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沒有拒絕,茶水的清香,讓他心曠神怡。


    “此茶若在西域諸國,幾於黃金等價。”李沐隨口說道。


    玄奘點頭認同,“陛下此言非虛。”


    “有言道,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大唐有此茶,更有許多物華天寶,胡人豈有不覬覦的道理。法師以為對否?”


    “是。”


    “法師以為,當如何應對?”


    “這……以佛法度化人心向善。”


    “太慢了。”李沐搖搖頭道,“朕等不及,大唐數千萬子民也等不及。”


    “陛下想讓玄奘做什麽?”玄奘輕聲問道。


    李沐笑了,他喜歡聰明人,和聰明說話,就是不累。


    “法師可以向吐蕃、突厥,甚至渡海前往倭國,弘揚佛法。朕可以用舉國之力襄助,法師以為如何?”


    玄奘雖然是得道高僧,卻一時領會不了李沐的陰謀詭計,“陛下究竟想要玄奘做什麽?佛法在大唐都沒有盛傳,卻要遠赴重洋至倭國?玄奘不明白陛下心意。”


    李沐笑道:“佛法誕生於何此不重要,經過何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它弘揚在何處?朕要讓法師做的,就是四個字,弘揚佛法。隻是不在大唐,隻要不在大唐,朕就可以做法師的後盾,讓法師將佛法弘揚於諸國之間。”


    “玄奘還是不明白,陛下究竟想要玄奘做什麽?”其實玄奘心中隱隱感覺到了些什麽,隻是他想從李沐口中得到證實。


    李沐輕笑道:“朕要得到諸國地形、風俗、人口等等所有一切,繪製地圖。朕更要法師在諸國弘揚佛法,勸人向善,最好諸國百姓,皆立地成佛。如此這個世界,便大一統了。”


    玄奘這時是真確信了,眼前之人,就是個魔鬼。


    但玄奘心裏同樣明白,如果沒有大唐,他心中的抱負就沒法實現。


    他更明白,西去天竺上萬裏,他的背後如果沒有這個唐字,恐怕早已身死異國他鄉。


    他是個僧人,但首先,他是唐僧。


    阿彌陀佛,……。


    玄奘奉旨被留在了長安。


    李沐沒有虧待他,長安做為特例,被允準修行三千人,以供玄奘譯經之用。


    弘福寺做為佛教教務司衙門,被用作玄奘譯經和管轄天下佛門之地。


    允準佛教可在長安城中,不定時開壇授課,度化百姓。


    譯經院的設立,成為了大唐外語學院的前身,為日後大唐對外商貿的繁榮,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而大唐佛教在玄奘的弘揚和唐軍的護佑下,逐漸向大唐周邊諸國滲透、成長,僧人們以傳教方式,用腳丈量著各國山川水文,不計其數地地圖向長安匯聚。


    大唐經過十年的積累,對諸國地理水文的掌握,已經比各國都要熟悉、齊全。


    最關鍵的是,佛性逐漸深入胡族之心,許多西域小國,將佛教奉為國教,其勢力甚至遠超王權。


    ……。


    大唐進入了快速的恢複期。


    全國軍隊的大量減少,為農業和工業提供了大量的精壯勞力。


    賦稅的減免激勵了糧食的增產。


    西北突厥已經調頭西向,既然一時幹不過李沐,朱邪克勒很識趣地調頭討伐西域諸國。


    柿子專找軟的捏,朱邪克勒需要聚集起更多的力量,方能與李沐再次交手。


    而這個過程中,朱邪克勒願意向大唐稱臣、進貢,以換取大唐對突厥的援助和通商。


    唐國商人,已經不再受到西域諸國的為難和挑釁。


    河西走廊的一個唐商身後,往往都會跟著許多別國的商人,原因隻有一個,跟著唐商最安全,連馬賊都不敢輕易去打劫唐商。


    黨項男丁幾乎已經被李師滅絕,婦女被送入各州,與漢人同化。


    高句麗已經成為大唐疆土,朝廷更其名為漢辰道(朝鮮半島古代稱辰國),為大唐第十一道。


    向其派遣流官,劃分州縣。


    加上世家豪族的遷移,無數的設施如雨後春筍般樹立起來,特別是平壤和漢城,儼然已經與大唐任何一州,幾無二致。


    朝廷赦免了漢辰道三年賦稅,並輸入大量的糧食和物資,這為漢辰道的恢複奠定了基礎。


    蘇定方征集的歸義軍,被拆分成三部,程處弼領八萬人駐守漢城;尉遲環領八萬人駐守平壤,餘者依舊由李沂統帥,暫駐扶餘城。


    原百濟成為了大唐第十二道,更名為漢良道,治所熊津。


    由於李孝恭三年的治理,漢良道百姓大都已經認同了自己做為唐民的身份。


    派駐的流官,已經可以輕鬆牧守一方。


    靺鞨、室韋初定,局勢還不容樂觀,小股的叛亂此起彼伏。


    不過兩國主力已經被蘇定方蕩平,些許小亂如同一顆石子投入湖麵,不過激起幾圈漣渏罷了。


    李沂雖然木訥,但心性卻不狠辣,他的手段比蘇定方仁慈得多。


    除了蘇定方已經征集修建直道的勞役,李沂沒有再去為難靺鞨、室韋的百姓。


    不僅如此,李沂還向兩國貧苦百姓發放救濟糧食。


    一手橫刀平叛亂,一手糧食懷柔,李沂幹得不錯。


    而西南吐蕃,在文成公主的攝政和席君買五萬唐軍的震懾下,王權開始集中。


    不少反叛的部落開始歸順,由此聚集起更大的勢力,去討伐還在反抗的部落。


    如此下去,安定隻是時間問題。


    大唐的周邊前所未有的安靜,隻有倭國九州之地,戰火正酣。


    得到唐國朝廷物資支援的倭國,已經向新羅在九州的駐軍發起了反擊作戰。


    原本想以十五萬大軍占據倭國九州之後,就見好就收的金勝曼,不得不繼續向九州增兵。


    剛剛訓練完成的十萬大軍投入,九州已經有新羅二十五萬大軍。


    倭國在得到李沐首肯之際,放棄了對石見的軍事戒備,聚集起三十八萬大軍投入對新羅反擊。


    築前、豐前、豐後和長門、周防、伊予兩條陣線上,六十多萬人在捉對兒廝殺。


    這是兩國集舉國之力,亮出家底賭國運之戰。


    半年多廝殺下來,二十多萬條人命毀於一炬,肥了那條狹長海域中的魚兒。


    新羅和倭國都已經精疲力竭,相互仇視地盯著對方,但沒有力氣再咬上對方一口。


    戰事陷入了僵局,急需外力進行改變。


    雙方不約而同地向長安派遣了使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隱龍驚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八無和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八無和尚並收藏隱龍驚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