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坎佩尼亞的太陽(7)
“夥伴們,我們不能在這裏坐等帝**隊的到來,我們要出其不意。帝**一定會以為我們想以逸待勞,我們就反其道而行之,在他們的迴返路上伏擊他們。”斯巴達克斯對部將們說。
起義軍對於斯巴達克斯完全信服了,他們念念不舍地離開卡普亞,離開這個給了他們無數歡樂的城市,這時候的起義軍,雖然有了墮落的苗頭,卻沒有失掉反抗帝國的決心,信心、決心和勇氣讓他們紀律嚴明。斯巴達克斯決定半途伏擊,與其說是為了出其不意,不如說,他擔心再在卡普亞待下去,起義軍會失掉戰鬥力。
基西烏斯渡過克拉姆斯河(c1amius)的時候,被斯巴達克斯現了,斯巴達克斯決定先吃掉這支軍隊,以免在於討伐軍決戰的時候生意外。他派遣克瑞瑟斯帶領一萬人離開主力,在消滅卡普亞軍後立刻前往卡拉提亞。
克瑞瑟斯完全不把三千多人的卡普亞軍放在眼裏,結果吃了大虧,在一場輕率的遭遇戰,起義軍被擊潰了。所幸基西烏斯沒有察覺到這是一支分遣隊,他以為這是斯巴達克斯的前鋒,謹慎之下,卡普亞軍沒有追擊,錯過了殲滅這一萬人的機會。
克瑞瑟斯的戰敗震動了起義軍,斯巴達克斯敏銳地現起義軍的士氣受到了很大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斯巴達克斯覺得不再適合伏擊討伐軍,他率軍離開坡普尼亞大道,決定先全力打敗基西烏斯。
基西烏斯在擊敗克瑞瑟斯以後,一直害怕遭遇斯巴達克斯的主力,小心地沿著克拉姆斯河向東麵的討伐軍靠攏,他已經派人報告塞內加公爵,堅信斯巴達克斯離開了卡普亞,就在附近不遠了。
塞內加公爵看到基西烏斯的軍情報告,猶豫一會是否先北上收複卡普亞,但很快做出先擊敗斯巴達克斯的決定。
“既然局勢展到這樣,盡快殺死斯巴達克斯就是第一要務,收複卡普亞能挽迴一點政治上的不利,將卡普亞留在暴動奴隸手裏,卻可以yin*斯巴達克斯困守孤城,那些沒見識的奴隸,他們一旦戰敗,一定會逃往卡普亞,而不會像老鼠一樣地到處亂竄了。”
塞內加派遣一支偏師接應卡普亞軍,一麵尋找斯巴達克斯的動向,覺斯巴達克斯的主力的確跟在卡普亞軍後麵,他立刻命令討伐軍移師與卡普亞軍匯合,尋找決戰的機會。
兩支大軍緩慢地接近,兩軍前鋒不斷爆衝突,有時候起義軍獲勝,有時候討伐軍獲勝,在這樣小規模的接觸戰,雙方都摸清了對方的底細,對於決戰更加謹慎了。
起義軍的戰鬥力讓塞內加非常意外,他認識到自己完全沒有勝算,這個認識讓他覺得非常糟糕,他命令分散的另外一萬討伐軍向他靠攏,暫時放棄對帕布多斯的合圍。
斯巴達克斯察覺到對手在收攏軍力,決定不放過這個機會,他命令起義軍盡量向討伐軍靠攏,逼迫討伐軍決戰。塞內加在這樣的情況下,後退到一個地勢較高的臨河小山坡,在這裏建立牢固的營地,與起義軍對峙。
