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翻了出來,字字句句,似欲置人於死地。
背後定有玄機!
想起日前好友所言,劉玉激靈靈打了個寒顫。
莫非,問題真出在彈劾選婚太監一事之上?
“仲玘性格耿介,一身浩然正氣。然行事過於魯莽,不加以防範,恐引來禍患。”
留下頗具深意的一句話,好友再未登門。昨日更遣人送來書信,取消兒女親事。
劉玉捧著書信,枯坐良久。
這哪裏是取消兒女親事,分明是與他割袍絕義!
當下,立在殿中,耳中刺入鄒文盛鋒利如刀的言辭,劉玉僵硬如石,麵色慘白如紙。
前後左右皆為同僚,仍如煢煢孤立,朔風從四麵襲來,寒意自脊背攀升。
他明白,縱然能駁斥鄒文盛的彈劾,也無法輕易擺脫罪名。鄒文盛不過是馬前卒,在他之後,定有更大的陷坑在等著自己。
要麽承認罪名,望天子仁慈,網開一麵,許他交罰銀黜官致仕。
要麽強辯解到底,等著他的,很可能是死路一條。
劉玉狠狠咬牙,握緊朝笏,重又放開。
深吸一口氣,穩定下心神,在天子開口之前,邁步走出隊列,摘下朝冠,跪倒在地。
“陛下,臣認罪。”
這一舉動,既在意料之中,也在預料之外。
聰明人都曉得,劉玉彈劾選婚太監,引得太子大動肝火,要徹查各地鎮撫府衙,已是犯了眾怒。
無論地方朝中,牽涉者為自保,定當手段盡出。
多方施力,劉玉必不會有好下場。
內宮之中,幾位北直隸選送的美人,也會對此事耿耿於懷。縱然不能幹涉朝中,在天子耳邊吹幾聲枕頭風,撒撒嬌,也夠劉玉喝上一壺。
隻不過,要將劉玉拿下,不能從選婚太監之事入手。
本就不欲天子詳查,還拿出來說事,不是自找麻煩?將劉玉早年的“罪狀”翻出來,從根本上否定他的人品,才是最好的辦法。
這樣一個品德敗壞,為私利構陷同僚,草菅人命的官員,說出的話如何能信?
同理,被他參倒的官,彈劾的案件,也當慎之又慎,重新估量。
如此一來,北直隸選婚太監不法之事,當可高舉輕放。牽涉的地方官員,多可從容脫身。
真有倒黴透頂,無法洗刷罪名的,隻能怨貪心太過,手太黑。不想掉腦袋,隻能交出積年所得,或流放南疆,或充軍北地,任選一樣。
劉玉認罪之後,一言不發,伏地不起。
鄒文盛準備好的話,一大半吞迴肚子裏。
朝堂上再度陷入寂靜。
朱厚照半天沒出聲,手指擦過龍椅,表情很是複雜。
站在文官隊列中,楊瓚倒吸一口涼氣,對朝堂爭鬥的嚴酷,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
不過是輕飄飄幾句話,劉玉便無法招架,打落牙齒和血吞,主動摘下烏紗,伏地認罪。
換成自己,能否扛過這一局?
衡量幾迴,楊瓚不得不承認,以他目前的手段經驗,未必能順利脫身。九成以上的可能,要同劉玉一般,不做爭辯,光棍認罪。
未出正月,天子又要大婚。這個時候,劉玉罪名再大,也不會人頭落地。頂多流放充軍,蹲幾年大牢。出來之後,歸鄉種田,精心教導子孫,未必沒有鹹魚翻身,十年報仇的機會。
如果是自己,麵對窘境,是否能有這般機變,如此恆心?
沉吟片刻,楊瓚實在拿不準,隻得暗自搖頭。
為今後的職業生涯,他還有得學。
天子不出聲,群臣不能陪著一起沉默,否則戲還怎麽唱?
繼鄒文盛之後,又有兩名給事中,一名禦史,兩名郎中出列,就劉玉的“罪行”展開討論。
“人證物證俱在,且已伏地認罪,理當嚴懲!”
