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韓國水利專家,數年前由韓入秦,主持興修大型水利灌溉渠。
要說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何以談及此事的時候,甘羅心裏會有一絲不安呢?
數年前鄭國入秦的時候,所規劃的灌溉麵積為一萬兩千頃。
自甘羅任左丞以來,幾年之間鄭國不斷加大規劃,向朝廷索要人力、財力、物力。
前幾年朝堂之事有呂不韋掣肘,甘羅對此知之甚少,加上要與呂不韋明爭暗鬥,且興修水利本是利國利民之事,便無暇顧及此事。
想不到幾年之後,竟已將水利灌溉渠修建到了雲陽、涇陽一帶。
吃完米團,龍陽君見甘羅麵露難色,雙眉緊蹙,便問到:“甘大人可是有什麽煩心之事?”
此事乃秦國朝廷之事,龍陽君為魏國使臣,自然不方便說。
“無甚要緊事,不勞魏使擔心。”
龍陽君心知甘羅有難言之隱,也不再追問,告辭之後,便留甘羅獨自一人在屋內。
甘羅細細思忖,如今鄭國主修水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三百餘裏,覆蓋關中平原數百裏地,大致算下,灌溉麵積竟已達到四萬頃!與最初所規劃的一萬兩千頃多了三倍不止!
甘羅越想越覺得不對勁,無奈負傷在身,尚未痊愈,無法下床走動,便差下人去往內史府通知內史大人孔績來甘府一趟。
孔績乃嬴政新任命的內史,為人忠厚勤懇,做事雷厲風行。
聽到甘府下人前來通知,料想甘羅負傷在身,仍讓他速去,必是有重大事情,便急急忙忙地趕了過來。
孔績剛一進屋內,便開口問道:“甘大人差我前來,可是有什麽要緊事情?”
甘羅直起身來,雙眉微蹙,答到:“孔大人可知鄭國主修水利灌溉渠一事?”
“當然。”
“你能告訴我這幾年鄭國向朝廷要了多少資源麽?”
甘羅這麽直言不諱地問,孔績便知道事情肯定不簡單。
孔績接任內史以來,對以往的資料都過目了一番,大概也有些印象。
“具體數目不是很清楚,不過最近幾年朝廷撥給鄭國估計有近十萬兩黃金,至於人力,鹹陽附近的各處軍民,大王早吩咐過,由鄭國隨意調遣以作修建水利之用。”
“物力呢?”
孔績答:“這個就記不清了,用於鑄造工具的各類資源,一般都是鄭國想要多少就給多少。”
甘羅大驚失色,思忖片刻之後便問到:“如今國庫幾何?”
孔績身為內史,對國庫餘資記得頗熟,經甘羅這麽一問,麵露難色起來。
甘羅一臉驚疑:“莫非國庫所剩無幾?”
“的確不多了...”孔績答到。
大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夯實,特別是關中平原向來富庶。
加上後來長平一戰,奪得趙國數十城,其後甘羅使趙,再得十餘城,蒙武伐魏,得魏之西部四百裏,如此種種,秦國近年來已將所轄疆土拓至地半天下!
按理說,疆土遼闊,萬民富庶,國庫應當十分充盈才是,可如今孔績嘴裏蹦出的這幾個字,便說明了事情的可怕。
孔績雖是為難,仍繼續說道:“不僅是鄭國修建水渠花了大量資源,前幾年呂不韋和嫪毐當權的時候,朝廷烏煙瘴氣,各級官員貪贓枉法,克扣稅項,才使得如今國庫已所剩無幾...”
甘羅問到:“大王知道這件事嗎?”
“還不知道。”空寂搖了搖頭,“上次大王問到我國庫餘資的事情,當時我還沒有將往日卷籍整理好。”
嬴政滅除呂不韋嫪毐兩大權臣之後,如今大權在握,定會一心謀劃滅六國之戰,甘羅心裏是清楚的。
可如今國庫告急,若是被嬴政知曉,定會招來盛怒。
甘羅正色道:“與其大王問的時候再說,不如現在主動告知,以求解決辦法。”
“這樣吧,孔大人先迴去將一應卷籍整理好,明日早朝我隨你一同前去麵見大王。”
孔績應允之後,便又匆忙趕迴內史府。
甘羅深思熟慮一夜,以求解決辦法,而孔績那邊也是連夜整理卷籍,將一應細目理清。
翌日辰時,王宮大殿之上。
群臣覲見,甘羅氣色不佳,唇色青白,本應在家修養幾日,如今立於殿內,眾人無不投以驚異的目光。
嬴政看見甘羅這般模樣,便問到:“愛卿重傷未愈,堅持上朝所謂何事?”
