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戲曲是在宋元南戲和金元雜劇基礎上發展衍化而來的藝術,包括傳奇戲曲和雜劇。傳奇戲曲因為從南戲發展而來,所以又稱南曲戲文,是明代主要戲曲形式。
萬曆期間,傳奇創作進入高潮,形式也更加豐富,著名的作品有高濂的《玉簪記》、周朝俊的《紅梅記》等。吳江的沈璟、臨川的湯顯祖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沈璟所作傳奇有《義俠記》、《紅蕖記》等17種,以他為首的吳江派,創作重視音律,強調戲曲語言本色,維護昆腔的地位。湯顯祖的傳世之作有《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和《南柯記》,世稱“玉茗堂四夢“,其中的《牡丹亭》成就最高。
而現在朱由校推行的出版文章還發潤筆的作法使得大量的民間戲曲家都將自己的作品獻上,以求能夠出版。而日月堂裏大量戲曲班的學生便是負責審看這些作品,選擇一些覺得還行的作品出來,由日月堂裏如吳炳範文若這樣的供奉審看後,覺得在立意方麵沒有大問題,那便可以刊印出來。
作品刊印後,付給原作者潤筆費時,這時原作者便需要簽署一個創作權出讓協議。作者表示這部作品的改編權已經屬於大明日月堂所有。
日月堂會推薦其中一些比較符合皇帝陛下要求的傳奇,雜劇,小說之類的作品給皇帝。朱由校仔細挑選後,便將其中要改動的部分觀點標出,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自己需要的思想內容,由日月堂對它們進行修改,這樣就可以由戲曲班指導進行排演,象《忠貞大將軍》便是這樣來的。
而朱由校還會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訴日月堂裏的堂主,周延儒去美洲後,現任堂主便是範文若,他從朱由校那裏領到了要求,然後便迴日月堂開始組織人進行寫作,編排。
象朱由校想要宣傳提倡寡婦再嫁,讓女性掌握自己的命運,日月堂便寫出一個劇本:漢朝時王娡因為受丈夫虐待,便勇敢地離婚,然後遇到了當時的太子劉啟,兩情相悅,最後生出了著名的漢武帝劉徹。雖然也許和史實不大相符,但戲曲而已,並無根據史實來寫的限製。這出戲傳播開來後,也引起了一些反響,一些比較開明的家長在包辦婚姻時,也偶爾會征詢一下當事者的意見。雖然影響不是很大,但朱由校認為,所謂潛移默化,便是自己的目的。
而在《忠貞大將軍》之後,皇家大劇院排演的第二出戲是《遼東紀事》,講述了遼東鞍山驛的一家五口人的苦難經曆。薩爾滸之戰後,建奴攻占了鞍山驛,父親因為不願意與建奴合作,與母親一起被建奴殺死。長子逃離鞍山向遼南而去,次子卻自願剃發,投靠了建奴,以便保住家中六歲的幼弟。
長子逃到金州,參加了近衛軍,從一個普通士兵成長為近衛軍營長。他從來不敢忘記家中的血海深仇,時刻想著打迴老家去找建奴報仇。
而次子本意是保住幼弟,卻不想建奴先是讓他們兄弟兩做包衣,然後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下,將他的幼弟殺死了,以便省下一筆口糧。而次子在一次次的退讓中,最後也沒有勇氣與殺死幼弟的建奴拚命,反而成為了建奴的幫兇,一起壓榨在鞍山驛的漢人。
近衛軍攻打鞍山時,次子被長子所在的近衛軍俘虜了。兄弟相見,說起父母和幼弟的遭遇抱頭痛哭。但錦衣衛清查後發現次子的惡行,便欲將次子抓去審問。長子不相信自己的弟弟會做出這樣的事來,便拒不放人,與錦衣衛發生了衝突。
錦衣衛將一個個證人帶到長子麵前,聽到證人們的哭訴,長子才醒悟過來。他質問弟弟:”你難道忘記了父母的仇恨了嗎?忘記了小弟是被誰殺死的了嗎?“
