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一直以來,扇子疏於熟悉起點各項指標,忘了感謝一個書友,現在歉意補上,他就是“老馬的天空”兄弟,先後給了扇子若幹個“讚”,深情深意,扇子深深謝!
~~~~~~~~~~~~~~~~~~~~~~~~~~~~~~~~~~~~~~~~~~~~~~~~~~~~~~~~~~~~~~~~~~~~~~~~~~~~~~~~~~~~~~~~~~~~~~~~~~~~~~~~~~~~~~~~~~~~
基本上,梁豐每做一件事情,都會受到彈劾,這次也不例外。
基本上,每次梁豐被彈劾的時候,上麵都會有人或明或暗地保護,但是這次例外了。
王曾、錢惟演、寇準、丁謂等等人都選擇了沉默。
這些還不算最壞,最壞的是趙禎也沉默了。
可以想象,一個寵臣,失去了帝心會是什麽下場?現在的梁豐,恰恰滿足了失去帝心的寵臣的各種條件。於是,幾乎所有的大宋官員都選擇了對他的彈劾或者咒罵!
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一般來說,被罵成這個樣子的人,都會選擇寫自辯狀,然後迴家待罪。因為既然人家彈劾了你,你就該自動地停職檢查,哪怕深信自己沒有錯誤,也要避開嫌疑,讓查你的人不受到幹擾。
這是唐朝以後的一大創舉,是封建社會比較優越的地方。王侯將相也概莫能外。不能不說,我們後世的製度都還達不到這一點。
但是梁豐就像一個白癡般地啥也不做,每天照常上班。講課。閑下來和範仲淹嘀嘀咕咕。要麽就跟張庭、趙君石打屁聊天,反正就是不迴家待崗。
眾人深服此人臉皮之厚如城牆拐角處一般,但也表示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目的就是把這個動搖大宋核心價值觀的異類攆出國子監,最好削職為民,永世不得超生。
於是吐槽梁豐成了大宋絕大多數官員的每日廣播體操,基本上,除了幾個大佬和範仲淹等少數幾人之外。每天都有幾篇小冊子放在趙禎的龍案上,以供觀瞻。
趙禎煩透了,他一方麵的確不喜歡梁豐這一次的自作主張先斬後奏,而且對他的觀念首次產生了懷疑。另一方麵看著好朋友天天被口水淹沒,心裏也捉急非常。
“閻文應。”
“奴婢在。”
“你去把梁豐召進宮來,朕要見他。抬夏攆去接。”趙禎說道。
閻文應有些不解:“抬夏攆去接?官家,此時正是初春,而且,梁探花品秩不夠,怕是。”
“不用說了。朕特賜的,你去就是。”
“誒!奴婢領旨。”閻文應隻好答應了。去張景宗那邊把夏攆搜羅出來,命人抬著,朝梁豐家走去。一邊走一邊很鬱悶地望著這頂轎子。說是夏攆,又沒輪子,連個底座都沒有,隻相當於一方鋪有軟墊的木板,人上去隻能盤膝而坐,頭頂有棚,遮蔭之用,用八個人抬著。這是大宋皇家仿照唐朝模樣使用的夏天涼轎一種,因其風雅、清涼、瀟灑、輕巧而深受皇家喜愛。
到了啟聖院,黃門叫門,出來永叔,一看是閻內侍,老熟人了,趕緊唱個肥喏進去通報。梁豐正在家裏逗倆小子學說話呢,什麽“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呀,什麽“扁擔長板凳寬,扁擔沒有板凳寬,板凳沒有扁擔長啊”,兩三歲的小子,哪裏說的過來?嘰裏咕嚕的各種淩亂,一邊還嘴角冒泡,逗得梁豐前仰後合。
聽說閻文應來到,出門迎接。隻見閻文應袖手笑眯眯站在門口拱手招唿:“判院大人,咱家有禮了!”
“都知,好久不見,請進請進。”梁豐笑著把他往門裏迎。閻文應忙擺手道:“不叨擾了,官家命我來接你進宮,這就上路吧。”
梁豐愣了一下,怎麽專門強調來接?又見閻文應伸手比劃,原來道旁停了一頂夏攆。梁豐心中一動,問道:“這不合規矩啊,下官怎能坐此?”
