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可以緩行幾日,在距離慶州城八百裏左右的地方,如果我父王還未能趕到,那麽就地安營等待。我認為離慶州太近不合適,萬一對方聞訊出城相迎,我們進還是不進,都很為難,不如離得遠些,副使你看如何?”
易九霄對齊清茹的話聽得很是仔細,還真別說,她分析得確實很有幾分道理。
八百裏的距離也恰如其分,不遠不近,這個位置接近都城,危險肯定很小,又不是很靠近都城,避免與魏國朝廷抵麵後為難。
於是他便說:“郡主所言極是,我沒有異議。”
隊伍緩慢行走了八天,每日行軍不過五六十裏路,中間還在一處集鎮上做了停留,進行補給。
但是未能等來安遠王,就已經到了距慶州城八百裏的位置,此地叫做慶東縣,無奈之下,隻能在驛路旁選擇一處空地安營紮寨,坐地等候。
此時已是十一月初,易九霄頗為著急,他不確定安遠王何時能來,這療傷的事還真說不準,或許三五個月就能恢複,或許一兩年都有可能。
其實易九霄不知,安遠王的傷確實沒好,他在法力枯竭之時,強行使用禁術法力提升修為,傷了根基和本源。
如果當時覓靜地及時將養,或許半年便能恢複過來,但隨著隊伍轉折了多日,期間傷勢不斷加重。
幸虧砂州太守程甫發現,留他下來療傷,否則性命堪憂。
安遠王在砂州休養到如今,才將傷勢穩定住,要想恢複,至少還得半年。
一晃二十天就過去了,和親隊伍依然駐紮在慶東縣。
焦急等待之餘,易九霄都是用修煉來打法時間。而且他以獨自修煉為主,偶爾才跟齊清茹和齊清芸切磋一下。
畢竟修真修煉和武道修煉方法不同,修真是靜,以打坐來吸收天地靈氣和感悟天道,武道是動,以拳法戰鬥來煉體強脈。
這一日中午時分,易九霄正在離驛道不遠的一座山坡上修煉開天拳,突然看到驛道之上煙塵滾滾,有大隊人馬從驛路上通過,估計有萬人之多。
他當即停止了修煉,觀察著這支軍隊,發現這支軍隊是朝著魏國都城方向去的。
或許是軍隊調防吧,易九霄想了一下,前世在大宋時,經常有出征的軍隊返迴京師換防。
隻要沒有對己方不利的舉動,就不必去管他,於是繼續修煉。
但是,沒到兩個時辰,又一支軍隊從驛路上通過,同樣是煙塵滾滾,馬蹄聲急。
看情形根本沒有班師迴朝的那份悠閑,而是一副急行軍的樣子,方向依舊是都城慶州城。
或許有情況發生,想到這裏,易九霄當即停止了修煉,返迴到營寨中。
他讓齊斌召集議事,不一會兒人都到齊,議事營帳之中坐在公主、齊清茹、齊斌、鄭元湖四人,再加上易九霄。
這四人感覺有些莫名其妙,都看著易九霄,不知他突然召集所議何事。
待四人坐定,易九霄站了起來,說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今日有兩支軍隊從驛道之上通過?”
齊斌和鄭元湖都點了點頭,說了聲“是”,齊清茹和齊清芸都選擇了搖頭。
她二人都在鳳輦內打坐修煉,外麵的事根本不管,所以也不會注意到驛道有上什麽動靜。
雖然齊清茹作為金丹強者,神念足夠覆蓋到驛道之上,但並非一直神念外放。
易九霄繼續說:“我當時正在外麵修煉,由於地勢較高,驛道之上的情況看得一清二楚,發現這兩支隊伍行軍緊急,而且方向都是往魏國都城,我估計魏國有大事要發生。”
有兩支軍隊通過驛道,齊斌和鄭元湖都知道,因為營寨之外的崗哨都已通報了。
但具體行軍狀況他們卻不甚了解,為了不引人注目,紮營的位置選擇離驛道四裏外的山穀中,從驛道上看不到營寨,在營寨裏同樣看不到驛道。
“副使大人,營寨外的崗哨通報了兩支軍隊通過之事,其他我們都不甚了解,也沒有重視此事。”
齊斌如實迴答,作為軍人他感覺到了易九霄所說的嚴重性。
“這件事很不尋常,我有種預感,魏國將有大事要發生,所以請公主及各位前來,是要提前做好防備,齊統領能否安排人手,去魏國都城探察一下,以便及時掌握情況。”
議事之後,齊斌便安排了六人裝扮成魏國人,連夜出發,分成三路出去刺探。
其中兩路深入魏國都城慶州城,探察魏國朝廷動靜,另一路在都城外圍活動,探察今日這兩支軍隊的動向。
護衛禁軍中,本就有專司偵查刺探的人員,剛在此地紮營時,齊斌也曾派出過探馬,但局限在前路兩百裏範圍內,並未深入至都城。
第二日,易九霄在修煉時,再次看到了一隊人馬急速趕往都城,人數也有五千人之眾。
如此更加堅定了他昨日的判斷,魏國境內並發生沒有大規模戰亂,這樣頻繁移動軍隊很不正常。
但他還希望不要有什麽事情發生,身在異國,如果遇到動亂真的很麻煩。
七日後,有兩名探子日夜兼程地趕了迴來,正是在都城中打探的四人中的兩人。
他們帶迴了一個驚天大消息,魏國皇帝駕崩了!
