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服直接換成飛魚服,金帶換成花犀帶。
手捧詔諭,楊瓚沒有半點喜意,隻想痛哭一場。
得天子賜服,滿朝之上,唯有內閣三位相公和錦衣衛指揮使牟斌有此殊榮。
這哪裏是將他放在火上烤,分明是直接扔到火山口,稍不注意便會屍骨無存。
無奈歸無奈,事已至此,楊瓚隻能領賞謝恩。同時下定決心,迴去就把衣服和腰帶藏好,非必要絕不穿上身。
“陛下,欲詳查此事,凡有牽涉的僧道均要問話。臣不諳此道,可向僧錄司和道錄司點出名單,交由詔獄提審。”
“可。”
朱厚照點頭。
宮中的道士僧人,有一個算一個,都被拿下押入詔獄。無辜者早晚會放還。凡有牽涉其中,經過錦衣衛的手段,藏得再深也會被挖出來。
待穀大用和丘聚分頭去傳達旨意,楊瓚想起來時目的,試著開口勸道:“陛下承先帝遺詔,初登大寶,理當勤政。”
朱厚照不說話。
“陛下純孝,心係先帝。然北疆戰事未平,西南叛亂又起,鹽引之事未盡,邊軍糧餉空虛。諸如此等,縱有內閣六部,仍需陛下聖斷。”
“朕,朕知道。”朱厚照滿臉通紅,“楊侍讀誠意直言,朕都聽著。朕明日一定上朝。”
“再有……”
還有?
朱厚照瞪眼。
他都答應上朝了,還要怎樣?
楊瓚故作不知,繼續道:“先時陛下欲苦讀兵書,效太宗皇帝戰陣演武。下月正逢京衛武學操演,另有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習操,臣聞兵部正商討上請檢閱之事。”
京衛操演?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
朱厚照頓時雙眼發亮。
楊瓚故意頓了頓,才接著道:“陛下如繼續隨意罷朝,內閣六部徒增憂心,此事恐要延後。”
“朕上朝!”
單言政務,朱厚照必定頭疼。換成兵事,立刻興致高昂。
“朕明日一定上朝!”朱厚照站起身,興奮的搓著雙手,在禦案前走來走去,“神機營和三千營操演,朕早就想看,父皇一直不許!”
完全壓抑不住喜悅,朱厚照忽然停下腳步,迫不及待道:“不,不必等到明日,朕今日就上朝!”
“陛下,早朝已過。”
“朕仿效父皇,升殿午朝!”
“……”
楊瓚默默低頭,用力捏著額角。
這位少年天子,當真是想一出是一出。
朱厚照雷厲風行,想到就做。當即遣中官至內閣和各衙門傳旨,今日午朝!
麵對這樣的天子,楊瓚除了頭疼,唯有頭疼。
見到傳旨的中官,聽到今日要升殿午朝,三位閣老和六部尚書都是愣在當場,半天迴不過神。
這不當不正的,午朝?
饒是老成練達,八風不動的李東陽,也麵現訝然,拿倒奏疏,眉毛險些飛入額際。
“陛下要升殿午朝?”
謝遷不確定,又問一次。
中官點頭,道:“未時中,請三位相公至奉天殿。”
謝遷沉默,李東陽放下奏疏,同劉健交換過眼色,心中浮現出同樣的疑問:這到底是怎麽迴事?誰能給他們一個解釋?
無論滿朝文武怎麽想,午朝之上,朱厚照勁頭極高,精神極好,無論北疆軍事還是西南叛亂,都是當殿拍板,要糧食給糧,要錢給錢,要人給人!
“戶部庫銀不豐,可自內庫取。”朱厚照朗聲道,“先皇以內庫賑軍餉,濟災傷。朕承先皇遺誌,欲仿效而行。”
“陛下聖明!”
朱厚照此舉,大大出乎眾人預料。
群臣都開始拿不準,這位少帝究竟是任性的昏君,還是不世出的英主?
