其田運動才能進行得如此順利。
而南方的工場開辦比不了北方,大多有錢人都把精力放在絲織行業上,開辦織廠或者種桑田賣桑葉,很少涉足到朝廷宣傳的鋼鐵煤礦和水泥等行業,所以除了種糧食,能夠考慮的生財之道不外乎都在蠶桑方麵。不過相信隨著鐵路的修建,會有更多人會發現,這要發家致富,其實並不一定要圍著幾畝地來打轉的。
老人又道:“我們的皇帝是個好皇帝,隻是這朝廷大臣中有奸臣呀,非要製定個什麽一家最多隻能五十畝地產出的規矩,如果所有產出都能以保護價賣給糧庫,那我們日子不就可以過得更好了。”
朱由校笑道:“糧農將糧食用保護價賣給糧庫,然後糧庫又低於保護價賣給缺糧的人,這差價,倉儲,運輸,人力都要虧在朝廷手裏了。如果不做限製,隻怕朝廷每年的虧空會是一個極大的數目,朝廷沒有了錢,還不是要從下麵來收,所以這限製是必要的。”
老人道:“其實大家都可以不種糧食的,現在海外的稻穀賣的價格隻有保護價的一半呢。大家都不種糧食了,專門養蠶製絲,這樣不是更好嗎?”
朱由校道:“老丈說的是有些道理,隻是如果某一時間,海外如果有什麽意外,比如兵戰,比如天災呀,一時糧食生產運輸不及,那可就出了大問題了。再說,海外糧食價格如此之低,也是因為國內在產糧食呀,如果國內不產糧食,那海外糧食可就要賣出天價來了。海外糧食,可以作為補充,但絕對不能以它為主。吃飯這事,那出了問題,就不是一般的問題呀,易子而食都是有可能的。”
老人打了一個寒噤道:“是小老兒想當然了,還是公子有見識。其實小老兒不願意分家,還有一個緣由,那便是不想一個好好的家分拆開來,人人都起了別樣的心思,這便是因利而忘義,實在不是一件好事呀。”
朱由校道:“其實,如果大家心裏本來就有別樣心思,便是強要揉合在一起,也並不是件好事。”
老人搖頭道:“如果本來大家是齊心的,那分家以後各有各想,也難心同心了。”
朱由校知道說服不了老人,便笑笑道:“老丈,請問這些幫你的人他們自己家裏有多少田地呀?”
老人道:“他們是家中沒有田地,所以才出來幫助其他人作活的。”
朱由校驚道:“一畝田地也沒有嗎?老丈,在你們這裏,這種人多嗎?”
老人道:“我們這裏人多地少,所以有人沒有田地是很正常的事呀。一般來說,十人之中倒有兩三人是這種情況,都是給人作活為生的,有的是幫人種地,有的是在織廠幫忙。象這個謝老三,便是平日裏幫我種地的。”
謝老三上前施了一禮,朱由校還了個禮,心裏明白,原來這就是所謂的長工。他笑問道:“謝大哥,不知你家中有幾口人呀。”
謝老三拘謹地迴道:“我家中有四口人,是娘子和一個兒子一個女兒。”
朱由校問道:“看您的年紀,令公子應該也快成年了吧。”
謝老三道:“小兒今年十六了,在織廠給人幫工。小女剛剛十四歲。”
朱由校道:“那等上兩年,兒女都要議親了吧。”
謝老三苦笑道:“誰說不是呢。”
朱由校問道:“請恕小弟冒昧,謝大哥家中無田地,為什麽不考慮移民呢?不管是往北方還是往南方,現在朝廷都在大量招收移民,分田地提供住房,還提供牲畜農具,十年不用交賦稅,總比在這裏幫工要好得多吧。”
謝老三道:“曾經聽看報紙的掌櫃說過,現在各地在大量招收移民,而且聽說移民的待遇確實很好。隻是我不大相信,這世界有這麽好的事嗎?誰知道到了移民的地方,朝廷會不會說話算數。另外,故土難離呀,雖然家中並無什麽財物,但總是覺得離開了家鄉,就象丟了魂似的。”
朱由校點了點頭,中國人確實有嚴重的鄉土情節,這一點他當然知道,但是他也沒有什麽好的辦法。文學院曾經建議用戲劇的辦法讓大家對離開家鄉沒有太大的抵觸情緒,這個建議得到了朱由校的支持,而在北方的試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看來要加大力度,爭取在南方大麵積地推廣。
而至於謝老三說的另一個理由,這個倒是朱由校忽視了的。隻想著把條件開得好一些,好吸引那些家貧的人,不想卻因為條件太好而使得民眾心存疑慮。不過這一點既然已經知道了症結所在,化解起來倒是不難。民眾對大明皇帝還是很相信的,隻要自己出麵發聖旨,應該可以打消他們的擔憂。
朱由校覺得今天自己收獲頗豐,向謝老三及老人道謝告辭後,在馬上思量應該如何對症下藥。他想了想道:“廠臣,你幫朕記住幾件事。一是要發聖旨要求各移民點保證按照招收移民時的條件不折不扣地完成,二是加大戲劇《男兒誌在四方》的推廣活動。三是報紙迴訪各地移民,專門開辟一個移民專欄,宣傳移民的幸福生活。”
老人笑道:“這家中田地一分,每家不過百十來畝,長子便是多些,也不過兩百多畝。勉強夠個溫飽和日常開銷,想要積累些銀錢則是想都不用想。而如果不分家,則小老兒之後自然便是長子當家,其他子孫隻能得公中產業所出,又分不了田地去,這樣下去,則會田地越積越多,終究有一日我家也能成為一方大富。”
朱由校啞然失笑,其實這屯積田地的,基本上便是這種想法,北方這些年經曆了一些變化,使得很多人把重心轉到了開辦各種工場上,不管是水泥廠還是造紙廠,都能夠得到比田地更多的收入,所以北方的耕者有其田運動才能進行得如此順利。
而南方的工場開辦比不了北方,大多有錢人都把精力放在絲織行業上,開辦織廠或者種桑田賣桑葉,很少涉足到朝廷宣傳的鋼鐵煤礦和水泥等行業,所以除了種糧食,能夠考慮的生財之道不外乎都在蠶桑方麵。不過相信隨著鐵路的修建,會有更多人會發現,這要發家致富,其實並不一定要圍著幾畝地來打轉的。
老人又道:“我們的皇帝是個好皇帝,隻是這朝廷大臣中有奸臣呀,非要製定個什麽一家最多隻能五十畝地產出的規矩,如果所有產出都能以保護價賣給糧庫,那我們日子不就可以過得更好了。”
朱由校笑道:“糧農將糧食用保護價賣給糧庫,然後糧庫又低於保護價賣給缺糧的人,這差價,倉儲,運輸,人力都要虧在朝廷手裏了。如果不做限製,隻怕朝廷每年的虧空會是一個極大的數目,朝廷沒有了錢,還不是要從下麵來收,所以這限製是必要的。”
老人道:“其實大家都可以不種糧食的,現在海外的稻穀賣的價格隻有保護價的一半呢。大家都不種糧食了,專門養蠶製絲,這樣不是更好嗎?”
