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印度人從骨子裏,就因為曆史問題而有著深刻的自卑感,可這種自卑和當年的日本人一樣,在病態的因素之下誘發了稍有成就會變得狂妄自大的扭曲心態。
這種民族氣質,已經是是根深蒂固的潛藏在他們心中,而某個時空裏的中國,也陷入了和印度一樣的文化困境。
古老的民族和傳統,在新時代的衝擊下,無法保持自我的優越和自信。很幸運的是,在這個時空中,華夏聯邦走出了這個內心的陰霾。
而現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戰報,在第一時間傳送到了華夏聯邦的首都南京,使得遠遠關注這場戰爭的華聯政軍高層們,對於兩個南亞國家之間的戰爭,了如指掌。
現在,中國政府已經牢牢掌握了南亞的局勢,正如同中**隊在這場戰鬥中做起到的作用一樣,華夏聯邦的意誌,在整個亞洲都是舉足輕重的。
華夏聯邦的總參謀部在得到誌願軍將士即將進軍克什米爾穀地的報告之後,就與國防部以及外交部的官員們一起討論了這個問題時。
最後也做出決定,要求誌願軍部隊立即要向克什米爾穀地進行千裏躍進攻擊,要將克什米爾這個被印巴雙方爭搶了幾十年的老問題,從根本上解決。
而誌願軍的攻擊目標也已經選定,那就是印控區的皮爾本賈爾嶺!
三日後,中巴聯軍完成了進軍克什米爾穀地的最後準備。於是比半個月前印度西路軍更為龐大的一條鋼鐵洪流開始朝著伯尼哈爾山口湧進。
這裏前進的洪流是巴基斯坦兩個裝甲師四個**裝甲旅。其中投入圍殲戰的5個裝甲旅中有就一個被留下收攏印軍俘虜,清剿可能逃入山區的印軍潰散部隊。
而本次南征的真正主力,一位中國少將所指揮的三個誌願軍機械化步兵師,則從旁悄悄的接近印度北部,沿著喜馬拉雅山西部突出的地方,朝著海拔高達8000多米的南伽蜂急駛而去。
南伽蜂距離伯尼哈爾山口約120公裏,這裏是整個喜馬拉雅山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突出部海拔最高的一個地區,平均海拔達到了5000米以上。
在這個地方,毫無疑問在任何軍事專家眼中都是軍事行動的禁區。
不用說,光是眼前高聳入雲的山峰。巨大的冰川,還有常年不化的厚厚積雪,就會給軍事行動造成巨大的困難,甚至是危險。
不過。在誌願軍眼中,這裏是實施向克什米爾穀地穿過的最好通道。
通向克什米爾穀地的唯一通道伯尼哈爾防區兩側,印度為了防禦可能從伯尼哈爾突破過來的巴基斯坦部隊,在這裏部署了4個步兵師和5個**裝甲旅,環繞著伯尼哈爾山口構成了一道寬100公裏,縱深50公裏的防線。
對於巴基斯坦部隊的突擊嚴陣以待。沒辦法,印度的兵力還是占據著絕對的優勢,雖然在西路戰場已經損失了近10萬,但是仍然有能力在伯尼哈爾山口組織起頗有規模的防禦來。
可想而知,麵對比嫩貢山口更要狹窄的伯尼哈爾山口。這樣的防禦也是很難突破的,如果巴基斯坦發起強攻,搞不好會跟東部不斷進攻的印度一樣損失慘重。
如此一來,印巴在東西部戰場上的進攻態勢就正好掉了個個兒,而且克什米爾戰局的發展就跟兩路的攻防戰有重大的關係了。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誰在進攻中取得了決定性的突破,誰就能成功的深入到對手的腹地,對於分別集結重兵於兩路的印巴來說就意味著戰爭的勝利。
不過印度高層還沒有想那麽遠,絕大多數的高層將領都認為巴基斯坦沒有足夠的兵力在西線組織起一場反攻。
理由也非常簡單,在幾天前的那場圍殲戰中。巴基斯坦投入了全部的裝甲力量,否則即使麵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印軍也不會敗得如此之慘,這也能夠解釋為何在東部戰場上始終沒有看到巴基斯坦裝甲部隊的反突擊。
