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微笑道:“沈鄉紳所言極是。不過孤今日想說得是,要麽不辦,辦就要辦全大唐最大的鐵器工坊。”
“殿下的意思是,要比京城李家莊的還大?”又一個鄉紳站起來問道。
“正是。”
“可殿下此舉,豈不是斷了自己的財路嗎?江南辦如此大的工坊,必會影響到京城李家莊工坊的生意。”
“諸位放心,京城工坊的產量遠達不到民間需求,況且,朝廷已經與北方新羅簽訂出售鐵器的協議,未來至少五年的時間裏,單就供貨新羅,就足夠支撐起江南鐵器工坊了。”
李沐此言一出,鄉紳們全都喜形於色,這是憑空掉了個大餡餅啊。
當然其中也有幾個頭腦冷清的,他們不相信會有這麽好的事。
沈界便是其中之一。
“殿下怕是還有話要說吧?”
李沐正容道:“沈鄉紳說得沒錯。本王能讓諸位鄉紳共襄盛事,自然是有條件的。”
鄉紳們立馬都迴過味來,臉色又都一塊了。
沈界平靜地說道:“那就請殿下說說是什麽條件。”
李沐道:“本王隻有兩個要求。一是本王以鑄造配方、技術入股,要占工坊三成股份。二是諸位鄉紳要以二文一斤的價錢出售三百萬斤糧食給州府。”
李沐此言一出,一片嘩然。
鄉紳們臉色激動,交頭接耳,可最後眼神都看向了沈界。
沈界不負眾望,再次道:“殿下以鑄造配方、技術入股,占三成股份,這是該有之意。我等能接受,可如果要我等出售三百萬斤糧食給官府,這……恐怕我等做不到。”
沈界的話引來眾鄉紳一致點頭。
“三百萬斤糧,論錢財不過六千貫,這錢對於諸位來說,恐怕不是個大數目吧?”
沈界迴答道:“如果殿下要借六千貫,我等絕無二話,一日之內,便給殿下湊齊了。可三百萬斤糧食,卻做不到。”
“為何?”李沐的臉色有些陰沉下來,他發現此事遠比預料的還要難辦,自己拋出了這麽大的一塊肥肉,竟無法讓這三十多個鄉紳就範。
“殿下恐怕不知道,杭州不比長安。長安富饒,天下糧食年年皆往長安,聽說長安一文錢就能買到二斤糧。”
“確有此事。”李沐點點頭。
“可殿下不知道,江南各州,除了揚州之外,民間存糧皆不足,如今賦稅每丁每年要向官府交納糧五百多斤。民間餘糧稀少,若是風調雨順,自然是過得去,可象眼下一旦天旱雨澇,那就隻能聽天由命了。”
李沐不解問道:“一年五百多斤,不多啊。對於每丁一百畝田來說,就算一畝隻產一石,那也有百石的年收成啊。”
李沐此話一出,雖然不至於滿堂哄笑,可意思也就那般了。
鄉紳們礙於李沐的官服,隻能捂嘴暗笑。
沈界倒是大氣,他解釋道:“看來殿下是真不知,中原皆是熟田,久經耕種,可江南皆是生田,剛剛開墾不久,產量不可同日而語,一畝上等水田最好也就收了一石半、二石也不算多,下等田一畝有半石就算是天公作美了。”
“況且,每戶一百畝田,其中包括山田、灘塗,真正能種得恐怕也就半成。殿下若不信,可問問黃長史。”
李沐看向黃晟,黃晟點點頭。
沈界又道:“一戶人家一年收到四、五十石糧食,就算是上等人家了。可這要養活一家五、六口,甚至更多,官府抽稅二石,還要抽絹三丈、麻三斤的稅,這也得用糧食去換。合計在一起,每丁每年須交六、七石左右的糧食。剩下的分到每人頭上,還有多少?堪堪度日罷了。”
李沐沿途看到的百姓困苦,心中已有思想準備,可被沈界這麽一理,還是驚詫了。
確實,這樣的收成風調雨順還行,可一旦有個天災人禍,基本上一家就完了。
這個時代的百姓抵抗力太差,關鍵還是窮的。
“殿下一來杭州,就有如此善舉,我等本應該鼎立相助,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在座的鄉紳都是各縣首屈一指的盈富人家。哪一家沒有上百、甚至數百的人要養活?”
