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氏勻了勻氣,“孫二他看上了唐家哪個姑娘?”
“說是安平侯孫女裏頭行二的。”武焱小意殷勤的給媳婦捏捏肩,商量道,“下個月不是唐家的老太太過壽?你到時候留心瞧瞧,看看人品相貌如何。”
蔚氏乜了他一眼,躲過對方滿口的酒氣,“你倒是正經操起心來了,怎麽家裏的事就不見你這麽上心呢?”
蔚氏繼續說道,“今兒老家親戚來了,言道老家受了荒,今年收成不保,說得老太太哭了一場,說要留人住一陣子呢。”
武焱陪著笑臉應承,蔚氏閑話了幾句,又換了盞茶,總算是應下了,“唐家老太太過壽,咱家必是要去了,就是老太太不去,太太也得去,我到時候多半是要陪著的,找機會瞧瞧吧。”
武焱附在蔚氏耳邊嘀咕了幾句,蔚氏拍了他一下,“你又要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家好好的姑娘,你們這些爛了腸子的,又動什麽歪腦筋?”
武焱喊冤,又不敢大聲叫人聽見,“不就是想先看看姑娘的品行怎麽樣,孝順不孝順麽?”
照著蔚氏的脾氣,一句“關你什麽事”就把話堵迴去了,不過,這一次她卻隻是低頭想了想,便道,“你那餿主意是不用再想了,我自有我的辦法。”
武焱還要再問,蔚氏卻不肯多說,也隻得罷了。
童嬤嬤一早出來,先找到王勤由他帶著去了一條巷胡同,誰知今兒十七太太去廟裏燒香去了,不在家。
招待童嬤嬤的管事媽媽和童嬤嬤是在青州時就認識的,彼此知根知底,童嬤嬤避過人問她,“今兒也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怎麽去了廟裏?舅老爺那邊兒有什麽消息?”
對方搖了搖頭,“哪兒啊,是我們太太昨兒夢見祖宗托夢,醒來就說要去廟裏還願,說是從前在菩薩跟前求的事成了,許下的願誓不能總拖著,恐怕菩薩怪罪,才急急忙忙去了。”
兩人說了半晌的話,眼看日頭越來越高,十七太太卻仍沒有迴來,童嬤嬤怕時間來不及,隻好先告辭了。
可惜她坐著車往京城裏有名的幾處綢緞莊都逛了個遍,能入眼的卻並不多,市麵上的花樣兒多是仿得宮裏頭的樣式,沒什麽稀奇的,二姑娘的年紀又擺在那裏,也不能一味的隻挑貴重衣料。
王勤這陣子正忙著房子和鋪子的事,顧不上這些,一時間也沒了主意,他想了想,“明兒我再找找去,您緊著能用的先用著。”
事已至此,也沒有別的辦法。
這樣的結果曼春卻是早就料到了,她也沒指望倉促之間能買到合心意的,太太給姐姐做新衣裳用的料子一看就知道上用的東西,多半是宮裏賜下又輾轉到了王氏的手中,市麵上的東西如何及得上?
索性她也不打算出這個風頭,隻要到時候不因為穿衣打扮被人議論,她也就無所謂了。
隻是讓她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十七舅母就打發人送了東西來。
照丁氏派來的管事媽媽轉達的,說是聽說二姑娘到京城了,她這個做舅母的給二姑娘做了幾件衣裳,還有王家四姑娘給表妹的幾件小玩意兒,都不是什麽貴重東西,再過些日子就是太夫人的壽辰了,怕大太太到時候忙得很,不好打攪,便不請自來了。
這話不能細品,仔細想想,丁氏的話裏單單隻提了二姑娘,卻不提大姑娘(雖然大姑娘也得了差不多的東西),但這又何嚐不是在給王氏沒臉?
