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之書,初時多以篇行,如《韓非子》原有《孤憤》、《五蠹》等篇,後來才被集結成書,並以韓非的名字命名。


    並且,諸子之書的成書過程一般較為複雜,其著者一般習稱自撰而成,但從其內容來考察,實際上有的是收集本派主要言論而成書,更多的是在師門傳承過程中,由其後世弟子編輯而成。總之有可能是眾手修成或者經過長時間的編纂、增補。正因為如此,諸子之書多傳聞異辭、流傳異本,有的還摻雜有他人的言論。這些都反映了早期文獻的特點。


    在中國學術史上,先秦是諸子百家爭鳴、學術展繁榮的黃金時代。各家代表人物以及諸多學人士子,或著書立說,或聚徒講學,或質疑辯難,既給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也給後人留下了廣闊的揮餘地和想象空間。


    後人應該更好的保護與繼承。諸子百家其精神和智慧更是影響至今。


    露天陽台上,難得的休息時間。


    華楓和雲夢席地而坐,在這夕陽變幻的黃昏隨意的說些什麽,直到他們感歎起地球的曆史。


    “小夢,你知道咱們如今要守護的地球是怎麽出現在這片宇宙空間的嗎?”


    “隻知道一點,還是模糊的那種。華楓哥清楚嗎?”雲夢和華楓靠在一起像數十對情侶那樣享受這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寧靜。


    “聽我慢慢跟你說……”


    “15o億年前宇宙的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


    此後,地球係統由簡單到複雜,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聯係又相互影響。地球係統的運動及運動帶來的形貌變遷、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曆史。


    關於太陽係的形成,一類認為太陽係是一次激烈的偶然突變而產生的,即災變說觀點;另一類則認為太陽係是有條不紊地逐漸演變成的,即演化說觀點。


    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原理,提出一個太陽係形成的假說,認為太陽係中的太陽、行星和衛星等是由星雲——一種稀薄的雲霧狀微粒物質逐漸演化形成的。1796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與康德類似的星雲說,後人常把兩者合起來,統稱“康德一拉普拉斯星雲說”。這個假說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占統治地位。


    星雲說認為:恆星的形成是銀河彌漫的原始星雲的某一個球狀碎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斷收縮,產生旋渦,旋渦使星雲碎裂成大量碎片,每個碎片又逐漸轉化為恆星。


    太陽就是其中之一,它也不斷收縮、旋轉,在長期的運動中形成原始太陽。周圍的物體不斷聚合、碰撞,越轉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行星周圍的物質,也是這樣漸漸形成了衛星。這就是太陽係形成的一個主要假說。


    唯心主義認為,地球和整個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創造出來的。18世紀愛爾蘭一個大主教公開宣稱:“地球是紀元前4oo4年1o月23日一個星期天的上午9時整被上帝創造出來的。”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遠古的時候還沒有天地,宇宙間隻有一團氣,在一萬八千年前,有位盤古氏開天辟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康德和拉普拉斯他們認為太陽係是由一個龐大的旋轉著的原始星雲形成的。原始星雲是由氣體和固體微粒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斷收縮。星雲體中的大部分物質聚集成質量很大的原始太陽。


    與此同時,環繞在原始太陽周圍的稀疏物質微粒旋轉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陽的赤道麵集中,密度逐漸增大,在物質微粒間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漸漸形成團快,大團快再吸引小團快就形成了行星。行星周圍的物質按同樣的過程形成了衛星。這就是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


    關於地球和太陽係起源還有許多假說,如碰撞說、潮汐說、大爆炸宇宙說等等。自2o世紀5o年代以來,這些假說受到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星雲說又躍居統治地位。國內外的許多天文學家對地球和太陽係的起源不僅進行了一般理論上的定性分析,還定量地、較詳細論述了行星的形成過程,他們都認為地球和太陽係的起源是原始星雲演化的結果。


    中國天文學家戴文賽認為,在5o億年之前,宇宙中有一個比太陽大幾倍的大星雲。這個大星雲一方麵在萬有引力作用下逐漸收縮,另外在星雲內部出現許多湍渦流。於是大星雲逐漸碎裂為許多小星雲,其中之一就是太陽係前身,稱之為“原始星雲”,也叫“太陽星雲”。由於原始星雲是在湍渦流中形成的,因此它一開始就不停地旋轉。


    原始星雲在萬有引力作用下繼續收縮,同時旋轉加快,形狀變得越來越扁,逐漸在赤道麵上形成一個“星雲盤”。


    組成星雲盤的物質可分為“土物質”、“水物質”、“氣物質”。這些物質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又不斷收縮和聚集,形成許多“星子”。星子又不斷吸積、吞並,中心部分形成原始太陽,在原始太陽周圍形成了“行星胎”。原始太陽和行星胎進一步演化,而形成太陽和九大行星,進而形成整個太陽係。


    地球的形成: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問題進行係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過多種學說。一般認為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曆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占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拋出的物質。


    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拋出的物質帶到太陽係的外部,因此,隻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


    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


    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盡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與戴文賽先生的結論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


    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至於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科學家們也有不同的說法。從古老的地球起源學說出,大多數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個熔融體,經過幾十億年的地質演化曆程,至今地球仍保持著它的熱量。


    現代研究的結果比較傾向地球低溫起源的學說。地球的早期狀態究竟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目前還存在著爭論。然而無論是高溫起源說還是低溫起源說,地球總體上經曆了一個由熱變冷的階段,由於地球內部又含有熱源,因此這種變冷過程是極其緩慢的,地球仍處於繼續變冷的過程中。


    地球在剛形成時,溫度比較低,並無分層結構,後來由於隕石等物質的轟擊、放射性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縮,才使地球的溫度逐漸升高,最後成為粘稠的熔融狀態。在熾熱的火球旋轉和重力作用下,地球內部的物質開始分異。


    較重的物質漸漸地聚集到地球的中心部位,形成地核;較輕的物質則懸浮於地球的表層,形成地殼;介於兩者之間的物質則構成了地幔。這樣就具備了所謂的層圈結構。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氣都逃逸了。


    但隨著物質的重新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內部的各種氣體上升到地表成為新的大氣層。由於地球內部溫度的升高,使內部結晶水汽化。後來隨著地表溫度的逐漸下降,氣態水經過凝結,積聚到一定程度後,又通過降雨重新落到地麵,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於是在地麵上形成水圈。


    最原始的地殼約在4o億年前出現,而地球以其地殼出現作為界線,地殼出現之前稱為天文時期,地殼出現之後則進入地質時期。”


    “這樣說,我們的出現和地球的出現其實既是偶然,也是必然?”雲夢的思緒從沉浸在華楓的聲音中迴過神來。


    華楓點點頭,神情淡然,思緒飄到了很久之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雨並收藏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