然有以上表現,朱厚照提出要親閱京衛十二營演武,群臣都沒有反對。
“陛下勤政,實乃萬民之福!”
君臣相得,午朝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結束。
朱厚照達成心願,心滿意足。
朝臣連番經曆過天子的任性悔改,再任性再悔改,疑惑難解,腳步均有些發飄。
無人敢肯定,明天又會是什麽情形。
楊瓚隨眾人離開奉天殿,踏上金水橋,忽聽身後有人喚他。
“楊侍讀且慢一步。”
轉過身,楊瓚當即讓到一側,恭敬行禮。
“見過李閣老。”
“不必多禮。”李東陽表情和藹,道,“先時送名帖與楊侍讀,一直未見過府。今日遇上,正有幾言同楊侍讀相議。”
“李相公厚言,
下官惶恐。”
李東陽仍是笑,不再多言,隻讓楊瓚隨他前往文淵閣。
文淵閣?
楊瓚吃驚不小。
內閣所在,是能隨便去的嗎?
“李閣老如有問話,下官知無不言。”所以,這文淵閣就不必去了吧?
李東陽搖頭,“不隻老夫有話問你。”
總之,閣老親自請人,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沒得商量。
楊瓚無奈,嘴裏一陣陣發苦。
先是天子,又是閣老,他今天走的是什麽運?
第四十八章初交鋒
李東陽當先,楊瓚落後半步,一路走進文淵閣。見劉健、謝遷均在值房內,思及李閣老方才所言,更覺心驚肉跳,惴惴不安。
這是要三堂會審?
知道比喻不恰當,卻控製不住類似的念頭在腦海中翻騰。
暗暗吸一口氣,定下心神。楊瓚上前兩步,躬身行禮,道:“翰林院侍讀楊瓚,見過劉閣老,見過謝閣老。”
劉健安坐不動,麵上看不出喜怒。
謝遷微微頷首,態度有幾分親切。
因楊瓚與謝丕是同年,又同列三鼎甲,彼此的關係算得上不錯,謝遷對楊瓚自然有幾分“親切”。
“楊侍讀且坐。”
同年,同榜,都是人脈。
謝閣老豐姿俊朗,高情逸態,並非真的不食人間煙火。否則也不會高居內閣,成為廟堂鼎臣。
“三位閣老當前,下官惶恐。”
楊瓚謝過,不敢坐實,隻蹭著椅子邊。
很快,有書吏敲門,送上熱茶。
待值房的門關上,李東陽和謝遷自顧品茶,劉健當先開口,道:“請楊侍讀至此,實有事詢問,非言辭訓誡,無需緊張。”
劉閣老的話不錯,奈何表情過於嚴肅,眉間紋深如溝壑。
楊瓚麵上保持平靜,手心隱隱冒汗。
在三位閣臣麵前,竟比麵對弘治帝還要緊張。至於朱厚照……還是不要去想,免得“大不敬”。
“閣老相詢,下官必知無不言。”
楊瓚再次起身,端正行禮。
見到楊瓚表現,李東陽和謝遷暗中交換眼色,都有幾分滿意。劉閣老也不免點頭。
年紀雖小,心
性卻是沉穩。坐在文淵閣中,麵對三人能方寸不亂,實是難得。先帝知人善用,果然沒錯。
隻不過……
劉健撫過頜下長須,沒錯過楊瓚瞬間的僵硬,笑意隱入眼底。
論起朝堂經驗,同上官奏對,還是嫩了些。
“老夫三人請你前來,實為此篇策論。”
楊瓚抬起頭,見劉健自身後架上取下一隻木盒,盒中盡是今科進士的文章。其中一篇,即是楊瓚交給謝丕,又經謝丕送至謝閣老手中的農商策論。
“此文甚好。雖有冒進不足之處,卻不乏可行之議。”劉健道,“尤以南北糧秣運輸最善。”
楊瓚想過多種可能,始終沒有想到這種。
李閣老親往“抓”人,不問金尺,不問牙牌,也不問他在乾清宮中的“無狀”,更不問今日天子不上早朝,改上午朝的因由,隻問這篇農商策論?
