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軍進抵三台時,蘷安所部在其東麵的斥丘縣歇馬。蘷安於進退之際,頗有些拿不定主意,正感煩惱,突然部下來報,說太傅持節前來督師,蘷安不禁大喜,急忙親自出迎。
二人入衙署坐定後,張賓也不客套,直接問他:“我方從襄國來,於前線戰局,自無蘷將軍明晰,可肯為我紹介否?”
於是蘷安就把最近的戰況,雙方的布局,詳細對張賓介紹了一番,完了問:“華寇來勢甚猛,蕩陰、安陽等城,皆不過三五日便下,則雖三台牢固,又有老王、老郭守備,也恐不能久持。當此時,我應如何做啊?還望太傅教我。”
張賓微微一笑道:“我本為天王設謀,布三道防線,以層層堵截祖逖,使其終成強弩之末。且有言,若此三道能守,國家尚有轉危為安的機會;若三道皆失,則大勢去矣。如今安陽、蕩陰雖陷於賊,幸虧蘷將軍千裏馳援,牽絆華人,給了我半個月的時間,已實三台之守——或許轉機便在三台!”
頓了一頓,展開地圖指點道:“三台背倚漳水,樓高食足,即便華人主力來攻,亦非旦夕可下。將軍乃可暫退至漳北,於水上多建浮橋,以溝通三台,為其輔弼。若華人不急攻,將軍可於水北整兵待戰;若華人急攻,將軍當南渡以擾其側翼,甚至於揚聲複取安陽,斷敵後路,則祖士稚必不敢不應。
“天王去歲親征,於滎陽與賊激戰二月,雙方消耗糧秣物資皆不在少。國家因此虛弱,今四方存糧,俱集襄國與三台,襄國之糧亦止供將軍,可資三四個月。華寇糧秣稍過於我,然運道漫長,損失更大,我行前即與徐尚書等詳細核點,估計祖士稚所能支用者,亦不過二三月而已。
“方聞建康不肯從命,則裴文約須西守關中、北鎮太原,南遏長江上下,分戍既遠,糧秣消耗必巨。且其雖命祖士稚來犯,豈有將國中糧秣俱供祖軍之理啊?則一旦祖軍喪敗,或者生亂,華陰以東,將徹底紊亂。
“是以若能護守三台二三月,則祖士稚必退,將軍再銜尾而追,光複安陽、蕩陰不為難也。”
張孟孫分析得頭頭是道,仿佛這仗已經贏定了似的,但他隨即卻又輕輕歎了一口氣。蘷安便問:“太傅尚有何慮啊?”
張賓坦然迴答道:“為禦華寇,遊騎四出,劫掠民眾,漳水以南,民皆無食,漳水以北,民亦難耕,則雖今歲卻敵,卻恐明歲難支了……”為了打贏這一仗,幾乎把國家的老底兒都給掏空了,才剛略有恢複的農業生產也再遭破壞,倘若祖逖今年退去,明年再來,咱們又拿什麽來抵禦啊?
“唯期裴、祖自亂耳……祖士稚若敗,裴文約或將因此而謀收祖軍,祖士稚也或因此而怨懟裴文約,若二人起齟齬,國家尚可望恢複。然而我去歲即估判裴若篡而祖必阻,卻不想二人洛陽城下一麵,竟重攜手;則後日如何,我亦不敢再妄算矣!”
