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明提出的條件比較苛刻,但他隆除了接受別無他法,不過大明一直對藩屬國比較寬厚,太子上京也不會被限製自由什麽的,倒也算是能接受。
而在明軍占領東籲後,便將緬甸的軍隊解散,然後挑選了一萬名士兵組成國王衛隊,負責駐守在東籲等各大城市,以保護國王派出的收稅官。
這個時候,大明海軍已經占領了緬甸的沿海城市仰光和孟都,並且在這裏各自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特別是孟都的海軍基地,駐守了五千名近衛軍,孟都與印度接壤,無論是從海路還是陸路,都很容易到達印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城市。
東籲歸順時,大明南方軍區和南越聯軍也已經開到了南掌邊境,南掌軍隊根本無法抵抗如狼似虎的聯軍,很快就被攻下了都城萬象,佟康重病,受到驚嚇後一命嗚唿,明軍將佟康的弟弟維塞立為南掌王,維塞向大明遞交降表圖冊,正式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至此,中南半島的緬甸,南掌,南越,柬埔寨,暹羅五國全部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大明在緬甸的仰光,孟都,暹羅的曼穀,柬埔寨的芽莊,南越的順化,清化設立了海軍基地,在萬象設立了近衛軍基地。
而緬甸將自孟薩以北的土地割讓給大明,南掌將博膠以北的土地割讓給大明,使得大明離這些國家首都的距離縮小到了三百裏以內,如果其國內發生異變,可以在很短時間就出兵平定。
這些國家是稻米產區,大明規定緬甸每年進貢大米一百萬石,南掌每年進貢大米五十萬石,柬埔寨每年進貢大米五十萬石,南越每年進貢大米八十萬石,而大明則按照市價給予歲賜。
這種進貢體製其實便等同於交易,既然是交易,那便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公平。大明按照市價收購大米,正好體現了這種公平,所以各藩屬國非常滿意。
而漢化一直是大明對外藩地最重要的政策,這些國家原本就是深受漢家文化影響的地區,象暹羅的主體民族傣族其實便是從中國而來的,所以在這些地方進行漢化教育並沒有遇到什麽阻力。
比如南越,他們的官方文字一直便是漢文,民間是漢文和喃字並用。在莫敬寬正式歸順大明後,大量的漢人來到南越,開始教授南越人漢語和漢字。而在大明皇帝下旨允許南越人參加大明的科舉後,南越人對漢語的學習熱情迅速地提升了起來。南越人都以能認能寫“儒字”(即漢字)為榮,而後莫敬寬規定所有的南越官吏都必須說漢話,寫漢字後,更是使得漢語的推廣迎來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期。就連城市邊緣的南越人,也開始講起漢話,而鄙視說喃話的,認為他們是鄉裏下人。
而南越著名的史書《大越史記全書》本來便是用漢字書寫的,隻是這書數量少,流傳不廣。而大明朝廷以重新勘定印刷為由,將所有的《大越史記全書》都收了上來,然後進行修改後印刷,再發還給南越各地的漢語學校。至於修改的內容,那當然是美化中華與南越的關係,使南越人知道,南越人本來便是中華後裔,南越是中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南越的漢化教育已經進行了幾年,遇到了一些問題,積累了一些經驗。所以在緬甸等國歸順後,這些經驗便能應用到緬甸等國,大明的目標便是在五十年左右,使得這些地方說漢語的人成為主流,盡最大努力打壓他們原來的語言,最好是能夠讓它們成為隻有研究家才會的珍稀語種。
而這些國家的歸順,也使得雲南貴州等地的土司們更加老實了。因為緬甸的一部分稻米是通過陸路運到雲南貴州等地的,土司們如果老實聽話,對大明派去的學堂進行支持,那便可以得到一些糧食上的援助,這樣的好事對於那些平時日子過得並不如何寬裕的土人是有極大的吸引力的。
將中南半島收歸麾下後,大明在亞洲需要對付的便隻有占領馬六甲的葡萄牙人和占領爪哇的荷蘭人。隻是這兩國都與大明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所以暫時大明還找不出對付他們的理由,大家表麵上維持著和平。
中南半島即定,大明便開始進行留學生計劃了。留學生計劃其實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在京師大學堂中選擇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跟著傳教士學習歐洲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意大利語,法語,德語,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因為隻有懂這幾門語言的傳教士。
金尼閣教士要迴教廷述職時,朱由校派了王征跟隨前住歐洲。王征的身份是大明皇帝特使,他學會了意大利語和德語,本身又是天主教徒,是一個比較適合與歐洲展開外交的人選。
當然,關於皇帝要派遣特使前往歐洲的事,在朝廷裏是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的。大部分官員都認為,中國隻能是將其它各國定位於藩屬國,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與中國平起平坐。用孫承宗的話來說就是:“蠻夷而已,要麽派兵將其蕩平,要麽讓其進貢中國,怎麽能夠平等建立什麽外交關係呢?”
