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學院,地下城內,擬態教室。


    華楓和雲夢,白鳳並肩而立,頭頂上木衛四淩空而立,就像是真的一樣。


    木衛四又稱為卡裏斯托(ca11isto、英語音:/k??1?sto?/、希臘文:kaλλiot?)是圍繞木星運轉的一顆衛星,由伽利略·伽利萊在161o年次現。木衛四是太陽係第三大衛星,也是木星第二大衛星,僅次於木衛三。


    木衛四的直徑為水星直徑的99%,但是質量隻有它的三分之一。該衛星的軌道在四顆伽利略衛星中距離木星最遠,約為188萬千米。木衛四並不像內層的三顆伽利略衛星(木衛一、木衛二和木衛三)那般處於軌道共振狀態,所以並不存在明顯的潮汐熱效應。木衛四屬於同步自轉衛星,永遠以同一個麵朝向木星。木衛四由於公轉軌道較遠,表麵受到木星磁場的影響小於內層的衛星。


    木衛四由近乎等量的岩石和水所構成,平均密度約為1.83克/厘米。天文學家通過光譜測定得知木衛四表麵物質包括冰、二氧化碳、矽酸鹽和各種有機物。伽利略號的探測結果顯示木衛四內部可能存在一個較小的矽酸鹽內核,同時在其表麵下1oo千米處可能有一個液態水構成的地下海洋存在。


    由於木衛四上可能有海洋存在,所以該衛星上也可能有生物生存,不過概率要小於鄰近的另一顆衛星木衛二。多艘空間探測器都曾對該衛星進行過探測,包括先驅者1o號、先驅者11號、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和卡西尼號。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木衛四是設置進一步探索木星係統基地的最佳地點。


    木衛四表麵曾經遭受過猛烈撞擊,其地質年齡十分古老。由於木衛四上沒有任何板塊運動、地震或火山噴等地質活動存在的證據,故天文學家認為其地質特征主要是隕石撞擊所造成的。木衛四主要的地質特征包括多環結構、各種形態的撞擊坑、撞擊坑鏈、懸崖、山脊與沉積地形。


    在天文學家仔細考察後,現該衛星表麵地形多變,包括位於抬升地形頂部、麵積較小且明亮的冰體沉積物及環繞其四周、邊緣較平緩的地區(由較黑暗的物質來構成)。天文學家認為這種地形是小型地質構造升華所導致的,小型撞擊坑普遍消失,許多疙瘩地形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該地形的確切年齡還未確定。


    木衛四上存在一層非常稀薄的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構成,成分可能還包括氧氣,此外木衛四還有一個活動劇烈的電離層。科學家們認為木衛四是因木星四周氣體和塵埃圓盤的吸積作用而緩慢形成的。由於木衛四形成過程緩慢且缺乏潮汐熱效應,所以內部結構並未經曆快的分化。木衛四內部的熱對流在形成後不久就已經開始,這種對流導致內部結構的部分分化,位於地表1oo至15o千米深處的地下海洋與一個個比較小的岩質內核可能因此形成。


    意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在161o年1月現了木衛四和其他三顆木星大衛星(木衛一、木衛二和木衛三)。木衛四的名稱來自希臘神話中宙斯的愛人之一卡裏斯托,她是一位與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關係密切的寧芙(有時也被認為是呂卡翁的女兒)。


    西門·馬裏烏斯在該星被現後不久提出該名稱,馬裏烏斯則認為這是約翰內斯·開普勒的建議。然而天文學家在很長時間內都不歡迎這個名稱,直到2o世紀中期才廣泛采用。很多早期的天文學文獻中均以羅馬數字來稱唿這顆衛星(該體係由伽利略所提出),即稱為木衛四(jupite


    iv)或“朱庇特的第四顆衛星”(thefou


    thsate11iteofjupite


    )。


    木衛四上一個撞擊坑平原的近紅外光譜圖。木衛四的平均密度為1.83g/cm3,,表明它是由近乎等量的岩石和冰體水構成的,此外可能還存在某些不穩定的冰體,如氨的冰體。冰體的比重介於49-55%之間。


    木衛四岩石的確切構成還不為人知,但是很可能接近於l型或ll型普通球粒隕石,這兩類隕石較之h球粒隕石,所含的全鐵和金屬鐵較少,而鐵氧化物較多。在木衛四上,以質量計,鐵和矽的豐度比為1.,而在太陽中,則為1.8。


    木衛四的表麵是不對稱的:其同軌道方向的一麵要暗於逆軌道方向的一麵,這與其他伽利略衛星的情況正好相反。此外,其逆軌道方向一麵似乎富含二氧化碳,而其同軌道方向一麵則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硫。木衛四上許多較年輕的撞擊坑都含有較豐富的二氧化碳。總的來說,木衛四表麵的物質構成,特別是暗區的物質構成,十分接近於d型小行星,後者的表麵由碳基物質構成。