蘷安笑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等但先退當麵之敵,至於明歲如何,哪想得了那麽遠啊?太傅無謂喟歎,隻求助我設謀,打好這一仗。”
於是聽從張賓的謀劃,離開斥丘,後退到漳水以北,多建浮橋,與三台聯成一體。祖逖試攻三台,蘷安即南渡騷擾,方欲合圍蘷安,他卻又飄然颺去了……
交鋒六日後,華將張平終於在臨漳以東的白沙堵住了蘷安。祖逖急命各部會合,不料郭敖卻從三台殺出,打了一場反突擊,瞬間踏平華軍於台南初設的營壘六座。衛策聞報往逆郭敖,將之順利擊退,但缺了他這一支生力軍,白沙之戰三萬對兩萬,激戰至夜,終究沒能留下蘷安。
羯軍的總數,大概是華軍的一半,論士氣、裝備、訓練度,則要略遜一籌,則雙方實力對比,大概是五比二的樣子。隻是羯軍既有牢固的三台為憑依,卻又不止恃三台,而使蘷安所部駐漳北隨時應援,在張賓的謀劃下,多施奇謀,使祖士稚頗有些應接不暇。
為了奪迴戰場的主動權,祖逖幹脆不再謀求擊垮蘷安所部了,而使麾下四旅分休,二旅圍攻三台,二旅駐臨漳,隨時準備堵截妄圖趁虛南下的蘷安。戰局就此陷入了膠著狀態,一連半個多月,華軍不能寸進。
祖逖親筆給裴該寫了一封上奏,說明前線戰局,並且表示:不是我不肯賣力作戰,實在是張賓狡詭,蘷安能斷,這般敵手本來就不應當輕視啊。相信這三台,乃是滅羯過程中的一大要點,隻要我能夠攻克三台,則整個魏郡可入掌握,羯賊大勢已去,亡無日矣。但若是我此際冒進甚至於弄險,卻有可能輸掉這一仗,隻能退至汲郡,以圖再舉……
陛下也是知兵的,當能明查我奏中曲直。還望糧秣物資源源不斷地供應給我,不要吝惜,以免功虧一簣。朝廷在長安、洛陽存那麽多糧食幹嘛?隻要攻入襄國,天下傳檄可定,還怕沒有糧食吃用嗎?而若此戰失利,還須分兵以守險要,防敵反擊,預計消耗的糧食隻可能更多啊!
祖逖點算軍中存糧,可資一月,朝廷若是敞開了供應,且糧道通暢,怎麽著能供我這五萬人吃小半年的吧?我不信石勒在喪敗北逃,而且自燒了枋台存糧後,他還能往三台輸入超過三個月的糧食——真要是塞進去那麽多,估計自己個兒都沒啥吃的了。故而一方麵多次向樞密省催糧,一方麵上奏裴該,立下了最多三個月破敵的保證——過了這期限,我若無功,任憑處罰;而在這期限之前,該怎麽打,你別來管我,且須供應我糧秣物資不缺。
——————————
祖家軍所需糧草,主要經水路運往枋頭,複自枋頭經陸路而運向蕩陰、安陽等地。坐鎮枋頭,總督糧運,並且護守糧道的,乃是少將魏亥。
魏亥何許人也?其實就是魏該,不久前方上奏,以己名冒犯天子之諱,而主動去了偏旁,改稱魏亥。
裴該覽奏,初時並不以為意——他本人並不在乎什麽避諱問題,但我沒要求,你自己主動上奏改名,以表忠心,我也沒必要攔著不是?然而祖納、華恆、荀闓等人卻趁機上奏,給皇帝陛下“科普”了一遍避諱的知識,請求趕緊把這個問題重視起來。
裴該挺煩避諱的,他前世讀史書、誦古文,就被這種花樣折騰得不輕。好比說,《史記》記載,漢武帝時閩越發兵攻東甌,東甌向長安求援,太尉田蚡卻不肯救,遭到中大夫莊助的駁斥;然而此事在《漢書》中,卻記發言者名叫嚴助……這究竟是一人是兩人?
其實是因為班固為東漢人,要敬避漢明帝劉莊之諱,所以把曆史人物的姓都給改了!
而且那時候很多材料顯示,就連楚莊王都給改成了楚嚴王,鄭莊公改成鄭嚴公,莊周改成了嚴周,就此而有“老嚴學說”……
某些避諱,後人給改迴來了,有些竟然就此以訛傳訛,流毒千古。比方說為避漢文帝劉恆諱,把恆娥改成常娥,最終又傳成嫦娥;為避漢景帝劉啟諱,把公子啟方改成公子開方;為避漢昭帝劉弗陵諱,把公山弗擾改成公山不狃;為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把蔡昭姬改成蔡文姬……
避諱這一禮俗,始於周代——起碼之前無可考證——主要目的自然是明尊卑、別上下,以期維護封建禮法。但就跟後世亂改地名一樣,這事兒也是要付出成本的,並且還可能造成混亂。故而裴該對此並不感冒,儒臣卻反複勸諫,一定要他“守禮”。
裴該最終也隻得退讓,但是將出《禮記》中“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之言,要求大家夥兒別趁機把古文和史書都給改了吧……好在曆史上以“該”為名之人,貌似不是很多?