“其罪當斬!”
“月底將逢大典,妄造血光,委實不祥。”
“其行可惡,然罪不至死。依律當流放千裏,子孫三代不許科舉。”
你一言我一語,幾人貌似爭辯,實則將罪名牢牢定下。縱是劉玉反口喊冤,也再不能翻身。
楊瓚靜靜觀望,心下明白,流放充軍都不算什麽,子孫三代不許科舉,才真是斷絕劉玉前路。
三代之後,縱然能出英才,在朝中的親友故舊多已散去,各種關係網也將不複存在。
更何況,將劉玉攆出朝堂者,不是一兩個人。這麽多力量集合在一起,別說三代,就是五代,乃至十代,劉家的子孫都會被拒在朝堂之外。
手段不可謂不毒辣,偏又符合律條,無從反駁。
表麵上
看,提出此議之人,是站在為劉玉“減輕刑罰”的立場。
畢竟,劉禦史誣陷同僚,逼死人命,縱家人行兇,都是“罪證屬實”。大明律可沒有犯罪追訴時效一說。
無論過了多少年,被查出來,劉禦史沒得跑。
“劉玉罪證確鑿,本應重責,懲一儆百。”
朱厚照高坐龍椅,聲音低沉。
百官垂首聽旨,縱是內閣三位相公,也看不清天子此刻的表情。
“然焦卿家及趙卿家所言有理,未出正月,將臨大典,此時染上血光,實為不吉。”
話到這裏,朱厚照忽然停下。
群臣屏息以待,劉禦史跪在地上,恍如成了一尊雕像。
“先皇以仁治國,縱如萬氏黨羽,首惡之外,亦究問罪行輕重,非必要少取人命。”
“朕承宗廟,撫育萬民,自當奉先皇之仁義,以德行彰天下。”
“劉玉。”
朱厚照加重聲音,劉玉額頭觸地。
“罪臣在。”
“爾既已認罪,當摘去烏紗,除去官服。”
“是。”
“當此吉日,朕不取爾性命。罷黜官職,交罰銀後自可歸鄉。”
劉玉似不敢置信,顧不得規矩,倏然抬起頭,仰望丹陛之上,眼角泛紅,滾下兩行熱淚。
“罪人領旨謝恩!”
本以為前路斷絕,將墜入無底深淵。未料想,天子竟網開一麵,親手遞給他一條長藤。
劉玉所能做的,唯有牢牢抓住。
如想翻身,送子孫再入朝堂,必要同文官集團斷情決義。其能拋棄自己一次,便能有第二次,第三次。
這天下,終究姓朱。
哪怕被文官孤立,被言官譏諷彈劾,隻要天子不棄,便能安穩無虞。
翰林院侍讀楊瓚,便是最好的例子。
劉玉後悔,為何沒能早早醒悟,以致落到今日下場。
好在事情還沒到最壞的地步,他還有機會。
“罪人謝陛下隆恩。”
跪在青石上,劉玉四叩首。
旋即起身,主動除下官袍及烏角帶,再行禮,隨大漢將軍走出殿外。
正月的神京,雖久未落雪,仍是冷風侵骨。
天子令劉玉罷官歸鄉,
交出罰銀,卻未行廷杖,也未下其牢獄,殿外禁衛自不會上前押解。反有中官送上一件絹布外袍,並一頂紗帽。
“多謝。”
劉玉拱手,中官側身讓開,道:“劉禦史要謝,便謝天子,咱家不過奉命從事。”
“罪人已非朝官,公公直唿玉名即可。”
“那咱家就放肆一迴。”劉瑾笑道,“說起來,咱家同你也是本家,年歲又不及你,覥顏稱一聲兄長。”
“公公客氣。”
“這裏不是常敘的地,咱家同你得緣,若不嫌棄,便贈你一句話。”
“罪人聆聽。”
“歸鄉之後,多關注海邊動靜。”
海邊?
