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以後,改革開放的中國,到處洋溢著人們的笑臉。人們的生活也開始有所好轉。寧夏雖說動彈的比較完,但這裏人們的心思也開始活泛起來。
林場也動了起來。土地開始承包。或者這樣說老鄧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理念拯救了林場那一片片沙丘戈壁灘後來得已改造。聽說從85年以後,林場正式開始向外承包土地。從801以北,西幹渠以南的大片土地多少年不變的政策向外人承包。尤其是自治區政府一級的領導將東西鐵路黃羊灘以北到西幹渠以南的大片土地移交給寧夏南部山區西海固的農民兄弟。我們簡稱為吊莊農民。政府還動員各方力量挖大渠。真正把西幹渠的黃河水引到沙漠戈壁的深處裏灌溉。多少年來的事實證明:區政府的決策無比英明。吊莊農民也沒有讓政府官員們失望。今天所看到的明顯變化,又經過多年的實踐,吊莊農民真正是好樣的莊稼好把勢。如今的沙漠地帶能長出百畝水稻田,那是千百年來人連作夢都不敢想象的事實呀!濕地一片連著一片的壯舉另人看了非常感動。再說距場部附近地帶的大片土地。老職工們爭先恐後地承包土地的熱情一個比一個情緒高漲。再說那孟樓芳老爺子見好就收的“雞販子”買賣,把錢全部投入到開荒大麵積種植葡萄園的遠景規劃上。什麽好種?什麽賣個好價錢的?他獨到的眼光總另別人心動。隨之,林場裏的老職工,紮根的老知青們一個比一個能耐大。你推沙包,我開渠的平田整地工程,不到幾年的功夫,完成了當年我們那些拓荒者們多年都完不成的偉大壯舉。或許承包土地落實到戶好得管理政策,讓人心安理得有奔頭,真正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比當年“人心齊泰山移”吃大鍋飯的理念要得法客觀。那種過去極左路線政治統治的盲動,給社會給改造自然成果同樣有著製約停止不前的負麵作用。
1995年6月30日,我們當年的知青迎來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林場20年大慶的特別日子。由當年老知青陳大平、宋柏根、王誌寧、保興等人發起的79人參加的聚會大活動正式啟動。一輛大轎子車把離場多年的老知青、老複轉們、老職工們直接拉到當年林場場部舊址的院裏。還是在當年那相通的飯廳會議室裏,讓我們重溫過去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如同我代表第一批下鄉的知青上台發言的湧動情景。那一次還是由我登台亮相。所不同的是:所講的話語緊緊圍繞離開林場多年以後引起心潮湧動的無限感慨。小學校新教學樓的落成是我們這些重溫舊夢人們合影留念相的地方。可惜一點,20年的大聚會,我們大家也許去的不是豐收的季節。或許塑料大棚種植技術在沙漠地帶還沒有推廣開?或許采用的規格價格昂貴人們花不起太多的錢?大地葡萄沒有一顆果實成熟。進入我們眼簾的僅僅是未長成的青蛋蛋葡萄粒。因此上,讓我們來人難免會產生沙漠地帶裏種植葡萄是不是還處在再實驗階段左右徘徊的疑問?不過眼前的一切,當年沙退的景象是真的。當年小學校的發展翻天覆地得變化是真的。20年真是彈指一揮間呀!不管咋樣,林場仍然再發展!繼續再變化!我們大家都在想象將來這裏肯定會比現在還美好……!
晚上,聚會聚到了興頭。城裏擺開的宴席,舉杯的笑聲,讓我們大家又進入了一展歌喉的陶醉時段……。
20年的曆程,在人們的眼裏就像昨天發生的事一樣,那麽相識、相知的麵孔,那麽相互對視彼此之間都感到無比親切的眼神。20年的歲月還僅僅是彈指一揮間……!
