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用多少,現正腹中轟鳴。”

    楊瓚頓住。

    這讓他怎麽迴答?

    “穀伴伴,豆糕怎麽還沒送到?”

    “陛下,奴婢再去催催。”

    穀大用躬身退下,楊瓚小心問道:“陛下早膳用得不多?”

    朱厚照擺手,道:“朕飯量見長,禦膳房送上的都是定量,自然不足。”

    定量不足?

    楊瓚有幸“陪用”過幾次禦膳,可以拍著胸脯保證,即便不是珍饈佳肴,米飯的分量絕對足夠。

    看看身條仍在抽長,漸有竹竿趨勢的少年天子,楊瓚的神情有幾分複雜。

    能說出“定量不足”這句話,難以想象,朱厚照的飯量已大到什麽地步。如果自己也有這等胃口,是否能趁著年輕再長一長?

    不求達到顧千戶的海拔,至少不要差距太大,無論坐著還是站著,都需“仰視”。

    長久下來,不得頸椎病,也會壓力山大。

    “楊先生?”

    “臣無事。”楊瓚道,“陛下,臣才疏學淺,不過泛泛之人,實在當不得‘先生’二字。”

    這件事,楊瓚不是第一次說。奈何朱厚照答應得不錯,再見依舊不改。幾次之後,幹脆連答應一聲都免了。

    “楊先生過於自謙。”朱厚照道,“以學士之禮待先生,乃是父皇之命。楊先生一力推脫,是想朕做不孝之人?”

    “臣不敢。”

    “何況,李先生亦言楊先生有才。朕幾番得先生教誨,敬稱一聲實不為過。”

    “陛下所言,可是李閣老?”

    “對。”

    朱厚照點頭,半點不覺自己將李東陽賣了。

    楊瓚摸摸後頸,似乎有些明白,幾番後背發涼究竟因何而起。

    兩人說話時,門前響起腳步聲,穀大用提著食盒走進殿內。

    盒蓋掀開,甜香氣息飄散。

    聞到熟悉得味道,朱厚照頓時雙眼發亮。待瓷盤擺上,不用筷子,直接上手。

    糕點很是精致,用模子製成各種花形,晶瑩剔透,隱約可見裹在內中的餡料。

    “楊先生也用些。”

    眨眼間,朱厚照麵前已空出兩個碟子。

    楊瓚不喜甜食,但天子賞賜,不好不用。舉筷挾起一塊梅花形的豆

    糕,做好喝下半盞茶的準備。未料到,貌似甜膩的糕皮餡料,入口即化,唇齒間隻餘淡淡的清香和一絲甘味。

    當初在詔獄,楊瓚用過不少宮內的糕點,都及不上這份。

    又挾起一塊,楊瓚心中思量,難道是禦膳房新換了點心師傅?

    同樣的時間,楊瓚吃下兩塊,朱厚照解決兩盤。

    看著撤下的碟子,楊瓚終於明白,為何穀大用提來的食盒會大得出奇。

    小半個時辰,八碟豆糕下肚,朱厚照總算心滿意足。

    不知不覺間,楊瓚也吃下兩碟。端起茶盞,頗覺不可思議。看來,和好胃口的人共餐會增大飯量,並非虛言。

    稍歇片刻,中官提走食盒,重新換上熱茶。

    楊瓚站起身,開始今日的講習。

    謝狀元苦讀《孫子兵法》,開口謀攻,閉口用間,聞名翰林院。顧榜眼捧著《六韜》和《吳子》,日日鑽研,手不釋卷。朱厚照欲問兵法,二人足以,實在沒有楊瓚發揮的餘地。

    經史子集,大學春秋,古今史鑒,自有劉學士和張學士講讀,楊瓚若是開口,無異於班門弄斧。

    幾番思量,楊瓚獨辟蹊徑,打算和朱厚照講農政商道,講北疆風貌,講海外方物。

    哪怕隻是皮毛,朱厚照也聽得津津有味,興致濃厚。自出生就未離開過皇城,京城外一切,於他都十分新奇。

    事情聞於朝堂,群臣會怎麽想,自己是否又會受到攻擊,楊瓚已無心理會。

    農政是國之根本,挑刺必要有理有據。

    商道不為士大夫所喜,然殿試之時,楊瓚寫過一篇策論,其後又有文章送至三位閣老麵前,同樣不怕言官挑事。

    北疆之事,多是從顧千戶處得來消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絕不添油加醋。況且,自開國起,明朝就和北邊的鄰居不對付。無論文武,提起北邊的鄰居都是咬牙切齒。

    在講學之時,言及北疆風貌邊防,當是一片為國之心。如此還要被潑髒水,講話之人安的是什麽心?

