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收藏有一些寶刀。其中有一把全長111.5厘米,刀背上有18字錯金銘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煉大刀吉羊宜子孫。”


    這說明,此刀用鋼是經過了三十次鍛打的。


    這還不算什麽,周梁在唐家還看到一把刀,銘文是“中平元年五月丙午造作支刀百練清鋼上應星宿”。


    這是經過了一百次鍛打的鋼材,也就是傳說中的“百煉鋼”了。


    以前,我國都是采用低溫鍛打滲碳法來煉鋼。東漢年間,我國已經開始采用炒鋼法煉鋼。也就是把生鐵塊融化成鐵水,然後不停地攪拌,冷卻後形成海綿狀的鋼錠。然後反複鍛打排除雜質。


    炒鋼法提高了製鋼的效率,能製造出更加優質的鋼材。西方在十七世紀以前都還沒有學會炒鋼法,依然使用落後的低溫鍛打滲碳法。因為炒鋼法需要加熱到一千四百度以上,將鐵塊融化成液體,技術要求比較高。


    這個時代的鋼材等級,就是按照三十煉、五十煉、七十煉、百煉來分的。三十煉已經算是一口好刀了,值得用錯金銘文來告訴後來人。而最好的寶刀,就用百煉鋼打成。


    百煉鋼極耗工時,上等的工匠打造一把百煉鋼刀,需要半年左右。可想而知,百煉鋼是無法作為製式兵器普及到軍隊裏的。


    普通的兵刃,可沒有這麽講究,有個十煉就不錯了。


    周梁也知道,直接跳躍到現代的煉鋼技術,是不可能的。就算他自己是個理工男,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克服各種技術關卡。除非他什麽也不幹,一輩子就和煉鋼技術卯上,鑽研幾十年,或許還可以在缺乏現代煉鋼設備的條件下,煉出現代標準的鋼材。


    他來到漢末,並不想做一個技術研究者。可是練兵結束之後,他還是不得不天天往工坊跑。他將搜集到的灌鋼法資料編寫成一本冊子。令工匠們依照這個方法來打造兵刃。


    灌鋼法的實質,就是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一把百煉鋼刀,通體都是百煉鋼。但是刀體與刀背部分其實不需要這麽硬的鋼,柔韌一些更好。灌鋼法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隻有刀刃部分是百煉鋼,其他部分是生鐵滲碳鋼。這樣打造出來的鋼刀,具有百煉鋼刀的鋒利,還更加柔韌,不易折斷。造價與工時都大幅下降。


    灌鋼法據說是南北朝時期發明的,到唐朝已經普及,宋明以後還發明了不少改進技術。


    周梁把這幾千年的技術成就都編寫進煉鋼手冊裏麵,等工匠們實際證實這些技術可行之後,他就將這本煉鋼手冊印刷出來。


    對於此時的工匠來說,這些領先這個時代的技術,實現起來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難度。這些技術就如同雕版印刷一樣,沒有早一千年出現,是因為沒人靈光一現想到這個辦法,而不是這個辦法的原理有多麽高深。


    我國古代的技術進步緩慢,沒有一套科學邏輯思維。新技術的出現,基本靠運氣,而不是靠科學的方法。


    如果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懂得科學方法的人才,中國的社會肯定會迎來一次技術爆發。到時候,周梁隻需說出一些設想,比如火藥、火炮等等,技術人員就一定可以研究得出來,無需周梁自己親自去實驗。


    工匠們用了一周時間,就成功使用灌鋼法做出一把寶刀的樣品,與周梁手裏那把中平元年的百煉鋼刀同樣鋒利,但顯然要堅韌得多。等培養出足夠數量的熟練工匠,用灌鋼法築造兵器的速度還能大大加快。


    周梁沒有要繼續製造鋼刀,他遞給工匠們一張設計圖。這是一隻矛頭,開刃的部分長達兩尺,近似於一把短劍。


    周梁更看重長矛在戰場上的作用,普通士兵如果都能夠配備百煉鋼級別的長矛,殺傷力是非常恐怖的。


    如果是騎兵,配合馬鐙,手裏一把近三米長,鋒刃兩尺的長矛,衝擊起來,可以穿透這個時代的任何鎧甲。憑借這個,周梁就可以訓練出這個時代最恐怖的騎兵。


    這種兵器,就是數百年後,南北朝直到隋唐時期軍隊的主要裝備,長矛之王:矟。


    幾天後,那把鋒利的矟頭被遞到周梁的手裏。看著矛脊上細膩的紋理和矟刃上的寒光,周梁感到體內的血氣在沸騰。


    他立刻下令裝上矛柄,然後交給魏延。這把丈八巨矛矛頭的長度令魏延感到震驚。


    “試一試!”周梁笑著鼓勵魏延。


    周梁用木樁做成一個假人,蒙上牛皮,外麵再套上一件鱗甲。


    魏延用力一紮,矟頭輕而易舉地刺穿了鱗甲和牛皮,深入木樁十公分。


    “好矛啊!這是給我的嗎?”魏延雖然是善於使刀的,但是如果給他這麽一柄長矛,他也是不會拒絕的。


    “這種兵器叫矟,可以給你!”


    魏延知道周梁很慷慨,而自己得到這把寶矟也是理所應當。寶劍贈英雄嘛。如今在周梁的手下,隻有路虎可以和他較量一番。路虎作為周梁的貼身護衛,也許單打獨鬥還要強一些(這一點,魏延也承認,因為他傷好以後,已經偷偷地和路虎比劃過好幾次),但是一個護衛,是比不上他這樣可以統帥軍隊的大將的。所以,魏延覺得周梁自然應該對他要特殊一些。


    他的得意還沒過三秒,周梁又加了一句:


    “以後,我們的長槍兵戟兵全部改用矟,人手一把!”


    魏延差點昏厥過去。


    周梁先給工坊做一百根矟頭的任務。裝備目前軍校裏的一百二十名士兵綽綽有餘。


    如今工坊的工匠已經超過了一百人,周梁依然覺得太少。他不停地派人去襄陽催促唐瑁,要他再加快招納工匠的速度。


    唐瑁在八月底又送了二十個熟練工匠過來,同時帶給周梁一個消息:劉表給唐家莊園的賦稅任務是,到明年秋天,需要繳納一萬石糧食。


    由於不得不接受這個任務,唐瑁如今在襄陽每天都悶悶不樂。


    周梁聽了下人的匯報,知道唐瑁心情不佳,連忙寫了封信去安慰。


    一萬石糧食可不是小數目,如今一畝地產兩石糧食就算是不錯的了。築陽那麽多山地,許多都達不到畝產兩石。不過周梁一點兒也不擔心。到明年,他會讓劉表的人明白,不隻有米麥是糧食,土豆紅薯也是糧食。


    而土豆和紅薯的畝產,可以達到二十石以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家通往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尼羅木糖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尼羅木糖醇並收藏我的家通往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