或許時光到了2005年,時代的發展,讓人又加快了前進的步伐。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為上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進入5月間,陳大平他們幾個老知青又倡導發起知青三十年大聚會的“大工程”。
那年又與以往不同,防止沙漠化的全球行動開始啟動。改造沙漠讓荒漠變綠洲的偉大壯舉,在我們中國西部仍然是個艱巨而又光榮的曆史任務。而我們林場能讓沙漠變綠洲的偉大現實,仍然沒有充分得到我們社會所有階層的人們去認知去思考去分享。而我們現在留場的老職工們,和後來的人們真的做到了,真的實現了我們所有當年幾代人拓荒者們難以實現的偉大壯舉。
參加大聚會,組織大聚會,我非得參加,非得投入。在我們看來舉辦的意義深遠、遠大,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意義。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吃喝形式,重要是對我們自身,和我們的後代又是一次人生教育的新起點。也是對今後人們治理荒漠戈壁發揚連續不斷的忘我吃苦精神的再現和偉大工程的延續。
類似扇情的舉動,從我開始,也從別人那裏開始。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裏,由我參與挑頭由場內場外數十人組成的“三十年大慶”民間籌委會正式成立。我受大會籌委會的委派到林場與老職工們幾次聯絡。特別是得到了老場長江瑛、複轉軍人桑絡安老班長、複轉軍人當年場部的食堂管理員尹泰章和紮根到場的老知青馬欽幾個人的大力支持。經過五次之多的串聯活動,也經過城裏幾個我們來源於自願形成的“籌委會”成員反複小聚會人員們的共同商議,一個可行的聚會辦法終於敲定:2005年7月2日星期六8時開始先派一部分代表到林場向小學校的孩子們送上我們老知青們每個人湊份子買得的一批精美的青少年圖書,以表達我們當年人們的情懷和一點心意。之後再邀請場裏幾位老職工嘉賓與到場的老知青和老複轉軍人、老職工進行聯歡活動。
多年離開林場與我共過事的趙麗豔趙姐姐,她從山東老家頭次來寧夏銀川探親。去年5月以後的一次串聯活動,我還以對“暗號”見麵的方式,與她會麵,把她領到林場故地重遊。三十多年以後的今天,當我見到離開又不知任何下落的她,我非常激動。在銀川羊肉街口公交車站,按約定時間見到她時,我發自內心對她說:“趙姐姐我從心裏真想與您擁抱。”當我緊握她的手時,我好象又一次看到了她當年當大姑娘的身影。彈指一揮間的功夫,趙姐姐的臉上明顯的跟我一樣增添了不該蒼老的皺紋。而我的頭發也沒有惜日裏的風采。看到我們當年苗圃隊的舊址,看到我們林場那另人神往的蘆草湖湖水、看到林場那幾位老職工仍然樸素熱情的張張笑臉。我跟她同樣有著一次又一次的激動,同樣一次又一次地被感染。尤其是我倆共同呆過的苗圃隊,那悲愴闊別三十載從未再迴去的地方,當年沙漠深處地帶的那裏,現如今果真處處是稻田的美好遠景。真是另人無法想象這裏到底是怎樣發展到今天的大變化的呢?眼前一幕幕的情景,讓我想象後來者居上的人們又是如何投入到了非常艱難困苦的曆程,才換來了今天偉大壯舉美好的景象。比起當年發出鏗鏘誓言震天做響的我來說,我在眾多的前赴後繼無名英雄墾荒者們的麵前,我顯得又是如此蒼白渺小。我恰恰充當了時代大潮裏的弄潮小人物。我所幹的僅僅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三十年下鄉到林場的老知青聚會的日子終於來到了。2005年7月2日星期六是個看似酷熱的夏日裏多雲有陰的好天氣。我們部分老知青和離場多年的部分複轉老軍人、部分老職工,大家從早晨8點過後陸陸續續相約在銀川三北林業局招待所大廳裏。先到的十多人的“先譴隊”帶上我們給林場小學捐贈的圖書提前故地重遊。老知青王銀剛和朱彩玲的後代西南政法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王沛同學。他津津樂道地隨同父母一起踏上試想嚐試一下上一輩人所經曆的青春歲月的足跡為探詢的路。假如說王沛同學通過所聽所想如同還原曆史再現一般,能夠感悟出當年父母是怎樣走到一起參加拓荒的大潮?又是怎樣成為生活伴侶的人生經曆?那麽我們舉辦聚會就能達到一半的目的。能夠感悟當年父輩們所承受的艱難困苦,如此這樣的知青後代在今天我們現實社會裏同等年齡段的青年果真不多見呀!或許我還不完全了解當代的青年他們到底想的是什麽?他們到底能不能傳承曆史肩負起時代的重托?或許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王沛同學現場采訪的幾個當年的老知青,好象他已找到了當年他的父母年輕時代的影子。