    唯一可為群臣詬病的,唯有海外方物。

    太宗皇帝遣船隊先訪東洋,後下西洋,揚大國之威,後世亦為人稱道。然自宣宗皇帝之後,因各種原因,明朝漸收攏船隊,不再出海。

    楊瓚在明朝日久,知曉內中因由複雜,不像後世人猜測的那般簡單。

    他唯一能做的,

    就是小心再小心,走一步算一步。誰讓他先前過於理想主義,行事欠妥。但想改變多年形成的習慣,總得慢慢來。

    天子終究年輕,憑一腔熱血,無法駕馭滿朝文武,更不要說一展抱負。

    自己行事更要小心。

    此事不同於抓捕勳貴外戚,稍有不慎,既會引來百官反彈。

    在沒有摸清線頭之前,楊瓚隻能將海外方物擺在最末,每講三次農政,方提及一次。饒是如此,朱厚照的興趣之濃,仍是顯而易見。

    “陛下,臣今日所講,乃是韃靼瓦剌及兀良哈三者之勢。”

    聽到要講北疆,朱厚照立刻精神百倍,端坐案後。

    楊瓚肅然神情,由朵顏三衛的奏疏講起。

    “韃靼可延汗欲同泰寧衛都督結親,陛下可曾深思,其目的為何?”

    “拉攏,使其同朝廷生隙。”

    “陛下英明。”楊瓚道,“就此議事,朝堂諸公多有評議,臣與翰林院同儕亦有爭論。終得一點,成與不成,都可令朝廷對朵顏三衛再生戒心……”

    楊瓚侃侃而言,朱厚照聚精會神,中途聯係日前所學兵法,頗有所得。

    殿外,雨勢仍大。

    廊下的禁衛鎧甲俱濕,仍是紋絲不動,彷如雕塑一般。

    幾名中官站在門旁,隱約能聽到殿內傳出的話聲,多是半懂不懂,不知其意。唯有韋敏聽得認真,袖著雙手,偶爾蹙眉,偶爾舒展,半晌之後竟有些出神。

    忽然,有紅裙女官冒雨行來,在殿前稍停,被小黃門引到韋敏跟前。

    “韋公公,陳公公那邊傳話,說是仁壽宮進了三輛小車。太皇太後有話,陛下講習結束,別忙著迴乾清宮,先去仁壽宮。”

    “有小車進了仁壽宮?”

    韋敏眼珠子轉轉,立即會意。

    “陛下正同楊侍讀講習,不好打擾。兩位且先迴去,等講習結束,咱家立即稟報。”

    “也好。”

    有外臣在,女官不好多留,福禮之後又急匆匆離開。

    仁壽宮中,王太皇太後高居正位,張太後托病不在,吳太妃坐在下首。

    十名少女分作兩列,跪在殿中,皆是同樣打扮。

    桃紅裙,淡綠的窄袖褙子,梳著三小髻,發鬢攢著兩到三枚珠頭釵,耳掛銀璫,映著燈光,更顯得蛾眉皓齒,冰肌雪膚。

    自天子除服,仁壽宮和清寧宮就開始忙碌。

    各府舉送的美人陸續抵京,先由中官女官鑒審體膚。過初選者,再由畫師繪成小像,錄明籍貫,呈送宮中。

    最先是北直隸,其次是金陵,再次是兩淮江浙,最後是西南等地。

    畫像呈上之後,兩宮幾乎挑花眼,最後才選出百人,暫且安置在東安門外。每隔兩日,召十人入宮,由兩宮親選。

    畫像再好,終有出入。無論王太皇太後還是吳太妃,都要親眼看過才放心。若是中途出了岔子,出現漢晉時的事,不免貽笑大方,更對不起大行皇帝的囑托。

    “你瞧著怎麽樣?”

