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楓明白知史才能明智,所以當下最緊要的任務依然是學習和修煉。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係、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
鄒衍。
鄒衍(約公元前3o5年至公元前24o年),齊國(今山東淄博市臨淄)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學問迂大而宏辯,人稱為談天衍,又稱鄒子。舊史所載他的事跡有所謬誤,但可肯定他是戰國晚期人。
鄒衍曾遊學稷下學宮,以學問重於齊。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趙,平原君待之以賓主之禮。到燕,燕昭王親自為他在前麵掃塵,聽他講學,為他築竭石宮,執弟子禮。故此有史推測他可能死在長平之戰後。
鄒衍的著作《鄒子》和《鄒子終始》,據說有十餘萬言,但早已夫失。現隻有《呂氏春秋》、司馬遷《史記》的一些段落可見其思想。
在這百家爭鳴的時代,華楓和雲夢都對鬼穀縱橫興趣斐然。
縱橫家:
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穀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縱”指“合縱”,“橫”指“連橫”。所謂“合縱”,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聯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謂“連橫”,指以上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的外交策略。“縱”與“橫”的來曆,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
所謂“縱橫家”,指鼓吹“合縱”或“連橫”外交策略的人物。稱蘇秦和張儀為最著名的縱橫家,沒有蘇、張,就不存在合縱與連橫,自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縱橫學和縱橫家。後來的主父偃也是縱橫家的代表,縱橫家的著蘇秦的《蘇子》,張儀的《張子》等大部分在漢朝前亡佚。
現世僅存的鬼穀子是縱橫家唯一的議論著作。另有《戰國策》是記錄縱橫家言行的書籍代表人物:
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籍貫不詳,據考為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常入雲夢山(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穀,故自稱鬼穀先生。
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
因此,曆來學者對《鬼穀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其實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係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係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係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
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遊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蹦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
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此為《鬼穀子》之精髓所在。
《孫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略,而《鬼穀子》則專於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蘇秦。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學縱橫之術遊說各國,初至秦說惠王,不用。乃東至趙、燕、韓、魏、齊、楚,遊說六國合縱禦秦。
他相六國,歸居於趙,被趙封為武安君。其後秦使人誑齊、魏伐趙,六國不能合作,合縱瓦解。他入燕轉入齊,為齊客卿。與齊大夫爭寵,被人殺死。
一說他自燕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燕得以破齊,後反間活動暴露,被齊車裂而死。
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十六章,與《史記?蘇秦列傳》有所不同。
張儀。
張儀是魏國(今河南開封市)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於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於秦。當年,張儀為秦相。惠文君於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稱王,並改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齧桑相會,隨即免相。
次年,張儀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十二年,張儀相於楚,後又歸秦。惠文王卒後,武王即位,與張儀有隙,他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記載,就在這一年五月卒於魏。《漢書?藝文誌》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匯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的材料,今已。
雜家。
因為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所以呈現出了一種雜的特點,所以在曆史上經常被人當成雜家,但事實上,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思想,無一不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的。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誌》及顏師古注)而得名。
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嚴格說來,“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並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自從《漢書.藝文誌》第一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後,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家都有自己的對策與治國主張。為了打敗其他流派,各學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學說,或以攻詰對方,或以補自己學說的缺陷。然而,任何一個流派也都有其特色與長處,而“雜家”便是充分的利用這個特點,博采眾議,成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並蓄,卻又切實可行的治國方針。
代表人物:
呂不韋。
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人,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擔任秦相國十三年,為秦最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呂不韋長期賣貴,積累大量家產。但他不滿足於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尋找機會,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趙國都城邯鄲去作生意,結識了秦國公子異人。當時異人為人質於趙,處境也不太好,呂不韋則以為“奇貨可居”,先是以金錢和美女予之,博得異人的歡心。接著,遊說華陽夫人之姊,以賄賂買通秦孝文王之後華陽夫人,立以為太子。
公元前25o年秦孝文王死後,公子異人得以迴國即位,是謂秦莊襄王,封呂不韋為國相,號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秦莊襄王死,秦王趙政即位,呂不韋被尊為“仲父”,代秦王攝政。
趙政親政後,呂不韋被免職。先居河南,後徙蜀郡。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殺。著名的《呂氏春秋》就是他組織門客編寫的。
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
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農家者流,出於農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穀,勸農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連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見此為其所長。
農家主張與民同耕,進而論及君民並耕,此可說是一個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觀念,故不免引起重視“正名”的儒者之反對,認為這是棄君臣之義,徇耕稼之利,而亂上下之序。
農家書多為農圃之技,而非學理。但其最高之理想為與民同耕,雖為一平等階級口號,但亦不容於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代表人物:
許行。
許行是魯國(今山東西南)的農業專家,亦為先秦諸子農家的代表人物,為神農之言者。他的事跡大多不可考。