朱由校道:“老丈說的是有些道理,隻是如果某一時間,海外如果有什麽意外,比如兵戰,比如天災呀,一時糧食生產運輸不及,那可就出了大問題了。再說,海外糧食價格如此之低,也是因為國內在產糧食呀,如果國內不產糧食,那海外糧食可就要賣出天價來了。海外糧食,可以作為補充,但絕對不能以它為主。吃飯這事,那出了問題,就不是一般的問題呀,易子而食都是有可能的。”
老人打了一個寒噤道:“是小老兒想當然了,還是公子有見識。其實小老兒不願意分家,還有一個緣由,那便是不想一個好好的家分拆開來,人人都起了別樣的心思,這便是因利而忘義,實在不是一件好事呀。”
朱由校道:“其實,如果大家心裏本來就有別樣心思,便是強要揉合在一起,也並不是件好事。”
老人搖頭道:“如果本來大家是齊心的,那分家以後各有各想,也難心同心了。”
朱由校知道說服不了老人,便笑笑道:“老丈,請問這些幫你的人他們自己家裏有多少田地呀?”
老人道:“他們是家中沒有田地,所以才出來幫助其他人作活的。”
朱由校驚道:“一畝田地也沒有嗎?老丈,在你們這裏,這種人多嗎?”
老人道:“我們這裏人多地少,所以有人沒有田地是很正常的事呀。一般來說,十人之中倒有兩三人是這種情況,都是給人作活為生的,有的是幫人種地,有的是在織廠幫忙。象這個謝老三,便是平日裏幫我種地的。”
謝老三上前施了一禮,朱由校還了個禮,心裏明白,原來這就是所謂的長工。他笑問道:“謝大哥,不知你家中有幾口人呀。”
謝老三拘謹地迴道:“我家中有四口人,是娘子和一個兒子一個女兒。”
朱由校問道:“看您的年紀,令公子應該也快成年了吧。”
謝老三道:“小兒今年十六了,在織廠給人幫工。小女剛剛十四歲。”
朱由校道:“那等上兩年,兒女都要議親了吧。”
謝老三苦笑道:“誰說不是呢。”
朱由校問道:“請恕小弟冒昧,謝大哥家中無田地,為什麽不考慮移民呢?不管是往北方還是往南方,現在朝廷都在大量招收移民,分田地提供住房,還提供牲畜農具,十年不用交賦稅,總比在這裏幫工要好得多吧。”
謝老三道:“曾經聽看報紙的掌櫃說過,現在各地在大量招收移民,而且聽說移民的待遇確實很好。隻是我不大相信,這世界有這麽好的事嗎?誰知道到了移民的地方,朝廷會不會說話算數。另外,故土難離呀,雖然家中並無什麽財物,但總是覺得離開了家鄉,就象丟了魂似的。”
朱由校點了點頭,中國人確實有嚴重的鄉土情節,這一點他當然知道,但是他也沒有什麽好的辦法。文學院曾經建議用戲劇的辦法讓大家對離開家鄉沒有太大的抵觸情緒,這個建議得到了朱由校的支持,而在北方的試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看來要加大力度,爭取在南方大麵積地推廣。
而至於謝老三說的另一個理由,這個倒是朱由校忽視了的。隻想著把條件開得好一些,好吸引那些家貧的人,不想卻因為條件太好而使得民眾心存疑慮。不過這一點既然已經知道了症結所在,化解起來倒是不難。民眾對大明皇帝還是很相信的,隻要自己出麵發聖旨,應該可以打消他們的擔憂。
朱由校覺得今天自己收獲頗豐,向謝老三及老人道謝告辭後,在馬上思量應該如何對症下藥。他想了想道:“廠臣,你幫朕記住幾件事。一是要發聖旨要求各移民點保證按照招收移民時的條件不折不扣地完成,二是加大戲劇《男兒誌在四方》的推廣活動。三是報紙迴訪各地移民,專門開辟一個移民專欄,宣傳移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