次子沉默不語,旁邊的錦衣衛道:”人呀,在有些事麵前是不能退讓的,你退了一次以後,就一定會退第二次,慢慢地你遇到事後,都首先會想到往後退。對於建奴的惡行,如果每一個漢人都選擇不退讓,逃走,或者逃不走的就破壞他們的牲畜,毀掉他們的農具,燒毀他們的糧食,那建奴也許早就被滅掉了。善良的人們呀,要記住這樣的教訓呀!“
這部戲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在麵對大是大非時,我們應該如何做。次子想保護幼弟而投降建奴,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卻變成了這樣,是因為他對建奴抱有幻想,卻沒有想到與虎謀皮是不可能成功的。
皇家大劇院的第三場戲是《鶯鶯傳》,這是大家很熟悉的《西廂記》改編的,其實真要論到原著,元稹寫的時候就叫《鶯鶯傳》。
這部戲與元稹的《鶯鶯傳》和王實甫的《西廂記》最大的不同便是結局。元稹的結局是張生始亂終棄,王實甫的結局是皆大歡喜。而在戲中,是崔鶯鶯主動與張生和離(即離婚),因為她發現張生其實並不愛她,所以勇敢地選擇了離開。然後遇到了一位雖然貧窮但是待人真誠的小商人,共同經曆了一些事後,兩人之間產生了好感。共結連理後,小商人和妻子一起努力,過上了美好的生活。
這出戲是按朱由校的要求來改的,吳炳範文若等人是覺得改得很失敗的,皇帝隻是想借這出戲來宣傳婦女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同時借機提高商人的地位。但在朱由校看來,戲劇當然要有主旨,宣傳真的善的美的,不就是藝術的目的嗎?如果順便能夠將自己的一些想法揉合進去,那不是更好嗎?
皇家大劇院建成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推出一部新劇。這些劇裏或多或少地融合了朱由校想要表達的意思,象什麽要守秩序要排隊呀,象不要辱罵別人的家人呀,這些或者生硬或者圓融地混在戲劇中的觀念,慢慢地發散出去。
萬曆期間,傳奇創作進入高潮,形式也更加豐富,著名的作品有高濂的《玉簪記》、周朝俊的《紅梅記》等。吳江的沈璟、臨川的湯顯祖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沈璟所作傳奇有《義俠記》、《紅蕖記》等17種,以他為首的吳江派,創作重視音律,強調戲曲語言本色,維護昆腔的地位。湯顯祖的傳世之作有《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和《南柯記》,世稱“玉茗堂四夢“,其中的《牡丹亭》成就最高。
而現在朱由校推行的出版文章還發潤筆的作法使得大量的民間戲曲家都將自己的作品獻上,以求能夠出版。而日月堂裏大量戲曲班的學生便是負責審看這些作品,選擇一些覺得還行的作品出來,由日月堂裏如吳炳範文若這樣的供奉審看後,覺得在立意方麵沒有大問題,那便可以刊印出來。
作品刊印後,付給原作者潤筆費時,這時原作者便需要簽署一個創作權出讓協議。作者表示這部作品的改編權已經屬於大明日月堂所有。
日月堂會推薦其中一些比較符合皇帝陛下要求的傳奇,雜劇,小說之類的作品給皇帝。朱由校仔細挑選後,便將其中要改動的部分觀點標出,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自己需要的思想內容,由日月堂對它們進行修改,這樣就可以由戲曲班指導進行排演,象《忠貞大將軍》便是這樣來的。
而朱由校還會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訴日月堂裏的堂主,周延儒去美洲後,現任堂主便是範文若,他從朱由校那裏領到了要求,然後便迴日月堂開始組織人進行寫作,編排。