劉玉麵現疑惑,劉瑾笑眯眯將他拉到一旁,左右看看,湊到劉玉耳邊,低聲道:“寧波府……”
明有律令,士人不可在本鄉為官。
劉玉出身寧波府,先祖曾隨鄭和船隊出海,是赫赫有名的海商。朝廷海禁之時,棄船上岸,耗資巨繁,購下良田千頃。又托往日關係,手捧金銀打點上下,想方設法更改戶籍,成為民戶。
現今,劉氏子孫已遍布江浙,是不折不扣的一方豪紳。
劉玉出身旁枝,少而好學,考中進士,頗得本家看重,家中亦有良田商鋪。
此番歸鄉,官職雖無,活下去卻不成問題。
本以為要等到兒孫發跡,才能翻身,結果剛出奉天殿,便遇上天子身邊伺候的中官。
更重要的是,其言是奉天子之命!
“兄長切記,行事務必隱秘,旦遇有商船出海,都要細細記下。如能聯絡上幾名海商,那就更好。”
“海商?朝廷已經禁海……”
劉瑾袖著手,不說話,看著劉玉的表情,很是耐人尋味。
見狀,劉玉終於明白,對方的用意,絕不單是“贈言”這麽簡單。
“實話告訴兄長,這事牽扯不小,辦好了,別說恢複官身,歸京指日可期。”
聽聞此言,劉玉的瞳孔驟然收縮。
“此事,可是……”陛下之意?
劉瑾仍是笑,遇上楊瓚,他隻有成豬頭的命,對付這些心心念念向上攀登的朝官,有一個算一個,手到擒來,熟練得很。
“有些話不好明講,兄長心中知曉便是。”
不
點頭,也不否認,讓對方去猜,這才是說話的藝術。
可惜啊,姓楊的和他犯衝,見到麵就抽,否則,他必會是天子身邊第一人,哪裏有那幾個棒槌賣好的餘地。
聰明人最容易多想。
劉瑾又說了幾句,將司禮監掌印的吩咐,撿重要的告知劉玉。後者自以為意會,鄭重接過劉瑾遞出的銅牌,腰背挺直,腳下生風,再不見半點頹廢。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辦好這件事,未必沒有重返朝堂的希望。
目送劉玉離開,劉瑾收起笑容,一溜小跑,往司禮監複命。
文臣要收拾劉玉,廠衛早已得訊。今番行事,不過順勢而為。能發揮作用固然好,沒有建樹,也不廢什麽。
至於他手裏那塊銅牌,雖出自東廠,卻沒有暗藏的刻印,隻要不承認,又是一個偽造的罪名,壓根用不著擔心。
司禮監內,戴義端著一盞熱茶,正同陳寬商量遣人南下之事。
一名小黃門來報,劉瑾等在門外。
陳寬當即皺眉,戴義卻是笑道:“來了?讓他進來。”
走進室內,劉瑾恭敬行禮。
王嶽下令收拾他,執行人卻是戴義。每迴見到戴公公,劉公公都禁不雙腿打顫,很想轉身就跑。
“見過戴掌印。”
“恩。”戴義點點頭,“事情都辦妥了?”
“迴掌印,辦妥了。”
劉瑾小心覷一眼戴義,將如何交代劉玉,一字不差的複述出來。
“做的不錯。”戴義難得給了劉瑾一個笑臉,“這事,咱家自會稟報天子。”
言下之意,沒事別多嘴,不然一天照三頓收拾。
“是。”
劉瑾低著頭,額際鼓動,終究沒敢多言。
等他退下,陳寬眉心皺得更深。
“這個奴婢早該除掉,為何還要用他?”
