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數月再次來到杭州城,陸縝心裏還是頗覺感慨的。雖然這裏的一切並沒有讓他生出物是人非的感覺來,但卻也感到了一陣陌生,畢竟那時他是官,而現在,卻隻是一個尋常百姓而已。
為了避免出現什麽不必要的麻煩,陸縝也沒有再去找那些相熟之人,而是在入城安頓下來後便直接找去了於家的府宅,以吊唁於彥昭的名義試著說服於謙接受朝廷的奪情之舉。
這奪情雖有個奪字,卻不可能真個強迫臣下放棄人倫孝道,也隻有在對方認可的情況下,才能終止其丁憂守孝的決定。而一旦某位臣子真個把孝道看得比任何事情都要重,則哪怕是天子下了聖旨,也是不可能讓其在這三年的孝期裏重新出來為官的。
正因如此,大明朝廷才會不斷派人前來遊說勸說,希望於謙能以朝廷大局為重,接受奪情。當然,也隻有像他這樣有著能力和頗高聲望的官員才能享受這等待遇,若是換了其他官員,自然是朝廷一下旨奪情就趕緊謝恩跑迴來了。在絕大多數的官員眼裏,孝道什麽的自然是比不得當官的,一旦真在家鄉待上三年,恐怕再入朝廷就真沒自己的位置了。為此,有人甚至會想盡一切辦法來讓朝廷為自己奪情呢。
陸縝來到於府時正是未申之交,正是一天裏最為熱鬧的時候。不過此時於府附近一帶卻頗為靜謐,與這裏低調的環境倒也是相得益彰了。
雖然陸縝不是第一次來到於府,可在看到這兒簡樸的裝飾後,依然是心生感歎。除了院牆稍微高些,正門是漆成了官員府邸的朱紅色外,這於府的一切看著都和尋常中等人家沒有任何的區別,也不過是兩進院落,三兩個老仆而已。
這在如今已漸重奢靡之風的杭州城裏實在算是另類了,其他但凡有些權力在手的官員,誰家不會因此張羅出一座頗具氣勢的府邸來。可偏偏於謙這個朝廷三品大員,河南巡撫家中,如今卻是簡單得過了頭,讓人很難相信這家主人的真實身份。
在心裏一番感歎之後,陸縝這才走上前去,衝門口的老仆一拱手道:“在下蘇州陸縝,今日特來祭拜於老太爺,還望老人家進去通傳一聲。”
老仆聞言上下打量了陸縝幾眼後,忽然記了起來,忙拱手道:“原來是恩人來了,您快請進,小人這就去稟報老爺。”卻是還記得陸縝這個曾救過自家老太爺和小姐的恩人呢。
在陸縝說出一聲不敢的同時,這位老仆已迅速轉身,朝著裏麵奔了進去。隻一會兒工夫,一名披麻戴孝的青年便急急迎了出來。一見到陸縝,就彎腰拱手行禮道:“原來是恩人到來,快些請進來說話。”這位眉目間依稀有著於彥昭的三分模樣,正是其孫,也就是於謙的兒子於冕。
事實上,於冕如今也還在孝期,早在去年九月間,於謙夫人,也就是於冕的母親因病亡故,正在父親身邊的他便扶了母親靈柩迴到杭州。在將母親安葬之後,他便也留在了此處守孝。
今年年初的那場倭亂時,於彥昭就帶了孫女和一些家奴前往探望正在母親靈前守孝的於冕。結果在迴來的路上,卻一頭撞上了倭寇,這才有了那一場混戰和驚嚇,結果卻連於彥昭自己個兒也因此加重了病情,最後逝去。
之前陸縝來此探望於彥昭時,也是和於冕見過兩麵的,所以此刻便也笑著拱手為禮:“景瞻兄節哀順變,還望你莫要再稱在下什麽恩人,實在愧不敢當哪。當日若非我等無用,也不至讓於老太爺受此驚嚇,使得……”
“這不是你該負起的責任,就是家父在知道了個中情由後,也對陸兄你頗為感激。對了,家父已在裏麵恭候了,還請先進去說話吧。”雖然話這麽說,於冕還是照著陸縝的要求改了稱唿。
陸縝這才隨著他一起進了於府大門,順著青史所鋪的路麵隻行了沒幾步,便已看到了一個略顯清瘦,同樣穿了白色孝服,頭纏孝帶的中年男子。
知道這位等在堂前的男子是什麽身份時,陸縝的心跳不自覺地就有些加快起來——
於謙,一個光耀整個大明曆史,救國於危難之際的忠臣、能臣、直臣!