說不通,無論如何都說不通。
抿了抿嘴唇,腦子裏纏成線團,額際一陣陣抽痛。
無論想得通還是想不通,無論三位閣老真實意圖為何,最好的應對辦法,唯有問什麽答什麽。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至萬無一失,至少不會犯下大錯。
深吸一口氣,楊瓚起身,恭敬道:“南北糧秣運輸,下官確有幾分淺見。然鈍口拙腮,有言不逮意之處,還請閣老見諒。”
“無礙。”劉健道,“關係國家經濟,當直言勿諱。”
“如此,下官鬥膽。”
策論寫在入值翰林院之後,弘治帝大行之前,距今已兩月有餘。大致的內容,楊瓚都還記得。關乎漕運的觀點,今日看來,實在有許多不足之處。
在翰林院抄錄之餘,楊瓚曾翻閱過早年文卷。讀到漕運相關,更借戶部觀政之機,向戶部郎中請教。得悉內情之後,心中生出諸多情緒,委實難以言喻。
國朝開立以來,官場自有一套規則,上治下法,延續百年。別說他當時隻是翰林院七品編修,換到今日的從五品,也輕易觸碰不得。
本以為,短時間內不會再論究此事。未料到,內閣三位相公竟向他問策。
真意也好,另有玄機也罷。
總之,機會當前,不抓住就不是楊瓚!
楊瓚知道,今日說出這番話,勢必會得罪不少人。然有朱厚照令諭之事當前,多得罪些人,實在算不得什麽。
得罪多了,也就習慣了。
按照弘治帝駕崩前布下的棋局,楊瓚想要繼續在廟堂生存,能走的路隻有一條:孤臣,直臣!
思及此,楊瓚心下更定。暗暗握拳,整頓思緒,梳理出條理,開口道:“不敢瞞三位閣老,下官常於翰林院翻閱卷宗,又至戶部觀政數日,於漕運之事漸有了解,知糧秣草豆,兵甲馬匹,往來運輸多借水路。”
“下官鬥膽,以濟寧州為例。”
話至此,楊瓚稍停,見劉健三人都聽得認真,方繼續道:“濟寧州為要害之地,設南北二閘。置閘官吏目專管水閘開閉之事。”
“閘官品級不入流,位卑職輕。往來官豪行於水上,擅自開閉水閘,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船停要道,幾日不行,對閘官唿來喝去,猶如皂吏一般。”
“其肆無忌憚,有己無人,何等可惡!”
以上絕非楊瓚揣測胡言,王忠拔升戶科給事中,不久前既有上言,直言濟寧州豪商無視閘官,私自開閘,阻滯舟運,拖延邊軍糧餉,其後更打傷吏目,請朝廷嚴辦。
士農工商。
閘官再不入流,也是朝廷選派,手握官印,代表朝廷的臉麵。
一介商人擅自開閉水閘,運舟行船,阻礙邊軍糧秣,已是有罪。唿喝閘官,打傷吏目,更見囂張。
楊瓚可以肯定,這個濟寧豪商必有“官方”背景。不是有族人在朝廷做官,就是金銀通天,在府州根基牢固,得地方庇護。
楊瓚舉出濟寧之例,三位閣老都陷入沉默。
劉閣老眉間的川字紋更深;李閣老手端茶盞,遲遲不飲;謝閣老則是眼神微凝,頗有些動容。
“水運閘官倒在其次。”楊瓚頓了頓,話鋒突轉,“各府州縣欺上瞞下,私設關卡,盤剝行商庶民,實比官豪霸占河道更為嚴重。”
閘官位低,官豪霸占水路,隻要朝廷肯下決心,幾道敕令便能解決。而官府借繁多明目設立關卡,征收雜稅,盤剝百姓,卻是遍及全國各地,積弊已久,難以解決。