“王提督的意思。”戴義飲一口茶,放下杯盞,道,“甭管是什麽人,現下還能用。真用不上了,找個罪名捏死便是。”
如果是文華殿時期,戴義未必會出此言。
天子登基之後,明顯遠著劉瑾,楊瓚幾次動尺子,旁人沒事,劉公公兩成豬頭。
朝堂宮裏,一個賽一個人精。
劉瑾現下是什麽地位,司禮監上
下都是一清二楚。
“到底伺候天子多年,不忙著動手。”戴義道,“牟斌那邊遞話,明日就派人出京。東廠這邊,遣兩個顆領班跟著,多點幾個番子,遇事也好有個幫襯。”
陳寬點頭。
“趁著這段時日,十二監上下需得好好查一查。”
“查十二監?”
“清寧宮送來那兩個奴婢,供出不少事。西北邊那兩位,手可不是一般的長。”
“合適嗎?”陳寬有些遲疑。
天子將要大婚,萬一鬧出事,可不好收場。
“陛下大婚,十二監都要派事,正好調人。上上下下忙得叫打後腦勺,暗中捆幾個到司禮監,一時半會也傳不出消息。換到平時,可沒這麽好的時機。”
“有理。”陳寬想了片刻,道,“既如此,我先去安排,免得到時候生亂。”
“也好。”
兩人商議時,早朝將屆尾聲。
不出正月,各地沒有官文遞送,朝堂之上,無外乎幾件陳芝麻爛穀子的舊事,解決了劉玉,皇莊一事便不能急。
比起地方官員借采選收受賄賂,重議設立在皇莊附近的收費關卡,明顯更為重量級。
稍有不慎,事情沒辦成,自己也要搭進去。
大家都不想做鋤頭椽子,又無他事參奏,奉天殿中再次陷入沉默。
文武百官不說話,以為天子會宣布退朝。
沒料想,天子突然出聲,連頒數道聖旨。
“革寧波府台州府捕盜通判,革觀海衛、昌國衛、海門衛、金鄉衛、盤石衛捕盜主簿。查其任職期間,瀆職不法,收受賄賂,縱容走私,皆逮捕進京,嚴懲不貸。”
“命工部加快鑄造金牌七十麵,賜雲南四夷車裏居民宣慰使司等衙門。造石牌五麵,賜朝鮮李氏。木牌二十麵,賜倭國大名。”
“敕兵部郎中謝丕為正使,兵科給事中嚴嵩為副使,使倭國。傳上朝聖意,賞賜木牌。
“敕國子監司業顧晣臣為正使,戶科給事中王忠為副使,使朝鮮。”
旨意下達,群臣鴉雀無聲。
謝丕傻眼,顧晣臣亦傻眼。
出使之人,當由禮部及鴻臚寺擇選,怎麽就點到他們頭上?
嚴嵩和王忠則頗為激動,前者更看向楊瓚方向,麵帶感激。
不是
楊侍讀提攜,天子哪會記得一個小小的給事中,更不用說命其為使臣,出使外邦,宣揚國威。
楊瓚低著頭,盡量降低存在感。
的確是他挖了個坑,埋了謝狀元。顧榜眼為何也在坑內,百分百不關他的事。隻能說,天子青出於藍勝於藍,挖坑埋人的功力逐日攀升。
單單出使倭國,的確有些刺眼。加上朝鮮,好歹能夠遮掩。
隻不過,賜倭國木牌,朝鮮石牌,當真不是故意?
楊瓚捏捏手指,默默低頭,眼觀鼻鼻觀心,繼續裝背景。
朱厚照坐在龍椅上,居高臨下俯視群臣,心情大好。
他的確是故意。
混淆各方視線是其一,趁機攆走弘文館中那幾個朝鮮人是其二。若是能趁機讓倭國和朝鮮掐起來,更好。
如楊先生之前所言,一個死皮賴臉、總想占自家便宜,另一個占便宜不成,直接開搶,屢揍不改,都不是什麽好東西。
掐死一個少一個,正好磕瓜子看熱鬧。
隻要國朝萬民平安康泰,管他鄰邦腥風血雨。
於是乎,在楊小探花的努力下,在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風華正茂的正德帝,開始四十五角傾斜,越長越歪,再也扶不迴來。
第八十七章接連被堵
天子升殿早朝當日,逢楊瓚入值弘文館。
依舊例,正月間群臣休
背後定有玄機!