北京女知青楊惠文動情地說:“當年我是1968年從北京到雲南西雙版納下鄉到農村的知識青年。當時年齡最屬我小,十六歲不到。我們當年到那裏要乘三天的火車,再徒步翻山越嶺走四天的時間才能到達西雙版納。那裏的氣候北方人很不適應,蚊蟲叮咬讓人苦不堪言。我在那下鄉六年從未迴過家。後來托親戚關係轉到寧夏銀川林場,我感到像進了天堂一般。不好之處無非走沙漠路走一步退半步。這裏迴家僅三毛錢的火車票,想迴家簡直就像在家門口一樣遠。當年我到林場以後,相比較我比銀川來的知青年齡都大一點。他們當中有的人產生為難情緒,我就把我下鄉的經曆講給眾人們聽。隨之大家也安心了許多。苗圃隊的王玉瑞王書記和趙驚奇、李軍二位隊長,他們三人都很年輕,也就是20多歲。他們隊領導除了正常組織大家在一起勞動以外,並想方設法地調解生活、組織大家開展文體娛樂活動和學習開辦夜校活動。因此調動了全隊人安心林場工作的積極性。迴想起當年的人生經曆,真得讓人心潮澎湃。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雖離開了林場,可我們大家的心好象仍然留在那裏一樣仍然感覺與林場很近。”
我們大家沿著鄉間小路,來到了非穿越一段青紗帳才能到達蘆草湖水邊的地帶。路頭的一堆沙丘,也許是林場最後僅存的一座沙漠。看到少見的沙丘,我興奮地再一次忍不住喊著讓大家趕快來捧點紀念帶迴家。當紮根知青馬欽把大家帶到蘆草湖水跟前時,望著那一往情深靜靜的湖麵湛藍般的湖水,此時此刻每一個人的心中都產生出不同凡響的遐想。
我曾經幾次都聽人講過,這湖底很深的蘆草湖,在過去的滄桑歲月裏,仍然欠著不被顯為人知的幾條人命呐!不就因為戀水而葬送生命沉落湖底深處嘛!有的至今不見屍首。當然這足以能影起其他人心酸的往事,在今天的喜悅時刻我是不會讓帶隊的人一一道出的。然而保持了這麽多年的靜靜湖水,之所以如此安靜一直沉默寡言顯得平平常常,那是因為她把人們辛酸的往事早已化為長久的默默祈禱,等待傳揚著比迴首滄桑往事還重要的多。那足以點亮人們心中希望之光美好的未來,蘆草窪的湖水,你永遠是美麗清純少女般的臉,永遠閃爍著讓一代代傳承事業的後人,駐足心動繼而揮喊著越來越多美好動人的故事……。
當我們的知青的後代王沛同學再想多了解一下現如今仍然紮根林場的老知青馬欽到底是後來怎樣想著選擇在這裏安家落戶?馬靦腆地像個大姑娘。嘴上直嘟囔:“沒啥好說的”!當我們一行數人參觀了馬欽家的溫棚葡萄園時,那掛滿枝頭包含露水珠鮮豔的顆顆紫葡萄,我們已從豐收在望的果實身上找到了馬欽最想說什麽話的答案。興奮之中,大家嘴裏嚐著甜美的一年一度剛剛上市的溫棚葡萄,手裏舉著、笑著、喊著:“葡萄!葡萄!”集體照相合影留下了美好曆史的這一瞬間。我還風趣地說:“大家手裏舉著的是被命名為馬欽葡萄”。
道訪紮根知青鄧鈴娜的家,讓我們這些城裏來得當年老知青,每個人嘴裏讚歎不已。看著這位莊園女主人的成就,我們都為能紮根林場的老知青們他們幾個人自豪。他們的名字分別是馬欽、鄧鈴娜、池淑君、吳慧娟等等。雖然他們幾個人臉上的皮膚比起我們幾個城裏來的人明顯得粗糙了一些,但他們的笑臉比我們每一個人都笑得燦爛。人家有土地,有莊園、有寬敞明亮的住房,我們城裏人哪一個都比不了。
一陣鑼鼓聲中,我們像一支上級派來的參觀團,受到了林場小學校全體師生們的列隊夾道歡迎。孩子們那張張稚氣的笑臉,銀鈴般的聲音“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此時此刻這再一次另人激動的場麵,我們這些到場的老知青們每一個人的眼裏都充滿了無比幸福般的喜悅。
簡短贈送圖書的儀式在學校孩子們的歌聲中很快結束。然而學校孩子們對我們的稱唿“爺爺、奶奶好的叫法,讓在場的我們每一個老知青不得不承認歲月已經吞噬了我們的青春年華。等待我們的將是從真正意義上向我們的下一代交接儀式的開始。留給我們的隻有繼續傳播接近黃昏時節最美好的一段人生之路所耕耘出的豐收在望殷實無華的勞動果實。朋友隻有努力努力再努力!不然,我們這些人在當今的時代真得落伍了!我們的後人仍然用異樣的眼光再一直看著我們呐!