甘羅答到:“迴稟大王,隻因事情緊急,故而帶傷上朝。”
隨即目視孔績一眼,孔績會意,站出來說到:“啟稟大王,昨日我與左丞大人商議國庫餘資一事,發現萬分緊要之事。”
“泱泱大秦,國庫定是充盈無比,豈會有要緊之事?”嬴政嘴角微揚,似乎不以為然。
孔績麵色凝重,將昨日連夜整理所得的一應細目交由侍奉太監,呈與嬴政。
嬴政細細查看,表情由驚轉怒,拍案而起,大怒道:“好你個孔績!何以及至此時才向孤王匯報!”
眾臣麵麵相覷,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嬴政盛怒之下,孔績當即跪地。
“迴稟大王,前段時日臣一直忙於整理以往卷籍,故而未及時發現,請大王恕罪。”
甘羅急忙勸到:“大王,事已至此,怨責孔大人已無濟於事,應趕快商議解決之法才是。”
“敢問大王,一應細目幾何?”甘羅頓了頓,仍鼓起勇氣開口。
“解決?!如何解決!國庫之資乃大秦運作之根本,若是被他國所知,豈不趁我國庫衰微,又來一出五國攻秦之戰!”
嬴政怒氣衝衝,隨即將桌上竹簡大力一推,盡數甩於地上。
甘羅近前,俯身拾起竹簡,麵露驚慌之色,一邊細細查看,一邊將做載數目告知眾人。
眾臣聽得甘羅所說細目,舌橋不下,震撼不已,直至甘羅念畢,便引來殿內一片噓聲。
“國庫怎麽會隻剩這點了。”
“事情居然會如此嚴重。”
“如此一來,連基本的軍餉無法保證了啊!”
眾臣議論紛紛,萬萬沒有想到事情已到火燒眉毛的地步。
;
要說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何以談及此事的時候,甘羅心裏會有一絲不安呢?
數年前鄭國入秦的時候,所規劃的灌溉麵積為一萬兩千頃。
自甘羅任左丞以來,幾年之間鄭國不斷加大規劃,向朝廷索要人力、財力、物力。
前幾年朝堂之事有呂不韋掣肘,甘羅對此知之甚少,加上要與呂不韋明爭暗鬥,且興修水利本是利國利民之事,便無暇顧及此事。
想不到幾年之後,竟已將水利灌溉渠修建到了雲陽、涇陽一帶。
吃完米團,龍陽君見甘羅麵露難色,雙眉緊蹙,便問到:“甘大人可是有什麽煩心之事?”
此事乃秦國朝廷之事,龍陽君為魏國使臣,自然不方便說。
“無甚要緊事,不勞魏使擔心。”
龍陽君心知甘羅有難言之隱,也不再追問,告辭之後,便留甘羅獨自一人在屋內。
甘羅細細思忖,如今鄭國主修水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三百餘裏,覆蓋關中平原數百裏地,大致算下,灌溉麵積竟已達到四萬頃!與最初所規劃的一萬兩千頃多了三倍不止!
甘羅越想越覺得不對勁,無奈負傷在身,尚未痊愈,無法下床走動,便差下人去往內史府通知內史大人孔績來甘府一趟。
孔績乃嬴政新任命的內史,為人忠厚勤懇,做事雷厲風行。
聽到甘府下人前來通知,料想甘羅負傷在身,仍讓他速去,必是有重大事情,便急急忙忙地趕了過來。
孔績剛一進屋內,便開口問道:“甘大人差我前來,可是有什麽要緊事情?”
甘羅直起身來,雙眉微蹙,答到:“孔大人可知鄭國主修水利灌溉渠一事?”
“當然。”
“你能告訴我這幾年鄭國向朝廷要了多少資源麽?”