想起日前好友所言,劉玉激靈靈打了個寒顫。
莫非,問題真出在彈劾選婚太監一事之上?
“仲玘性格耿介,一身浩然正氣。然行事過於魯莽,不加以防範,恐引來禍患。”
留下頗具深意的一句話,好友再未登門。昨日更遣人送來書信,取消兒女親事。
劉玉捧著書信,枯坐良久。
這哪裏是取消兒女親事,分明是與他割袍絕義!
當下,立在殿中,耳中刺入鄒文盛鋒利如刀的言辭,劉玉僵硬如石,麵色慘白如紙。
前後左右皆為同僚,仍如煢煢孤立,朔風從四麵襲來,寒意自脊背攀升。
他明白,縱然能駁斥鄒文盛的彈劾,也無法輕易擺脫罪名。鄒文盛不過是馬前卒,在他之後,定有更大的陷坑在等著自己。
要麽承認罪名,望天子仁慈,網開一麵,許他交罰銀黜官致仕。
要麽強辯解到底,等著他的,很可能是死路一條。
劉玉狠狠咬牙,握緊朝笏,重又放開。
深吸一口氣,穩定下心神,在天子開口之前,邁步走出隊列,摘下朝冠,跪倒在地。
“陛下,臣認罪。”
這一舉動,既在意料之中,也在預料之外。
聰明人都曉得,劉玉彈劾選婚太監,引得太子大動肝火,要徹查各地鎮撫府衙,已是犯了眾怒。
無論地方朝中,牽涉者為自保,定當手段盡出。
多方施力,劉玉必不會有好下場。
內宮之中,幾位北直隸選送的美人,也會對此事耿耿於懷。縱然不能幹涉朝中,在天子耳邊吹幾聲枕頭風,撒撒嬌,也夠劉玉喝上一壺。
隻不過,要將劉玉拿下,不能從選婚太監之事入手。
本就不欲天子詳查,還拿出來說事,不是自找麻煩?將劉玉早年的“罪狀”翻出來,從根本上否定他的人品,才是最好的辦法。
這樣一個品德敗壞,為私利構陷同僚,草菅人命的官員,說出的話如何能信?
同理,被他參倒的官,彈劾的案件,也當慎之又慎,重新估量。
如此一來,北直隸選婚太監不法之事,當可高舉輕放。牽涉的地方官員,多可從容脫身。
真有倒黴透頂,無法洗刷罪名的,隻能怨貪心太過,手太黑。不想掉腦袋,隻能交出積年所得,或流放南疆,或充軍北地,任選一樣。
劉玉認罪之後,一言不發,伏地不起。
鄒文盛準備好的話,一大半吞迴肚子裏。
朝堂上再度陷入寂靜。
朱厚照半天沒出聲,手指擦過龍椅,表情很是複雜。
站在文官隊列中,楊瓚倒吸一口涼氣,對朝堂爭鬥的嚴酷,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
不過是輕飄飄幾句話,劉玉便無法招架,打落牙齒和血吞,主動摘下烏紗,伏地認罪。
換成自己,能否扛過這一局?
衡量幾迴,楊瓚不得不承認,以他目前的手段經驗,未必能順利脫身。九成以上的可能,要同劉玉一般,不做爭辯,光棍認罪。
未出正月,天子又要大婚。這個時候,劉玉罪名再大,也不會人頭落地。頂多流放充軍,蹲幾年大牢。出來之後,歸鄉種田,精心教導子孫,未必沒有鹹魚翻身,十年報仇的機會。
如果是自己,麵對窘境,是否能有這般機變,如此恆心?
沉吟片刻,楊瓚實在拿不準,隻得暗自搖頭。
為今後的職業生涯,他還有得學。
天子不出聲,群臣不能陪著一起沉默,否則戲還怎麽唱?
繼鄒文盛之後,又有兩名給事中,一名禦史,兩名郎中出列,就劉玉的“罪行”展開討論。
“人證物證俱在,且已伏地認罪,理當嚴懲!”