論為人,論做官,論才幹,論功勞,大明這兩百多年,數萬有名無名的官員,除了開國那些位功勳外,似乎已無人能出其右了。哪怕是後來張居正這樣於大明立有大功勞的人,和於謙相比依然要差著一大截。
雖然論能力和功勞,變法圖強的張太嶽確實讓大明的國祚延長了幾十載,但這也比不得在危亡時刻力守北京城,最終擊敗瓦剌大軍的於謙。何況論起人品來,張居正和於謙更是天與地的差別。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句,在大明兩百多年的曆史裏,做為臣子的眾星宿裏,隻有兩顆是最光彩奪目的,一顆是幾乎肉身成聖,創了心學一門,弟子和再傳弟子無數,並因此影響了中華幾百年曆史的王陽明。而另一顆,就是眼前的這位於謙於節庵了!
陸縝在穿越來到大明後,也曾遇到過不少曆史留名的大人物,可無論是胡濙還是楊溥,又或是張輔、王振,即便是對著當今天子時,他都沒有如今日般的激動和緊張。
一切隻因為他所麵對的乃是於謙,一個光耀後世的名字,一個似乎毫無缺點的忠直能臣!
心裏滿是尊敬,陸縝的動作也就跟著小心了起來,趕緊快步上前,在來到於謙麵前時,更是深深地躬身施禮下去:“後學末進陸縝見過於大人。”行禮的同時,他還偷眼打量了這個如雷貫耳的民族英雄的模樣。
一張略長的國字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再配上適當的鼻子和微微抿起的嘴巴,就給人一種中正平和,卻又不失威儀的感覺。唯一的缺陷,就是這張臉稍微顯得瘦削和憔悴了些。
不過這卻更讓陸縝感到尊敬了。因為這正說明了於謙確實是打心裏在哀悼父親之死,而不光隻是做個樣子而已。
一雙手有力地搭在了陸縝的手上,然後一個溫和卻有力的聲音也隨之響了起來:“善思你不必多禮。如今我與你一般,早不是什麽朝廷官員了。”
想不到對方居然還知道自己的表字,這讓陸縝的身子又是一震,然後才依言直起了腰來:“既如此,那在下便稱您一聲伯父吧。還望伯父節哀!”說著,再次抱拳行了一禮。
這一迴,於謙沒有再謙讓,隻是也跟著迴了半禮,這才引了陸縝走進依然張掛著素色帳幔和挽聯的正堂,將他讓到了香案跟前。
因為如今已是盛夏時節,為防屍體出什麽問題,所以早在於謙到來後不久,就已將於彥昭的靈柩入土安葬了。此時府上所供奉的,不過是於彥昭的一塊牌位而已。
陸縝也不推辭,照足了規矩恭恭敬敬地取過香,點燃之後跪在靈位之前磕了三個頭,這才將香插進了香爐之中。
見到陸縝居然如此鄭重,甚至還跟自己父親的靈位磕頭,於謙也不覺有些動容,待其起身時,更是親自上前扶了一把,並將陸縝請到了一邊的偏堂親自接待。
兩人落座之後,便有一名老仆送來了兩碗清水,看來於謙是來真的了,守孝期間是謹守古禮來的,連茶都不喝一口了。
陸縝在喝了口水略潤了潤喉嚨後,才追思感歎地道:“想不到於老太爺居然就這麽去了。想起當日之情,在下依然滿是敬佩哪。麵對倭寇,老太爺雖然年邁,卻依然無半點懼色,實在是我等年輕人之楷模。隻是慚愧,我等卻未能保護好他,以至……”
“此事不必再提。先父曾讓人給我送信,寫明了一切。善思你當日為保先父,為保杭州百姓已做到了自己該做的一切,要談慚愧,也該是這杭州城裏的官員們感到慚愧才是。”於謙忙擺手道。
稍一頓後,他又繼續道:“對了,聽說就是因為此事,便有人告你和倭寇有關聯,所以便罷了你的官職?”