這個消息太驚人了,皇帝怎麽可能駕崩,魏皇魏文乃是金丹修士,外界猜測是金丹後期。
金丹修士正常壽元可活五百多歲,而魏文不過八十多歲,在修士生命中還是青年期,怎麽可能會駕崩,除非是被人殺死。
這兩人是先行趕迴來通報,留下另兩人在都城繼續打探。
他們還帶來了另一個消息,就是皇子之間正在爭奪皇位,最終皇位不一定就能落到太子手中。
當然這個消息隻是傳言,未必就是真的,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但是易九霄感覺這個消息可能就是真的,前幾日的三支軍隊應該就是奔著皇位之爭去的。
兩名探子通報後,再次離營而去,易九霄等幾人出現在議事營帳之中,齊斌將探子所掌握的情況複述了一遍,眾人聽後都麵色凝重,沉默不語。
整整沉默了半刻鍾,都沒人說話,還是齊清茹忍耐不住了,對著易九霄說:“副使大人,你說我們該怎麽辦?”
在正式場合,還有人多的時候,齊清茹通常都稱唿易九霄的官職,表示一種尊重。
在私下的時候,她或者直唿其名,或者連名字都省了。
齊清茹的發問打斷了易九霄的沉思,這種事易九霄從未遇見過,一時間真沒有主意,隻能不斷思考各種辦法,進行利弊權衡。
“很難辦,我正在想,你們也考慮一下該怎麽辦!”
易九霄說完,心中鬱悶,如果有安遠王在就好了,他根本不用動腦子,隻需要跟隨和執行,但是現在拿主意的是自己。
這時,齊斌說話了:“副使大人,我覺得目前還是以靜製動,一方麵等候王爺的到來,一方麵靜觀其變,隻能等局勢變化後才能決定應對之策。”
平常議事時,齊斌很少說話,多以聽從和執行為主,今日他主動說出了主意。
而且這番話確實很有道理,跟易九霄心中所想基本一致,目前隻能以不變應萬變,繼續駐紮此地,等候事態明確之後再行定奪,畢竟魏國的內政,他們也插不上手。
眾人都點頭,表示對齊斌所說的認可,意見基本一致,易九霄也沒有再說什麽,便宣布散去。
幾人一起出了營帳,準備各迴其位,突然易九霄耳邊收到一個傳音,是公主齊清芸所發,讓他迴到營帳,有事與他相商。
他隨即轉身迴到了營帳之中,發現隻有公主一人在裏麵,便有些愕然。
最近幾個月,他與公主見麵頗多,也經常一起修煉切磋,但都有齊清茹在場,從未單獨相處過。
今日公主單獨讓他留下,連齊清茹都不在,不知是為了何事。
“帶我走!”一句話未說完,兩行清淚便從齊清芸的眼中流出。
見公主哭了,易九霄不由得緊張了起來,問道:“公主,你要去哪裏?”
“去哪裏都行,隻是不想去魏國和親,隻要一輩子跟你在一起就好,帶我走吧。”
此時齊清芸眼中的淚水已經止住,柔美的臉上露出了堅定和決絕。
公主是要自己帶著她私奔啊!她不想去魏國和親,易九霄腦袋之中“嗡”地一聲巨響。
這事他決然不敢做,也不能做!
前世的大宋的忠君愛國禮教,已經深入到他的骨髓,轉生後同樣不敢逾越,而帶著公主私奔,絕對是不忠不義的大逆不道之罪。
易九霄“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對著齊清芸說:“公主贖罪,微臣不敢,也不能如此做。”
“你起來,就當我沒說!”