“其罪當斬!”
“月底將逢大典,妄造血光,委實不祥。”
“其行可惡,然罪不至死。依律當流放千裏,子孫三代不許科舉。”
你一言我一語,幾人貌似爭辯,實則將罪名牢牢定下。縱是劉玉反口喊冤,也再不能翻身。
楊瓚靜靜觀望,心下明白,流放充軍都不算什麽,子孫三代不許科舉,才真是斷絕劉玉前路。
三代之後,縱然能出英才,在朝中的親友故舊多已散去,各種關係網也將不複存在。
更何況,將劉玉攆出朝堂者,不是一兩個人。這麽多力量集合在一起,別說三代,就是五代,乃至十代,劉家的子孫都會被拒在朝堂之外。
手段不可謂不毒辣,偏又符合律條,無從反駁。
表麵上
看,提出此議之人,是站在為劉玉“減輕刑罰”的立場。
畢竟,劉禦史誣陷同僚,逼死人命,縱家人行兇,都是“罪證屬實”。大明律可沒有犯罪追訴時效一說。
無論過了多少年,被查出來,劉禦史沒得跑。
“劉玉罪證確鑿,本應重責,懲一儆百。”
朱厚照高坐龍椅,聲音低沉。
百官垂首聽旨,縱是內閣三位相公,也看不清天子此刻的表情。
“然焦卿家及趙卿家所言有理,未出正月,將臨大典,此時染上血光,實為不吉。”
話到這裏,朱厚照忽然停下。
群臣屏息以待,劉禦史跪在地上,恍如成了一尊雕像。
“先皇以仁治國,縱如萬氏黨羽,首惡之外,亦究問罪行輕重,非必要少取人命。”
“朕承宗廟,撫育萬民,自當奉先皇之仁義,以德行彰天下。”
“劉玉。”
朱厚照加重聲音,劉玉額頭觸地。
“罪臣在。”
“爾既已認罪,當摘去烏紗,除去官服。”
“是。”
“當此吉日,朕不取爾性命。罷黜官職,交罰銀後自可歸鄉。”
劉玉似不敢置信,顧不得規矩,倏然抬起頭,仰望丹陛之上,眼角泛紅,滾下兩行熱淚。
“罪人領旨謝恩!”
本以為前路斷絕,將墜入無底深淵。未料想,天子竟網開一麵,親手遞給他一條長藤。
劉玉所能做的,唯有牢牢抓住。
如想翻身,送子孫再入朝堂,必要同文官集團斷情決義。其能拋棄自己一次,便能有第二次,第三次。
這天下,終究姓朱。
哪怕被文官孤立,被言官譏諷彈劾,隻要天子不棄,便能安穩無虞。
翰林院侍讀楊瓚,便是最好的例子。
劉玉後悔,為何沒能早早醒悟,以致落到今日下場。
好在事情還沒到最壞的地步,他還有機會。
“罪人謝陛下隆恩。”
跪在青石上,劉玉四叩首。
旋即起身,主動除下官袍及烏角帶,再行禮,隨大漢將軍走出殿外。
正月的神京,雖久未落雪,仍是冷風侵骨。
天子令劉玉罷官歸鄉,
交出罰銀,卻未行廷杖,也未下其牢獄,殿外禁衛自不會上前押解。反有中官送上一件絹布外袍,並一頂紗帽。
“多謝。”
劉玉拱手,中官側身讓開,道:“劉禦史要謝,便謝天子,咱家不過奉命從事。”
“罪人已非朝官,公公直唿玉名即可。”
“那咱家就放肆一迴。”劉瑾笑道,“說起來,咱家同你也是本家,年歲又不及你,覥顏稱一聲兄長。”
“公公客氣。”
“這裏不是常敘的地,咱家同你得緣,若不嫌棄,便贈你一句話。”
“罪人聆聽。”
“歸鄉之後,多關注海邊動靜。”
海邊?
