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深入講解
劍法和槍法,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武術,內中蘊含著陰陽至理,講究的是剛柔並濟。
不過在功夫大成之前,最講究套路和模式,基礎都沒練好,就講求臨場發揮的人,是學不好武術的,最多也就是半桶水。
張嶽丘不僅是對連飛逸說,更是在告誡常士瑞,對然不看好他的性格,但還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繼承華夏古文明的衣缽傳承,不使這些技藝斷絕。
劍術的基礎,就在於招式的熟練,也就是要求形體上的工整,符合教材中的模範動作。劍術練習時的每個動作勢式,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格要求,做到準確、齊正、勻稱。
也唯有結構嚴整,線路清楚,一絲不苟,才是劍法的精髓。
就好比想要寫出華美的文章,就必須把字給學會練好,不然還怎麽去寫文章呢?
《劍術基礎》中開篇的前言中就有提到:“五體稱,乃可謂之形備。”
“五體”即身體的軀幹、兩上肢和兩下肢,共為五體。也喚作“五骨”或“五筋”。
劍術和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勢式,無不都是由這五條線結合劍器所組成。如果這五條線的結構組合不工正、不勻稱,就不能算完美。
怎樣才能使動作勢式的形體做到工正、勻稱,達到完整呢?
張嶽丘則是念出了書中的原文說:“其形方中矩,圓中規,自中衡平均施,斂束相抱,左右顧盼,八麵供心。”
同時配合著他的劍舞,讓連飛逸看得真切,同時也樣對武學和劍法沉聲了興趣的常士瑞大飽眼福。
每個動作勢式都需顧到前後左右、上下高低,整體連貫靈動,沒有一絲一毫的堅硬和勉強。仿佛這是優美的舞蹈,而不是殺人的技藝。
要是動作勢式的形體做不到“整”的話,不僅顯得難看,而且勁力也不容易發揮出來。
比如“弓箭步前刺劍”這個簡單的動作,假若做成聳肩、彎腰、曲腿,結構縮作一團,不舒展勻稱,其形象一定是很難看的。
同時,由於腿曲、腰彎、肩聳,也就難以使勁力蹬之於腿、主之於腰、送之於肩、順之於臂、達之於劍。刺劍的勁力就不能夠憑借地麵的反作用力上下貫通完整地發揮出來。
所以練習劍術,形體必須工正、勻稱,做到一個“整”字。
至少,連飛逸現在還達不到這種層次,他的劍術等級隻是中段一階,勉強把每一個基礎動作都做標準了。
可是如果讓他連貫的使用全部動作,比如由“撩”轉為“刺”,恐怕中間會有短暫的停頓和滯留,露出空門和破綻。
對付普通人,這足夠了,但遇上高手,一招就要被人幹挺。
而連飛逸目前隻能單獨的使用某一招,而且還需要一秒鍾左右的準備時間,由判斷到攻擊,在命中之後發力,都無法做到如張嶽丘這般渾然一體。
而且就算是單純比較兩者之間的發力,也是高下立判。
張嶽丘畢竟是劍術高段三階的高手,發力可以稱得上是筋骨遒勁。筋骨遒勁就是使組成動作勢式的“五骨”,每根線條都要具有遒勁,隻有皮肉沒有筋骨。
形體動作就成了空洞欲坍的架勢,即使是綿體的劍術,也不是不講究筋骨遒勁的,隻是較工劍體的劍術顯得含蓄蘊藏,所謂“綿裏裹針”柔中含剛,不把遒勁暴露於外。
因之任何劍術“體稱勁遒”才能算是形質完備,否則就隻是一般的技巧,而非絕技。
怎樣才能使“五骨”具有遒勁呢,張嶽丘倒也不藏私,與連飛逸一一道來。
要使“五骨”具有遒勁,須從拳術中的“骨法”著手。
張嶽丘為了加強解說的效果,使了一招弓步前刺,劍法簡單而直接,但速度快如疾風,且勁道十足,在空氣中甚至能夠聽到嘯響。
這樣一個動作勢式,軀幹這根線條的遒勁,就在於它的頭向上“頂”,頦向裏“收”,項背向上“拔”,胸向外“張”,腰向下“塌”。
上肢兩根線條的遒勁,還在於它的前腿膝部前“頂”,胯外“展”,髖下“沉”,後腿膝部後“繃”,髖下“沉”,腳尖緊“扣”,腳跟“蹬”、“踩”。
如此這般,五根線條都由於肌腱韌帶的極力伸縮而處在緊張的狀況之下,顯出劍拔弩張之勢,遒勁才能自然而然的出現。
這樣技藝,不僅美觀,而且實用,讓連飛逸大為讚歎。
而常士瑞更是挪不開眼睛,雙目發光,盯著張嶽丘的動作不放。他原本以為連飛逸已經很厲害了,可是跟張嶽丘這樣的人以比起來,居然差得如此之遠!