“嗨,梁大人休得客氣,這是官家特賜的,準你乘攆入覲,聖眷尤隆啊!”閻文應嗬嗬笑道,顯得很羨慕似的。
梁豐再看看那轎子,忽然反應過來,微微笑道:“哎喲,對不住,下官今日生病,去不得了。都知請迴,改日病好,再去官家麵前謝罪。”
閻文應眼睛都大了,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麽,還當著這麽多來的人說,簡直肆無忌憚。都這時候了,居然還敢擺架子?
“梁大人,這可是官家專門來接你的,不去,怕有慢君之罪吧?”閻文應走上兩步,在梁豐耳朵邊低聲說道。他倆交情不錯,這時候該提醒一下。
梁豐也微笑著同他耳語:“沒事,你就這麽去迴,他不會生氣的。”閻文應也不好說話了,誰知道這君臣倆打的什麽啞謎?反正人家不去,也不好拉扯,心意盡到,出了事就和自己無幹。隻好點點頭,轉身要走。忽聽梁豐道:“都知,你幫忙轉一句話給官家,這幾天的折子,好好看看再說,等過幾天,我再去麵聖。”閻文應不解其意,疑惑地點點頭:“這話咱家一定帶到。”轉頭領著眾人走了。
迴到屋裏,兩位夫人問起,梁豐說了一遍。小嫦擔心道:“官家如此禮遇,想是要聽你解釋,你都這時候了,還跟官家拿搪,豈不更加授人以柄?”
“哼哼,他哪兒是想聽我解釋啊?沒告訴你麽,打發一定夏攆來抬我。”
“那有什麽不對?”
“嗬嗬,他是暗示要我彎腰低頭,把這事給糊弄過去呢!”
馮程程在一旁聽了,忍不住啐了一口:“嗨。你們君臣做神弄鬼。也不怕人笑話。”
閻文應迴到皇宮。趙禎一看他屁股後麵沒跟著來人,心裏就明白了大半。哂笑道:“他不來麽?”
“是,奴婢把差事辦砸了!”不管幹不幹自己的事,必須承認錯誤。
“唉,不怪你,這廝脾氣怎地倔起來了?”趙禎沉吟道。難道自己的心思他不明白麽?表個態,道個歉,然後宣布取消工學招生。最多自己再下旨申飭兩句,萬事大吉。這工學的確不靠譜啊,國子監是供孔聖人的地方,搞些木匠泥瓦匠進去,也有礙觀瞻不是?趙禎心裏就通不過。
閻文應見趙禎發呆不說話,就走上幾步:“梁豐他請奴婢遞了個話給官家。”
“說。”
“他說,這幾日的折子,請官家好生細看,等過幾日,他再來麵聖分說明白。”
趙禎大惑不解。這幾日的折子,自己一直留中未發。難道他早知道寫的啥了?不可能,就眼前這態勢,連王曾都不同他好了,誰還會通風報信。而且也都是些對他不利的言辭,他打聽這個有什麽用?
但趙禎轉念一想,梁豐既然勸自己好好看,估計是很有深意的。看吧,反正又不是罵自己。趙禎自我開解道。搖搖頭,苦笑著順手取下一本《請罷梁豐國子監權判疏》,從頭到尾細細讀了起來。
奏折看了四五天,似乎朝臣沒有歇氣的意思,每天還是會有新瓶裝著舊酒送進來。題目固然花樣繁多,但中心思想就一個,連言辭都沒什麽新意了。趙禎還真有些審美疲勞了,依然沒有猜出梁豐的意圖。
“官家,有個事要奏報一下。”今日是李石彬當值,上前笑道。
趙禎最近眼睛有些膩,心情不太好:“說吧。”
“《西北》報紙,流傳到京裏來了。”
“《西北》報紙?怎麽會流傳過來?”他還沒反應過來。
“不知道,就是這幾日吧似乎。”
趙禎這才抬起頭來看著李石彬:“有什麽問題?”