“該”字好說,本意為軍中約法,後引申為完備、包容、廣博,還沒有後世應當之意,也不能作為指代詞,且沒有該欠之意——否則連日常話都不知道“該”怎麽說了!軍中之約的原意,魏晉時就已經不用了,至於完備之意,本來便有個通假字為“賅”——後世本就有“言簡意賅”之語——那麽幹脆連包容、廣博也都轉用“賅”就完啦。
好在按禮避名不避字,要不然連“文”、“約”倆字兒都不能用了……這可怎麽改好啊?
問題是儒臣們還要求敬避先帝之名……裴該之父為裴頠,這字兒少見,無所謂;但其祖父為裴秀、曾祖為裴潛、高祖為裴茂,都是常用字,就很不好改了。東漢時曾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秀為茂,所以秀才就叫茂才;但到了華朝,若如此避世皇帝諱,便犯聖皇帝諱……再找個什麽同義字合適呢?
以“榮”代“秀”、“茂”?以後乃有“木榮於林”、“百草豐榮”等語嗎?似乎也不大合適吧。裴該就此以詢群臣,飽學宿儒也不能答,才總算把這事兒給按了下去。不過他原本計劃開科舉,試秀才的,估計這詞兒不能再用了……
裴該隨即吩咐秘書卿郭璞和秘書監胡飛,要他們引經據典,就避諱問題寫一篇論文出來,明其始源,道其不便,以期形成輿論風潮,盡量避免這一禮俗的擴大化。裴嶷等人是不知道,裴該可清楚得很,這避諱問題到唐以後越來越泛濫,搞得是多麽的不堪。
因為魏晉以來,士人不但避公諱,而且還經常避私諱,到了唐朝,竟然將避私諱都堂而皇之寫進了法律條文裏去。比方說,倘若某人所任職務冒犯了其父、祖之名,就要服一年徒刑——父祖名安者,不得任職於長安;父祖名軍者,不得擔任軍將。甚至於還避同音字,所以詩人李賀因為老爹叫李“晉”素,他就不能去考“進”士……
韓愈因此作《諱辯》一文,譏諷道:“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宋朝更要命,每個帝王本名要連同音字都避,比方說宋高宗趙構,除構字外,還須避遘、媾、購、彀、句、夠、佝……多達五十五字!這一朝十幾個皇帝下來,你還怎麽落筆寫文章啊?!
宋代還算是明令避字的,唐代則“無諱訓,聽臣下隨宜代易”。所以有人避李氏先祖李虎之名,改虎為武(虎牢關就此成為了武牢關),有人則改寫為獸,或改寫為豹,或改寫為彪……那特麽還是同一種動物嗎?!
因此裴該命郭璞等人作文,就申明了幾條原則,除“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外,還包括“二名不徧諱,更名不再諱,諱字從政令,明公諱而馳私諱,止諱一字不及同音”,把那些後世泛濫的漏洞盡量全都給堵上了——起碼在我華朝,別搞那麽多有的沒的!
此外行文地方,張榜明確諱字,以使士民鹹知——因為犯帝諱屬於大不敬,法律上真有處罰規定啊!我既然阻止不了這花活兒,也總得宣示臣民,免罹不教而誅之譏吧。
裴該甚至還在琢磨——要命啊,以前沒想到會有這路事兒,我要不要把兒子裴儉的大號也趕緊給改了呢?
——————————
中朝群臣紛論禮儀之事,前線將兵自然毫無所知,而引發這次風潮的魏亥,則坐鎮枋頭,正在頭疼。
魏亥的主要職責,乃是護守從棘津到枋頭這二十裏運河水路,從枋頭到前線二百多裏的陸路,以及兼守內黃、長樂,防備羯軍從側翼騷擾糧道。其任雖然不包括黃河,但冰淩逐水而下,導致河上船運不便,這事兒自然也瞞不過他。魏亥因此擔憂,倘若洛陽方麵的糧草不能及時運來,使我接濟不上前線,很可能導致軍事行動的失利啊。
祖元帥若因此而戰敗,他肯定要迴洛陽去向朝廷討說法,然而在此之前,你猜他會不會先斬我塞責?
再者說了,即便祖元帥不責我,此事也必將引發我軍與朝廷之間的齟齬,一旦因為細事而導致衝突,大河上下,又將成為戰場……別說到時候未必打過得洛中王師,就算打得過我也不想打啊——好不容易改朝換代,使大家夥對太平有個盼望了,誰願意同朝之臣再起紛爭呢?