“朝中有宵小當道,我之前又曾壞了他們的好事,所以便讓他們尋到了一個由頭。”陸縝笑著搖頭:“不過這也不錯,畢竟窮則獨善吾身嘛。”
“你能有此胸懷,倒是難得。”於謙讚了一聲。
而後兩人又圍繞著於彥昭說了一堆閑話,就在陸縝有些不知該怎麽把話題引到自己想要的主題上時,於謙突然把手中碗一擱,一雙眼睛落在了他的麵上:“善思,你今日前來不光是為了吊唁先父吧?”
雖然隻是很隨意的一眼掃來,卻讓陸縝的心陡然就是一緊,產生了一種被人徹底看透了的感覺來。而麵對著於謙平和的詢問,他竟無法說謊推脫,在愣了一下後,終於點頭:“於伯父所言甚是,在下此來確實還受了旁人之托。”
麵對一個睿智到能直透人心的人時,最好的辦法還是實話實說。
@@@@@
有明一代位在前列的名臣於謙終於出場,說實在的,路人寫他還是頗有壓力的,雖然之前寫過的張居正論功勞名望什麽的不比他差,但我心裏對這位救國於危亡的於大人還是有著深深的敬意,奈何筆力有限,也隻能寫成這樣了。唯希望將來關於他的故事情節能更精彩些,對他的刻畫能更深刻些吧。。。。
為了避免出現什麽不必要的麻煩,陸縝也沒有再去找那些相熟之人,而是在入城安頓下來後便直接找去了於家的府宅,以吊唁於彥昭的名義試著說服於謙接受朝廷的奪情之舉。
這奪情雖有個奪字,卻不可能真個強迫臣下放棄人倫孝道,也隻有在對方認可的情況下,才能終止其丁憂守孝的決定。而一旦某位臣子真個把孝道看得比任何事情都要重,則哪怕是天子下了聖旨,也是不可能讓其在這三年的孝期裏重新出來為官的。
正因如此,大明朝廷才會不斷派人前來遊說勸說,希望於謙能以朝廷大局為重,接受奪情。當然,也隻有像他這樣有著能力和頗高聲望的官員才能享受這等待遇,若是換了其他官員,自然是朝廷一下旨奪情就趕緊謝恩跑迴來了。在絕大多數的官員眼裏,孝道什麽的自然是比不得當官的,一旦真在家鄉待上三年,恐怕再入朝廷就真沒自己的位置了。為此,有人甚至會想盡一切辦法來讓朝廷為自己奪情呢。
陸縝來到於府時正是未申之交,正是一天裏最為熱鬧的時候。不過此時於府附近一帶卻頗為靜謐,與這裏低調的環境倒也是相得益彰了。
雖然陸縝不是第一次來到於府,可在看到這兒簡樸的裝飾後,依然是心生感歎。除了院牆稍微高些,正門是漆成了官員府邸的朱紅色外,這於府的一切看著都和尋常中等人家沒有任何的區別,也不過是兩進院落,三兩個老仆而已。
這在如今已漸重奢靡之風的杭州城裏實在算是另類了,其他但凡有些權力在手的官員,誰家不會因此張羅出一座頗具氣勢的府邸來。可偏偏於謙這個朝廷三品大員,河南巡撫家中,如今卻是簡單得過了頭,讓人很難相信這家主人的真實身份。
在心裏一番感歎之後,陸縝這才走上前去,衝門口的老仆一拱手道:“在下蘇州陸縝,今日特來祭拜於老太爺,還望老人家進去通傳一聲。”