兩軍都在接應匯聚過來的小部隊,同時盡量消滅對方的小部隊,相較起義軍的遊刃有餘,戰術死板的討伐軍的處境越來越艱難。在這樣的形式下,討伐軍的百夫長們逼迫塞內加出擊,在局勢不可挽迴前爭取決戰的勝利,這正斯巴達克斯下懷。
討伐軍采用傳統的羅馬三線棋盤格軍陣,兩萬步兵向左右延伸近一公裏,形成對起義軍的圍攻之勢,以連隊為單位的方陣縱深六人,方陣士兵緊密靠在一起,盾牌連成一線,方陣間隔兩到三米;騎兵一部分部署在兩翼,防止起義軍的少量騎兵的襲擾,主力部署在步兵的前方,塞內加打算先用騎兵衝散起義軍的隊列,然後用全線壓上的步兵圍殲敵軍。
塞內加的攻擊性布陣在曆史上是個不解之謎,一個在個人日記裏描述對決戰沒有勝利把握的人,怎麽會輕率地布陣為圍殲之勢?後世的人猜測塞內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他不過是在複製漢尼拔大帝的戰術而已。
斯巴達克斯同樣采用羅馬的三線棋盤格軍陣,但他將方陣的縱深增加到十二人,每個方陣人數在一百到三百人不等,方陣間的距離增加為七八米,方便二線方陣通過方陣間隙投入戰鬥。
為了盡可能削弱討伐軍的騎兵衝擊力量,斯巴達克斯為第一線步兵準備了大量木拒馬,將最勇敢的人部署在第一線,強壯的士兵頂住塔盾,密集地排列在一起,由他親自督戰。
討伐軍的弓箭手起第一波攻擊,箭雨覆蓋下,過一千起義軍士兵遭受重創,起義軍的投石兵和低劣的弓箭手,完全壓製不住對方的遠程打擊。
激烈的對射進行近十分鍾,雙方的弓箭手、投石兵耗盡力氣,退到後方。起義軍正要將受傷的士兵搬到後方,討伐軍的騎兵起了衝鋒。
密集的馬蹄聲震動了起義軍的軍心,第一線的人在鐵蹄聲動搖了,但斯巴達克斯騎著馬在隊列前飛奔的身影穩住了他們。
“穩住”——英單詞ho1d好像更有氣魄。
討伐軍騎兵第一列沒有直接衝擊起義軍的陣列,他們在拒馬前轉向,用套索拉倒布置軍陣前的簡易拒馬,繞一個圈子迴到本陣,接著是第二列的騎兵,他們用同樣的方式清除拒馬,第三列的騎兵做了最後的試探,確認前方阻止騎兵衝陣的障礙清除幹淨了。
三列騎兵完成衝陣的準備,重新整隊,身披重甲的戰馬眼睛蒙上黑布,八列縱深的兩千騎兵,向起義軍軍起了排山倒海的衝擊。
“喝”在討伐軍騎兵的鋒線接觸起義軍軍陣時,起義軍齊聲高吼,肩膀死命地抵住齊肩的塔盾,頂住騎兵的衝擊。
在膽寒的碰撞聲,致命的衝擊將人、馬拋上天空,接觸的瞬間,過三百人死於非命,起義軍第一線的方陣被衝開了,更糟糕的是,討伐軍騎兵通過起義軍第一列方陣間七八米的間隙,衝向了第二列,短短時間內,起義軍軍的第一線和第二線都陷入了騎兵和步兵間的混戰。
在騎兵衝出去的同時,討伐軍的重步兵敲打著盾牌,在砰砰的聲音全線壓上去。塞內加部署在線的大量輕步兵(輔助兵),他們以衝鋒的度跟在騎兵後麵,以散兵線隨著騎兵突入起義軍軍陣線,全力擴大騎兵衝出的缺口。在兩軍全麵接觸前,線的廝殺進入白熱化,戰爭巨獸大口地吞噬著雙方士兵的生命。