“下官查閱往年卷宗,獨一縣之地便有諸多條目,其盤剝之厲,遺害之深,實是觸目驚心。”
楊瓚聲音漸沉,說到最後,想起殿試時的侃侃而談,不覺羞慚。
當日大言商道,十句中有七八句脫離實際。
商能富國不假,然重農抑商的國策早已製定。重重矛盾深埋,牽一
發而動全身。想憑一己之力撼動全局,無異於癡人說夢。
在大明的時日越久,楊瓚對此的感觸越深。
想做一番事業,就要麵對多方阻力。積累不足,貿然觸動某方勢力,巨浪拍下,隻能是粉身碎骨,薪盡火滅。
文淵閣中,楊瓚拋卻顧忌,出言有章,侃侃而談。
期間,劉健三人都是凝眉深思,沒有輕易打斷。
到了後來,楊瓚將整篇策論的觀點詳敘一遍,有更正亦有加深。涉及豪強權貴,更是直言不諱,壓根沒有絲毫避忌。
三位閣老見識過大風大浪,也因楊瓚的話眉頭微跳。
這位不及弱冠的楊探花,確是幹國之器,足令人刮目相看。
自殿試之後,楊瓚難得如此痛快。
待他說完,三位閣老並未多做點評,隻點了點頭,喚書吏將他送出文淵閣。
頭腦冷靜下來,楊瓚難免有些後怕。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話出口再不容收迴。觀三位閣老的態度,算得上有幾分滿意……吧?
懷著不安之情走進內閣,一番侃談,又揣著滿腹心事離開。
楊瓚走在街頭,掃過路邊高掛的幌子,耳邊流過熙攘人聲,仍有不確定之感。
殊不知,在他離開後,劉健三人對坐半晌,忽然同時撫須而笑。
“年紀尚輕,到底有些莽撞。”
“馬負圖言此子古板,有‘夫子’之象,我觀卻是不然。”
“哦?”
“貌似規行矩步,不露鋒芒,實則胸有乾坤,有將相之器,王佐之才。”
“賓之此言是否有些過了?”
“不過。”
李東陽搖頭,笑道:“先時,我等均不解先帝為何賜下金尺,如今我已是明了。不知希賢兄同於喬可解深意?”
劉健和謝遷先是微愣,其後雙雙恍然。
先帝深謀遠慮,金尺當賜此人!
三位閣老隻問策論,於楊瓚怒抽劉瑾,勸說少帝之事半句不提。貌似什麽都不曉得,實際已是了然在胸,半點不落。
接下來幾日,朱厚照記掛京衛演武,老老實實上朝,半點沒犯熊。
宣府大同軍情稍有緩解,增援的京軍已抵大同,仗地勢和火器之利,擊退韃靼數次進攻,將韃靼主力逼迴牛心山一帶。
楊瓚至翰林院點
卯,每次遇到謝丕和顧晣臣,都能聽到類似的抱怨:太子殿下忽然對兵書興致濃厚,經史子集全都丟到一旁,捧著《孫子》和《六韜》問個沒完沒了。
“不瞞賢弟,為兄實是被陛下問得拙言,日日迴家苦讀兵書,實在是……”
謝丕苦不堪言,顧晣臣亦然。
以詩詞文章揚名的狀元榜眼,捧著兵書苦讀不輟,畫麵委實太美,常人難以想象。
如果謝遷看到,會不會以為自己的兒子要棄筆從戎,正如當年被王守仁氣得肝疼的王狀元?
作為“始作俑者”,楊瓚默默退後兩步,下定決心,今後到翰林院點卯,見到謝狀元和顧榜眼一定繞道走。
必要時,值房都可以換一換。
又五日,天子除服。京城的酒樓茶肆重新熱鬧起來。
吏部批條終於下來,許楊瓚迴家省親。
楊土高興得蹦高,楊瓚隻能苦笑,身負皇命,不查清丹藥之事,一天都不能離開京城。
“四郎,真不能走?”