齊清芸幽怨地看了易九霄一眼,便轉過身去,背對著易九霄。
場麵變得很沉默很壓抑,而易九霄依然跪在地上,內心天人交戰,難以平息。
這時營帳門口響起了一個聲音:“妹妹,求他做什麽,我看他不是不敢,而是根本就不想,人家是齊國朝廷的大官啊。”
易九霄對齊清茹的話聽得很是仔細,還真別說,她分析得確實很有幾分道理。
八百裏的距離也恰如其分,不遠不近,這個位置接近都城,危險肯定很小,又不是很靠近都城,避免與魏國朝廷抵麵後為難。
於是他便說:“郡主所言極是,我沒有異議。”
隊伍緩慢行走了八天,每日行軍不過五六十裏路,中間還在一處集鎮上做了停留,進行補給。
但是未能等來安遠王,就已經到了距慶州城八百裏的位置,此地叫做慶東縣,無奈之下,隻能在驛路旁選擇一處空地安營紮寨,坐地等候。
此時已是十一月初,易九霄頗為著急,他不確定安遠王何時能來,這療傷的事還真說不準,或許三五個月就能恢複,或許一兩年都有可能。
其實易九霄不知,安遠王的傷確實沒好,他在法力枯竭之時,強行使用禁術法力提升修為,傷了根基和本源。
如果當時覓靜地及時將養,或許半年便能恢複過來,但隨著隊伍轉折了多日,期間傷勢不斷加重。
幸虧砂州太守程甫發現,留他下來療傷,否則性命堪憂。
安遠王在砂州休養到如今,才將傷勢穩定住,要想恢複,至少還得半年。
一晃二十天就過去了,和親隊伍依然駐紮在慶東縣。
焦急等待之餘,易九霄都是用修煉來打法時間。而且他以獨自修煉為主,偶爾才跟齊清茹和齊清芸切磋一下。
畢竟修真修煉和武道修煉方法不同,修真是靜,以打坐來吸收天地靈氣和感悟天道,武道是動,以拳法戰鬥來煉體強脈。
這一日中午時分,易九霄正在離驛道不遠的一座山坡上修煉開天拳,突然看到驛道之上煙塵滾滾,有大隊人馬從驛路上通過,估計有萬人之多。
他當即停止了修煉,觀察著這支軍隊,發現這支軍隊是朝著魏國都城方向去的。
或許是軍隊調防吧,易九霄想了一下,前世在大宋時,經常有出征的軍隊返迴京師換防。
隻要沒有對己方不利的舉動,就不必去管他,於是繼續修煉。
但是,沒到兩個時辰,又一支軍隊從驛路上通過,同樣是煙塵滾滾,馬蹄聲急。
看情形根本沒有班師迴朝的那份悠閑,而是一副急行軍的樣子,方向依舊是都城慶州城。
或許有情況發生,想到這裏,易九霄當即停止了修煉,返迴到營寨中。
他讓齊斌召集議事,不一會兒人都到齊,議事營帳之中坐在公主、齊清茹、齊斌、鄭元湖四人,再加上易九霄。
這四人感覺有些莫名其妙,都看著易九霄,不知他突然召集所議何事。
待四人坐定,易九霄站了起來,說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今日有兩支軍隊從驛道之上通過?”
齊斌和鄭元湖都點了點頭,說了聲“是”,齊清茹和齊清芸都選擇了搖頭。
她二人都在鳳輦內打坐修煉,外麵的事根本不管,所以也不會注意到驛道有上什麽動靜。
雖然齊清茹作為金丹強者,神念足夠覆蓋到驛道之上,但並非一直神念外放。
易九霄繼續說:“我當時正在外麵修煉,由於地勢較高,驛道之上的情況看得一清二楚,發現這兩支隊伍行軍緊急,而且方向都是往魏國都城,我估計魏國有大事要發生。”
有兩支軍隊通過驛道,齊斌和鄭元湖都知道,因為營寨之外的崗哨都已通報了。
但具體行軍狀況他們卻不甚了解,為了不引人注目,紮營的位置選擇離驛道四裏外的山穀中,從驛道上看不到營寨,在營寨裏同樣看不到驛道。
“副使大人,營寨外的崗哨通報了兩支軍隊通過之事,其他我們都不甚了解,也沒有重視此事。”
齊斌如實迴答,作為軍人他感覺到了易九霄所說的嚴重性。
“這件事很不尋常,我有種預感,魏國將有大事要發生,所以請公主及各位前來,是要提前做好防備,齊統領能否安排人手,去魏國都城探察一下,以便及時掌握情況。”
議事之後,齊斌便安排了六人裝扮成魏國人,連夜出發,分成三路出去刺探。
其中兩路深入魏國都城慶州城,探察魏國朝廷動靜,另一路在都城外圍活動,探察今日這兩支軍隊的動向。
護衛禁軍中,本就有專司偵查刺探的人員,剛在此地紮營時,齊斌也曾派出過探馬,但局限在前路兩百裏範圍內,並未深入至都城。
第二日,易九霄在修煉時,再次看到了一隊人馬急速趕往都城,人數也有五千人之眾。
如此更加堅定了他昨日的判斷,魏國境內並發生沒有大規模戰亂,這樣頻繁移動軍隊很不正常。
但他還希望不要有什麽事情發生,身在異國,如果遇到動亂真的很麻煩。
七日後,有兩名探子日夜兼程地趕了迴來,正是在都城中打探的四人中的兩人。
他們帶迴了一個驚天大消息,魏國皇帝駕崩了!