受線的激烈戰況刺激,擔心起義軍被擊潰,斯巴達克斯立刻投入第三線後備兵,戰鬥進行僅僅不到半個小時,斯巴達克斯覺自己已經無兵可用,也許兩翼有空閑的兵力,但他招不迴來,這個現讓斯巴達克斯膽寒,他畢竟缺少大兵團作戰經驗……
起義軍的後備軍全部投入戰鬥,觀察到這個情況的塞內加公爵長籲了口氣,他還有卡普亞軍沒有投入戰鬥,兩翼的騎兵很快就能擊敗起義軍的可憐騎手,有了這兩支後備力量,他就能掌握戰鬥的主動權。
“現在,需要等待的僅僅是投入後備力量的時機。”塞內加激動地想,有了這場勝利,塞內加家族的榮譽可以恢複了。
塞內加輕鬆地等待著戰局的變化,陷入苦戰的斯巴達克斯陷入焦慮和絕望,悔恨吞噬著他的心。他輕敵了,直到現在他才現,他根本沒有掌控大軍作戰的能力,他完全不知道整個戰場的情況,他現在唯一能做的是盡最大努力支撐住線的混戰,祈禱兩翼能堅持住。
討伐軍的騎兵衝散了起義軍的軍,整個線亂成一團,明明起義軍的人數比討伐軍多的多,但他們要麽因為擁擠施展不開,要麽因為兵力薄弱遭受圍攻,起義軍的士兵隻能各自為戰,依靠個人的勇武與有組織的敵人廝殺,在討伐軍輕步兵一波接一波的輪番進攻下,焦躁地堅持著。
斯巴達克斯深知,起義軍盡管悍不畏死,但血氣之勇的後勁遠遠不如組織嚴密、受過訓練的帝**士兵,在這樣的混戰僵局,起義軍完全不是討伐軍的對手,如果他不能改變這種不利的狀況,起義軍必敗無疑。
斯巴達克斯焦慮的眼光掃過混亂的戰場,現開始有起義軍士兵逃亡了,他急忙將隻剩下象征意義的指揮權交給自己的副官,跑向後方。在這裏,他努力鼓起潰逃者的士氣,將他們組織起來,得益於起義軍的人數是討伐軍的兩倍,通過這種方式,斯巴達克斯竟然在這種形式下集結了三千後備兵。
激戰兩個小時候,起義軍耗不過討伐軍的耐心,崩潰之勢開始了,逃亡的人越來越多,討伐軍的兩翼開始向著兵力最厚的起義軍軍合圍,所謂兵敗如山倒,即使斯巴達克斯手上有三千後備兵,在這樣的崩潰之勢下也無力挽迴了。
斯巴達克斯在這樣的絕望下,對這三千人說:“我們失敗了,大勢已去,帝國從不寬恕她的敵人,我們要麽選擇屈辱的處死,要麽選擇勇敢地戰死。”
在斯巴達克斯的帶頭下,三千人向著討伐軍的軍方向起絕命的反擊,這股反擊的浪潮被追殲殘敵的討伐軍現了,但他們都沒有理會,這股力量已經不足以顛覆戰鬥的結果。
塞內加公爵在這時候卻犯下了致命的錯誤,戰場上到處是潰逃的起義軍,他沒有看到斯巴達克斯的逆襲,急於結束戰役,將後備兵投入到線最後的圍殲,在覺到斯巴達克斯這股逆襲的力量,他手上已經沒有任何力量。
如果是一個富有經驗的統帥,這時候帶著帥旗避開斯巴達克斯,或者幹脆耍流氓,將帥旗藏起來,都不會影響戰役的結果,但慌了手腳的塞內加公爵卻吹響了軍危險的告警號,全麵勝利的討伐軍聽到警號,不得不放過對手,向軍靠攏。
斯巴達克斯在絕望吃驚地看到討伐軍潮水一般地後退,眼看全軍覆沒的起義軍擺脫了圍殲命運,立刻改變主意,率領這三千人向尚未崩潰的軍靠攏,在討伐軍反應過來前重整隊列,掩護潰敗的起義軍逃亡。