張嶽丘麵容隨和,略帶微笑,可持劍而舞,卻展現出了非同一般的銳氣,心力可謂堅強。
這才是真正的劍士,不僅僅技巧上出類拔萃,就連內心裏麵也要鼓足一股勁。
劍術的形體動作一般都有它的意向,要把動作意向表現得完美,內心必須參與一起活動。這個特點決定了劍術的形體動作一定要“心動形隨”,它隨著內心意識的活動而運動。
可是要將自己的情緒和意誌融入劍法之中,並非很容易的事情。
在劍法之中蘊含精氣神,這已經是高段劍士才能具備的素質了,連飛逸自然還差上一些,沒有一年的時間,他是達不到這種地步的。
倒不是他的心力不堅,而是從熟悉到掌握,從掌握到煉化,這需要一個過程。
無法將意誌融入劍法,就會導致形體的動作勢式就會鬆懈,筋骨也不可能剛健勁遒,所謂“心力不堅,則無勁健”。
畢竟人的心神無法時時刻刻繃緊,總有波動和破綻,唯有克服這些本能,才能到達高段位的層次,成為真正的劍士。
唯有成為“劍士”,運劍的動作才能包含情感的力量。
而在此之前,就算技巧上再熟練,意向也難以表現出來。動作如果沒有了這種意向,運動就失掉了生氣。
因此,練習劍術都講求心力要堅,要使內心裏的一股勁和形體動作的一股勁兩者內外結合起來,成為“合力”。這樣才能做到勁力遒健,動有意向。
在這一點上,意誌薄弱,思緒雜亂的常士瑞,是先天不足。
他這樣的性格和年紀,精神總是不容易集中,因此張嶽丘才認為他不太適合習劍。不過性格總是可以該的,但這就要看常士瑞自己的努力了。
在靜室中周都是木牆,張嶽丘沒有穿鞋,踩在木質的地板上隨劍而舞。
這種劍舞,既有技巧,又有神韻,更重要的是氣勢連貫。
連飛逸在《劍術基礎》中就看到,當劍手的劍法超出中段,達到高段的時候,就證明基礎已經紮實,可以進入新的層次。
也就說,可以學習不同風格劍法,然後從中凝煉出自己的劍意來。
不過進入高段一階,有著非常嚴格的標準,就是必須完整的使出一路劍術動作來。無論是哪一路都行,但必須連貫如一,不能有停滯。
想要進入劍術高段,必須在一路劍術裏,所有的動作都做到“始終連綿相屬,氣脈不斷”。
連綿不斷固然是綿劍體劍術的特點,但其它劍體的劍術也同樣要有這種連綿相屬的要求。對工劍體等其它劍體的劍術,所謂“連”,並不是說要把整路的劍術動作也象綿劍體劍術那樣不停頓地一氣練完,中間沒有間歇。
而是要求在一招一勢之間,必須做到“形斷意連”,“勢斷氣連”,善於運用內在的心誌活動通過眼神把前後動作的意向連接起來,使整個套路的劍術勢勢相連,無勢不連。
張嶽丘以一招“舉火燒天”,來為連飛逸講解。
這是一個直立向上舉劍的靜止動作,從形式上來說它和後麵的動作已經中斷了。
然而,如果把眼神凝視著遠方,心誌活動具有伺機待動的意識,那麽這個動作就和後麵的動作從“意”上連接起來了。
“心動形隨”心誌活動也還起著動作連接的重要作用,練習劍術要注意這一點。
已經是劍術中段二階的連飛逸,正是缺少這種高段位的知識,如果讓他自己去領悟和挖掘,就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了。
“這些技巧,其實你如果能夠自己領悟得到,會更好。”張嶽丘停下了劍舞,與連飛逸說道,“古時的武學宗師,都不會把每一個細節講得清楚明白,而是讓徒弟自行領悟,你可明白是什麽道理?”