    “都是水靈靈的柔枝嫩葉,瞧著就喜歡。”

    今日宣召十人,均得兩宮看好。

    張太後也選了幾個,卻是不合太皇太後之意。脾氣上來,又不敢頂撞,幹脆托病不出,連未來兒媳的麵也不見。

    吳太妃想勸,卻不知該從何勸起,便也丟開不管。張太後不能自己想通,說破嘴皮子也沒用。

    少女們跪在地上,久久不見叫起,心中皆是忐忑。

    有耐不住性子的,小心抬頭,當即被殿中女官和中官記下。穩穩靜靜,始終不見改色的,同樣被記下。

    前者多會被落名,後者可進入終選。隻要表現好,不登鳳位,也可在天子後宮中有一席之地。

    夏氏女跪在第三排,一頭烏黑的發,柔滑似上好綢緞,年齡尚小,亦是楚腰蠐領,桃花嬌嬈。

    吳太妃微側身,向王太皇太後示意。

    “娘娘覺得如何?”

    王太皇太後仔細看了兩眼,不禁皺眉道:“樣子是好,隻是還沒及笄,小了些,怕是勸不住天子。”

    翻過年,天子才虛歲十六,再選個更小的皇後,性子不定,萬一長歪了,成個倚姣作媚的,宮裏怕不得清淨。

    “小不要緊。”吳太妃道,“娘娘正可多看顧些。”

    王太皇太後同樣側身,低聲道:“你可真看好了?”

    “樣子好,性子也沉穩,眉眼有幾分英氣。”吳太妃道,“我看著不錯。”

    “恩。”王太皇太後斟酌片刻,道,“先把人記著,等都看過再細選。”

    “也好。”

    兩人商量間,又有兩個少女禁不住抬頭,結果自然是被女官記下。還有一個少女

    頂不住壓力,當殿昏倒,被女官扶出去,自是斷了進宮之路。

    又過小半刻,餘下的九名少女被叫起。

    按照先時女官的教導,一一出列,道出籍貫何處,編入何戶,年方幾何,便退後不再多言。

    王太皇太後和吳太妃端坐在上,沒有多問。

    待最後一個少女話落,吳太妃喚中官宮人捧來宮綢,每人賞一枚金釵,一盒香膏。

    雨仍在下。

    少女們走出仁壽宮,登上由中官牽引的小車,悄無聲息的離開宮城。

    暈倒的少女醒來,知曉進宮無望,靠在車壁愣愣的出神,車廂內更顯得安靜。

    行至東安門,引車的換了人,少女們才敢將車窗推開一條縫。看著街景和窗外的雨水,迴憶起在仁壽宮中所見,都有著壓抑不住的惶恐和興奮。

    與此同時,一輛大車停在玄武門前,車上下來一名中年漢子,兩名十七八歲的少年。

    漢子謝過趕車的把式,交付過車資,取出仔細包裹的路引,排隊等著進城。

    “山娃,四郎家信裏留的地址,你可記著?”

    “六叔放心,我都記著。”一個穿著短衫,濃眉大眼的少年道,“來時族長爺爺都給寫好了,過了城門,尋人打聽就是。”

    “那就好。”漢子道,“四郎考中探花,做了官,咱們一族都跟著揚眉吐氣。你們可聽好,進城後不許給四郎丟臉!”

    “六叔放心,來之前,族長爺爺都吩咐過,咱們不能忘。”

    說話間,隊伍行進速度加快。

    叔侄三人向城門衛道明身份,取出路引。

    一名錦衣衛百戶巡視走過,聽三人是涿鹿縣出身,又是姓楊,不覺留意。

    “來尋人?”