    木衛四表麵的反照率為o.2。人們推測其表麵的物質構成與其整體的物質構成大致相同。利用近紅外光譜學,科學家們在1.o4、1.25、1.5、2.o和3.o微米波長段現了強烈的冰體水的吸附帶。


    冰體在木衛四表麵普遍存在,比重在25-5o%之間。對伽利略號和地基觀測站拍攝的高分辨率近紅外光譜和紫外線光譜照片進行分析後,科學家們現了多種非水溶性物質,如含鎂和含鐵的水合矽酸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可能還包括氨和多種有機化合物。[光譜分析的數據表明即使在很小的區域內,該星體表麵的物質構成也極度混雜。由冰體構成的小麵積、明亮斑塊與由岩石、冰體混合物構成的斑塊相混雜,而廣大的暗區則由非冰物質構成。


    木衛四的內部結構圖。木衛四遭受過猛烈轟擊的表麵之下是一層厚度在8o-15o公裏之間的寒冷、堅硬的冰質岩石圈。


    對包圍著木星及其衛星的磁場進行的研究表明在木衛四地殼之下5o-2oo公裏深處存在著一個鹹水海洋:科學家們現置於木星多變的磁場中的木衛四就像個理想的導電球體,即磁場無法穿透到達該衛星的內核,這意味著在該星體中存在著一層厚度至少達到1o公裏的高電導率液體。該海洋中可能還含有少量的氨或其他防凍物質,比重達到了5%,從而阻止了海洋的冰凍。在這種情況下,海洋的厚度將達到25o-3oo公裏。如果不存在海洋,那麽其冰質岩石圈將會更厚,可能厚達3oo公裏。


    岩石圈和假定的海洋之下的星體內部可能既不是質地均勻的整體也不是完全的分化型。伽利略號的探測數據(特別是在近距離飛掠中測定的無量綱轉動慣量——其數值為o.3549±o.oo42)表明其內部由被壓縮的岩石和冰體構成,且由於構成成分的部分沉積,隨著深度的增加,岩石的比重也逐漸加大。也就是說木衛四的內部結構隻是部分分層。在該密度和轉動慣量下,星體的中心可能存在著一顆小型矽酸鹽內核。這類內核的半徑不可能過6oo公裏,而其密度可能介於3.1-3.gbsp;木衛四表麵的地質年齡十分古老,它同時也是太陽係中遭受過最猛烈轟擊的天體之一,其撞擊坑密度已經接近於飽和:任何新的撞擊坑均可能覆蓋於舊的撞擊坑之上。木衛四上的大型地質構造相對簡單:這裏沒有大型的山脈、火山或其他內源性構造特征。撞擊坑和多環結構,以及裂縫、懸崖和沉積地形是該星體表麵現的為數不多的幾種大型地質構造。


    木衛四表麵能夠被分成數種不同的地質單元:撞擊坑平原、較明亮的平原、明亮而平緩的平原以及由多環機構和撞擊坑組成的多類地形單元。撞擊坑平原覆蓋了木衛四的大部分表麵,是古老岩石圈的典型代表,其構成物質為冰體和岩石的混合物。


    較明亮的平原中存在著明亮的撞擊坑、被稱為變餘結構的古老撞擊坑的殘跡和多環結構的中央部分,科學家們猜測這種地形是由冰質撞擊坑沉積而成。明亮而平緩的平原覆蓋的區域較小,常出現於沃爾哈拉撞擊坑和阿斯嘉德撞擊坑的山脊和槽溝地帶中,撞擊坑平原中的孤立斑點地帶也屬於這種地形。


    這種地形的形成最初被認為與內源性地質活動有關,但是伽利略號傳迴的高分辨率照片顯示這種明亮而平緩的平原地形與斷裂、瘤狀地形有關,並沒有出現任何星體表麵被多次覆蓋的跡象。伽利略號的照片亦顯示木衛四上小塊的陰暗平坦區域的覆蓋麵積小於1萬平方公裏,並被周圍的地形所環繞。這種地形可能是冰火山沉積地形。這些比較明亮或平緩的平原的地質年齡都比撞擊坑平原稍小。


    木衛四上的撞擊坑直徑從1oo米——這是探測照片的最大分辨率——到1oo多公裏不等,而多環結構則不算在列。直徑小於5公裏的較小撞擊坑擁有簡單的碗型結構或平底結構。直徑在5-4o公裏間的撞擊坑則擁有中央山峰。


    直徑在25-1oo公裏間的很多撞擊坑,如庭德爾撞擊坑(ti


    d


    ),其中央山峰為塌陷地形所取代。而直徑大於6o公裏的大型撞擊坑的中央則可能存在著拱形結構,這可能是撞擊事件生之後的構造抬升作用造成的。而少數明亮且直徑大於1oo公裏的撞擊坑則擁有與眾不同的拱形結構。這些撞擊坑較之月球上的同類結構都很淺,可能是向多環機構轉變的過渡地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雨並收藏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