經過半天的血戰,討伐軍士兵疲憊不堪,在完成救援軍,聚攏在軍旗下後,他們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追擊敵人,即使在塞內加的懇求下,討伐軍的一部分起了試探性的追擊,也被斯巴達克斯攔住了。
這樣,決戰結束了,討伐軍損失了多數騎兵,取得了勝利,重創了起義軍;起義軍在決戰損失近半,但斯巴達克斯成功地聚攏了敗軍,仍然與討伐軍對峙起來。
也許是個錯覺,討伐軍和起義軍現今天的太陽是不正常的血紅色,這個現被當時的幾個將軍記錄了下來,後來以坎佩尼亞的太陽寓意事態的變化出人意料,付出無數的鮮血汗水,卻沒有任何結果。
p.s:
本來是打算讓斯巴達克斯取得決戰勝利的,但推演一番,覺得起義軍完全沒有勝利的可能性,仔細閱讀斯巴達克斯的相關資料,除了最初靠偷襲打敗輕敵的羅馬執政官,斯巴達克斯從來沒有打贏過一場正麵會戰,克拉蘇的軍隊人數比起義軍少,卻一直在追著斯巴達克斯打。
斯巴克斯的(最大)曆史成就是:不斷用他的小聰明躲過全軍覆滅,起義軍走到哪裏,就將混亂帶到哪裏,古典軍國主義的羅馬,除了軍事,她的統治基礎其實極為薄弱,於是羅馬共和國悲劇了……
像多數人一樣,弗拉維斯被現代影視、著作誤導了,高估了斯巴達克斯的戰鬥力。
題外話:
比如李自成的起義軍,在明廷沒有將原的軍隊全部填入遼東那個無底洞之前,完全不是明軍的對手,後來明軍隻剩下左良玉這樣養賊自重的廢物,李自成才終於抖起來——明軍不是被起義軍打敗的,是被崇禎皇帝折騰光的。
下次更新要下月旬了吧
“夥伴們,我們不能在這裏坐等帝**隊的到來,我們要出其不意。帝**一定會以為我們想以逸待勞,我們就反其道而行之,在他們的迴返路上伏擊他們。”斯巴達克斯對部將們說。
起義軍對於斯巴達克斯完全信服了,他們念念不舍地離開卡普亞,離開這個給了他們無數歡樂的城市,這時候的起義軍,雖然有了墮落的苗頭,卻沒有失掉反抗帝國的決心,信心、決心和勇氣讓他們紀律嚴明。斯巴達克斯決定半途伏擊,與其說是為了出其不意,不如說,他擔心再在卡普亞待下去,起義軍會失掉戰鬥力。
基西烏斯渡過克拉姆斯河(c1amius)的時候,被斯巴達克斯現了,斯巴達克斯決定先吃掉這支軍隊,以免在於討伐軍決戰的時候生意外。他派遣克瑞瑟斯帶領一萬人離開主力,在消滅卡普亞軍後立刻前往卡拉提亞。
克瑞瑟斯完全不把三千多人的卡普亞軍放在眼裏,結果吃了大虧,在一場輕率的遭遇戰,起義軍被擊潰了。所幸基西烏斯沒有察覺到這是一支分遣隊,他以為這是斯巴達克斯的前鋒,謹慎之下,卡普亞軍沒有追擊,錯過了殲滅這一萬人的機會。
克瑞瑟斯的戰敗震動了起義軍,斯巴達克斯敏銳地現起義軍的士氣受到了很大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斯巴達克斯覺得不再適合伏擊討伐軍,他率軍離開坡普尼亞大道,決定先全力打敗基西烏斯。
基西烏斯在擊敗克瑞瑟斯以後,一直害怕遭遇斯巴達克斯的主力,小心地沿著克拉姆斯河向東麵的討伐軍靠攏,他已經派人報告塞內加公爵,堅信斯巴達克斯離開了卡普亞,就在附近不遠了。