還沒等連飛逸說話,常士瑞便搶先迴答,“是不是故弄玄虛?或者說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這種觀點讓張嶽丘哭笑不得,“你從哪裏聽來的?”
“現在網絡上,很多小說都這麽寫啊……”常士瑞不假思索,直接說道。
“完全不是這麽迴事。”張嶽丘反駁了這個觀點,他用食指點了點自己的腦袋,“武學重在思考,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知識,而是你學會如何去思考,去映證。”
“所以才會有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說法。作為師傅,當然可以對每一個問題都講解得通透明了,可這有什麽用?教出來的徒弟,如果隻學會了武技,那充其量也就是個中段三階的高手。”
張嶽丘對這種人是不屑一顧的,連自主的思考都不會,就知道讓師傅喂招,一輩子最多也就是個二流,永遠到不了一流的層次。
至於宗師,更是遙不可及。
劍法的精要,就在於你要了解你的身體,了解你的劍。身體有著極限,同樣代表著你的攻擊和防守也有著極限。
不斷的訓練,就是為了提升這種極限,同時也讓你能夠學會針對對手的極限。在極限之外,就是弱點,就是生和死。
現在各地開辦的武術協會,或者說由國家體育總局統一管理的民間武館,雖然還打著中國武術的旗號,實際上就已經離真正的傳統武學越來越遠了。
動作隻講求美觀,練習的時候也很少讓學徒自行思索,而是每一個要點都講得清楚明白,不留下思考的餘地。
這樣固然能夠快速早就一批中段位的劍士或者武者,可以後的路怎麽辦?習慣了讓人喂招的人,能夠開創新的道路嗎?
張嶽丘見連飛逸陷入了沉思,便又開口說著,“我所展現的,是我的劍法和劍意,你想要擁有自己的劍術之道,就必須自己去思考和求索。”
劍術並非是千篇一律的,其中包含著無數的陰陽變化。
劍術運動和其它武術項目一樣,包含著動靜、虛實、剛柔、快慢、伸縮、張弛、抑揚、頓挫、輕重、起伏以及內外、上下、正偏、左右等種種的對立因素的規律,動作就能做得更好。
對立因素的某一方都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沒有動,就沒有所謂靜;沒有虛,就沒有所謂實;沒有剛,也就沒有所謂柔。
中國的武學特別強調:欲要動先須靜,欲要實先須虛,欲要剛先須柔……。
比如刺劍用力,劍從腰側向前刺出的時候手臂的肌腱都是比較放鬆的,劍柄也握得不太緊,肩也不太下沉,這時是“柔”的狀況。
等到肘關節從後向前經過腰側的時候,劍柄就握緊了,肩就向下沉了,手臂的肌腱就緊張起來了,這時才有了“剛”。
有鬆弛才能有緊張,如果刺劍的一開始就使持劍的手臂處在緊張的狀況下,那麽這刺劍要它緊張有力時,它反而不能緊張有力了。
這樣,“剛”也就產生不出來。
所謂“雙重則滯”,陰陽對立的兩麵,有任何一麵“重”了就失去了運動,失去運動,失去了變化。
同時,任何陰陽對立因素還必須是在同一個運動過程中相互轉化,不能把它們分割成兩個運動過程,否則就失掉了對立的統一。
在劍術練習時,把法的向背、劍勢的起伏、動作的輕重、節奏的緩急等等,都必須運用對立因素的規律使之有陰有陽。
而每個人的風格差異,就從這些細節中體現出來,這與西方的武術技擊就有著本質不同。西方也有劍術,但通常講究的是標準化的“戰技”。
抹殺了個體的差異,而追求一種千篇一律的效果,唯一的變化就是在戰鬥中的臨濟決斷不同。在這一點上,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的武術和中國一樣,講求整體的連貫,同時要求在技巧中蘊含情感和意誌。