“上麵登了一篇文章,題記是‘伍明山人’,似乎專為梁豐打抱不平而來。”
“快找來朕看看。”
李石彬把報紙遞上去,一看時間,是十來天前發行。上麵有一篇文章,題目是《必也正名之新解》。光看題目,就足夠吸引了趙禎的眼球。
文章大意:這是一個即將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具備了幾乎所有可以走向偉大的條件和特征。但是還差一樣,差了整個國家對應該尊重的事物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尊重!
孔夫子講:必也正名乎,意思是必須先給預備要做的事一個充分的理由和尊重,這件事才能做好。下麵談一談,當今大宋,該給什麽正名。
先說說以前,那時候沒有鋸子,沒有刨子,據說是公輸班爬山時被帶齒的小葉所傷,發明了鋸子,這才有了普天之下所有恢宏的建築,所有精巧的家具,使老百姓過上了物質文明的好日子。
還有一件事,當年都江堰沒有修築的時候,蜀中水患難平,民眾深受其害,是李冰父子巧極精思,創造了偉大的都江堰工程,現在蜀中沃野千裏,百姓富足,才稱得上天府二字。
還有許多許多,比如造紙,比如雕版印刷,比如鐵蒺藜、比如火箭等等,哪一樣都是極其偉大的發明,推動了社會不斷進步。
然而現在朝野竟有了一個怪現象,一律認為這些都是異端,都是下流,都是上不了廟堂的。試問,若沒有發明織布,孔夫子他穿啥?若沒有發明甕釜,孔夫子他吃啥?那還不是茹毛飲血,一樣過著野人的生活?那他還臭跩個啥?
(略去若幹字)
現在,到了必須為天下能工巧匠正名的時候了,全靠了他們,我朝才在北遼、黨項粗野強壯的優勢下,利用先進武器和英勇頑強,抵抗了敵人的侵略。有了許多的水利專家、建築專家等等,我們才能享受到安居樂業,不再流離失所的幸福,才能看到大宋建起了那麽多雄偉的建築,華麗的宮殿
難道,給他們一個尊重就真的這麽難嗎?(未完待續……)
一直以來,扇子疏於熟悉起點各項指標,忘了感謝一個書友,現在歉意補上,他就是“老馬的天空”兄弟,先後給了扇子若幹個“讚”,深情深意,扇子深深謝!
~~~~~~~~~~~~~~~~~~~~~~~~~~~~~~~~~~~~~~~~~~~~~~~~~~~~~~~~~~~~~~~~~~~~~~~~~~~~~~~~~~~~~~~~~~~~~~~~~~~~~~~~~~~~~~~~~~~~
基本上,梁豐每做一件事情,都會受到彈劾,這次也不例外。
基本上,每次梁豐被彈劾的時候,上麵都會有人或明或暗地保護,但是這次例外了。
王曾、錢惟演、寇準、丁謂等等人都選擇了沉默。
這些還不算最壞,最壞的是趙禎也沉默了。
可以想象,一個寵臣,失去了帝心會是什麽下場?現在的梁豐,恰恰滿足了失去帝心的寵臣的各種條件。於是,幾乎所有的大宋官員都選擇了對他的彈劾或者咒罵!