“不能走。”
楊瓚狠心搖頭,楊土垂下頭,再無心蹦高。
詔獄中,顧卿正
手捧詔諭,楊瓚沒有半點喜意,隻想痛哭一場。
得天子賜服,滿朝之上,唯有內閣三位相公和錦衣衛指揮使牟斌有此殊榮。
這哪裏是將他放在火上烤,分明是直接扔到火山口,稍不注意便會屍骨無存。
無奈歸無奈,事已至此,楊瓚隻能領賞謝恩。同時下定決心,迴去就把衣服和腰帶藏好,非必要絕不穿上身。
“陛下,欲詳查此事,凡有牽涉的僧道均要問話。臣不諳此道,可向僧錄司和道錄司點出名單,交由詔獄提審。”
“可。”
朱厚照點頭。
宮中的道士僧人,有一個算一個,都被拿下押入詔獄。無辜者早晚會放還。凡有牽涉其中,經過錦衣衛的手段,藏得再深也會被挖出來。
待穀大用和丘聚分頭去傳達旨意,楊瓚想起來時目的,試著開口勸道:“陛下承先帝遺詔,初登大寶,理當勤政。”
朱厚照不說話。
“陛下純孝,心係先帝。然北疆戰事未平,西南叛亂又起,鹽引之事未盡,邊軍糧餉空虛。諸如此等,縱有內閣六部,仍需陛下聖斷。”
“朕,朕知道。”朱厚照滿臉通紅,“楊侍讀誠意直言,朕都聽著。朕明日一定上朝。”
“再有……”
還有?
朱厚照瞪眼。
他都答應上朝了,還要怎樣?
楊瓚故作不知,繼續道:“先時陛下欲苦讀兵書,效太宗皇帝戰陣演武。下月正逢京衛武學操演,另有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習操,臣聞兵部正商討上請檢閱之事。”
京衛操演?神機營、三千營、五軍營?
朱厚照頓時雙眼發亮。
楊瓚故意頓了頓,才接著道:“陛下如繼續隨意罷朝,內閣六部徒增憂心,此事恐要延後。”
“朕上朝!”
單言政務,朱厚照必定頭疼。換成兵事,立刻興致高昂。
“朕明日一定上朝!”朱厚照站起身,興奮的搓著雙手,在禦案前走來走去,“神機營和三千營操演,朕早就想看,父皇一直不許!”
完全壓抑不住喜悅,朱厚照忽然停下腳步,迫不及待道:“不,不必等到明日,朕今日就上朝!”
“陛下,早朝已過。”
“朕仿效父皇,升殿午朝!”
“……”
楊瓚默默低頭,用力捏著額角。
這位少年天子,當真是想一出是一出。
朱厚照雷厲風行,想到就做。當即遣中官至內閣和各衙門傳旨,今日午朝!
麵對這樣的天子,楊瓚除了頭疼,唯有頭疼。
見到傳旨的中官,聽到今日要升殿午朝,三位閣老和六部尚書都是愣在當場,半天迴不過神。
這不當不正的,午朝?
饒是老成練達,八風不動的李東陽,也麵現訝然,拿倒奏疏,眉毛險些飛入額際。
“陛下要升殿午朝?”
謝遷不確定,又問一次。
中官點頭,道:“未時中,請三位相公至奉天殿。”
謝遷沉默,李東陽放下奏疏,同劉健交換過眼色,心中浮現出同樣的疑問:這到底是怎麽迴事?誰能給他們一個解釋?
無論滿朝文武怎麽想,午朝之上,朱厚照勁頭極高,精神極好,無論北疆軍事還是西南叛亂,都是當殿拍板,要糧食給糧,要錢給錢,要人給人!
“戶部庫銀不豐,可自內庫取。”朱厚照朗聲道,“先皇以內庫賑軍餉,濟災傷。朕承先皇遺誌,欲仿效而行。”
“陛下聖明!”
朱厚照此舉,大大出乎眾人預料。
群臣都開始拿不準,這位少帝究竟是任性的昏君,還是不世出的英主?