十七太太派人送了不少東西來,就連太夫人那裏都得了兩匣子上等香料,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王氏就是要趕人,也不能不顧體麵。
一條巷胡同來的管事媽媽隔著簾子給王氏請了安,連王氏的麵也沒見著,就連人帶箱子一塊兒被打發到了曼春這邊。
管事媽媽眉眼帶笑的往韋嬤嬤袖子裏塞了個荷包,韋嬤嬤不動聲色的捏了捏,微微點了點頭,不客氣的道,“我們太太事忙,你們說完了話就趕緊走吧。”
這管事媽媽的男人以前是給十七老爺趕車的,後來傷了腿腳,就幹不了了,她夫家姓馮,都叫她馮家的。
馮家的跪下要給曼春磕頭,曼春忙給童嬤嬤使眼色,道,“你是舅母身邊的人,就不必這樣多禮了。”
讓小屏給馮家的搬了個圓凳坐下。
馮家的謝過了,道,“昨兒我們太太不巧沒在家,沒見著,迴來直道可惜,想想又不放心,姑娘迴來這些日子了,也不知道過得好不好,習慣不習慣,又怕貿貿然來了給姑娘添亂,才叫奴婢先來看看。”
曼春明白長房的院子不大,裏裏外外的人也多,隻要不是特意壓低了聲音,人在屋裏說的話外頭多半聽得清清楚楚,王氏又是個疑心重的,素來不好應付,馮家的既然問得光明正大,便起身謝了,“有勞嬤嬤轉告,多謝舅母關心,幾年前我還小,不記得什麽了,這次迴來,除了覺得京城比南方幹燥些,雨水沒那麽多,其他的也沒有什麽不習慣的。”
馮家的從袖袋裏抽出個帖子,裏頭夾了張禮單,“我們太太想請姑娘過去坐坐,說說話。”說著,將帖子連同禮單遞了過去。
曼春將禮單放到了一旁,先看了看帖子,道,“舅母請我去,我當然求之不得,隻是這事怎麽也得先稟過太太,得太太同意了才行。”
宋大家的就出去和韋嬤嬤將事情如此這般的說了,韋嬤嬤道,“姑娘年紀小,不懂,難道你也不懂?”
她這話是站在廊下說的,周圍人聽得一清二楚,曼春並不生氣,笑了笑,“嬤嬤是重規矩的,我知道,既然如此,叫童嬤嬤替我去跟舅母磕個頭吧,有勞嬤嬤跟太太迴稟一聲?”
韋嬤嬤原本想一口迴絕,但是聽到曼春說的“重規矩”三個字,不知想起了什麽,猶豫了一下,就噤了口,目光往曼春身上掃了掃,臉色有些不好,“……姑娘少待。”
不知韋嬤嬤怎麽跟王氏說的,王氏同意了曼春的請求,曼春就讓童嬤嬤去換身體麵衣裳再去。
韋嬤嬤不知道鑽哪裏去了,曼春暫時沒空理她。
禮單上記著的東西有當季的四身衣裳、兩件棉襖、四匹衣料、一串迦南香珠和幾樣小零碎東西,曼春點點頭,笑道,“幸好有舅母想著,我這兒也正要做新衣裳呢。”
馮家的道,“我們太太和四姑娘進京早,做衣裳的時候就說了,要給姑娘也做幾身,隻是尋常時候不總往府上來,我們老爺如今又在南邊,太太平日裏就不常出門,姑娘別嫌我們怠慢。”
“怎麽會?”曼春擺擺手,見童嬤嬤換了衣裳,她笑著對童嬤嬤道,“先前知道舅母家來人,隻顧著驚訝了,倒忘了賞。”
她叫童嬤嬤取了個半兩的紅封給馮家的,“這大熱天的,有勞你辛苦跑這一趟。”
馮家的本想推辭,可是又怕叫這侯府的人小瞧了,倒弄得表姑娘沒臉,便大大方方的謝了賞,“時辰不早了,我們早去早迴。”
曼春從她平日裏做的針線活裏挑了一副繡繪著山水景致的披帛,用匣子裝了,作為迴禮讓童嬤嬤捎了過去。
馮家的親眼看見她把那披帛從箱子裏拿出來,卻礙於禮節不能說什麽,等出了侯府,她問童嬤嬤,“那披帛看著像是繡的,又像是染的?是你家姑娘的針線還是從外頭買來的?”
童嬤嬤早就得了曼春的吩咐,知道不可將曼春的女紅針線宣揚出去,便道,“你沒見上頭有‘太平山人’的印?”
馮家的訝然,那披帛的一角似乎的確有枚紅印,“……是那個‘太平山人’?”
“還能是哪個?”
馮家的看看童嬤嬤懷裏的盒子,掀開簾子吩咐跟車的婆子,“叫兩個人迴去報信,就說表姑娘使人來給太太問安。”
童嬤嬤嗔道,“你這是做什麽?何必弄這樣的陣仗?”
馮家的笑道,“你以為是為了你?”她壓低了聲音,“你知不知道?如今這個天平山人的在京城也是大大的有名呢。”
見童嬤嬤神色茫然,馮家的道,“前些日子有人往宮裏敬獻了兩幅太平山人的繡畫,得了宮裏娘娘的讚,如今這東西可是千金難得,叫人知道了,我們太太還能有太平日子?聽說武太尉家的那位三爺不知從哪裏弄了個太平山人繡的硯屏,嚷嚷的滿京城都知道了,有人出兩千兩銀子,還有願意拿古畫換的,都叫武家老夫人給駁了。”
童嬤嬤咂舌,喃喃道,“我還道隻是在泉州有些名氣……”
馮家的有些羨慕地看著童嬤嬤手上的匣子,“如今誰家要是有這麽一副太平山人的繡畫,那真是極有麵子的。”
“說是安平侯孫女裏頭行二的。”武焱小意殷勤的給媳婦捏捏肩,商量道,“下個月不是唐家的老太太過壽?你到時候留心瞧瞧,看看人品相貌如何。”
蔚氏乜了他一眼,躲過對方滿口的酒氣,“你倒是正經操起心來了,怎麽家裏的事就不見你這麽上心呢?”