劉玉麵現疑惑,劉瑾笑眯眯將他拉到一旁,左右看看,湊到劉玉耳邊,低聲道:“寧波府……”
明有律令,士人不可在本鄉為官。
劉玉出身寧波府,先祖曾隨鄭和船隊出海,是赫赫有名的海商。朝廷海禁之時,棄船上岸,耗資巨繁,購下良田千頃。又托往日關係,手捧金銀打點上下,想方設法更改戶籍,成為民戶。
現今,劉氏子孫已遍布江浙,是不折不扣的一方豪紳。
劉玉出身旁枝,少而好學,考中進士,頗得本家看重,家中亦有良田商鋪。
此番歸鄉,官職雖無,活下去卻不成問題。
本以為要等到兒孫發跡,才能翻身,結果剛出奉天殿,便遇上天子身邊伺候的中官。
更重要的是,其言是奉天子之命!
“兄長切記,行事務必隱秘,旦遇有商船出海,都要細細記下。如能聯絡上幾名海商,那就更好。”
“海商?朝廷已經禁海……”
劉瑾袖著手,不說話,看著劉玉的表情,很是耐人尋味。
見狀,劉玉終於明白,對方的用意,絕不單是“贈言”這麽簡單。
“實話告訴兄長,這事牽扯不小,辦好了,別說恢複官身,歸京指日可期。”
聽聞此言,劉玉的瞳孔驟然收縮。
“此事,可是……”陛下之意?
劉瑾仍是笑,遇上楊瓚,他隻有成豬頭的命,對付這些心心念念向上攀登的朝官,有一個算一個,手到擒來,熟練得很。
“有些話不好明講,兄長心中知曉便是。”
不
點頭,也不否認,讓對方去猜,這才是說話的藝術。
可惜啊,姓楊的和他犯衝,見到麵就抽,否則,他必會是天子身邊第一人,哪裏有那幾個棒槌賣好的餘地。
聰明人最容易多想。
劉瑾又說了幾句,將司禮監掌印的吩咐,撿重要的告知劉玉。後者自以為意會,鄭重接過劉瑾遞出的銅牌,腰背挺直,腳下生風,再不見半點頹廢。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辦好這件事,未必沒有重返朝堂的希望。
目送劉玉離開,劉瑾收起笑容,一溜小跑,往司禮監複命。
文臣要收拾劉玉,廠衛早已得訊。今番行事,不過順勢而為。能發揮作用固然好,沒有建樹,也不廢什麽。
至於他手裏那塊銅牌,雖出自東廠,卻沒有暗藏的刻印,隻要不承認,又是一個偽造的罪名,壓根用不著擔心。
司禮監內,戴義端著一盞熱茶,正同陳寬商量遣人南下之事。
一名小黃門來報,劉瑾等在門外。
陳寬當即皺眉,戴義卻是笑道:“來了?讓他進來。”
走進室內,劉瑾恭敬行禮。
王嶽下令收拾他,執行人卻是戴義。每迴見到戴公公,劉公公都禁不雙腿打顫,很想轉身就跑。
“見過戴掌印。”
“恩。”戴義點點頭,“事情都辦妥了?”
“迴掌印,辦妥了。”
劉瑾小心覷一眼戴義,將如何交代劉玉,一字不差的複述出來。
“做的不錯。”戴義難得給了劉瑾一個笑臉,“這事,咱家自會稟報天子。”
言下之意,沒事別多嘴,不然一天照三頓收拾。
“是。”
劉瑾低著頭,額際鼓動,終究沒敢多言。
等他退下,陳寬眉心皺得更深。
“這個奴婢早該除掉,為何還要用他?”
“王提督的意思。”戴義飲一口茶,放下杯盞,道,“甭管是什麽人,現下還能用。真用不上了,找個罪名捏死便是。”
如果是文華殿時期,戴義未必會出此言。
天子登基之後,明顯遠著劉瑾,楊瓚幾次動尺子,旁人沒事,劉公公兩成豬頭。
朝堂宮裏,一個賽一個人精。
劉瑾現下是什麽地位,司禮監上
下都是一清二楚。
“到底伺候天子多年,不忙著動手。”戴義道,“牟斌那邊遞話,明日就派人出京。東廠這邊,遣兩個顆領班跟著,多點幾個番子,遇事也好有個幫襯。”
陳寬點頭。
“趁著這段時日,十二監上下需得好好查一查。”
“查十二監?”