塞內加公爵看到基西烏斯的軍情報告,猶豫一會是否先北上收複卡普亞,但很快做出先擊敗斯巴達克斯的決定。
“既然局勢展到這樣,盡快殺死斯巴達克斯就是第一要務,收複卡普亞能挽迴一點政治上的不利,將卡普亞留在暴動奴隸手裏,卻可以yin*斯巴達克斯困守孤城,那些沒見識的奴隸,他們一旦戰敗,一定會逃往卡普亞,而不會像老鼠一樣地到處亂竄了。”
塞內加派遣一支偏師接應卡普亞軍,一麵尋找斯巴達克斯的動向,覺斯巴達克斯的主力的確跟在卡普亞軍後麵,他立刻命令討伐軍移師與卡普亞軍匯合,尋找決戰的機會。
兩支大軍緩慢地接近,兩軍前鋒不斷爆衝突,有時候起義軍獲勝,有時候討伐軍獲勝,在這樣小規模的接觸戰,雙方都摸清了對方的底細,對於決戰更加謹慎了。
起義軍的戰鬥力讓塞內加非常意外,他認識到自己完全沒有勝算,這個認識讓他覺得非常糟糕,他命令分散的另外一萬討伐軍向他靠攏,暫時放棄對帕布多斯的合圍。
斯巴達克斯察覺到對手在收攏軍力,決定不放過這個機會,他命令起義軍盡量向討伐軍靠攏,逼迫討伐軍決戰。塞內加在這樣的情況下,後退到一個地勢較高的臨河小山坡,在這裏建立牢固的營地,與起義軍對峙。
兩軍都在接應匯聚過來的小部隊,同時盡量消滅對方的小部隊,相較起義軍的遊刃有餘,戰術死板的討伐軍的處境越來越艱難。在這樣的形式下,討伐軍的百夫長們逼迫塞內加出擊,在局勢不可挽迴前爭取決戰的勝利,這正斯巴達克斯下懷。
討伐軍采用傳統的羅馬三線棋盤格軍陣,兩萬步兵向左右延伸近一公裏,形成對起義軍的圍攻之勢,以連隊為單位的方陣縱深六人,方陣士兵緊密靠在一起,盾牌連成一線,方陣間隔兩到三米;騎兵一部分部署在兩翼,防止起義軍的少量騎兵的襲擾,主力部署在步兵的前方,塞內加打算先用騎兵衝散起義軍的隊列,然後用全線壓上的步兵圍殲敵軍。
塞內加的攻擊性布陣在曆史上是個不解之謎,一個在個人日記裏描述對決戰沒有勝利把握的人,怎麽會輕率地布陣為圍殲之勢?後世的人猜測塞內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他不過是在複製漢尼拔大帝的戰術而已。
斯巴達克斯同樣采用羅馬的三線棋盤格軍陣,但他將方陣的縱深增加到十二人,每個方陣人數在一百到三百人不等,方陣間的距離增加為七八米,方便二線方陣通過方陣間隙投入戰鬥。
為了盡可能削弱討伐軍的騎兵衝擊力量,斯巴達克斯為第一線步兵準備了大量木拒馬,將最勇敢的人部署在第一線,強壯的士兵頂住塔盾,密集地排列在一起,由他親自督戰。
討伐軍的弓箭手起第一波攻擊,箭雨覆蓋下,過一千起義軍士兵遭受重創,起義軍的投石兵和低劣的弓箭手,完全壓製不住對方的遠程打擊。
激烈的對射進行近十分鍾,雙方的弓箭手、投石兵耗盡力氣,退到後方。起義軍正要將受傷的士兵搬到後方,討伐軍的騎兵起了衝鋒。
密集的馬蹄聲震動了起義軍的軍心,第一線的人在鐵蹄聲動搖了,但斯巴達克斯騎著馬在隊列前飛奔的身影穩住了他們。