寧夏迴族自治區原機械化林場三十年知青聚會的橫幅高高懸掛在聚會會場的中央。前來聚會的老知青、老複轉軍人、老職工人們樂意不絕地滿帶著心潮湧動三三兩兩步入會場。大廳裏好長一段時間裏,每一個到場的人,一兩句發言的對白錄象,讓後來的我一遍又一便地迴放。每一次的再迴首,讓我怎麽能夠不產生用激情湧動的筆記錄下我們那一段知青生活的真實再現呐!我真得衝動了,一發不可停止的寫作衝動讓我又一次重新找到了自我價值的真正體現。
我是幸福的,幸福的讓我懂得了活在人間美好的快樂。我是自豪的,自豪的讓我懂得了人從心底裏建立起來的自信那才是獲得勝利的保障;我是喜悅的,喜悅的讓我懂得了保持不焦躁的心境才是人生新起點的最佳開端。
當我把《蠶食風沙》寫到這裏示為該文章結尾的最後一篇段落文字時,三十年知青大聚會的場景深深印注進了我的腦海裏。尤其是幾個人物的念白讓我好象一下子破解了三十年以後的他們仍然再想著什麽?再作著什麽事的答案:轉場的北京知青楊慧文詼諧地講:“沙漠裏走路不就一步退半步地行走嘛!”
銀川知青趙有義<人稱趙老蒜>感慨地說:“當年我們這些生龍活虎的小夥子,如今都成了半大老頭,我們應當再發揮餘熱為我們的社會再盡力。”
轉場的杭州知青付維清<已去世的知青於麗然的老公>無比欣慰地說:“找老婆還得找林場的知青才對。像我20年大聚會時,我又從林場知青裏續弦。我才算撈了個大便宜。”
入場的山東知青趙麗燕聚會之前滿懷深情感慨地說:“時間過得多快呀!轉眼就是三十年。”
當在三十年聚會的那天,我向各位來賓敬酒時,古稀之年的孟老爺子他提高嗓門底氣仍然十足地感歎:“今天讓我看到這麽多當年還能認識的熟麵孔,很讓我激動。我現在滿懷信心咱們四十年聚會我請客!”好!我也提高嗓門向大家鄭重地宣布:“咱們大家借孟老爺子的吉言,四十年以後的今天,也就是2015年6月30日,為了等到那一天,祝願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隻求好好活著,到那時由孟老爺做東咱們再聚會。”
在一片感情飛揚的喜悅聲中,我們大家端起酒杯一一暢飲。仿佛那三十年前我們大家彼此之間建立起來得真摯友誼,一切的一切都深切地添滿在這小小的杯中酒裏。此時此刻隻有我們彼此之間的交杯碰盞才真正代表我們彼此之間相互祝福的情誼。
知青朋友們,複轉軍人朋友們,老職工朋友們,快快來,讓我們大家把這三十年最美好的相見留成影集再繼續迴味吧……!
到場的朋友們好象彼此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是不是人們都想通過這三十年的一次大碰麵,一次性地想說個夠呢?
怎麽到末了,天色很晚了我們當中有的人仍然沒有想散去的意思呢?“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參加聚會的人們好象都感覺到了今天的大聚會沒有完全盡興?彼此之間還沒有完全聊個夠?盡管我們大多數人都住在同一個城市,但是像這樣的相聚場麵,也是要靠一把子人組建、聯絡、拉動情感的湧動生效的。不然,並不是人心所向那麽容易。同誌們呐!
要知道我們這次聚會純屬民間自發的舉動。本著aa製的消費原則,聚會的費用是有限的。何況,我們這次大聚會沒有得到現任林場的領導丁點的支持。我們也就跟他們當官的沒什麽關係。我們這些能參加聚會到場人員完全憑著我們之間的“老感情”。其實這就是我們當年“下山下鄉”所取得的人生最寶貴的感情財富。至於其他,我們別無他求!
三十年知青大聚會,終於落下了帷幕。我們當年那一把子人的感情好象又拉近了許多,也應當如此。或許這樣說,我們這次小團隊組織的三十年聚會活動的目的已經達到。
不忘過去,展望未來。我們的林場跟在我們偉大祖國這條大船的後麵,乘風破浪。祖國的明天會更加美好!我們的林場同樣也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流淌過的青春歲月也同樣會編出最燦爛的光環,讓我們感到無比自豪!無比幸福!
朋友們讓我們好好崇尚生命,好好活著,構件祖國的和諧社會仍然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發揮餘熱。到那時我們大家才從真正意義上說我們當年所失去的青春年華才無怨無悔!
地球的人們蠶食風沙,最終也陶冶淨化了我們每個人的心靈。
朋友們:請記住我們孟老爺子的話,2015年6月30日讓咱們再相聚。為了等到十年以後的今天的到來,我相信人們會好好地活著的。不就彈指一揮間嘛……?!