然有以上表現,朱厚照提出要親閱京衛十二營演武,群臣都沒有反對。
“陛下勤政,實乃萬民之福!”
君臣相得,午朝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結束。
朱厚照達成心願,心滿意足。
朝臣連番經曆過天子的任性悔改,再任性再悔改,疑惑難解,腳步均有些發飄。
無人敢肯定,明天又會是什麽情形。
楊瓚隨眾人離開奉天殿,踏上金水橋,忽聽身後有人喚他。
“楊侍讀且慢一步。”
轉過身,楊瓚當即讓到一側,恭敬行禮。
“見過李閣老。”
“不必多禮。”李東陽表情和藹,道,“先時送名帖與楊侍讀,一直未見過府。今日遇上,正有幾言同楊侍讀相議。”
“李相公厚言,
下官惶恐。”
李東陽仍是笑,不再多言,隻讓楊瓚隨他前往文淵閣。
文淵閣?
楊瓚吃驚不小。
內閣所在,是能隨便去的嗎?
“李閣老如有問話,下官知無不言。”所以,這文淵閣就不必去了吧?
李東陽搖頭,“不隻老夫有話問你。”
總之,閣老親自請人,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沒得商量。
楊瓚無奈,嘴裏一陣陣發苦。
先是天子,又是閣老,他今天走的是什麽運?
第四十八章初交鋒
李東陽當先,楊瓚落後半步,一路走進文淵閣。見劉健、謝遷均在值房內,思及李閣老方才所言,更覺心驚肉跳,惴惴不安。
這是要三堂會審?
知道比喻不恰當,卻控製不住類似的念頭在腦海中翻騰。
暗暗吸一口氣,定下心神。楊瓚上前兩步,躬身行禮,道:“翰林院侍讀楊瓚,見過劉閣老,見過謝閣老。”
劉健安坐不動,麵上看不出喜怒。
謝遷微微頷首,態度有幾分親切。
因楊瓚與謝丕是同年,又同列三鼎甲,彼此的關係算得上不錯,謝遷對楊瓚自然有幾分“親切”。
“楊侍讀且坐。”
同年,同榜,都是人脈。
謝閣老豐姿俊朗,高情逸態,並非真的不食人間煙火。否則也不會高居內閣,成為廟堂鼎臣。
“三位閣老當前,下官惶恐。”
楊瓚謝過,不敢坐實,隻蹭著椅子邊。
很快,有書吏敲門,送上熱茶。
待值房的門關上,李東陽和謝遷自顧品茶,劉健當先開口,道:“請楊侍讀至此,實有事詢問,非言辭訓誡,無需緊張。”
劉閣老的話不錯,奈何表情過於嚴肅,眉間紋深如溝壑。
楊瓚麵上保持平靜,手心隱隱冒汗。
在三位閣臣麵前,竟比麵對弘治帝還要緊張。至於朱厚照……還是不要去想,免得“大不敬”。
“閣老相詢,下官必知無不言。”
楊瓚再次起身,端正行禮。
見到楊瓚表現,李東陽和謝遷暗中交換眼色,都有幾分滿意。劉閣老也不免點頭。
年紀雖小,心
性卻是沉穩。坐在文淵閣中,麵對三人能方寸不亂,實是難得。先帝知人善用,果然沒錯。
隻不過……
劉健撫過頜下長須,沒錯過楊瓚瞬間的僵硬,笑意隱入眼底。
論起朝堂經驗,同上官奏對,還是嫩了些。
“老夫三人請你前來,實為此篇策論。”
楊瓚抬起頭,見劉健自身後架上取下一隻木盒,盒中盡是今科進士的文章。其中一篇,即是楊瓚交給謝丕,又經謝丕送至謝閣老手中的農商策論。
“此文甚好。雖有冒進不足之處,卻不乏可行之議。”劉健道,“尤以南北糧秣運輸最善。”
楊瓚想過多種可能,始終沒有想到這種。
李閣老親往“抓”人,不問金尺,不問牙牌,也不問他在乾清宮中的“無狀”,更不問今日天子不上早朝,改上午朝的因由,隻問這篇農商策論?