也就日本的武術受到了一些影響,稍微沾點邊,可實際上還是有著很大差距。
“剛才和你說的那些,都是以後的事情,現在就和你說說劍法基礎,也就是標準化的攻擊模式。”
劍法一般不講究劈砍,而是要擊刺得法,當然個別風格還是有著差異,比如張嶽丘自己就很喜歡“斧劍”。
劍法有著擊刺斬等許多的劍法,這些劍法各有各的運使部位和方位,各有各的著力點。有的劍身直著向前,有的劍身平著向前。
有的著力點在劍尖前鋒,有的著力點在劍尖側鋒;有的著力點在劍刃前端,有的著力點在劍刃後端。
劍法不同,劍的使用形式和著力點也不相同。
中國的劍術在劍法上有著嚴格的規定和要求,該是什麽劍法,就該是使用什麽樣的部位和形式,就該是什麽樣的著力點,不能亂來。
比如刺劍,使用的形式是劍刃分為上下,劍身直著向前,如果把刺劍做成了劍刃分為左右,劍身平著向前,這就違反了旬“刺”的法度。
再如砍劍,著力點規定在劍刃後端,如果砍劍時把著力點移向了劍刃前端,這又違反了“砍”的規定,不合“砍”的法度了。
練劍時要特別注意劍法,並在符合劍法的基礎上,做到“擊則斷石,刺則入金”,把勁力貫到劍器的鋒刃上,做到身劍的勁力合一。
而後張嶽丘又強調在運劍的時候要唿吸自然,唿吸關係著運動的持久性,也關係著勁力的推動。
類似一些結構複雜、動作快速、運動量大的劍術,對氧的需要很大。
如果不善於掌握和運用唿吸的方法,就很容易氣血上湧,使氣息停留在胸間遊動。氣往上浮則內部空虛,空虛則氣促,氣促則吸入的氧不足,氧不足則力短,力短就不能使運動持久,運動的平衡性也就遭到破壞。
所以,在劍術練習的時候必須善於“蓄氣”,運用腹助唿吸的方法,這樣才能使運動持久,才能保持運動的平衡,才能達到矯捷、矜持、從容不迫的要求。
劍術運動的唿吸方法和其它武術項目的唿吸方法相同,有提、托、聚、沉四種。
在一般的情況下,由低動作進入到高動作的時候應該運用“提”法,在靜止性動作出現的時候應該運用“托”法,在剛脆短促的動作出現的時候就該換用“聚”法,在由高動作進入到低動作的時候又該運用“沉”法。
張嶽丘強調,這些唿吸方法隨著動作進行變化的時候,都必須遵循“唿吸自然”這一基本要求,不要故意做作。
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深入講解
劍法和槍法,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武術,內中蘊含著陰陽至理,講究的是剛柔並濟。
不過在功夫大成之前,最講究套路和模式,基礎都沒練好,就講求臨場發揮的人,是學不好武術的,最多也就是半桶水。
張嶽丘不僅是對連飛逸說,更是在告誡常士瑞,對然不看好他的性格,但還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繼承華夏古文明的衣缽傳承,不使這些技藝斷絕。
劍術的基礎,就在於招式的熟練,也就是要求形體上的工整,符合教材中的模範動作。劍術練習時的每個動作勢式,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格要求,做到準確、齊正、勻稱。
也唯有結構嚴整,線路清楚,一絲不苟,才是劍法的精髓。
就好比想要寫出華美的文章,就必須把字給學會練好,不然還怎麽去寫文章呢?
《劍術基礎》中開篇的前言中就有提到:“五體稱,乃可謂之形備。”
“五體”即身體的軀幹、兩上肢和兩下肢,共為五體。也喚作“五骨”或“五筋”。
劍術和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勢式,無不都是由這五條線結合劍器所組成。如果這五條線的結構組合不工正、不勻稱,就不能算完美。
怎樣才能使動作勢式的形體做到工正、勻稱,達到完整呢?