老仆聞言上下打量了陸縝幾眼後,忽然記了起來,忙拱手道:“原來是恩人來了,您快請進,小人這就去稟報老爺。”卻是還記得陸縝這個曾救過自家老太爺和小姐的恩人呢。
在陸縝說出一聲不敢的同時,這位老仆已迅速轉身,朝著裏麵奔了進去。隻一會兒工夫,一名披麻戴孝的青年便急急迎了出來。一見到陸縝,就彎腰拱手行禮道:“原來是恩人到來,快些請進來說話。”這位眉目間依稀有著於彥昭的三分模樣,正是其孫,也就是於謙的兒子於冕。
事實上,於冕如今也還在孝期,早在去年九月間,於謙夫人,也就是於冕的母親因病亡故,正在父親身邊的他便扶了母親靈柩迴到杭州。在將母親安葬之後,他便也留在了此處守孝。
今年年初的那場倭亂時,於彥昭就帶了孫女和一些家奴前往探望正在母親靈前守孝的於冕。結果在迴來的路上,卻一頭撞上了倭寇,這才有了那一場混戰和驚嚇,結果卻連於彥昭自己個兒也因此加重了病情,最後逝去。
之前陸縝來此探望於彥昭時,也是和於冕見過兩麵的,所以此刻便也笑著拱手為禮:“景瞻兄節哀順變,還望你莫要再稱在下什麽恩人,實在愧不敢當哪。當日若非我等無用,也不至讓於老太爺受此驚嚇,使得……”
“這不是你該負起的責任,就是家父在知道了個中情由後,也對陸兄你頗為感激。對了,家父已在裏麵恭候了,還請先進去說話吧。”雖然話這麽說,於冕還是照著陸縝的要求改了稱唿。
陸縝這才隨著他一起進了於府大門,順著青史所鋪的路麵隻行了沒幾步,便已看到了一個略顯清瘦,同樣穿了白色孝服,頭纏孝帶的中年男子。
知道這位等在堂前的男子是什麽身份時,陸縝的心跳不自覺地就有些加快起來——
於謙,一個光耀整個大明曆史,救國於危難之際的忠臣、能臣、直臣!
論為人,論做官,論才幹,論功勞,大明這兩百多年,數萬有名無名的官員,除了開國那些位功勳外,似乎已無人能出其右了。哪怕是後來張居正這樣於大明立有大功勞的人,和於謙相比依然要差著一大截。
雖然論能力和功勞,變法圖強的張太嶽確實讓大明的國祚延長了幾十載,但這也比不得在危亡時刻力守北京城,最終擊敗瓦剌大軍的於謙。何況論起人品來,張居正和於謙更是天與地的差別。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句,在大明兩百多年的曆史裏,做為臣子的眾星宿裏,隻有兩顆是最光彩奪目的,一顆是幾乎肉身成聖,創了心學一門,弟子和再傳弟子無數,並因此影響了中華幾百年曆史的王陽明。而另一顆,就是眼前的這位於謙於節庵了!
陸縝在穿越來到大明後,也曾遇到過不少曆史留名的大人物,可無論是胡濙還是楊溥,又或是張輔、王振,即便是對著當今天子時,他都沒有如今日般的激動和緊張。
一切隻因為他所麵對的乃是於謙,一個光耀後世的名字,一個似乎毫無缺點的忠直能臣!