“穩住”——英單詞ho1d好像更有氣魄。
討伐軍騎兵第一列沒有直接衝擊起義軍的陣列,他們在拒馬前轉向,用套索拉倒布置軍陣前的簡易拒馬,繞一個圈子迴到本陣,接著是第二列的騎兵,他們用同樣的方式清除拒馬,第三列的騎兵做了最後的試探,確認前方阻止騎兵衝陣的障礙清除幹淨了。
三列騎兵完成衝陣的準備,重新整隊,身披重甲的戰馬眼睛蒙上黑布,八列縱深的兩千騎兵,向起義軍軍起了排山倒海的衝擊。
“喝”在討伐軍騎兵的鋒線接觸起義軍軍陣時,起義軍齊聲高吼,肩膀死命地抵住齊肩的塔盾,頂住騎兵的衝擊。
在膽寒的碰撞聲,致命的衝擊將人、馬拋上天空,接觸的瞬間,過三百人死於非命,起義軍第一線的方陣被衝開了,更糟糕的是,討伐軍騎兵通過起義軍第一列方陣間七八米的間隙,衝向了第二列,短短時間內,起義軍軍的第一線和第二線都陷入了騎兵和步兵間的混戰。
在騎兵衝出去的同時,討伐軍的重步兵敲打著盾牌,在砰砰的聲音全線壓上去。塞內加部署在線的大量輕步兵(輔助兵),他們以衝鋒的度跟在騎兵後麵,以散兵線隨著騎兵突入起義軍軍陣線,全力擴大騎兵衝出的缺口。在兩軍全麵接觸前,線的廝殺進入白熱化,戰爭巨獸大口地吞噬著雙方士兵的生命。
受線的激烈戰況刺激,擔心起義軍被擊潰,斯巴達克斯立刻投入第三線後備兵,戰鬥進行僅僅不到半個小時,斯巴達克斯覺自己已經無兵可用,也許兩翼有空閑的兵力,但他招不迴來,這個現讓斯巴達克斯膽寒,他畢竟缺少大兵團作戰經驗……
起義軍的後備軍全部投入戰鬥,觀察到這個情況的塞內加公爵長籲了口氣,他還有卡普亞軍沒有投入戰鬥,兩翼的騎兵很快就能擊敗起義軍的可憐騎手,有了這兩支後備力量,他就能掌握戰鬥的主動權。
“現在,需要等待的僅僅是投入後備力量的時機。”塞內加激動地想,有了這場勝利,塞內加家族的榮譽可以恢複了。
塞內加輕鬆地等待著戰局的變化,陷入苦戰的斯巴達克斯陷入焦慮和絕望,悔恨吞噬著他的心。他輕敵了,直到現在他才現,他根本沒有掌控大軍作戰的能力,他完全不知道整個戰場的情況,他現在唯一能做的是盡最大努力支撐住線的混戰,祈禱兩翼能堅持住。
討伐軍的騎兵衝散了起義軍的軍,整個線亂成一團,明明起義軍的人數比討伐軍多的多,但他們要麽因為擁擠施展不開,要麽因為兵力薄弱遭受圍攻,起義軍的士兵隻能各自為戰,依靠個人的勇武與有組織的敵人廝殺,在討伐軍輕步兵一波接一波的輪番進攻下,焦躁地堅持著。
斯巴達克斯深知,起義軍盡管悍不畏死,但血氣之勇的後勁遠遠不如組織嚴密、受過訓練的帝**士兵,在這樣的混戰僵局,起義軍完全不是討伐軍的對手,如果他不能改變這種不利的狀況,起義軍必敗無疑。
斯巴達克斯焦慮的眼光掃過混亂的戰場,現開始有起義軍士兵逃亡了,他急忙將隻剩下象征意義的指揮權交給自己的副官,跑向後方。在這裏,他努力鼓起潰逃者的士氣,將他們組織起來,得益於起義軍的人數是討伐軍的兩倍,通過這種方式,斯巴達克斯竟然在這種形式下集結了三千後備兵。