這個消息太驚人了,皇帝怎麽可能駕崩,魏皇魏文乃是金丹修士,外界猜測是金丹後期。
金丹修士正常壽元可活五百多歲,而魏文不過八十多歲,在修士生命中還是青年期,怎麽可能會駕崩,除非是被人殺死。
這兩人是先行趕迴來通報,留下另兩人在都城繼續打探。
他們還帶來了另一個消息,就是皇子之間正在爭奪皇位,最終皇位不一定就能落到太子手中。
當然這個消息隻是傳言,未必就是真的,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但是易九霄感覺這個消息可能就是真的,前幾日的三支軍隊應該就是奔著皇位之爭去的。
兩名探子通報後,再次離營而去,易九霄等幾人出現在議事營帳之中,齊斌將探子所掌握的情況複述了一遍,眾人聽後都麵色凝重,沉默不語。
整整沉默了半刻鍾,都沒人說話,還是齊清茹忍耐不住了,對著易九霄說:“副使大人,你說我們該怎麽辦?”
在正式場合,還有人多的時候,齊清茹通常都稱唿易九霄的官職,表示一種尊重。
在私下的時候,她或者直唿其名,或者連名字都省了。
齊清茹的發問打斷了易九霄的沉思,這種事易九霄從未遇見過,一時間真沒有主意,隻能不斷思考各種辦法,進行利弊權衡。
“很難辦,我正在想,你們也考慮一下該怎麽辦!”
易九霄說完,心中鬱悶,如果有安遠王在就好了,他根本不用動腦子,隻需要跟隨和執行,但是現在拿主意的是自己。
這時,齊斌說話了:“副使大人,我覺得目前還是以靜製動,一方麵等候王爺的到來,一方麵靜觀其變,隻能等局勢變化後才能決定應對之策。”
平常議事時,齊斌很少說話,多以聽從和執行為主,今日他主動說出了主意。
而且這番話確實很有道理,跟易九霄心中所想基本一致,目前隻能以不變應萬變,繼續駐紮此地,等候事態明確之後再行定奪,畢竟魏國的內政,他們也插不上手。
眾人都點頭,表示對齊斌所說的認可,意見基本一致,易九霄也沒有再說什麽,便宣布散去。
幾人一起出了營帳,準備各迴其位,突然易九霄耳邊收到一個傳音,是公主齊清芸所發,讓他迴到營帳,有事與他相商。
他隨即轉身迴到了營帳之中,發現隻有公主一人在裏麵,便有些愕然。
最近幾個月,他與公主見麵頗多,也經常一起修煉切磋,但都有齊清茹在場,從未單獨相處過。
今日公主單獨讓他留下,連齊清茹都不在,不知是為了何事。
“帶我走!”一句話未說完,兩行清淚便從齊清芸的眼中流出。
見公主哭了,易九霄不由得緊張了起來,問道:“公主,你要去哪裏?”
“去哪裏都行,隻是不想去魏國和親,隻要一輩子跟你在一起就好,帶我走吧。”
此時齊清芸眼中的淚水已經止住,柔美的臉上露出了堅定和決絕。
公主是要自己帶著她私奔啊!她不想去魏國和親,易九霄腦袋之中“嗡”地一聲巨響。
這事他決然不敢做,也不能做!
前世的大宋的忠君愛國禮教,已經深入到他的骨髓,轉生後同樣不敢逾越,而帶著公主私奔,絕對是不忠不義的大逆不道之罪。
易九霄“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對著齊清芸說:“公主贖罪,微臣不敢,也不能如此做。”
“你起來,就當我沒說!”
齊清芸幽怨地看了易九霄一眼,便轉過身去,背對著易九霄。
場麵變得很沉默很壓抑,而易九霄依然跪在地上,內心天人交戰,難以平息。
這時營帳門口響起了一個聲音:“妹妹,求他做什麽,我看他不是不敢,而是根本就不想,人家是齊國朝廷的大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