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勳臣(公元1768-1831),直隸省(今河北省)玉田縣鴉鴻橋河東村人。

    以醫為業,“名噪京師”的王清任,在其長期醫療活動中,和他解讀大量醫書時,認識到人體解剖學對醫學研究,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重大意義,指出“業醫診病,當先明髒腑”,否則“本源一錯,萬慮皆失”。他查閱、研究曆代有關髒腑記述的經典著作和各家學說後,對古人、前人關於髒腑的描述及其所繪之圖產生了懷疑,他不甘人雲亦雲,縱然有更正之心,而無真實髒腑可查,頗感苦惱,“自恨著書不明髒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髒腑,何異於盲子夜行”。然而,他身處以孝恕倫理道德代替法律的封建社會,誰若進行人體解剖這種研究,就是“大逆不道”的舉動。欲親見髒腑,又何談容易?

    王清任在當時“踐履”、“及而後知”的觀點影響下,毅然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不畏遭受譴責和攻擊。至嘉慶二年(1797年)他的一片苦心終於有了實踐的機會。四月上旬,他行醫來到河北省灤州稻地鎮,正逢此地小兒傳染病流行,病死率極高。貧苦人家無力承擔喪葬費用,隻得用草席包裹孩屍,淺埋於義塚荒野。加之當地風俗又以為不必深埋,孩屍被野狗吃後,弟妹可避災不死。因此,各處荒野亂墳中,破腹露髒的屍體每天不下百數,慘不忍睹,臭氣熏天。王清任為了親見髒腑,釋其懸念,每天清晨騎馬到荒郊野墳,不避汙穢,赴義塚對屍體顯露的髒器進行仔細的觀察;在奉天(今沈陽),北京曾三次親臨刑場察看屍體;訪問了有實踐經驗的人;作過動物解剖實驗,曆時四十二年,“方得的確,繪成全圖”。他將觀察結果和研究心得,繪成二十五幅髒腑全圖,配以文字說明,撰成了《醫林改錯》的上半部分。盡管,他所觀察的人體髒器解剖記載存在著許多錯誤,引起後世醫家對此褒貶不一,爭議頗大。但客觀來說,他不失是中國醫學史上一位有膽有識、具有革故鼎新思想的傑出醫學家。他繼承並創造性地發展了中醫藥學。長期以

    來,王清任把平素積累的治療氣虛、血瘀的理論和經驗,一並寫成《醫林改錯》一書。於公元一八三○年,即他逝世的前一年,刻板刊行於世。這是他現存的唯一一部著作,是一部敢於疑古,勇於創新,注重實踐,對我國解剖學和臨床醫學有著重大貢獻的著作。

    這部書耗盡了王請任所有的精力,刊行後僅僅過了幾個月,王清任病危。

    道光十一年二月十六日,一代名醫王清任歿於北京,享年六十四歲。

    一代名醫辭世萬民痛悼,名彪醫史功過任人評說。

    梁啟超在其《中國三百年醫術史》中,對清代醫學僅用“不具舉”三個字一筆帶過,卻唯獨強調說:“唯有一人不可不特筆重記者曰王清任,所著書曰《醫林改錯》誠中國醫界極大膽革命論者,其人之學術,亦饒有科學的精神”。

    範行準所著《中國醫學史略》評價王清任:“就他偉大實踐精神而言,已覺難能可貴,絕不遜於修製《本草綱目》的李時珍”。

    唐宗海《中西匯通醫經精義》雲:“中國《醫林改錯》中,剖視髒腑與西醫所言略同,因采其圖以為印證。”

    許多年來,此書已多次重版刊印。1949年後全國各地介紹王清任,研究《醫林改錯》的論文、評注,已不下500餘篇(冊)。

    《醫林改錯》分上、下兩卷,三萬餘言,主要內容有兩方麵:其一是“改錯”,王清任認為前人醫書言髒腑多與解剖形態不符,自相矛盾錯誤百出,於是他根據平生觀察研究,一一繪製了自己認為正確的“親見改正髒腑圖形”;另一則是他對人體氣血理論的獨到認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功彪醫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翱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翱飆並收藏功彪醫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