眾鄉紳連連點頭。
“老朽也不諱言,家中就有八百餘口人,一旦斷炊,後果不堪設想啊。都道是家中有糧,心不慌,我等也是沒有辦法,否則豈敢忤逆殿下令諭啊。此情,還望殿下體恤。”
沈界的訴苦、牢騷已經堵住了李沐的嘴。
李沐甚至心中都有一種,如果再向他們要糧,那就是殺人父母的感覺了。
可李沐不解,“孤有些不解,沈鄉紳方才說如果孤借錢的話好辦,想必諸位家中不缺錢,可為何儲糧不足,不去周邊各州購買呢?”
沈界笑道:“殿下有所不知,江南任何一州,隻要有人購買一萬斤糧食,不用等到次日,半天之後,糧價就會翻一番。”
沈界歎道:“除揚州之外,江南哪一州都是如此。”
李沐問道:“為何揚州例外?”
“揚州是雄州,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州中,除京畿、輔州之外,就算它了。大運河的開通,讓揚州成了貨物集散之地。不過,就算揚州,如果購買十萬斤糧食,也會引起糧價飛漲。”
李沐這就擔心起來,去買糧的司馬郭義,恐怕買不到多少糧食。
原本以為揚州糧多,一文錢一斤,帶去一千貫足以買到百萬斤糧食,可現在想來,恐怕……。
由此,李沐更堅定了向鄉紳要糧之心。
沈界說得可能是實情,可不排隊他加油添醋啊。
而且,象在座的這批大戶,哪家家中沒有儲備啊。
這些鄉紳哪個沒有經曆過天災人禍,能活到現在的都是人精。
“本王聽沈鄉紳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李沐誇讚道。
“草民不敢。”
“既然如此,鐵器坊之事就作罷吧。”
眾鄉紳沉默。
“錢塘湖水渠已經開挖,府衙中的存糧能用到什麽時候,就用到什麽時候,發完就停下。”
眾鄉紳依舊沉默。
“殿下的意思是,要比京城李家莊的還大?”又一個鄉紳站起來問道。
“正是。”
“可殿下此舉,豈不是斷了自己的財路嗎?江南辦如此大的工坊,必會影響到京城李家莊工坊的生意。”
“諸位放心,京城工坊的產量遠達不到民間需求,況且,朝廷已經與北方新羅簽訂出售鐵器的協議,未來至少五年的時間裏,單就供貨新羅,就足夠支撐起江南鐵器工坊了。”
李沐此言一出,鄉紳們全都喜形於色,這是憑空掉了個大餡餅啊。
當然其中也有幾個頭腦冷清的,他們不相信會有這麽好的事。
沈界便是其中之一。
“殿下怕是還有話要說吧?”
李沐正容道:“沈鄉紳說得沒錯。本王能讓諸位鄉紳共襄盛事,自然是有條件的。”
鄉紳們立馬都迴過味來,臉色又都一塊了。
沈界平靜地說道:“那就請殿下說說是什麽條件。”
李沐道:“本王隻有兩個要求。一是本王以鑄造配方、技術入股,要占工坊三成股份。二是諸位鄉紳要以二文一斤的價錢出售三百萬斤糧食給州府。”
李沐此言一出,一片嘩然。
鄉紳們臉色激動,交頭接耳,可最後眼神都看向了沈界。
沈界不負眾望,再次道:“殿下以鑄造配方、技術入股,占三成股份,這是該有之意。我等能接受,可如果要我等出售三百萬斤糧食給官府,這……恐怕我等做不到。”
沈界的話引來眾鄉紳一致點頭。
“三百萬斤糧,論錢財不過六千貫,這錢對於諸位來說,恐怕不是個大數目吧?”