    “正是。”

    中年漢子搓搓大手,有幾分局促。

    “族裏兒郎考中進士,家裏接到信,就來看看。”

    錦衣衛最擅長套話,幾句就打聽清楚,這三人是楊瓚的親戚,來京即為尋他。

    “幾位是楊侍讀的族人?”百戶笑道,“幾位若要尋人,按照這上麵的地址必要撲空。”

    中年漢子嚇了一跳,兩個少年也麵露驚慌。

    “官爺,可是、可是我家四郎……”

    “莫要擔憂,楊侍讀並未出事。是我話說得不明白。”百戶笑道

    ,“楊侍讀現居長安伯府,這個時辰,八成還在宮裏為天子講習。你們去了,自然尋不到。”

    住在伯府?為天子講習?

    我的個天老爺!

    三人都是瞪大眼,一副不敢置信的樣子。

    “本官同楊侍讀有幾麵之緣,既然遇上,幾位不妨同本官來,免去尋人問路,多費幾番周折。”

    京師之地,人生地不熟,對方不像在騙人,到底是應不應?

    中年漢子拿不定主意。

    先時被喚作山娃的少年,拉了拉中年漢子的衣袖,道:“六叔,還沒請教這位大人高姓大名。”

    “對,對!敢問大人貴姓?”

    緊張之下,漢子舌頭打結,話說得有些結巴。

    “本官姓錢,錦衣衛北鎮撫司百戶。”

    錢寧笑得和氣,幾句話打消三人的戒心,分出數名校尉力士繼續巡邏,親自為三人帶路,前往東城長安伯府。

    一行人離開不久,兩輛披著雨布的騾車行至城門前。

    “這個時候出城?”

    城門衛查看路引,心生疑惑。

    往北邊,還是寧夏,是何緣故?

    車夫解釋不清,一輛騾車的車門推開,著青色儒衫的閆璟探出身,道:“在下乃今科進士,家父外放寧夏為官。日前來信,言重病不起,故開取路引,前往侍疾。”

    話說得清楚明白,京城路引也做不得假。

    城門衛放行,閆璟坐迴車內,側靠著車壁,開始閉目養神。

    行出不久,車廂外傳來老仆的聲音:“老爺,既已出了城,可不忙著趕路。雨太大,先尋個地方躲躲?”

    “不能停。”閆璟睜開眼,道,“父親病重,必須早日趕至寧夏。”

    “是。”

    老仆應諾,揚起馬鞭,不再多言。

    第五十七章頓悟的楊侍讀

    每逢楊瓚入值弘文館,天子必要留膳。從天子升殿早朝,複弘文館講習至今,已成常例。

    申時末,天色漸沉,雨勢未見減小,反而勢如傾盆,滴如車軸。

    冰粒越來越多,伴著雨水砸在人身上,必會留下指甲蓋大小的紅印青痕。

    往各宮送膳的中官沒防備,撐起的雨布被冰粒砸破,行在前方的幾人都是哎呦一聲,差點跌了手中的食盒。

    “都小心些!誤了膳食,你我都要吃掛落!”

    一名穿著葵花衫,捂著額頭的中官扯住雨布,對跟在身後的束鈴道:“這雨不小,一式片刻停不了。快點走,還能少受些罪。”

    束鈴齊齊點頭,兩人一排,合力提著食盒,另一隻手拉住雨布,半閉著眼,腳步加快,全由說話的中官引路。

    酉時正,朱厚照離開思善門偏殿,移駕乾清宮暖閣。

    楊瓚被留膳,自當跟隨。

    起駕之時,朱厚照本想為楊瓚準備肩輿,被後者堅辭拒絕。

    “陛下隆恩,臣銘感肺腑。然律法有規,臣實難從命。”

    見朱厚照有意堅持,楊瓚幹脆官袍一撩,直接跪在雨地上。

    “陛下,萬萬不可!”

    “楊侍讀快起來!朕不令備輿便是。”

    朱厚照無法,隻得令中官撐起雨布,緊跟在楊瓚身側,為他擋雨。

    謝過聖恩,楊瓚站起身,嘴唇隱隱發抖,手腳冰涼。自膝蓋向下,恍如失去知覺。被一名中官扶住,方才站穩。

    不是他矯情,自己找罪受。實是法有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自遠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自遠方並收藏帝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