甘羅這麽直言不諱地問,孔績便知道事情肯定不簡單。
孔績接任內史以來,對以往的資料都過目了一番,大概也有些印象。
“具體數目不是很清楚,不過最近幾年朝廷撥給鄭國估計有近十萬兩黃金,至於人力,鹹陽附近的各處軍民,大王早吩咐過,由鄭國隨意調遣以作修建水利之用。”
“物力呢?”
孔績答:“這個就記不清了,用於鑄造工具的各類資源,一般都是鄭國想要多少就給多少。”
甘羅大驚失色,思忖片刻之後便問到:“如今國庫幾何?”
孔績身為內史,對國庫餘資記得頗熟,經甘羅這麽一問,麵露難色起來。
甘羅一臉驚疑:“莫非國庫所剩無幾?”
“的確不多了...”孔績答到。
大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夯實,特別是關中平原向來富庶。
加上後來長平一戰,奪得趙國數十城,其後甘羅使趙,再得十餘城,蒙武伐魏,得魏之西部四百裏,如此種種,秦國近年來已將所轄疆土拓至地半天下!
按理說,疆土遼闊,萬民富庶,國庫應當十分充盈才是,可如今孔績嘴裏蹦出的這幾個字,便說明了事情的可怕。
孔績雖是為難,仍繼續說道:“不僅是鄭國修建水渠花了大量資源,前幾年呂不韋和嫪毐當權的時候,朝廷烏煙瘴氣,各級官員貪贓枉法,克扣稅項,才使得如今國庫已所剩無幾...”
甘羅問到:“大王知道這件事嗎?”
“還不知道。”空寂搖了搖頭,“上次大王問到我國庫餘資的事情,當時我還沒有將往日卷籍整理好。”
嬴政滅除呂不韋嫪毐兩大權臣之後,如今大權在握,定會一心謀劃滅六國之戰,甘羅心裏是清楚的。
可如今國庫告急,若是被嬴政知曉,定會招來盛怒。
甘羅正色道:“與其大王問的時候再說,不如現在主動告知,以求解決辦法。”
“這樣吧,孔大人先迴去將一應卷籍整理好,明日早朝我隨你一同前去麵見大王。”
孔績應允之後,便又匆忙趕迴內史府。
甘羅深思熟慮一夜,以求解決辦法,而孔績那邊也是連夜整理卷籍,將一應細目理清。
翌日辰時,王宮大殿之上。
群臣覲見,甘羅氣色不佳,唇色青白,本應在家修養幾日,如今立於殿內,眾人無不投以驚異的目光。
嬴政看見甘羅這般模樣,便問到:“愛卿重傷未愈,堅持上朝所謂何事?”
甘羅答到:“迴稟大王,隻因事情緊急,故而帶傷上朝。”
隨即目視孔績一眼,孔績會意,站出來說到:“啟稟大王,昨日我與左丞大人商議國庫餘資一事,發現萬分緊要之事。”
“泱泱大秦,國庫定是充盈無比,豈會有要緊之事?”嬴政嘴角微揚,似乎不以為然。
孔績麵色凝重,將昨日連夜整理所得的一應細目交由侍奉太監,呈與嬴政。
嬴政細細查看,表情由驚轉怒,拍案而起,大怒道:“好你個孔績!何以及至此時才向孤王匯報!”
眾臣麵麵相覷,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嬴政盛怒之下,孔績當即跪地。
“迴稟大王,前段時日臣一直忙於整理以往卷籍,故而未及時發現,請大王恕罪。”
甘羅急忙勸到:“大王,事已至此,怨責孔大人已無濟於事,應趕快商議解決之法才是。”
“敢問大王,一應細目幾何?”甘羅頓了頓,仍鼓起勇氣開口。
“解決?!如何解決!國庫之資乃大秦運作之根本,若是被他國所知,豈不趁我國庫衰微,又來一出五國攻秦之戰!”
嬴政怒氣衝衝,隨即將桌上竹簡大力一推,盡數甩於地上。
甘羅近前,俯身拾起竹簡,麵露驚慌之色,一邊細細查看,一邊將做載數目告知眾人。
眾臣聽得甘羅所說細目,舌橋不下,震撼不已,直至甘羅念畢,便引來殿內一片噓聲。
“國庫怎麽會隻剩這點了。”
“事情居然會如此嚴重。”
“如此一來,連基本的軍餉無法保證了啊!”
眾臣議論紛紛,萬萬沒有想到事情已到火燒眉毛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