蔚氏繼續說道,“今兒老家親戚來了,言道老家受了荒,今年收成不保,說得老太太哭了一場,說要留人住一陣子呢。”
武焱陪著笑臉應承,蔚氏閑話了幾句,又換了盞茶,總算是應下了,“唐家老太太過壽,咱家必是要去了,就是老太太不去,太太也得去,我到時候多半是要陪著的,找機會瞧瞧吧。”
武焱附在蔚氏耳邊嘀咕了幾句,蔚氏拍了他一下,“你又要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人家好好的姑娘,你們這些爛了腸子的,又動什麽歪腦筋?”
武焱喊冤,又不敢大聲叫人聽見,“不就是想先看看姑娘的品行怎麽樣,孝順不孝順麽?”
照著蔚氏的脾氣,一句“關你什麽事”就把話堵迴去了,不過,這一次她卻隻是低頭想了想,便道,“你那餿主意是不用再想了,我自有我的辦法。”
武焱還要再問,蔚氏卻不肯多說,也隻得罷了。
童嬤嬤一早出來,先找到王勤由他帶著去了一條巷胡同,誰知今兒十七太太去廟裏燒香去了,不在家。
招待童嬤嬤的管事媽媽和童嬤嬤是在青州時就認識的,彼此知根知底,童嬤嬤避過人問她,“今兒也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怎麽去了廟裏?舅老爺那邊兒有什麽消息?”
對方搖了搖頭,“哪兒啊,是我們太太昨兒夢見祖宗托夢,醒來就說要去廟裏還願,說是從前在菩薩跟前求的事成了,許下的願誓不能總拖著,恐怕菩薩怪罪,才急急忙忙去了。”
兩人說了半晌的話,眼看日頭越來越高,十七太太卻仍沒有迴來,童嬤嬤怕時間來不及,隻好先告辭了。
可惜她坐著車往京城裏有名的幾處綢緞莊都逛了個遍,能入眼的卻並不多,市麵上的花樣兒多是仿得宮裏頭的樣式,沒什麽稀奇的,二姑娘的年紀又擺在那裏,也不能一味的隻挑貴重衣料。
王勤這陣子正忙著房子和鋪子的事,顧不上這些,一時間也沒了主意,他想了想,“明兒我再找找去,您緊著能用的先用著。”
事已至此,也沒有別的辦法。
這樣的結果曼春卻是早就料到了,她也沒指望倉促之間能買到合心意的,太太給姐姐做新衣裳用的料子一看就知道上用的東西,多半是宮裏賜下又輾轉到了王氏的手中,市麵上的東西如何及得上?
索性她也不打算出這個風頭,隻要到時候不因為穿衣打扮被人議論,她也就無所謂了。
隻是讓她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十七舅母就打發人送了東西來。
照丁氏派來的管事媽媽轉達的,說是聽說二姑娘到京城了,她這個做舅母的給二姑娘做了幾件衣裳,還有王家四姑娘給表妹的幾件小玩意兒,都不是什麽貴重東西,再過些日子就是太夫人的壽辰了,怕大太太到時候忙得很,不好打攪,便不請自來了。
這話不能細品,仔細想想,丁氏的話裏單單隻提了二姑娘,卻不提大姑娘(雖然大姑娘也得了差不多的東西),但這又何嚐不是在給王氏沒臉?
