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即將到來的‘末日浩劫’裏,華楓將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對丹田處逐漸成型的太極圖上,那近乎陰陽雙生的內丹。他知道隻有自己實力足夠強大,他們麵對挑戰的時候才能更從容不迫的應對,盡管這一切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一個安靜的房間裏,華楓和雲夢各自沉浸在修煉中,周身淡金色光華環繞的華楓進入到了一種入定狀態。沉浸在炎帝印記中的華楓正在對前人對太極的理解進行消化。


    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易經係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


    關於“太極”迄今可見文獻最早出自《莊子》。太極圖式說是《莊子》“太極”思想在儒、道兩家結出的碩果。


    太極是中國道家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範疇,就迄今所見文獻看,初見於《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後見於《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莊子之後,後世人們據《《周易·係辭》相關“太極”的論述而逐漸推演成熟的太極觀念,著實吸收了莊子混沌哲學的精華。


    同莊子渾沌哲學一樣,太極觀念這種迷離恍惚地看待萬事萬物的現象和本質的人生態度,以及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實則包涵著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終極目的是希望人類活動順應大道至德和自然規律,不為外物所拘,“無為而無不為”,最終到達一種無所不容的寧靜和諧的精神領域。


    《易係辭傳》(西漢馬王堆出土版本)記載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的內容。意思是成卦的過程,先是有太極,尚未開始分開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後,便形成陰陽二爻,稱做兩儀。二爻相加,有四種可能的形象,稱為四象。由它們各加一爻,便成八卦。這裏講的是八卦畫出的過程。原與天文氣象及地區遠近方向相關,後來被宋代的理學家以哲理方式進一步闡釋。


    太極在道家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狀態,出現於陰陽未分的混沌時期(無極)之後,而後形成萬物(宇宙)的本源。


    比較早使用“太極”概念的,有《莊子》和《易傳》,一般在宇宙論、方*上用的太極概念,在中國的典籍中,《易》素來是作為窮盡天地奧秘的哲理書,對成卦過程的分析,根本說來,也是對天地開辟的概述。太極生兩儀,便是由太極的分化形成天地的過程,兩儀,即是天地,亦可是陰陽。太極的概念經常與易學一起出現。道家易有自己的獨特體係,太極的概念是道家易的宇宙論、修養理論的重要基本概念。


    太極圖有很多種,諸如周敦頤太極圖、先天太極圖(原名“天地自然之圖”,俗稱“陰陽魚圖”)、古太極八卦圖(先天太極圖周圍配以八卦符號)、來知德太極圖以及清朝端木國瑚太極圖。


    曆經流傳至今,各圖唯有先天太極圖以及古太極八卦圖人盡皆知,因此,現代人所稱的“太極圖”即“陰陽魚圖”或“天地自然之圖”,現代人所稱的“太極八卦圖”即古太極八卦圖範式,甚至往往將“太極八卦圖”簡單的稱之為“太極圖”。


    現代人習慣將單純的陰陽魚圖稱之為“太極圖”,將附帶八卦符號的陰陽魚圖稱之為“太極八卦圖”。


    太極,中國古代哲學用以說明世界本原的範疇,“太極”一詞,出於《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太,即大;極,指盡頭,極點。物極則變,變則化,所以變化之源是太極。


    關於太極的含義,有以下幾種解釋:


    指宇畝最初渾然一體的元氣。唐穎達《周易正義》:“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易緯·乾鑿度》認為“有形生於無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階段來解釋“易有太極”。


    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混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渾沌。渾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說的元氣。以元氣未分狀態為太極,斌以其原始物質的含義。這種觀點在兩漢較為普遍,如劉歆:“太極中央元氣”;王充引易學家的話說:“元氣未分,混沌為一”。鄭玄則以“淳合未分之氣”解釋大極。


    以虛無本體為太極,如王弼解釋“大衍之數,其一不用”說“不用而用以之道,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以“一”為太極,認為此“一”不是數,而是“無”,“無”為四十九之策數形成的根據。韓康伯注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說:“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


    大衍之數的四十九數未分為太極。崔憬說:“四十九數合而未分,是象太極也。今分而為二,以象兩儀矣。分揲其蓍,皆以四為數。一策一時故四策以象四時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據《黃氏逸書考》本)崔憬對大衍之數的論述及其太極說,不以不用之一為虛無實體,以四十九數未分為大極,並且認為八卦涵蘊在大衍之數中。此種觀點,在易學哲學史上有其重要意義,為宋易將漢易的宇宙生成論轉為本體論提供了方法。


    以陰陽混合未分為太極。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周敦頤以後,對太極的解釋分為三大流派。a、以邵雍為代表,以數說大極。指出“太極一也,不動生二,神也”;以一分而為奇偶解釋太極生兩儀。並認為在人則“心為大極”,在天地則“道為太極。”b、以朱熹為代表,以理說太極。“極是道理之極至,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朱子太極圖說解》)“太極者,其理也。”(《周易本義·係辭上》)太極乃天地萬事萬物之理的總和,而在具體的事物中也有太極之理。


    故曰:“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朱子語類》)c、以張載“一物而兩體,其大極之謂與?”為代表,認為無有陰陽,其合一則變化莫測,其對立則相互推移,以此說明太極乃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源。王夫之闡發張載的學說,堅持以對立統一觀說太極。斷言太極和兩儀是體用關係,非父子關係。


    並認為太極為陰陽二氣合一的實體,此實體自身具有運動的本性和變化規律。且寓於天地萬物之中,一切現象都是此陰陽統一體不同的表現形式,發揮了以“太和之氣”為世界本原的思想。


    太極也指:“一陰一陽之謂道”也正是對太極的解釋。那麽何為道呢?指天道,地道,人道。萬事、萬物都有兩麵,並且不斷的變化,也有一定的關聯。天道、地道大家根據科學已經證明並且好理解。關鍵是人道,人道又主要就是指思想,思想決定了行為、態度。講的也是大家在尊重自己的思想,尊重自然規律。學會控製情緒,如不生惡念,不怕惡念。探求正確的方法才是我們應該努力。


    太極是道家哲學概念。這一概念影響了儒學、道教等中華文化流派。《列子》談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極,宇宙五階段說法。宋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開篇就說:“無極而太極。”這把《老子》、《莊子》中提到的無極一詞注入了理學含義,也就把無極的概念與太極聯係在一起。清代乾隆年間太醫院匯編的《醫宗金鑒》則采用了五階段說法(聶文濤談《周易》):“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未有宇宙氣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氣。從形究氣曰陰陽,即氣觀理曰太極。”


    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隻是一箇渾淪底道理,裏麵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雨並收藏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