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一般來說,被罵成這個樣子的人,都會選擇寫自辯狀,然後迴家待罪。因為既然人家彈劾了你,你就該自動地停職檢查,哪怕深信自己沒有錯誤,也要避開嫌疑,讓查你的人不受到幹擾。
這是唐朝以後的一大創舉,是封建社會比較優越的地方。王侯將相也概莫能外。不能不說,我們後世的製度都還達不到這一點。
但是梁豐就像一個白癡般地啥也不做,每天照常上班。講課。閑下來和範仲淹嘀嘀咕咕。要麽就跟張庭、趙君石打屁聊天,反正就是不迴家待崗。
眾人深服此人臉皮之厚如城牆拐角處一般,但也表示了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決心,目的就是把這個動搖大宋核心價值觀的異類攆出國子監,最好削職為民,永世不得超生。
於是吐槽梁豐成了大宋絕大多數官員的每日廣播體操,基本上,除了幾個大佬和範仲淹等少數幾人之外。每天都有幾篇小冊子放在趙禎的龍案上,以供觀瞻。
趙禎煩透了,他一方麵的確不喜歡梁豐這一次的自作主張先斬後奏,而且對他的觀念首次產生了懷疑。另一方麵看著好朋友天天被口水淹沒,心裏也捉急非常。
“閻文應。”
“奴婢在。”
“你去把梁豐召進宮來,朕要見他。抬夏攆去接。”趙禎說道。
閻文應有些不解:“抬夏攆去接?官家,此時正是初春,而且,梁探花品秩不夠,怕是。”
“不用說了。朕特賜的,你去就是。”
“誒!奴婢領旨。”閻文應隻好答應了。去張景宗那邊把夏攆搜羅出來,命人抬著,朝梁豐家走去。一邊走一邊很鬱悶地望著這頂轎子。說是夏攆,又沒輪子,連個底座都沒有,隻相當於一方鋪有軟墊的木板,人上去隻能盤膝而坐,頭頂有棚,遮蔭之用,用八個人抬著。這是大宋皇家仿照唐朝模樣使用的夏天涼轎一種,因其風雅、清涼、瀟灑、輕巧而深受皇家喜愛。
到了啟聖院,黃門叫門,出來永叔,一看是閻內侍,老熟人了,趕緊唱個肥喏進去通報。梁豐正在家裏逗倆小子學說話呢,什麽“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呀,什麽“扁擔長板凳寬,扁擔沒有板凳寬,板凳沒有扁擔長啊”,兩三歲的小子,哪裏說的過來?嘰裏咕嚕的各種淩亂,一邊還嘴角冒泡,逗得梁豐前仰後合。
聽說閻文應來到,出門迎接。隻見閻文應袖手笑眯眯站在門口拱手招唿:“判院大人,咱家有禮了!”
“都知,好久不見,請進請進。”梁豐笑著把他往門裏迎。閻文應忙擺手道:“不叨擾了,官家命我來接你進宮,這就上路吧。”
梁豐愣了一下,怎麽專門強調來接?又見閻文應伸手比劃,原來道旁停了一頂夏攆。梁豐心中一動,問道:“這不合規矩啊,下官怎能坐此?”
“嗨,梁大人休得客氣,這是官家特賜的,準你乘攆入覲,聖眷尤隆啊!”閻文應嗬嗬笑道,顯得很羨慕似的。
梁豐再看看那轎子,忽然反應過來,微微笑道:“哎喲,對不住,下官今日生病,去不得了。都知請迴,改日病好,再去官家麵前謝罪。”
閻文應眼睛都大了,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麽,還當著這麽多來的人說,簡直肆無忌憚。都這時候了,居然還敢擺架子?
“梁大人,這可是官家專門來接你的,不去,怕有慢君之罪吧?”閻文應走上兩步,在梁豐耳朵邊低聲說道。他倆交情不錯,這時候該提醒一下。
梁豐也微笑著同他耳語:“沒事,你就這麽去迴,他不會生氣的。”閻文應也不好說話了,誰知道這君臣倆打的什麽啞謎?反正人家不去,也不好拉扯,心意盡到,出了事就和自己無幹。隻好點點頭,轉身要走。忽聽梁豐道:“都知,你幫忙轉一句話給官家,這幾天的折子,好好看看再說,等過幾天,我再去麵聖。”閻文應不解其意,疑惑地點點頭:“這話咱家一定帶到。”轉頭領著眾人走了。
迴到屋裏,兩位夫人問起,梁豐說了一遍。小嫦擔心道:“官家如此禮遇,想是要聽你解釋,你都這時候了,還跟官家拿搪,豈不更加授人以柄?”
“哼哼,他哪兒是想聽我解釋啊?沒告訴你麽,打發一定夏攆來抬我。”
“那有什麽不對?”
“嗬嗬,他是暗示要我彎腰低頭,把這事給糊弄過去呢!”
馮程程在一旁聽了,忍不住啐了一口:“嗨。你們君臣做神弄鬼。也不怕人笑話。”
閻文應迴到皇宮。趙禎一看他屁股後麵沒跟著來人,心裏就明白了大半。哂笑道:“他不來麽?”