(全文完)
林場也動了起來。土地開始承包。或者這樣說老鄧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理念拯救了林場那一片片沙丘戈壁灘後來得已改造。聽說從85年以後,林場正式開始向外承包土地。從801以北,西幹渠以南的大片土地多少年不變的政策向外人承包。尤其是自治區政府一級的領導將東西鐵路黃羊灘以北到西幹渠以南的大片土地移交給寧夏南部山區西海固的農民兄弟。我們簡稱為吊莊農民。政府還動員各方力量挖大渠。真正把西幹渠的黃河水引到沙漠戈壁的深處裏灌溉。多少年來的事實證明:區政府的決策無比英明。吊莊農民也沒有讓政府官員們失望。今天所看到的明顯變化,又經過多年的實踐,吊莊農民真正是好樣的莊稼好把勢。如今的沙漠地帶能長出百畝水稻田,那是千百年來人連作夢都不敢想象的事實呀!濕地一片連著一片的壯舉另人看了非常感動。再說距場部附近地帶的大片土地。老職工們爭先恐後地承包土地的熱情一個比一個情緒高漲。再說那孟樓芳老爺子見好就收的“雞販子”買賣,把錢全部投入到開荒大麵積種植葡萄園的遠景規劃上。什麽好種?什麽賣個好價錢的?他獨到的眼光總另別人心動。隨之,林場裏的老職工,紮根的老知青們一個比一個能耐大。你推沙包,我開渠的平田整地工程,不到幾年的功夫,完成了當年我們那些拓荒者們多年都完不成的偉大壯舉。或許承包土地落實到戶好得管理政策,讓人心安理得有奔頭,真正能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比當年“人心齊泰山移”吃大鍋飯的理念要得法客觀。那種過去極左路線政治統治的盲動,給社會給改造自然成果同樣有著製約停止不前的負麵作用。
1995年6月30日,我們當年的知青迎來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林場20年大慶的特別日子。由當年老知青陳大平、宋柏根、王誌寧、保興等人發起的79人參加的聚會大活動正式啟動。一輛大轎子車把離場多年的老知青、老複轉們、老職工們直接拉到當年林場場部舊址的院裏。還是在當年那相通的飯廳會議室裏,讓我們重溫過去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如同我代表第一批下鄉的知青上台發言的湧動情景。那一次還是由我登台亮相。所不同的是:所講的話語緊緊圍繞離開林場多年以後引起心潮湧動的無限感慨。小學校新教學樓的落成是我們這些重溫舊夢人們合影留念相的地方。可惜一點,20年的大聚會,我們大家也許去的不是豐收的季節。或許塑料大棚種植技術在沙漠地帶還沒有推廣開?或許采用的規格價格昂貴人們花不起太多的錢?大地葡萄沒有一顆果實成熟。進入我們眼簾的僅僅是未長成的青蛋蛋葡萄粒。因此上,讓我們來人難免會產生沙漠地帶裏種植葡萄是不是還處在再實驗階段左右徘徊的疑問?不過眼前的一切,當年沙退的景象是真的。當年小學校的發展翻天覆地得變化是真的。20年真是彈指一揮間呀!不管咋樣,林場仍然再發展!繼續再變化!我們大家都在想象將來這裏肯定會比現在還美好……!
晚上,聚會聚到了興頭。城裏擺開的宴席,舉杯的笑聲,讓我們大家又進入了一展歌喉的陶醉時段……。
20年的曆程,在人們的眼裏就像昨天發生的事一樣,那麽相識、相知的麵孔,那麽相互對視彼此之間都感到無比親切的眼神。20年的歲月還僅僅是彈指一揮間……!