張嶽丘則是念出了書中的原文說:“其形方中矩,圓中規,自中衡平均施,斂束相抱,左右顧盼,八麵供心。”
同時配合著他的劍舞,讓連飛逸看得真切,同時也樣對武學和劍法沉聲了興趣的常士瑞大飽眼福。
每個動作勢式都需顧到前後左右、上下高低,整體連貫靈動,沒有一絲一毫的堅硬和勉強。仿佛這是優美的舞蹈,而不是殺人的技藝。
要是動作勢式的形體做不到“整”的話,不僅顯得難看,而且勁力也不容易發揮出來。
比如“弓箭步前刺劍”這個簡單的動作,假若做成聳肩、彎腰、曲腿,結構縮作一團,不舒展勻稱,其形象一定是很難看的。
同時,由於腿曲、腰彎、肩聳,也就難以使勁力蹬之於腿、主之於腰、送之於肩、順之於臂、達之於劍。刺劍的勁力就不能夠憑借地麵的反作用力上下貫通完整地發揮出來。
所以練習劍術,形體必須工正、勻稱,做到一個“整”字。
至少,連飛逸現在還達不到這種層次,他的劍術等級隻是中段一階,勉強把每一個基礎動作都做標準了。
可是如果讓他連貫的使用全部動作,比如由“撩”轉為“刺”,恐怕中間會有短暫的停頓和滯留,露出空門和破綻。
對付普通人,這足夠了,但遇上高手,一招就要被人幹挺。
而連飛逸目前隻能單獨的使用某一招,而且還需要一秒鍾左右的準備時間,由判斷到攻擊,在命中之後發力,都無法做到如張嶽丘這般渾然一體。
而且就算是單純比較兩者之間的發力,也是高下立判。
張嶽丘畢竟是劍術高段三階的高手,發力可以稱得上是筋骨遒勁。筋骨遒勁就是使組成動作勢式的“五骨”,每根線條都要具有遒勁,隻有皮肉沒有筋骨。
形體動作就成了空洞欲坍的架勢,即使是綿體的劍術,也不是不講究筋骨遒勁的,隻是較工劍體的劍術顯得含蓄蘊藏,所謂“綿裏裹針”柔中含剛,不把遒勁暴露於外。
因之任何劍術“體稱勁遒”才能算是形質完備,否則就隻是一般的技巧,而非絕技。
怎樣才能使“五骨”具有遒勁呢,張嶽丘倒也不藏私,與連飛逸一一道來。
要使“五骨”具有遒勁,須從拳術中的“骨法”著手。
張嶽丘為了加強解說的效果,使了一招弓步前刺,劍法簡單而直接,但速度快如疾風,且勁道十足,在空氣中甚至能夠聽到嘯響。
這樣一個動作勢式,軀幹這根線條的遒勁,就在於它的頭向上“頂”,頦向裏“收”,項背向上“拔”,胸向外“張”,腰向下“塌”。
上肢兩根線條的遒勁,還在於它的前腿膝部前“頂”,胯外“展”,髖下“沉”,後腿膝部後“繃”,髖下“沉”,腳尖緊“扣”,腳跟“蹬”、“踩”。
如此這般,五根線條都由於肌腱韌帶的極力伸縮而處在緊張的狀況之下,顯出劍拔弩張之勢,遒勁才能自然而然的出現。
這樣技藝,不僅美觀,而且實用,讓連飛逸大為讚歎。
而常士瑞更是挪不開眼睛,雙目發光,盯著張嶽丘的動作不放。他原本以為連飛逸已經很厲害了,可是跟張嶽丘這樣的人以比起來,居然差得如此之遠!
張嶽丘麵容隨和,略帶微笑,可持劍而舞,卻展現出了非同一般的銳氣,心力可謂堅強。
這才是真正的劍士,不僅僅技巧上出類拔萃,就連內心裏麵也要鼓足一股勁。
劍術的形體動作一般都有它的意向,要把動作意向表現得完美,內心必須參與一起活動。這個特點決定了劍術的形體動作一定要“心動形隨”,它隨著內心意識的活動而運動。
可是要將自己的情緒和意誌融入劍法之中,並非很容易的事情。
在劍法之中蘊含精氣神,這已經是高段劍士才能具備的素質了,連飛逸自然還差上一些,沒有一年的時間,他是達不到這種地步的。
倒不是他的心力不堅,而是從熟悉到掌握,從掌握到煉化,這需要一個過程。
無法將意誌融入劍法,就會導致形體的動作勢式就會鬆懈,筋骨也不可能剛健勁遒,所謂“心力不堅,則無勁健”。
畢竟人的心神無法時時刻刻繃緊,總有波動和破綻,唯有克服這些本能,才能到達高段位的層次,成為真正的劍士。
唯有成為“劍士”,運劍的動作才能包含情感的力量。
而在此之前,就算技巧上再熟練,意向也難以表現出來。動作如果沒有了這種意向,運動就失掉了生氣。