沈界迴答道:“如果殿下要借六千貫,我等絕無二話,一日之內,便給殿下湊齊了。可三百萬斤糧食,卻做不到。”
“為何?”李沐的臉色有些陰沉下來,他發現此事遠比預料的還要難辦,自己拋出了這麽大的一塊肥肉,竟無法讓這三十多個鄉紳就範。
“殿下恐怕不知道,杭州不比長安。長安富饒,天下糧食年年皆往長安,聽說長安一文錢就能買到二斤糧。”
“確有此事。”李沐點點頭。
“可殿下不知道,江南各州,除了揚州之外,民間存糧皆不足,如今賦稅每丁每年要向官府交納糧五百多斤。民間餘糧稀少,若是風調雨順,自然是過得去,可象眼下一旦天旱雨澇,那就隻能聽天由命了。”
李沐不解問道:“一年五百多斤,不多啊。對於每丁一百畝田來說,就算一畝隻產一石,那也有百石的年收成啊。”
李沐此話一出,雖然不至於滿堂哄笑,可意思也就那般了。
鄉紳們礙於李沐的官服,隻能捂嘴暗笑。
沈界倒是大氣,他解釋道:“看來殿下是真不知,中原皆是熟田,久經耕種,可江南皆是生田,剛剛開墾不久,產量不可同日而語,一畝上等水田最好也就收了一石半、二石也不算多,下等田一畝有半石就算是天公作美了。”
“況且,每戶一百畝田,其中包括山田、灘塗,真正能種得恐怕也就半成。殿下若不信,可問問黃長史。”
李沐看向黃晟,黃晟點點頭。
沈界又道:“一戶人家一年收到四、五十石糧食,就算是上等人家了。可這要養活一家五、六口,甚至更多,官府抽稅二石,還要抽絹三丈、麻三斤的稅,這也得用糧食去換。合計在一起,每丁每年須交六、七石左右的糧食。剩下的分到每人頭上,還有多少?堪堪度日罷了。”
李沐沿途看到的百姓困苦,心中已有思想準備,可被沈界這麽一理,還是驚詫了。
確實,這樣的收成風調雨順還行,可一旦有個天災人禍,基本上一家就完了。
這個時代的百姓抵抗力太差,關鍵還是窮的。
“殿下一來杭州,就有如此善舉,我等本應該鼎立相助,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在座的鄉紳都是各縣首屈一指的盈富人家。哪一家沒有上百、甚至數百的人要養活?”
眾鄉紳連連點頭。
“老朽也不諱言,家中就有八百餘口人,一旦斷炊,後果不堪設想啊。都道是家中有糧,心不慌,我等也是沒有辦法,否則豈敢忤逆殿下令諭啊。此情,還望殿下體恤。”
沈界的訴苦、牢騷已經堵住了李沐的嘴。
李沐甚至心中都有一種,如果再向他們要糧,那就是殺人父母的感覺了。
可李沐不解,“孤有些不解,沈鄉紳方才說如果孤借錢的話好辦,想必諸位家中不缺錢,可為何儲糧不足,不去周邊各州購買呢?”
沈界笑道:“殿下有所不知,江南任何一州,隻要有人購買一萬斤糧食,不用等到次日,半天之後,糧價就會翻一番。”
沈界歎道:“除揚州之外,江南哪一州都是如此。”
李沐問道:“為何揚州例外?”
“揚州是雄州,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州中,除京畿、輔州之外,就算它了。大運河的開通,讓揚州成了貨物集散之地。不過,就算揚州,如果購買十萬斤糧食,也會引起糧價飛漲。”
李沐這就擔心起來,去買糧的司馬郭義,恐怕買不到多少糧食。
原本以為揚州糧多,一文錢一斤,帶去一千貫足以買到百萬斤糧食,可現在想來,恐怕……。
由此,李沐更堅定了向鄉紳要糧之心。
沈界說得可能是實情,可不排隊他加油添醋啊。
而且,象在座的這批大戶,哪家家中沒有儲備啊。
這些鄉紳哪個沒有經曆過天災人禍,能活到現在的都是人精。
“本王聽沈鄉紳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李沐誇讚道。
“草民不敢。”
“既然如此,鐵器坊之事就作罷吧。”
眾鄉紳沉默。
“錢塘湖水渠已經開挖,府衙中的存糧能用到什麽時候,就用到什麽時候,發完就停下。”
眾鄉紳依舊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