“是,奴婢把差事辦砸了!”不管幹不幹自己的事,必須承認錯誤。
“唉,不怪你,這廝脾氣怎地倔起來了?”趙禎沉吟道。難道自己的心思他不明白麽?表個態,道個歉,然後宣布取消工學招生。最多自己再下旨申飭兩句,萬事大吉。這工學的確不靠譜啊,國子監是供孔聖人的地方,搞些木匠泥瓦匠進去,也有礙觀瞻不是?趙禎心裏就通不過。
閻文應見趙禎發呆不說話,就走上幾步:“梁豐他請奴婢遞了個話給官家。”
“說。”
“他說,這幾日的折子,請官家好生細看,等過幾日,他再來麵聖分說明白。”
趙禎大惑不解。這幾日的折子,自己一直留中未發。難道他早知道寫的啥了?不可能,就眼前這態勢,連王曾都不同他好了,誰還會通風報信。而且也都是些對他不利的言辭,他打聽這個有什麽用?
但趙禎轉念一想,梁豐既然勸自己好好看,估計是很有深意的。看吧,反正又不是罵自己。趙禎自我開解道。搖搖頭,苦笑著順手取下一本《請罷梁豐國子監權判疏》,從頭到尾細細讀了起來。
奏折看了四五天,似乎朝臣沒有歇氣的意思,每天還是會有新瓶裝著舊酒送進來。題目固然花樣繁多,但中心思想就一個,連言辭都沒什麽新意了。趙禎還真有些審美疲勞了,依然沒有猜出梁豐的意圖。
“官家,有個事要奏報一下。”今日是李石彬當值,上前笑道。
趙禎最近眼睛有些膩,心情不太好:“說吧。”
“《西北》報紙,流傳到京裏來了。”
“《西北》報紙?怎麽會流傳過來?”他還沒反應過來。
“不知道,就是這幾日吧似乎。”
趙禎這才抬起頭來看著李石彬:“有什麽問題?”
“上麵登了一篇文章,題記是‘伍明山人’,似乎專為梁豐打抱不平而來。”
“快找來朕看看。”
李石彬把報紙遞上去,一看時間,是十來天前發行。上麵有一篇文章,題目是《必也正名之新解》。光看題目,就足夠吸引了趙禎的眼球。
文章大意:這是一個即將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具備了幾乎所有可以走向偉大的條件和特征。但是還差一樣,差了整個國家對應該尊重的事物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尊重!
孔夫子講:必也正名乎,意思是必須先給預備要做的事一個充分的理由和尊重,這件事才能做好。下麵談一談,當今大宋,該給什麽正名。
先說說以前,那時候沒有鋸子,沒有刨子,據說是公輸班爬山時被帶齒的小葉所傷,發明了鋸子,這才有了普天之下所有恢宏的建築,所有精巧的家具,使老百姓過上了物質文明的好日子。
還有一件事,當年都江堰沒有修築的時候,蜀中水患難平,民眾深受其害,是李冰父子巧極精思,創造了偉大的都江堰工程,現在蜀中沃野千裏,百姓富足,才稱得上天府二字。
還有許多許多,比如造紙,比如雕版印刷,比如鐵蒺藜、比如火箭等等,哪一樣都是極其偉大的發明,推動了社會不斷進步。
然而現在朝野竟有了一個怪現象,一律認為這些都是異端,都是下流,都是上不了廟堂的。試問,若沒有發明織布,孔夫子他穿啥?若沒有發明甕釜,孔夫子他吃啥?那還不是茹毛飲血,一樣過著野人的生活?那他還臭跩個啥?
(略去若幹字)
現在,到了必須為天下能工巧匠正名的時候了,全靠了他們,我朝才在北遼、黨項粗野強壯的優勢下,利用先進武器和英勇頑強,抵抗了敵人的侵略。有了許多的水利專家、建築專家等等,我們才能享受到安居樂業,不再流離失所的幸福,才能看到大宋建起了那麽多雄偉的建築,華麗的宮殿
難道,給他們一個尊重就真的這麽難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