十七太太派人送了不少東西來,就連太夫人那裏都得了兩匣子上等香料,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王氏就是要趕人,也不能不顧體麵。
一條巷胡同來的管事媽媽隔著簾子給王氏請了安,連王氏的麵也沒見著,就連人帶箱子一塊兒被打發到了曼春這邊。
管事媽媽眉眼帶笑的往韋嬤嬤袖子裏塞了個荷包,韋嬤嬤不動聲色的捏了捏,微微點了點頭,不客氣的道,“我們太太事忙,你們說完了話就趕緊走吧。”
這管事媽媽的男人以前是給十七老爺趕車的,後來傷了腿腳,就幹不了了,她夫家姓馮,都叫她馮家的。
馮家的跪下要給曼春磕頭,曼春忙給童嬤嬤使眼色,道,“你是舅母身邊的人,就不必這樣多禮了。”
讓小屏給馮家的搬了個圓凳坐下。
馮家的謝過了,道,“昨兒我們太太不巧沒在家,沒見著,迴來直道可惜,想想又不放心,姑娘迴來這些日子了,也不知道過得好不好,習慣不習慣,又怕貿貿然來了給姑娘添亂,才叫奴婢先來看看。”
曼春明白長房的院子不大,裏裏外外的人也多,隻要不是特意壓低了聲音,人在屋裏說的話外頭多半聽得清清楚楚,王氏又是個疑心重的,素來不好應付,馮家的既然問得光明正大,便起身謝了,“有勞嬤嬤轉告,多謝舅母關心,幾年前我還小,不記得什麽了,這次迴來,除了覺得京城比南方幹燥些,雨水沒那麽多,其他的也沒有什麽不習慣的。”
馮家的從袖袋裏抽出個帖子,裏頭夾了張禮單,“我們太太想請姑娘過去坐坐,說說話。”說著,將帖子連同禮單遞了過去。
曼春將禮單放到了一旁,先看了看帖子,道,“舅母請我去,我當然求之不得,隻是這事怎麽也得先稟過太太,得太太同意了才行。”
宋大家的就出去和韋嬤嬤將事情如此這般的說了,韋嬤嬤道,“姑娘年紀小,不懂,難道你也不懂?”
她這話是站在廊下說的,周圍人聽得一清二楚,曼春並不生氣,笑了笑,“嬤嬤是重規矩的,我知道,既然如此,叫童嬤嬤替我去跟舅母磕個頭吧,有勞嬤嬤跟太太迴稟一聲?”
韋嬤嬤原本想一口迴絕,但是聽到曼春說的“重規矩”三個字,不知想起了什麽,猶豫了一下,就噤了口,目光往曼春身上掃了掃,臉色有些不好,“……姑娘少待。”
不知韋嬤嬤怎麽跟王氏說的,王氏同意了曼春的請求,曼春就讓童嬤嬤去換身體麵衣裳再去。
韋嬤嬤不知道鑽哪裏去了,曼春暫時沒空理她。
禮單上記著的東西有當季的四身衣裳、兩件棉襖、四匹衣料、一串迦南香珠和幾樣小零碎東西,曼春點點頭,笑道,“幸好有舅母想著,我這兒也正要做新衣裳呢。”
馮家的道,“我們太太和四姑娘進京早,做衣裳的時候就說了,要給姑娘也做幾身,隻是尋常時候不總往府上來,我們老爺如今又在南邊,太太平日裏就不常出門,姑娘別嫌我們怠慢。”
“怎麽會?”曼春擺擺手,見童嬤嬤換了衣裳,她笑著對童嬤嬤道,“先前知道舅母家來人,隻顧著驚訝了,倒忘了賞。”
她叫童嬤嬤取了個半兩的紅封給馮家的,“這大熱天的,有勞你辛苦跑這一趟。”
馮家的本想推辭,可是又怕叫這侯府的人小瞧了,倒弄得表姑娘沒臉,便大大方方的謝了賞,“時辰不早了,我們早去早迴。”
曼春從她平日裏做的針線活裏挑了一副繡繪著山水景致的披帛,用匣子裝了,作為迴禮讓童嬤嬤捎了過去。
馮家的親眼看見她把那披帛從箱子裏拿出來,卻礙於禮節不能說什麽,等出了侯府,她問童嬤嬤,“那披帛看著像是繡的,又像是染的?是你家姑娘的針線還是從外頭買來的?”
童嬤嬤早就得了曼春的吩咐,知道不可將曼春的女紅針線宣揚出去,便道,“你沒見上頭有‘太平山人’的印?”
馮家的訝然,那披帛的一角似乎的確有枚紅印,“……是那個‘太平山人’?”
“還能是哪個?”
馮家的看看童嬤嬤懷裏的盒子,掀開簾子吩咐跟車的婆子,“叫兩個人迴去報信,就說表姑娘使人來給太太問安。”
童嬤嬤嗔道,“你這是做什麽?何必弄這樣的陣仗?”
馮家的笑道,“你以為是為了你?”她壓低了聲音,“你知不知道?如今這個天平山人的在京城也是大大的有名呢。”
見童嬤嬤神色茫然,馮家的道,“前些日子有人往宮裏敬獻了兩幅太平山人的繡畫,得了宮裏娘娘的讚,如今這東西可是千金難得,叫人知道了,我們太太還能有太平日子?聽說武太尉家的那位三爺不知從哪裏弄了個太平山人繡的硯屏,嚷嚷的滿京城都知道了,有人出兩千兩銀子,還有願意拿古畫換的,都叫武家老夫人給駁了。”
童嬤嬤咂舌,喃喃道,“我還道隻是在泉州有些名氣……”
馮家的有些羨慕地看著童嬤嬤手上的匣子,“如今誰家要是有這麽一副太平山人的繡畫,那真是極有麵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