因此,練習劍術都講求心力要堅,要使內心裏的一股勁和形體動作的一股勁兩者內外結合起來,成為“合力”。這樣才能做到勁力遒健,動有意向。
在這一點上,意誌薄弱,思緒雜亂的常士瑞,是先天不足。
他這樣的性格和年紀,精神總是不容易集中,因此張嶽丘才認為他不太適合習劍。不過性格總是可以該的,但這就要看常士瑞自己的努力了。
在靜室中周都是木牆,張嶽丘沒有穿鞋,踩在木質的地板上隨劍而舞。
這種劍舞,既有技巧,又有神韻,更重要的是氣勢連貫。
連飛逸在《劍術基礎》中就看到,當劍手的劍法超出中段,達到高段的時候,就證明基礎已經紮實,可以進入新的層次。
也就說,可以學習不同風格劍法,然後從中凝煉出自己的劍意來。
不過進入高段一階,有著非常嚴格的標準,就是必須完整的使出一路劍術動作來。無論是哪一路都行,但必須連貫如一,不能有停滯。
想要進入劍術高段,必須在一路劍術裏,所有的動作都做到“始終連綿相屬,氣脈不斷”。
連綿不斷固然是綿劍體劍術的特點,但其它劍體的劍術也同樣要有這種連綿相屬的要求。對工劍體等其它劍體的劍術,所謂“連”,並不是說要把整路的劍術動作也象綿劍體劍術那樣不停頓地一氣練完,中間沒有間歇。
而是要求在一招一勢之間,必須做到“形斷意連”,“勢斷氣連”,善於運用內在的心誌活動通過眼神把前後動作的意向連接起來,使整個套路的劍術勢勢相連,無勢不連。
張嶽丘以一招“舉火燒天”,來為連飛逸講解。
這是一個直立向上舉劍的靜止動作,從形式上來說它和後麵的動作已經中斷了。
然而,如果把眼神凝視著遠方,心誌活動具有伺機待動的意識,那麽這個動作就和後麵的動作從“意”上連接起來了。
“心動形隨”心誌活動也還起著動作連接的重要作用,練習劍術要注意這一點。
已經是劍術中段二階的連飛逸,正是缺少這種高段位的知識,如果讓他自己去領悟和挖掘,就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了。
“這些技巧,其實你如果能夠自己領悟得到,會更好。”張嶽丘停下了劍舞,與連飛逸說道,“古時的武學宗師,都不會把每一個細節講得清楚明白,而是讓徒弟自行領悟,你可明白是什麽道理?”
還沒等連飛逸說話,常士瑞便搶先迴答,“是不是故弄玄虛?或者說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這種觀點讓張嶽丘哭笑不得,“你從哪裏聽來的?”
“現在網絡上,很多小說都這麽寫啊……”常士瑞不假思索,直接說道。
“完全不是這麽迴事。”張嶽丘反駁了這個觀點,他用食指點了點自己的腦袋,“武學重在思考,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知識,而是你學會如何去思考,去映證。”
“所以才會有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說法。作為師傅,當然可以對每一個問題都講解得通透明了,可這有什麽用?教出來的徒弟,如果隻學會了武技,那充其量也就是個中段三階的高手。”
張嶽丘對這種人是不屑一顧的,連自主的思考都不會,就知道讓師傅喂招,一輩子最多也就是個二流,永遠到不了一流的層次。
至於宗師,更是遙不可及。
劍法的精要,就在於你要了解你的身體,了解你的劍。身體有著極限,同樣代表著你的攻擊和防守也有著極限。
不斷的訓練,就是為了提升這種極限,同時也讓你能夠學會針對對手的極限。在極限之外,就是弱點,就是生和死。
現在各地開辦的武術協會,或者說由國家體育總局統一管理的民間武館,雖然還打著中國武術的旗號,實際上就已經離真正的傳統武學越來越遠了。
動作隻講求美觀,練習的時候也很少讓學徒自行思索,而是每一個要點都講得清楚明白,不留下思考的餘地。
這樣固然能夠快速早就一批中段位的劍士或者武者,可以後的路怎麽辦?習慣了讓人喂招的人,能夠開創新的道路嗎?