說不通,無論如何都說不通。
抿了抿嘴唇,腦子裏纏成線團,額際一陣陣抽痛。
無論想得通還是想不通,無論三位閣老真實意圖為何,最好的應對辦法,唯有問什麽答什麽。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不至萬無一失,至少不會犯下大錯。
深吸一口氣,楊瓚起身,恭敬道:“南北糧秣運輸,下官確有幾分淺見。然鈍口拙腮,有言不逮意之處,還請閣老見諒。”
“無礙。”劉健道,“關係國家經濟,當直言勿諱。”
“如此,下官鬥膽。”
策論寫在入值翰林院之後,弘治帝大行之前,距今已兩月有餘。大致的內容,楊瓚都還記得。關乎漕運的觀點,今日看來,實在有許多不足之處。
在翰林院抄錄之餘,楊瓚曾翻閱過早年文卷。讀到漕運相關,更借戶部觀政之機,向戶部郎中請教。得悉內情之後,心中生出諸多情緒,委實難以言喻。
國朝開立以來,官場自有一套規則,上治下法,延續百年。別說他當時隻是翰林院七品編修,換到今日的從五品,也輕易觸碰不得。
本以為,短時間內不會再論究此事。未料到,內閣三位相公竟向他問策。
真意也好,另有玄機也罷。
總之,機會當前,不抓住就不是楊瓚!
楊瓚知道,今日說出這番話,勢必會得罪不少人。然有朱厚照令諭之事當前,多得罪些人,實在算不得什麽。
得罪多了,也就習慣了。
按照弘治帝駕崩前布下的棋局,楊瓚想要繼續在廟堂生存,能走的路隻有一條:孤臣,直臣!
思及此,楊瓚心下更定。暗暗握拳,整頓思緒,梳理出條理,開口道:“不敢瞞三位閣老,下官常於翰林院翻閱卷宗,又至戶部觀政數日,於漕運之事漸有了解,知糧秣草豆,兵甲馬匹,往來運輸多借水路。”
“下官鬥膽,以濟寧州為例。”
話至此,楊瓚稍停,見劉健三人都聽得認真,方繼續道:“濟寧州為要害之地,設南北二閘。置閘官吏目專管水閘開閉之事。”
“閘官品級不入流,位卑職輕。往來官豪行於水上,擅自開閉水閘,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船停要道,幾日不行,對閘官唿來喝去,猶如皂吏一般。”
“其肆無忌憚,有己無人,何等可惡!”
以上絕非楊瓚揣測胡言,王忠拔升戶科給事中,不久前既有上言,直言濟寧州豪商無視閘官,私自開閘,阻滯舟運,拖延邊軍糧餉,其後更打傷吏目,請朝廷嚴辦。
士農工商。
閘官再不入流,也是朝廷選派,手握官印,代表朝廷的臉麵。
一介商人擅自開閉水閘,運舟行船,阻礙邊軍糧秣,已是有罪。唿喝閘官,打傷吏目,更見囂張。
楊瓚可以肯定,這個濟寧豪商必有“官方”背景。不是有族人在朝廷做官,就是金銀通天,在府州根基牢固,得地方庇護。
楊瓚舉出濟寧之例,三位閣老都陷入沉默。
劉閣老眉間的川字紋更深;李閣老手端茶盞,遲遲不飲;謝閣老則是眼神微凝,頗有些動容。
“水運閘官倒在其次。”楊瓚頓了頓,話鋒突轉,“各府州縣欺上瞞下,私設關卡,盤剝行商庶民,實比官豪霸占河道更為嚴重。”
閘官位低,官豪霸占水路,隻要朝廷肯下決心,幾道敕令便能解決。而官府借繁多明目設立關卡,征收雜稅,盤剝百姓,卻是遍及全國各地,積弊已久,難以解決。
“下官查閱往年卷宗,獨一縣之地便有諸多條目,其盤剝之厲,遺害之深,實是觸目驚心。”