據《孟子?滕文公》所載,他曾自楚至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文公更與之處。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跟許行學其術。
另外,許行主以數量為標準畫市價。
而這些對農家的表述,在華楓看來和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樣。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係、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
鄒衍。
鄒衍(約公元前3o5年至公元前24o年),齊國(今山東淄博市臨淄)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學問迂大而宏辯,人稱為談天衍,又稱鄒子。舊史所載他的事跡有所謬誤,但可肯定他是戰國晚期人。
鄒衍曾遊學稷下學宮,以學問重於齊。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趙,平原君待之以賓主之禮。到燕,燕昭王親自為他在前麵掃塵,聽他講學,為他築竭石宮,執弟子禮。故此有史推測他可能死在長平之戰後。
鄒衍的著作《鄒子》和《鄒子終始》,據說有十餘萬言,但早已夫失。現隻有《呂氏春秋》、司馬遷《史記》的一些段落可見其思想。
在這百家爭鳴的時代,華楓和雲夢都對鬼穀縱橫興趣斐然。
縱橫家:
代表人物:蘇秦、張儀。創始人:鬼穀子。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誌》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縱”指“合縱”,“橫”指“連橫”。所謂“合縱”,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聯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謂“連橫”,指以上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的外交策略。“縱”與“橫”的來曆,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
所謂“縱橫家”,指鼓吹“合縱”或“連橫”外交策略的人物。稱蘇秦和張儀為最著名的縱橫家,沒有蘇、張,就不存在合縱與連橫,自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縱橫學和縱橫家。後來的主父偃也是縱橫家的代表,縱橫家的著蘇秦的《蘇子》,張儀的《張子》等大部分在漢朝前亡佚。
現世僅存的鬼穀子是縱橫家唯一的議論著作。另有《戰國策》是記錄縱橫家言行的書籍代表人物:
鬼穀子。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籍貫不詳,據考為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常入雲夢山(在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穀,故自稱鬼穀先生。
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
因此,曆來學者對《鬼穀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其實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係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係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係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
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遊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蹦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
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此為《鬼穀子》之精髓所在。
《孫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略,而《鬼穀子》則專於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蘇秦。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學縱橫之術遊說各國,初至秦說惠王,不用。乃東至趙、燕、韓、魏、齊、楚,遊說六國合縱禦秦。
他相六國,歸居於趙,被趙封為武安君。其後秦使人誑齊、魏伐趙,六國不能合作,合縱瓦解。他入燕轉入齊,為齊客卿。與齊大夫爭寵,被人殺死。
一說他自燕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燕得以破齊,後反間活動暴露,被齊車裂而死。
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遊說辭十六章,與《史記?蘇秦列傳》有所不同。
張儀。
張儀是魏國(今河南開封市)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於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於秦。當年,張儀為秦相。惠文君於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稱王,並改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齧桑相會,隨即免相。
次年,張儀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十二年,張儀相於楚,後又歸秦。惠文王卒後,武王即位,與張儀有隙,他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記載,就在這一年五月卒於魏。《漢書?藝文誌》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匯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的材料,今已。
雜家。
因為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所以呈現出了一種雜的特點,所以在曆史上經常被人當成雜家,但事實上,黃老道家對諸子百家思想,無一不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的。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誌》及顏師古注)而得名。
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嚴格說來,“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並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自從《漢書.藝文誌》第一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後,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家都有自己的對策與治國主張。為了打敗其他流派,各學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學說,或以攻詰對方,或以補自己學說的缺陷。然而,任何一個流派也都有其特色與長處,而“雜家”便是充分的利用這個特點,博采眾議,成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並蓄,卻又切實可行的治國方針。
代表人物:
呂不韋。
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人,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擔任秦相國十三年,為秦最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呂不韋長期賣貴,積累大量家產。但他不滿足於大商人的地位,一直在尋找機會,投身政界。
有一年,他到趙國都城邯鄲去作生意,結識了秦國公子異人。當時異人為人質於趙,處境也不太好,呂不韋則以為“奇貨可居”,先是以金錢和美女予之,博得異人的歡心。接著,遊說華陽夫人之姊,以賄賂買通秦孝文王之後華陽夫人,立以為太子。
公元前25o年秦孝文王死後,公子異人得以迴國即位,是謂秦莊襄王,封呂不韋為國相,號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秦莊襄王死,秦王趙政即位,呂不韋被尊為“仲父”,代秦王攝政。
趙政親政後,呂不韋被免職。先居河南,後徙蜀郡。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殺。著名的《呂氏春秋》就是他組織門客編寫的。
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
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農家者流,出於農稷之官。其言多重播百穀,勸農桑,以足衣食。故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連孔子亦曰:“所重民食。”故可見此為其所長。
農家主張與民同耕,進而論及君民並耕,此可說是一個很大的自由平等之觀念,故不免引起重視“正名”的儒者之反對,認為這是棄君臣之義,徇耕稼之利,而亂上下之序。
農家書多為農圃之技,而非學理。但其最高之理想為與民同耕,雖為一平等階級口號,但亦不容於儒者,是故其著多亡佚。
代表人物:
許行。
許行是魯國(今山東西南)的農業專家,亦為先秦諸子農家的代表人物,為神農之言者。他的事跡大多不可考。
據《孟子?滕文公》所載,他曾自楚至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文公更與之處。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跟許行學其術。
另外,許行主以數量為標準畫市價。
而這些對農家的表述,在華楓看來和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