於是也反複上奏,催促糧運,但很明顯的,從洛陽方麵過來的糧船斷絕,糧車數量也不足夠。這一日,魏亥正在營中愁眉不展,忽然得報,說:“樞密省兵部侍郎楊清奉詔來到……”
二人入衙署坐定後,張賓也不客套,直接問他:“我方從襄國來,於前線戰局,自無蘷將軍明晰,可肯為我紹介否?”
於是蘷安就把最近的戰況,雙方的布局,詳細對張賓介紹了一番,完了問:“華寇來勢甚猛,蕩陰、安陽等城,皆不過三五日便下,則雖三台牢固,又有老王、老郭守備,也恐不能久持。當此時,我應如何做啊?還望太傅教我。”
張賓微微一笑道:“我本為天王設謀,布三道防線,以層層堵截祖逖,使其終成強弩之末。且有言,若此三道能守,國家尚有轉危為安的機會;若三道皆失,則大勢去矣。如今安陽、蕩陰雖陷於賊,幸虧蘷將軍千裏馳援,牽絆華人,給了我半個月的時間,已實三台之守——或許轉機便在三台!”
頓了一頓,展開地圖指點道:“三台背倚漳水,樓高食足,即便華人主力來攻,亦非旦夕可下。將軍乃可暫退至漳北,於水上多建浮橋,以溝通三台,為其輔弼。若華人不急攻,將軍可於水北整兵待戰;若華人急攻,將軍當南渡以擾其側翼,甚至於揚聲複取安陽,斷敵後路,則祖士稚必不敢不應。
“天王去歲親征,於滎陽與賊激戰二月,雙方消耗糧秣物資皆不在少。國家因此虛弱,今四方存糧,俱集襄國與三台,襄國之糧亦止供將軍,可資三四個月。華寇糧秣稍過於我,然運道漫長,損失更大,我行前即與徐尚書等詳細核點,估計祖士稚所能支用者,亦不過二三月而已。
“方聞建康不肯從命,則裴文約須西守關中、北鎮太原,南遏長江上下,分戍既遠,糧秣消耗必巨。且其雖命祖士稚來犯,豈有將國中糧秣俱供祖軍之理啊?則一旦祖軍喪敗,或者生亂,華陰以東,將徹底紊亂。
“是以若能護守三台二三月,則祖士稚必退,將軍再銜尾而追,光複安陽、蕩陰不為難也。”
張孟孫分析得頭頭是道,仿佛這仗已經贏定了似的,但他隨即卻又輕輕歎了一口氣。蘷安便問:“太傅尚有何慮啊?”
張賓坦然迴答道:“為禦華寇,遊騎四出,劫掠民眾,漳水以南,民皆無食,漳水以北,民亦難耕,則雖今歲卻敵,卻恐明歲難支了……”為了打贏這一仗,幾乎把國家的老底兒都給掏空了,才剛略有恢複的農業生產也再遭破壞,倘若祖逖今年退去,明年再來,咱們又拿什麽來抵禦啊?
“唯期裴、祖自亂耳……祖士稚若敗,裴文約或將因此而謀收祖軍,祖士稚也或因此而怨懟裴文約,若二人起齟齬,國家尚可望恢複。然而我去歲即估判裴若篡而祖必阻,卻不想二人洛陽城下一麵,竟重攜手;則後日如何,我亦不敢再妄算矣!”