心裏滿是尊敬,陸縝的動作也就跟著小心了起來,趕緊快步上前,在來到於謙麵前時,更是深深地躬身施禮下去:“後學末進陸縝見過於大人。”行禮的同時,他還偷眼打量了這個如雷貫耳的民族英雄的模樣。
一張略長的國字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再配上適當的鼻子和微微抿起的嘴巴,就給人一種中正平和,卻又不失威儀的感覺。唯一的缺陷,就是這張臉稍微顯得瘦削和憔悴了些。
不過這卻更讓陸縝感到尊敬了。因為這正說明了於謙確實是打心裏在哀悼父親之死,而不光隻是做個樣子而已。
一雙手有力地搭在了陸縝的手上,然後一個溫和卻有力的聲音也隨之響了起來:“善思你不必多禮。如今我與你一般,早不是什麽朝廷官員了。”
想不到對方居然還知道自己的表字,這讓陸縝的身子又是一震,然後才依言直起了腰來:“既如此,那在下便稱您一聲伯父吧。還望伯父節哀!”說著,再次抱拳行了一禮。
這一迴,於謙沒有再謙讓,隻是也跟著迴了半禮,這才引了陸縝走進依然張掛著素色帳幔和挽聯的正堂,將他讓到了香案跟前。
因為如今已是盛夏時節,為防屍體出什麽問題,所以早在於謙到來後不久,就已將於彥昭的靈柩入土安葬了。此時府上所供奉的,不過是於彥昭的一塊牌位而已。
陸縝也不推辭,照足了規矩恭恭敬敬地取過香,點燃之後跪在靈位之前磕了三個頭,這才將香插進了香爐之中。
見到陸縝居然如此鄭重,甚至還跟自己父親的靈位磕頭,於謙也不覺有些動容,待其起身時,更是親自上前扶了一把,並將陸縝請到了一邊的偏堂親自接待。
兩人落座之後,便有一名老仆送來了兩碗清水,看來於謙是來真的了,守孝期間是謹守古禮來的,連茶都不喝一口了。
陸縝在喝了口水略潤了潤喉嚨後,才追思感歎地道:“想不到於老太爺居然就這麽去了。想起當日之情,在下依然滿是敬佩哪。麵對倭寇,老太爺雖然年邁,卻依然無半點懼色,實在是我等年輕人之楷模。隻是慚愧,我等卻未能保護好他,以至……”
“此事不必再提。先父曾讓人給我送信,寫明了一切。善思你當日為保先父,為保杭州百姓已做到了自己該做的一切,要談慚愧,也該是這杭州城裏的官員們感到慚愧才是。”於謙忙擺手道。
稍一頓後,他又繼續道:“對了,聽說就是因為此事,便有人告你和倭寇有關聯,所以便罷了你的官職?”
“朝中有宵小當道,我之前又曾壞了他們的好事,所以便讓他們尋到了一個由頭。”陸縝笑著搖頭:“不過這也不錯,畢竟窮則獨善吾身嘛。”
“你能有此胸懷,倒是難得。”於謙讚了一聲。
而後兩人又圍繞著於彥昭說了一堆閑話,就在陸縝有些不知該怎麽把話題引到自己想要的主題上時,於謙突然把手中碗一擱,一雙眼睛落在了他的麵上:“善思,你今日前來不光是為了吊唁先父吧?”
雖然隻是很隨意的一眼掃來,卻讓陸縝的心陡然就是一緊,產生了一種被人徹底看透了的感覺來。而麵對著於謙平和的詢問,他竟無法說謊推脫,在愣了一下後,終於點頭:“於伯父所言甚是,在下此來確實還受了旁人之托。”
麵對一個睿智到能直透人心的人時,最好的辦法還是實話實說。
@@@@@
有明一代位在前列的名臣於謙終於出場,說實在的,路人寫他還是頗有壓力的,雖然之前寫過的張居正論功勞名望什麽的不比他差,但我心裏對這位救國於危亡的於大人還是有著深深的敬意,奈何筆力有限,也隻能寫成這樣了。唯希望將來關於他的故事情節能更精彩些,對他的刻畫能更深刻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