或許時光到了2005年,時代的發展,讓人又加快了前進的步伐。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為上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進入5月間,陳大平他們幾個老知青又倡導發起知青三十年大聚會的“大工程”。
那年又與以往不同,防止沙漠化的全球行動開始啟動。改造沙漠讓荒漠變綠洲的偉大壯舉,在我們中國西部仍然是個艱巨而又光榮的曆史任務。而我們林場能讓沙漠變綠洲的偉大現實,仍然沒有充分得到我們社會所有階層的人們去認知去思考去分享。而我們現在留場的老職工們,和後來的人們真的做到了,真的實現了我們所有當年幾代人拓荒者們難以實現的偉大壯舉。
參加大聚會,組織大聚會,我非得參加,非得投入。在我們看來舉辦的意義深遠、遠大,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意義。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吃喝形式,重要是對我們自身,和我們的後代又是一次人生教育的新起點。也是對今後人們治理荒漠戈壁發揚連續不斷的忘我吃苦精神的再現和偉大工程的延續。
類似扇情的舉動,從我開始,也從別人那裏開始。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裏,由我參與挑頭由場內場外數十人組成的“三十年大慶”民間籌委會正式成立。我受大會籌委會的委派到林場與老職工們幾次聯絡。特別是得到了老場長江瑛、複轉軍人桑絡安老班長、複轉軍人當年場部的食堂管理員尹泰章和紮根到場的老知青馬欽幾個人的大力支持。經過五次之多的串聯活動,也經過城裏幾個我們來源於自願形成的“籌委會”成員反複小聚會人員們的共同商議,一個可行的聚會辦法終於敲定:2005年7月2日星期六8時開始先派一部分代表到林場向小學校的孩子們送上我們老知青們每個人湊份子買得的一批精美的青少年圖書,以表達我們當年人們的情懷和一點心意。之後再邀請場裏幾位老職工嘉賓與到場的老知青和老複轉軍人、老職工進行聯歡活動。
多年離開林場與我共過事的趙麗豔趙姐姐,她從山東老家頭次來寧夏銀川探親。去年5月以後的一次串聯活動,我還以對“暗號”見麵的方式,與她會麵,把她領到林場故地重遊。三十多年以後的今天,當我見到離開又不知任何下落的她,我非常激動。在銀川羊肉街口公交車站,按約定時間見到她時,我發自內心對她說:“趙姐姐我從心裏真想與您擁抱。”當我緊握她的手時,我好象又一次看到了她當年當大姑娘的身影。彈指一揮間的功夫,趙姐姐的臉上明顯的跟我一樣增添了不該蒼老的皺紋。而我的頭發也沒有惜日裏的風采。看到我們當年苗圃隊的舊址,看到我們林場那另人神往的蘆草湖湖水、看到林場那幾位老職工仍然樸素熱情的張張笑臉。我跟她同樣有著一次又一次的激動,同樣一次又一次地被感染。尤其是我倆共同呆過的苗圃隊,那悲愴闊別三十載從未再迴去的地方,當年沙漠深處地帶的那裏,現如今果真處處是稻田的美好遠景。真是另人無法想象這裏到底是怎樣發展到今天的大變化的呢?眼前一幕幕的情景,讓我想象後來者居上的人們又是如何投入到了非常艱難困苦的曆程,才換來了今天偉大壯舉美好的景象。比起當年發出鏗鏘誓言震天做響的我來說,我在眾多的前赴後繼無名英雄墾荒者們的麵前,我顯得又是如此蒼白渺小。我恰恰充當了時代大潮裏的弄潮小人物。我所幹的僅僅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三十年下鄉到林場的老知青聚會的日子終於來到了。2005年7月2日星期六是個看似酷熱的夏日裏多雲有陰的好天氣。我們部分老知青和離場多年的部分複轉老軍人、部分老職工,大家從早晨8點過後陸陸續續相約在銀川三北林業局招待所大廳裏。先到的十多人的“先譴隊”帶上我們給林場小學捐贈的圖書提前故地重遊。老知青王銀剛和朱彩玲的後代西南政法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王沛同學。他津津樂道地隨同父母一起踏上試想嚐試一下上一輩人所經曆的青春歲月的足跡為探詢的路。假如說王沛同學通過所聽所想如同還原曆史再現一般,能夠感悟出當年父母是怎樣走到一起參加拓荒的大潮?又是怎樣成為生活伴侶的人生經曆?那麽我們舉辦聚會就能達到一半的目的。能夠感悟當年父輩們所承受的艱難困苦,如此這樣的知青後代在今天我們現實社會裏同等年齡段的青年果真不多見呀!或許我還不完全了解當代的青年他們到底想的是什麽?他們到底能不能傳承曆史肩負起時代的重托?或許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王沛同學現場采訪的幾個當年的老知青,好象他已找到了當年他的父母年輕時代的影子。