孫承宗還算是在南海與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打過很多交道的,他都反對那麽可想而知,其他的官員當然都會反對。內閣和各部尚書中,隻有徐光啟和孫傳庭是支持此事的。徐光啟是確實看出了西方優於大明的一些地方,所以覺得應該與西方進行除了傳教以外的溝通。而孫傳庭則是現在對皇帝已經有了盲目的信任,認為隻要皇帝覺得好的,那就一定是對大明有利的。
朱由校沒有辦法,如果連這些大臣都不能理解交通西方的意義,那顯然不可能寄希望於普通民眾能夠理解。於是他在和徐光啟進行商量後,便決定給大臣們普及一下西方的科學知識,讓他們明白,西方有些東西,其實是優於大明的。
而在明軍占領東籲後,便將緬甸的軍隊解散,然後挑選了一萬名士兵組成國王衛隊,負責駐守在東籲等各大城市,以保護國王派出的收稅官。
這個時候,大明海軍已經占領了緬甸的沿海城市仰光和孟都,並且在這裏各自修建了一個海軍基地,特別是孟都的海軍基地,駐守了五千名近衛軍,孟都與印度接壤,無論是從海路還是陸路,都很容易到達印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城市。
東籲歸順時,大明南方軍區和南越聯軍也已經開到了南掌邊境,南掌軍隊根本無法抵抗如狼似虎的聯軍,很快就被攻下了都城萬象,佟康重病,受到驚嚇後一命嗚唿,明軍將佟康的弟弟維塞立為南掌王,維塞向大明遞交降表圖冊,正式成為大明的藩屬國。
至此,中南半島的緬甸,南掌,南越,柬埔寨,暹羅五國全部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大明在緬甸的仰光,孟都,暹羅的曼穀,柬埔寨的芽莊,南越的順化,清化設立了海軍基地,在萬象設立了近衛軍基地。
而緬甸將自孟薩以北的土地割讓給大明,南掌將博膠以北的土地割讓給大明,使得大明離這些國家首都的距離縮小到了三百裏以內,如果其國內發生異變,可以在很短時間就出兵平定。
這些國家是稻米產區,大明規定緬甸每年進貢大米一百萬石,南掌每年進貢大米五十萬石,柬埔寨每年進貢大米五十萬石,南越每年進貢大米八十萬石,而大明則按照市價給予歲賜。
這種進貢體製其實便等同於交易,既然是交易,那便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公平。大明按照市價收購大米,正好體現了這種公平,所以各藩屬國非常滿意。
而漢化一直是大明對外藩地最重要的政策,這些國家原本就是深受漢家文化影響的地區,象暹羅的主體民族傣族其實便是從中國而來的,所以在這些地方進行漢化教育並沒有遇到什麽阻力。
比如南越,他們的官方文字一直便是漢文,民間是漢文和喃字並用。在莫敬寬正式歸順大明後,大量的漢人來到南越,開始教授南越人漢語和漢字。而在大明皇帝下旨允許南越人參加大明的科舉後,南越人對漢語的學習熱情迅速地提升了起來。南越人都以能認能寫“儒字”(即漢字)為榮,而後莫敬寬規定所有的南越官吏都必須說漢話,寫漢字後,更是使得漢語的推廣迎來了一個非常好的時期。就連城市邊緣的南越人,也開始講起漢話,而鄙視說喃話的,認為他們是鄉裏下人。
而南越著名的史書《大越史記全書》本來便是用漢字書寫的,隻是這書數量少,流傳不廣。而大明朝廷以重新勘定印刷為由,將所有的《大越史記全書》都收了上來,然後進行修改後印刷,再發還給南越各地的漢語學校。至於修改的內容,那當然是美化中華與南越的關係,使南越人知道,南越人本來便是中華後裔,南越是中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南越的漢化教育已經進行了幾年,遇到了一些問題,積累了一些經驗。所以在緬甸等國歸順後,這些經驗便能應用到緬甸等國,大明的目標便是在五十年左右,使得這些地方說漢語的人成為主流,盡最大努力打壓他們原來的語言,最好是能夠讓它們成為隻有研究家才會的珍稀語種。
而這些國家的歸順,也使得雲南貴州等地的土司們更加老實了。因為緬甸的一部分稻米是通過陸路運到雲南貴州等地的,土司們如果老實聽話,對大明派去的學堂進行支持,那便可以得到一些糧食上的援助,這樣的好事對於那些平時日子過得並不如何寬裕的土人是有極大的吸引力的。
將中南半島收歸麾下後,大明在亞洲需要對付的便隻有占領馬六甲的葡萄牙人和占領爪哇的荷蘭人。隻是這兩國都與大明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所以暫時大明還找不出對付他們的理由,大家表麵上維持著和平。
中南半島即定,大明便開始進行留學生計劃了。留學生計劃其實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在京師大學堂中選擇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跟著傳教士學習歐洲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意大利語,法語,德語,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因為隻有懂這幾門語言的傳教士。
金尼閣教士要迴教廷述職時,朱由校派了王征跟隨前住歐洲。王征的身份是大明皇帝特使,他學會了意大利語和德語,本身又是天主教徒,是一個比較適合與歐洲展開外交的人選。
當然,關於皇帝要派遣特使前往歐洲的事,在朝廷裏是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的。大部分官員都認為,中國隻能是將其它各國定位於藩屬國,這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與中國平起平坐。用孫承宗的話來說就是:“蠻夷而已,要麽派兵將其蕩平,要麽讓其進貢中國,怎麽能夠平等建立什麽外交關係呢?”
孫承宗還算是在南海與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打過很多交道的,他都反對那麽可想而知,其他的官員當然都會反對。內閣和各部尚書中,隻有徐光啟和孫傳庭是支持此事的。徐光啟是確實看出了西方優於大明的一些地方,所以覺得應該與西方進行除了傳教以外的溝通。而孫傳庭則是現在對皇帝已經有了盲目的信任,認為隻要皇帝覺得好的,那就一定是對大明有利的。
朱由校沒有辦法,如果連這些大臣都不能理解交通西方的意義,那顯然不可能寄希望於普通民眾能夠理解。於是他在和徐光啟進行商量後,便決定給大臣們普及一下西方的科學知識,讓他們明白,西方有些東西,其實是優於大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