象朱由校想要宣傳提倡寡婦再嫁,讓女性掌握自己的命運,日月堂便寫出一個劇本:漢朝時王娡因為受丈夫虐待,便勇敢地離婚,然後遇到了當時的太子劉啟,兩情相悅,最後生出了著名的漢武帝劉徹。雖然也許和史實不大相符,但戲曲而已,並無根據史實來寫的限製。這出戲傳播開來後,也引起了一些反響,一些比較開明的家長在包辦婚姻時,也偶爾會征詢一下當事者的意見。雖然影響不是很大,但朱由校認為,所謂潛移默化,便是自己的目的。
而在《忠貞大將軍》之後,皇家大劇院排演的第二出戲是《遼東紀事》,講述了遼東鞍山驛的一家五口人的苦難經曆。薩爾滸之戰後,建奴攻占了鞍山驛,父親因為不願意與建奴合作,與母親一起被建奴殺死。長子逃離鞍山向遼南而去,次子卻自願剃發,投靠了建奴,以便保住家中六歲的幼弟。
長子逃到金州,參加了近衛軍,從一個普通士兵成長為近衛軍營長。他從來不敢忘記家中的血海深仇,時刻想著打迴老家去找建奴報仇。
而次子本意是保住幼弟,卻不想建奴先是讓他們兄弟兩做包衣,然後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下,將他的幼弟殺死了,以便省下一筆口糧。而次子在一次次的退讓中,最後也沒有勇氣與殺死幼弟的建奴拚命,反而成為了建奴的幫兇,一起壓榨在鞍山驛的漢人。
近衛軍攻打鞍山時,次子被長子所在的近衛軍俘虜了。兄弟相見,說起父母和幼弟的遭遇抱頭痛哭。但錦衣衛清查後發現次子的惡行,便欲將次子抓去審問。長子不相信自己的弟弟會做出這樣的事來,便拒不放人,與錦衣衛發生了衝突。
錦衣衛將一個個證人帶到長子麵前,聽到證人們的哭訴,長子才醒悟過來。他質問弟弟:”你難道忘記了父母的仇恨了嗎?忘記了小弟是被誰殺死的了嗎?“
次子沉默不語,旁邊的錦衣衛道:”人呀,在有些事麵前是不能退讓的,你退了一次以後,就一定會退第二次,慢慢地你遇到事後,都首先會想到往後退。對於建奴的惡行,如果每一個漢人都選擇不退讓,逃走,或者逃不走的就破壞他們的牲畜,毀掉他們的農具,燒毀他們的糧食,那建奴也許早就被滅掉了。善良的人們呀,要記住這樣的教訓呀!“
這部戲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在麵對大是大非時,我們應該如何做。次子想保護幼弟而投降建奴,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卻變成了這樣,是因為他對建奴抱有幻想,卻沒有想到與虎謀皮是不可能成功的。
皇家大劇院的第三場戲是《鶯鶯傳》,這是大家很熟悉的《西廂記》改編的,其實真要論到原著,元稹寫的時候就叫《鶯鶯傳》。
這部戲與元稹的《鶯鶯傳》和王實甫的《西廂記》最大的不同便是結局。元稹的結局是張生始亂終棄,王實甫的結局是皆大歡喜。而在戲中,是崔鶯鶯主動與張生和離(即離婚),因為她發現張生其實並不愛她,所以勇敢地選擇了離開。然後遇到了一位雖然貧窮但是待人真誠的小商人,共同經曆了一些事後,兩人之間產生了好感。共結連理後,小商人和妻子一起努力,過上了美好的生活。
這出戲是按朱由校的要求來改的,吳炳範文若等人是覺得改得很失敗的,皇帝隻是想借這出戲來宣傳婦女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同時借機提高商人的地位。但在朱由校看來,戲劇當然要有主旨,宣傳真的善的美的,不就是藝術的目的嗎?如果順便能夠將自己的一些想法揉合進去,那不是更好嗎?
皇家大劇院建成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推出一部新劇。這些劇裏或多或少地融合了朱由校想要表達的意思,象什麽要守秩序要排隊呀,象不要辱罵別人的家人呀,這些或者生硬或者圓融地混在戲劇中的觀念,慢慢地發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