北京女知青楊惠文動情地說:“當年我是1968年從北京到雲南西雙版納下鄉到農村的知識青年。當時年齡最屬我小,十六歲不到。我們當年到那裏要乘三天的火車,再徒步翻山越嶺走四天的時間才能到達西雙版納。那裏的氣候北方人很不適應,蚊蟲叮咬讓人苦不堪言。我在那下鄉六年從未迴過家。後來托親戚關係轉到寧夏銀川林場,我感到像進了天堂一般。不好之處無非走沙漠路走一步退半步。這裏迴家僅三毛錢的火車票,想迴家簡直就像在家門口一樣遠。當年我到林場以後,相比較我比銀川來的知青年齡都大一點。他們當中有的人產生為難情緒,我就把我下鄉的經曆講給眾人們聽。隨之大家也安心了許多。苗圃隊的王玉瑞王書記和趙驚奇、李軍二位隊長,他們三人都很年輕,也就是20多歲。他們隊領導除了正常組織大家在一起勞動以外,並想方設法地調解生活、組織大家開展文體娛樂活動和學習開辦夜校活動。因此調動了全隊人安心林場工作的積極性。迴想起當年的人生經曆,真得讓人心潮澎湃。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雖離開了林場,可我們大家的心好象仍然留在那裏一樣仍然感覺與林場很近。”
我們大家沿著鄉間小路,來到了非穿越一段青紗帳才能到達蘆草湖水邊的地帶。路頭的一堆沙丘,也許是林場最後僅存的一座沙漠。看到少見的沙丘,我興奮地再一次忍不住喊著讓大家趕快來捧點紀念帶迴家。當紮根知青馬欽把大家帶到蘆草湖水跟前時,望著那一往情深靜靜的湖麵湛藍般的湖水,此時此刻每一個人的心中都產生出不同凡響的遐想。
我曾經幾次都聽人講過,這湖底很深的蘆草湖,在過去的滄桑歲月裏,仍然欠著不被顯為人知的幾條人命呐!不就因為戀水而葬送生命沉落湖底深處嘛!有的至今不見屍首。當然這足以能影起其他人心酸的往事,在今天的喜悅時刻我是不會讓帶隊的人一一道出的。然而保持了這麽多年的靜靜湖水,之所以如此安靜一直沉默寡言顯得平平常常,那是因為她把人們辛酸的往事早已化為長久的默默祈禱,等待傳揚著比迴首滄桑往事還重要的多。那足以點亮人們心中希望之光美好的未來,蘆草窪的湖水,你永遠是美麗清純少女般的臉,永遠閃爍著讓一代代傳承事業的後人,駐足心動繼而揮喊著越來越多美好動人的故事……。
當我們的知青的後代王沛同學再想多了解一下現如今仍然紮根林場的老知青馬欽到底是後來怎樣想著選擇在這裏安家落戶?馬靦腆地像個大姑娘。嘴上直嘟囔:“沒啥好說的”!當我們一行數人參觀了馬欽家的溫棚葡萄園時,那掛滿枝頭包含露水珠鮮豔的顆顆紫葡萄,我們已從豐收在望的果實身上找到了馬欽最想說什麽話的答案。興奮之中,大家嘴裏嚐著甜美的一年一度剛剛上市的溫棚葡萄,手裏舉著、笑著、喊著:“葡萄!葡萄!”集體照相合影留下了美好曆史的這一瞬間。我還風趣地說:“大家手裏舉著的是被命名為馬欽葡萄”。
道訪紮根知青鄧鈴娜的家,讓我們這些城裏來得當年老知青,每個人嘴裏讚歎不已。看著這位莊園女主人的成就,我們都為能紮根林場的老知青們他們幾個人自豪。他們的名字分別是馬欽、鄧鈴娜、池淑君、吳慧娟等等。雖然他們幾個人臉上的皮膚比起我們幾個城裏來的人明顯得粗糙了一些,但他們的笑臉比我們每一個人都笑得燦爛。人家有土地,有莊園、有寬敞明亮的住房,我們城裏人哪一個都比不了。
一陣鑼鼓聲中,我們像一支上級派來的參觀團,受到了林場小學校全體師生們的列隊夾道歡迎。孩子們那張張稚氣的笑臉,銀鈴般的聲音“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此時此刻這再一次另人激動的場麵,我們這些到場的老知青們每一個人的眼裏都充滿了無比幸福般的喜悅。
簡短贈送圖書的儀式在學校孩子們的歌聲中很快結束。然而學校孩子們對我們的稱唿“爺爺、奶奶好的叫法,讓在場的我們每一個老知青不得不承認歲月已經吞噬了我們的青春年華。等待我們的將是從真正意義上向我們的下一代交接儀式的開始。留給我們的隻有繼續傳播接近黃昏時節最美好的一段人生之路所耕耘出的豐收在望殷實無華的勞動果實。朋友隻有努力努力再努力!不然,我們這些人在當今的時代真得落伍了!我們的後人仍然用異樣的眼光再一直看著我們呐!