張嶽丘見連飛逸陷入了沉思,便又開口說著,“我所展現的,是我的劍法和劍意,你想要擁有自己的劍術之道,就必須自己去思考和求索。”
劍術並非是千篇一律的,其中包含著無數的陰陽變化。
劍術運動和其它武術項目一樣,包含著動靜、虛實、剛柔、快慢、伸縮、張弛、抑揚、頓挫、輕重、起伏以及內外、上下、正偏、左右等種種的對立因素的規律,動作就能做得更好。
對立因素的某一方都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沒有動,就沒有所謂靜;沒有虛,就沒有所謂實;沒有剛,也就沒有所謂柔。
中國的武學特別強調:欲要動先須靜,欲要實先須虛,欲要剛先須柔……。
比如刺劍用力,劍從腰側向前刺出的時候手臂的肌腱都是比較放鬆的,劍柄也握得不太緊,肩也不太下沉,這時是“柔”的狀況。
等到肘關節從後向前經過腰側的時候,劍柄就握緊了,肩就向下沉了,手臂的肌腱就緊張起來了,這時才有了“剛”。
有鬆弛才能有緊張,如果刺劍的一開始就使持劍的手臂處在緊張的狀況下,那麽這刺劍要它緊張有力時,它反而不能緊張有力了。
這樣,“剛”也就產生不出來。
所謂“雙重則滯”,陰陽對立的兩麵,有任何一麵“重”了就失去了運動,失去運動,失去了變化。
同時,任何陰陽對立因素還必須是在同一個運動過程中相互轉化,不能把它們分割成兩個運動過程,否則就失掉了對立的統一。
在劍術練習時,把法的向背、劍勢的起伏、動作的輕重、節奏的緩急等等,都必須運用對立因素的規律使之有陰有陽。
而每個人的風格差異,就從這些細節中體現出來,這與西方的武術技擊就有著本質不同。西方也有劍術,但通常講究的是標準化的“戰技”。
抹殺了個體的差異,而追求一種千篇一律的效果,唯一的變化就是在戰鬥中的臨濟決斷不同。在這一點上,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的武術和中國一樣,講求整體的連貫,同時要求在技巧中蘊含情感和意誌。
也就日本的武術受到了一些影響,稍微沾點邊,可實際上還是有著很大差距。
“剛才和你說的那些,都是以後的事情,現在就和你說說劍法基礎,也就是標準化的攻擊模式。”
劍法一般不講究劈砍,而是要擊刺得法,當然個別風格還是有著差異,比如張嶽丘自己就很喜歡“斧劍”。
劍法有著擊刺斬等許多的劍法,這些劍法各有各的運使部位和方位,各有各的著力點。有的劍身直著向前,有的劍身平著向前。
有的著力點在劍尖前鋒,有的著力點在劍尖側鋒;有的著力點在劍刃前端,有的著力點在劍刃後端。
劍法不同,劍的使用形式和著力點也不相同。
中國的劍術在劍法上有著嚴格的規定和要求,該是什麽劍法,就該是使用什麽樣的部位和形式,就該是什麽樣的著力點,不能亂來。
比如刺劍,使用的形式是劍刃分為上下,劍身直著向前,如果把刺劍做成了劍刃分為左右,劍身平著向前,這就違反了旬“刺”的法度。
再如砍劍,著力點規定在劍刃後端,如果砍劍時把著力點移向了劍刃前端,這又違反了“砍”的規定,不合“砍”的法度了。
練劍時要特別注意劍法,並在符合劍法的基礎上,做到“擊則斷石,刺則入金”,把勁力貫到劍器的鋒刃上,做到身劍的勁力合一。
而後張嶽丘又強調在運劍的時候要唿吸自然,唿吸關係著運動的持久性,也關係著勁力的推動。
類似一些結構複雜、動作快速、運動量大的劍術,對氧的需要很大。
如果不善於掌握和運用唿吸的方法,就很容易氣血上湧,使氣息停留在胸間遊動。氣往上浮則內部空虛,空虛則氣促,氣促則吸入的氧不足,氧不足則力短,力短就不能使運動持久,運動的平衡性也就遭到破壞。
所以,在劍術練習的時候必須善於“蓄氣”,運用腹助唿吸的方法,這樣才能使運動持久,才能保持運動的平衡,才能達到矯捷、矜持、從容不迫的要求。
劍術運動的唿吸方法和其它武術項目的唿吸方法相同,有提、托、聚、沉四種。
在一般的情況下,由低動作進入到高動作的時候應該運用“提”法,在靜止性動作出現的時候應該運用“托”法,在剛脆短促的動作出現的時候就該換用“聚”法,在由高動作進入到低動作的時候又該運用“沉”法。
張嶽丘強調,這些唿吸方法隨著動作進行變化的時候,都必須遵循“唿吸自然”這一基本要求,不要故意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