楊瓚聲音漸沉,說到最後,想起殿試時的侃侃而談,不覺羞慚。
當日大言商道,十句中有七八句脫離實際。
商能富國不假,然重農抑商的國策早已製定。重重矛盾深埋,牽一
發而動全身。想憑一己之力撼動全局,無異於癡人說夢。
在大明的時日越久,楊瓚對此的感觸越深。
想做一番事業,就要麵對多方阻力。積累不足,貿然觸動某方勢力,巨浪拍下,隻能是粉身碎骨,薪盡火滅。
文淵閣中,楊瓚拋卻顧忌,出言有章,侃侃而談。
期間,劉健三人都是凝眉深思,沒有輕易打斷。
到了後來,楊瓚將整篇策論的觀點詳敘一遍,有更正亦有加深。涉及豪強權貴,更是直言不諱,壓根沒有絲毫避忌。
三位閣老見識過大風大浪,也因楊瓚的話眉頭微跳。
這位不及弱冠的楊探花,確是幹國之器,足令人刮目相看。
自殿試之後,楊瓚難得如此痛快。
待他說完,三位閣老並未多做點評,隻點了點頭,喚書吏將他送出文淵閣。
頭腦冷靜下來,楊瓚難免有些後怕。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話出口再不容收迴。觀三位閣老的態度,算得上有幾分滿意……吧?
懷著不安之情走進內閣,一番侃談,又揣著滿腹心事離開。
楊瓚走在街頭,掃過路邊高掛的幌子,耳邊流過熙攘人聲,仍有不確定之感。
殊不知,在他離開後,劉健三人對坐半晌,忽然同時撫須而笑。
“年紀尚輕,到底有些莽撞。”
“馬負圖言此子古板,有‘夫子’之象,我觀卻是不然。”
“哦?”
“貌似規行矩步,不露鋒芒,實則胸有乾坤,有將相之器,王佐之才。”
“賓之此言是否有些過了?”
“不過。”
李東陽搖頭,笑道:“先時,我等均不解先帝為何賜下金尺,如今我已是明了。不知希賢兄同於喬可解深意?”
劉健和謝遷先是微愣,其後雙雙恍然。
先帝深謀遠慮,金尺當賜此人!
三位閣老隻問策論,於楊瓚怒抽劉瑾,勸說少帝之事半句不提。貌似什麽都不曉得,實際已是了然在胸,半點不落。
接下來幾日,朱厚照記掛京衛演武,老老實實上朝,半點沒犯熊。
宣府大同軍情稍有緩解,增援的京軍已抵大同,仗地勢和火器之利,擊退韃靼數次進攻,將韃靼主力逼迴牛心山一帶。
楊瓚至翰林院點
卯,每次遇到謝丕和顧晣臣,都能聽到類似的抱怨:太子殿下忽然對兵書興致濃厚,經史子集全都丟到一旁,捧著《孫子》和《六韜》問個沒完沒了。
“不瞞賢弟,為兄實是被陛下問得拙言,日日迴家苦讀兵書,實在是……”
謝丕苦不堪言,顧晣臣亦然。
以詩詞文章揚名的狀元榜眼,捧著兵書苦讀不輟,畫麵委實太美,常人難以想象。
如果謝遷看到,會不會以為自己的兒子要棄筆從戎,正如當年被王守仁氣得肝疼的王狀元?
作為“始作俑者”,楊瓚默默退後兩步,下定決心,今後到翰林院點卯,見到謝狀元和顧榜眼一定繞道走。
必要時,值房都可以換一換。
又五日,天子除服。京城的酒樓茶肆重新熱鬧起來。
吏部批條終於下來,許楊瓚迴家省親。
楊土高興得蹦高,楊瓚隻能苦笑,身負皇命,不查清丹藥之事,一天都不能離開京城。
“四郎,真不能走?”
“不能走。”
楊瓚狠心搖頭,楊土垂下頭,再無心蹦高。
詔獄中,顧卿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