蘷安笑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等但先退當麵之敵,至於明歲如何,哪想得了那麽遠啊?太傅無謂喟歎,隻求助我設謀,打好這一仗。”
於是聽從張賓的謀劃,離開斥丘,後退到漳水以北,多建浮橋,與三台聯成一體。祖逖試攻三台,蘷安即南渡騷擾,方欲合圍蘷安,他卻又飄然颺去了……
交鋒六日後,華將張平終於在臨漳以東的白沙堵住了蘷安。祖逖急命各部會合,不料郭敖卻從三台殺出,打了一場反突擊,瞬間踏平華軍於台南初設的營壘六座。衛策聞報往逆郭敖,將之順利擊退,但缺了他這一支生力軍,白沙之戰三萬對兩萬,激戰至夜,終究沒能留下蘷安。
羯軍的總數,大概是華軍的一半,論士氣、裝備、訓練度,則要略遜一籌,則雙方實力對比,大概是五比二的樣子。隻是羯軍既有牢固的三台為憑依,卻又不止恃三台,而使蘷安所部駐漳北隨時應援,在張賓的謀劃下,多施奇謀,使祖士稚頗有些應接不暇。
為了奪迴戰場的主動權,祖逖幹脆不再謀求擊垮蘷安所部了,而使麾下四旅分休,二旅圍攻三台,二旅駐臨漳,隨時準備堵截妄圖趁虛南下的蘷安。戰局就此陷入了膠著狀態,一連半個多月,華軍不能寸進。
祖逖親筆給裴該寫了一封上奏,說明前線戰局,並且表示:不是我不肯賣力作戰,實在是張賓狡詭,蘷安能斷,這般敵手本來就不應當輕視啊。相信這三台,乃是滅羯過程中的一大要點,隻要我能夠攻克三台,則整個魏郡可入掌握,羯賊大勢已去,亡無日矣。但若是我此際冒進甚至於弄險,卻有可能輸掉這一仗,隻能退至汲郡,以圖再舉……
陛下也是知兵的,當能明查我奏中曲直。還望糧秣物資源源不斷地供應給我,不要吝惜,以免功虧一簣。朝廷在長安、洛陽存那麽多糧食幹嘛?隻要攻入襄國,天下傳檄可定,還怕沒有糧食吃用嗎?而若此戰失利,還須分兵以守險要,防敵反擊,預計消耗的糧食隻可能更多啊!
祖逖點算軍中存糧,可資一月,朝廷若是敞開了供應,且糧道通暢,怎麽著能供我這五萬人吃小半年的吧?我不信石勒在喪敗北逃,而且自燒了枋台存糧後,他還能往三台輸入超過三個月的糧食——真要是塞進去那麽多,估計自己個兒都沒啥吃的了。故而一方麵多次向樞密省催糧,一方麵上奏裴該,立下了最多三個月破敵的保證——過了這期限,我若無功,任憑處罰;而在這期限之前,該怎麽打,你別來管我,且須供應我糧秣物資不缺。
——————————
祖家軍所需糧草,主要經水路運往枋頭,複自枋頭經陸路而運向蕩陰、安陽等地。坐鎮枋頭,總督糧運,並且護守糧道的,乃是少將魏亥。
魏亥何許人也?其實就是魏該,不久前方上奏,以己名冒犯天子之諱,而主動去了偏旁,改稱魏亥。
裴該覽奏,初時並不以為意——他本人並不在乎什麽避諱問題,但我沒要求,你自己主動上奏改名,以表忠心,我也沒必要攔著不是?然而祖納、華恆、荀闓等人卻趁機上奏,給皇帝陛下“科普”了一遍避諱的知識,請求趕緊把這個問題重視起來。
裴該挺煩避諱的,他前世讀史書、誦古文,就被這種花樣折騰得不輕。好比說,《史記》記載,漢武帝時閩越發兵攻東甌,東甌向長安求援,太尉田蚡卻不肯救,遭到中大夫莊助的駁斥;然而此事在《漢書》中,卻記發言者名叫嚴助……這究竟是一人是兩人?
其實是因為班固為東漢人,要敬避漢明帝劉莊之諱,所以把曆史人物的姓都給改了!
而且那時候很多材料顯示,就連楚莊王都給改成了楚嚴王,鄭莊公改成鄭嚴公,莊周改成了嚴周,就此而有“老嚴學說”……
某些避諱,後人給改迴來了,有些竟然就此以訛傳訛,流毒千古。比方說為避漢文帝劉恆諱,把恆娥改成常娥,最終又傳成嫦娥;為避漢景帝劉啟諱,把公子啟方改成公子開方;為避漢昭帝劉弗陵諱,把公山弗擾改成公山不狃;為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把蔡昭姬改成蔡文姬……
避諱這一禮俗,始於周代——起碼之前無可考證——主要目的自然是明尊卑、別上下,以期維護封建禮法。但就跟後世亂改地名一樣,這事兒也是要付出成本的,並且還可能造成混亂。故而裴該對此並不感冒,儒臣卻反複勸諫,一定要他“守禮”。
裴該最終也隻得退讓,但是將出《禮記》中“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之言,要求大家夥兒別趁機把古文和史書都給改了吧……好在曆史上以“該”為名之人,貌似不是很多?
“該”字好說,本意為軍中約法,後引申為完備、包容、廣博,還沒有後世應當之意,也不能作為指代詞,且沒有該欠之意——否則連日常話都不知道“該”怎麽說了!軍中之約的原意,魏晉時就已經不用了,至於完備之意,本來便有個通假字為“賅”——後世本就有“言簡意賅”之語——那麽幹脆連包容、廣博也都轉用“賅”就完啦。
好在按禮避名不避字,要不然連“文”、“約”倆字兒都不能用了……這可怎麽改好啊?
