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感謝書友“kdf”、“hugo”投的月票,感謝書友“宋代大俠”的打賞,書友們的支持是我碼字的動力。


    這讓蘇定方頓時想起了原本改編的高句麗“歸義軍”。


    李沐肯定不會預料到,他的這道密旨,徹底改變了東北戰場的力量格局。


    蘇定方就憑借著這道旨意,一年之內,愣是在高句麗征發了二十萬大軍。


    而這二十萬大軍的名字,就叫“歸義軍”。


    蘇定方屬於悶騷型的全能形將領,這與他的戎馬生涯有關。


    在歸唐之前,他屢屢更換主公,未得明主。


    歸唐之後,又因之前與唐軍交戰太狠,屢遭排擠,處處壓製。


    七、八年中,他過得太憋屈了。


    自從投入李沐麾下,得到了李沐的重用,如今又被列入軍機七大臣之一,他有一種揚眉吐氣的舒暢感。


    所以,他咬著牙,無論如何都要報靺鞨、室韋一箭之仇,以告慰五千鐵騎在天之靈。


    甚至連蘇定方此時也不知道,他征發“歸義軍”的舉措,為大唐之後的戰略提供了可行的先例。


    鑒於蘇定方組建“歸義軍”的成功,大唐開始大規模施行“以夷製夷”的戰略。


    當然這是後話了。


    蘇定方此時僅僅是需要兵員,以西南軍團的名義,在高句麗全境征召兵員。


    與如今軍製改革之後的唐軍不同,“歸義軍”沒有任何軍餉,蘇定方隻為“歸義軍”提供糧食和軍械,而口糧僅是唐軍的一半,軍械自然也是之前遼東戰場繳獲的戰利品。


    另外就是從現有唐軍中選拔軍官,進行訓練和統帥。


    “歸義軍”沒有唐軍一應的軍餉、撫恤、家眷減免賦稅等福利,就是說,戰場死傷,各安天命,西南軍團沒有義務對其進行撫恤。


    “歸義軍”唯一的福利就是,戰場上士兵自己繳獲的戰利品,士兵可以得到一半。


    但就這麽苛刻到極致的“福利”,在高句麗百姓中,依舊被追捧到踴躍的程度。


    高句麗與大唐一戰,持續大半年的時間,死傷且,整個經濟崩潰了。


    百姓家中基本上沒有餘糧,全被淵蓋蘇文征集一空。


    如今連吃都吃不飽,聽說西南軍團征兵管飯,自然是趨之若鶩了。


    更重要的是,蘇定方擅自在征兵令中加了一條:但凡在戰場上梟敵首級五級者,可入唐籍。


    高句麗實際已經滅亡,如今所有州府主官皆是唐人。


    中原各大世家豪族遵循李沐的方略,瘋狂地購買土地。


    他們信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對於土著和唐人自然是有分別的對待,他們更相信唐人。


    所以在半島,雇傭唐人和雇傭高句麗人的價錢,那是天壤之別。


    也就是說,雖然沒有明確劃分,但,階層已經明確出現。


    高句麗人渴望成為唐人,特別是原本高句麗貴族和官員被允準入唐籍之後,民間更是以入唐籍為榮。


    所以蘇定方拍腦袋加上的這一條,被稱為入唐籍最迅速有效的方法。


    也是激勵“歸義軍”戰場上悍不畏死,拚命殺敵最有效的手段。


    蘇定方很“兇殘”。


    剛組建的“歸義軍”,僅訓練了三個月之後,便被派上了戰場。


    按蘇定方的話來說,打獵為生的高句麗人,箭術基本不用訓練,近戰更不用訓練。


    需要訓練的隻有陣法和軍紀,三個月綽綽有餘。


    於是,唐與靺鞨、室韋的大戰暴發了。


    而此次,攻防雙方的位置開始改變,大唐攻,靺鞨、室韋守。


    ……。


    東亞大陸上戰火連綿。


    倭國島上,也是不得安寧。


    由大唐暫借糧食、軍械,新羅出人征伐倭國的戰爭,已經持續兩個多月了。


    可能是經年與高句麗、百濟交戰的緣故吧,金德曼、金勝曼姐妹的軍事造詣,居然非常不錯。


    她們看穿了李沐的“卑鄙”意圖。


    新羅軍僅僅進攻了倭國西南的九州。


    在擊潰了九州七萬倭軍主力之後,倭國九州已經被新羅占領。


    新羅軍開始在築前、豐前、豐後三地囤兵,不再向倭國發起進攻。


    以積極防禦地姿態來應對這場戰事。


    而不是象與李沐商議好的,向倭國東北全境發起攻擊,以此來避免新羅軍的損失。


    新羅的入侵,讓皇極朝君臣猝不及防。


    他們的根本沒有防到,一直被倭國壓著打的新羅,居然膽敢渡海登陸九州。


    皇極朝一直將他們的目光定在大唐身上,在石見周圍囤有大量軍隊。


    所以,新羅軍對九州的占領,倭國國內是一片憤怒和責疑,朝野紛紛指責大臣蘇我蝦夷的失責和不作為。


    迫於朝野上下的壓力,蘇我蝦夷隻能以皇極tian皇的名義,向大唐派出了使團。


    他想想求助於大唐,調停新羅和倭國的戰事,並希望得到大唐的援助。


    失去九州的倭國,就象失去了雙腳。


    倭國迫不及待地想要收複九州,所以在蘇我蝦夷派出使團的同時,倭國已經在全國征兵,積極備戰。


    蘇我蝦夷很清楚,新羅背後定有大唐的支持。


    但現在,倭國根本沒有實力同時與新羅、大唐開戰。


    既然不能,便要有所選擇。


    說服大唐置身事外,甚至以利益交換來得到大唐的支持,然後全力擊退新羅,收複失地,這是蘇我蝦夷派遣使團的真正目的。


    ……。


    而此時,唐軍勢如破竹地西進。


    吐蕃內憂外患,朝野已經亂成一片。


    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


    倒不是說吐蕃沒有還手之力,隻是各部落失去了強有力地領導者,上下形成不了合力。


    加上唐軍挺進的速度太快。


    許多吐蕃軍還在趕往防禦城池的路上,目標城池就已經被唐軍占領。


    而李師此戰明顯暴露出他“邪惡”的一麵。


    他此時斬釘截鐵的一句話,被唐軍奉為至理名言,敢犯大唐者皆可誅!


    西南十數州百姓慘遭屠戮,將士們想做的,就是以血還血,以牙還牙。


    為了防止遭遇抵抗和身後的襲擾,但凡所遇到的吐蕃軍和吐蕃部落的成長男子,都被李師下令屠殺。


    可以說唐軍所經過的三路,如同風暴席卷大地,已經很難找到一個活著的成年男丁。


    這也是戰後,李師被朝廷訓誡的主要原因,這次訓誡直接使得李師接替李靖入軍機之事,成為了泡影。


    而由此引發不斷的吐蕃民間叛亂,一直持續到若幹年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隱龍驚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八無和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八無和尚並收藏隱龍驚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