寧夏迴族自治區原機械化林場三十年知青聚會的橫幅高高懸掛在聚會會場的中央。前來聚會的老知青、老複轉軍人、老職工人們樂意不絕地滿帶著心潮湧動三三兩兩步入會場。大廳裏好長一段時間裏,每一個到場的人,一兩句發言的對白錄象,讓後來的我一遍又一便地迴放。每一次的再迴首,讓我怎麽能夠不產生用激情湧動的筆記錄下我們那一段知青生活的真實再現呐!我真得衝動了,一發不可停止的寫作衝動讓我又一次重新找到了自我價值的真正體現。
我是幸福的,幸福的讓我懂得了活在人間美好的快樂。我是自豪的,自豪的讓我懂得了人從心底裏建立起來的自信那才是獲得勝利的保障;我是喜悅的,喜悅的讓我懂得了保持不焦躁的心境才是人生新起點的最佳開端。
當我把《蠶食風沙》寫到這裏示為該文章結尾的最後一篇段落文字時,三十年知青大聚會的場景深深印注進了我的腦海裏。尤其是幾個人物的念白讓我好象一下子破解了三十年以後的他們仍然再想著什麽?再作著什麽事的答案:轉場的北京知青楊慧文詼諧地講:“沙漠裏走路不就一步退半步地行走嘛!”
銀川知青趙有義<人稱趙老蒜>感慨地說:“當年我們這些生龍活虎的小夥子,如今都成了半大老頭,我們應當再發揮餘熱為我們的社會再盡力。”
轉場的杭州知青付維清<已去世的知青於麗然的老公>無比欣慰地說:“找老婆還得找林場的知青才對。像我20年大聚會時,我又從林場知青裏續弦。我才算撈了個大便宜。”
入場的山東知青趙麗燕聚會之前滿懷深情感慨地說:“時間過得多快呀!轉眼就是三十年。”
當在三十年聚會的那天,我向各位來賓敬酒時,古稀之年的孟老爺子他提高嗓門底氣仍然十足地感歎:“今天讓我看到這麽多當年還能認識的熟麵孔,很讓我激動。我現在滿懷信心咱們四十年聚會我請客!”好!我也提高嗓門向大家鄭重地宣布:“咱們大家借孟老爺子的吉言,四十年以後的今天,也就是2015年6月30日,為了等到那一天,祝願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隻求好好活著,到那時由孟老爺做東咱們再聚會。”
在一片感情飛揚的喜悅聲中,我們大家端起酒杯一一暢飲。仿佛那三十年前我們大家彼此之間建立起來得真摯友誼,一切的一切都深切地添滿在這小小的杯中酒裏。此時此刻隻有我們彼此之間的交杯碰盞才真正代表我們彼此之間相互祝福的情誼。
知青朋友們,複轉軍人朋友們,老職工朋友們,快快來,讓我們大家把這三十年最美好的相見留成影集再繼續迴味吧……!
到場的朋友們好象彼此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是不是人們都想通過這三十年的一次大碰麵,一次性地想說個夠呢?
怎麽到末了,天色很晚了我們當中有的人仍然沒有想散去的意思呢?“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參加聚會的人們好象都感覺到了今天的大聚會沒有完全盡興?彼此之間還沒有完全聊個夠?盡管我們大多數人都住在同一個城市,但是像這樣的相聚場麵,也是要靠一把子人組建、聯絡、拉動情感的湧動生效的。不然,並不是人心所向那麽容易。同誌們呐!
要知道我們這次聚會純屬民間自發的舉動。本著aa製的消費原則,聚會的費用是有限的。何況,我們這次大聚會沒有得到現任林場的領導丁點的支持。我們也就跟他們當官的沒什麽關係。我們這些能參加聚會到場人員完全憑著我們之間的“老感情”。其實這就是我們當年“下山下鄉”所取得的人生最寶貴的感情財富。至於其他,我們別無他求!
三十年知青大聚會,終於落下了帷幕。我們當年那一把子人的感情好象又拉近了許多,也應當如此。或許這樣說,我們這次小團隊組織的三十年聚會活動的目的已經達到。
不忘過去,展望未來。我們的林場跟在我們偉大祖國這條大船的後麵,乘風破浪。祖國的明天會更加美好!我們的林場同樣也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流淌過的青春歲月也同樣會編出最燦爛的光環,讓我們感到無比自豪!無比幸福!
朋友們讓我們好好崇尚生命,好好活著,構件祖國的和諧社會仍然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發揮餘熱。到那時我們大家才從真正意義上說我們當年所失去的青春年華才無怨無悔!
地球的人們蠶食風沙,最終也陶冶淨化了我們每個人的心靈。
朋友們:請記住我們孟老爺子的話,2015年6月30日讓咱們再相聚。為了等到十年以後的今天的到來,我相信人們會好好地活著的。不就彈指一揮間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