問題是儒臣們還要求敬避先帝之名……裴該之父為裴頠,這字兒少見,無所謂;但其祖父為裴秀、曾祖為裴潛、高祖為裴茂,都是常用字,就很不好改了。東漢時曾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秀為茂,所以秀才就叫茂才;但到了華朝,若如此避世皇帝諱,便犯聖皇帝諱……再找個什麽同義字合適呢?
以“榮”代“秀”、“茂”?以後乃有“木榮於林”、“百草豐榮”等語嗎?似乎也不大合適吧。裴該就此以詢群臣,飽學宿儒也不能答,才總算把這事兒給按了下去。不過他原本計劃開科舉,試秀才的,估計這詞兒不能再用了……
裴該隨即吩咐秘書卿郭璞和秘書監胡飛,要他們引經據典,就避諱問題寫一篇論文出來,明其始源,道其不便,以期形成輿論風潮,盡量避免這一禮俗的擴大化。裴嶷等人是不知道,裴該可清楚得很,這避諱問題到唐以後越來越泛濫,搞得是多麽的不堪。
因為魏晉以來,士人不但避公諱,而且還經常避私諱,到了唐朝,竟然將避私諱都堂而皇之寫進了法律條文裏去。比方說,倘若某人所任職務冒犯了其父、祖之名,就要服一年徒刑——父祖名安者,不得任職於長安;父祖名軍者,不得擔任軍將。甚至於還避同音字,所以詩人李賀因為老爹叫李“晉”素,他就不能去考“進”士……
韓愈因此作《諱辯》一文,譏諷道:“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宋朝更要命,每個帝王本名要連同音字都避,比方說宋高宗趙構,除構字外,還須避遘、媾、購、彀、句、夠、佝……多達五十五字!這一朝十幾個皇帝下來,你還怎麽落筆寫文章啊?!
宋代還算是明令避字的,唐代則“無諱訓,聽臣下隨宜代易”。所以有人避李氏先祖李虎之名,改虎為武(虎牢關就此成為了武牢關),有人則改寫為獸,或改寫為豹,或改寫為彪……那特麽還是同一種動物嗎?!
因此裴該命郭璞等人作文,就申明了幾條原則,除“詩書不諱,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外,還包括“二名不徧諱,更名不再諱,諱字從政令,明公諱而馳私諱,止諱一字不及同音”,把那些後世泛濫的漏洞盡量全都給堵上了——起碼在我華朝,別搞那麽多有的沒的!
此外行文地方,張榜明確諱字,以使士民鹹知——因為犯帝諱屬於大不敬,法律上真有處罰規定啊!我既然阻止不了這花活兒,也總得宣示臣民,免罹不教而誅之譏吧。
裴該甚至還在琢磨——要命啊,以前沒想到會有這路事兒,我要不要把兒子裴儉的大號也趕緊給改了呢?
——————————
中朝群臣紛論禮儀之事,前線將兵自然毫無所知,而引發這次風潮的魏亥,則坐鎮枋頭,正在頭疼。
魏亥的主要職責,乃是護守從棘津到枋頭這二十裏運河水路,從枋頭到前線二百多裏的陸路,以及兼守內黃、長樂,防備羯軍從側翼騷擾糧道。其任雖然不包括黃河,但冰淩逐水而下,導致河上船運不便,這事兒自然也瞞不過他。魏亥因此擔憂,倘若洛陽方麵的糧草不能及時運來,使我接濟不上前線,很可能導致軍事行動的失利啊。
祖元帥若因此而戰敗,他肯定要迴洛陽去向朝廷討說法,然而在此之前,你猜他會不會先斬我塞責?
再者說了,即便祖元帥不責我,此事也必將引發我軍與朝廷之間的齟齬,一旦因為細事而導致衝突,大河上下,又將成為戰場……別說到時候未必打過得洛中王師,就算打得過我也不想打啊——好不容易改朝換代,使大家夥對太平有個盼望了,誰願意同朝之臣再起紛爭呢?
於是也反複上奏,催促糧運,但很明顯的,從洛陽方麵過來的糧船斷絕,糧車數量也不足夠。這一日,魏亥正在營中愁眉不展,忽然得報,說:“樞密省兵部侍郎楊清奉詔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