“清寧宮送來那兩個奴婢,供出不少事。西北邊那兩位,手可不是一般的長。”
“合適嗎?”陳寬有些遲疑。
天子將要大婚,萬一鬧出事,可不好收場。
“陛下大婚,十二監都要派事,正好調人。上上下下忙得叫打後腦勺,暗中捆幾個到司禮監,一時半會也傳不出消息。換到平時,可沒這麽好的時機。”
“有理。”陳寬想了片刻,道,“既如此,我先去安排,免得到時候生亂。”
“也好。”
兩人商議時,早朝將屆尾聲。
不出正月,各地沒有官文遞送,朝堂之上,無外乎幾件陳芝麻爛穀子的舊事,解決了劉玉,皇莊一事便不能急。
比起地方官員借采選收受賄賂,重議設立在皇莊附近的收費關卡,明顯更為重量級。
稍有不慎,事情沒辦成,自己也要搭進去。
大家都不想做鋤頭椽子,又無他事參奏,奉天殿中再次陷入沉默。
文武百官不說話,以為天子會宣布退朝。
沒料想,天子突然出聲,連頒數道聖旨。
“革寧波府台州府捕盜通判,革觀海衛、昌國衛、海門衛、金鄉衛、盤石衛捕盜主簿。查其任職期間,瀆職不法,收受賄賂,縱容走私,皆逮捕進京,嚴懲不貸。”
“命工部加快鑄造金牌七十麵,賜雲南四夷車裏居民宣慰使司等衙門。造石牌五麵,賜朝鮮李氏。木牌二十麵,賜倭國大名。”
“敕兵部郎中謝丕為正使,兵科給事中嚴嵩為副使,使倭國。傳上朝聖意,賞賜木牌。
“敕國子監司業顧晣臣為正使,戶科給事中王忠為副使,使朝鮮。”
旨意下達,群臣鴉雀無聲。
謝丕傻眼,顧晣臣亦傻眼。
出使之人,當由禮部及鴻臚寺擇選,怎麽就點到他們頭上?
嚴嵩和王忠則頗為激動,前者更看向楊瓚方向,麵帶感激。
不是
楊侍讀提攜,天子哪會記得一個小小的給事中,更不用說命其為使臣,出使外邦,宣揚國威。
楊瓚低著頭,盡量降低存在感。
的確是他挖了個坑,埋了謝狀元。顧榜眼為何也在坑內,百分百不關他的事。隻能說,天子青出於藍勝於藍,挖坑埋人的功力逐日攀升。
單單出使倭國,的確有些刺眼。加上朝鮮,好歹能夠遮掩。
隻不過,賜倭國木牌,朝鮮石牌,當真不是故意?
楊瓚捏捏手指,默默低頭,眼觀鼻鼻觀心,繼續裝背景。
朱厚照坐在龍椅上,居高臨下俯視群臣,心情大好。
他的確是故意。
混淆各方視線是其一,趁機攆走弘文館中那幾個朝鮮人是其二。若是能趁機讓倭國和朝鮮掐起來,更好。
如楊先生之前所言,一個死皮賴臉、總想占自家便宜,另一個占便宜不成,直接開搶,屢揍不改,都不是什麽好東西。
掐死一個少一個,正好磕瓜子看熱鬧。
隻要國朝萬民平安康泰,管他鄰邦腥風血雨。
於是乎,在楊小探花的努力下,在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風華正茂的正德帝,開始四十五角傾斜,越長越歪,再也扶不迴來。
第八十七章接連被堵
天子升殿早朝當日,逢楊瓚入值弘文館。
依舊例,正月間群臣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