激戰兩個小時候,起義軍耗不過討伐軍的耐心,崩潰之勢開始了,逃亡的人越來越多,討伐軍的兩翼開始向著兵力最厚的起義軍軍合圍,所謂兵敗如山倒,即使斯巴達克斯手上有三千後備兵,在這樣的崩潰之勢下也無力挽迴了。
斯巴達克斯在這樣的絕望下,對這三千人說:“我們失敗了,大勢已去,帝國從不寬恕她的敵人,我們要麽選擇屈辱的處死,要麽選擇勇敢地戰死。”
在斯巴達克斯的帶頭下,三千人向著討伐軍的軍方向起絕命的反擊,這股反擊的浪潮被追殲殘敵的討伐軍現了,但他們都沒有理會,這股力量已經不足以顛覆戰鬥的結果。
塞內加公爵在這時候卻犯下了致命的錯誤,戰場上到處是潰逃的起義軍,他沒有看到斯巴達克斯的逆襲,急於結束戰役,將後備兵投入到線最後的圍殲,在覺到斯巴達克斯這股逆襲的力量,他手上已經沒有任何力量。
如果是一個富有經驗的統帥,這時候帶著帥旗避開斯巴達克斯,或者幹脆耍流氓,將帥旗藏起來,都不會影響戰役的結果,但慌了手腳的塞內加公爵卻吹響了軍危險的告警號,全麵勝利的討伐軍聽到警號,不得不放過對手,向軍靠攏。
斯巴達克斯在絕望吃驚地看到討伐軍潮水一般地後退,眼看全軍覆沒的起義軍擺脫了圍殲命運,立刻改變主意,率領這三千人向尚未崩潰的軍靠攏,在討伐軍反應過來前重整隊列,掩護潰敗的起義軍逃亡。
經過半天的血戰,討伐軍士兵疲憊不堪,在完成救援軍,聚攏在軍旗下後,他們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追擊敵人,即使在塞內加的懇求下,討伐軍的一部分起了試探性的追擊,也被斯巴達克斯攔住了。
這樣,決戰結束了,討伐軍損失了多數騎兵,取得了勝利,重創了起義軍;起義軍在決戰損失近半,但斯巴達克斯成功地聚攏了敗軍,仍然與討伐軍對峙起來。
也許是個錯覺,討伐軍和起義軍現今天的太陽是不正常的血紅色,這個現被當時的幾個將軍記錄了下來,後來以坎佩尼亞的太陽寓意事態的變化出人意料,付出無數的鮮血汗水,卻沒有任何結果。
p.s:
本來是打算讓斯巴達克斯取得決戰勝利的,但推演一番,覺得起義軍完全沒有勝利的可能性,仔細閱讀斯巴達克斯的相關資料,除了最初靠偷襲打敗輕敵的羅馬執政官,斯巴達克斯從來沒有打贏過一場正麵會戰,克拉蘇的軍隊人數比起義軍少,卻一直在追著斯巴達克斯打。
斯巴克斯的(最大)曆史成就是:不斷用他的小聰明躲過全軍覆滅,起義軍走到哪裏,就將混亂帶到哪裏,古典軍國主義的羅馬,除了軍事,她的統治基礎其實極為薄弱,於是羅馬共和國悲劇了……
像多數人一樣,弗拉維斯被現代影視、著作誤導了,高估了斯巴達克斯的戰鬥力。
題外話:
比如李自成的起義軍,在明廷沒有將原的軍隊全部填入遼東那個無底洞之前,完全不是明軍的對手,後來明軍隻剩下左良玉這樣養賊自重的廢物,李自成才終於抖起來——明軍不是被起義軍打敗的,是被崇禎皇帝折騰光的。
下次更新要下月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