現在輪到巴基斯坦的東線告急,敵人一定會迫不及待的將全部裝甲力量掉往印度河穀地以防備印度可能突破嫩貢山口。即使是沒有全部調去,巴基斯坦的兵力也不會很充裕。
想在西部組織起一場大規模的反擊戰是不太可能。就算冒險組織起一場大規模的反擊戰,虛弱東線戰場的力量,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突破伯尼哈爾山口印度4個步兵師和5個**裝甲旅的防禦力量。
到那時候東線戰場印軍可以看情況,如果巴軍防禦力量因為西部戰場抽調力量而減弱就一鼓作氣拿下嫩貢山口,如果急切之間不能拿下,也可以分兵迴師救援,完全可以及時地緩解西部的壓力。
當然了,這一切都要建立在伯尼哈爾山口能夠控製住,巴基斯坦部隊不能突破的基礎上,如果克什米爾穀地的印軍被殲,印度就失掉了贏得這場戰爭的可能性,但是在印度總參謀部的眼中,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很可惜,伯尼哈爾山口從一開始就沒能守住。
在開戰初期占領伯尼哈爾山口後,印軍在上麵留下了一個團的兵力進行防禦,這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那時候大軍都已經越過山口向北進發,沒人會強行攻打這裏。
因此上麵防禦的印軍就沒把這當迴事。
早在圍殲戰開始之前,由於誌願軍就已經開始計劃南征,因此坑道裏蹲了半個多月的巴基斯坦士兵得到了命令,隨時準備反攻陣地。
圍殲戰役結束,巴基斯坦裝甲部隊開始向伯尼哈爾山口開拔。就在巴軍將要到達伯尼哈爾山口的時候。趁著夜色,坑道中的巴基斯坦潛伏部隊開始了反攻伯尼哈爾山口陣地的攻勢。
結果也不用多說,相同的兵力,巴軍以有心算無心,又是趁著黑夜偷襲毫無警覺的印度士兵,戰鬥僅僅持續了2個小時,山下的印度軍隊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伯尼哈爾山口就得而複失,失去了攔截巴基斯坦反攻部隊的最好的阻擊陣地。
戰鬥結束後不久,巴基斯坦先頭部隊就到達了伯尼哈爾山口。並沒有急於馬上投入進攻作戰,而是先加強伯尼哈爾山口陣地的防禦,擺出了一幅防守的架式來。
伯尼哈爾山口易守難攻,即使可以憑借著強大的突擊能力突破山口南側印軍的防線。可那也肯定會造成慘重的傷亡,沒有可取之處。
因此對於伯尼哈爾山口的攻略,巴基斯坦裝甲部隊不過是一個佯攻的幌子,真正的主力是中國的三個步兵師。
這三個步兵師將憑借著超強的機動能力翻越喜馬拉雅山西部突出部的天險,繞到印度伯尼哈爾山口防線的後麵去,到那時候才是真正發起攻擊的時刻。
而裝備了機動性能超強的裝甲戰獸步兵戰車,翻越這樣的天險並非是天方夜譚式的作戰行動。誌願軍指揮官親臨一線,於第三日夜就到達了南伽蜂的冰川穀地。
這裏地勢雖然相對兩側的山脊平緩,但是冰川侵蝕過的穀地怪石嶙峋,崎嶇不平。一般的裝甲車輛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地形行施,不過全地形設計的裝甲戰獸步兵戰車及不一樣了。
即使速度降到了不到30公裏小時,可以就能夠平穩的前進。
在第二天拂曉時分,誌願軍第一師就已經完全穿過了冰川穀地,在外圍開始警戒,掩護後繼部隊繼續前進。
次日淩晨,全部三個師都順利通過了南伽蜂冰川穀地,距離印度守衛伯尼哈爾山口的防線不足40公裏,擺在麵前的道路已經是一馬平川的克什米爾穀地,非常適合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作戰。再也沒有什麽可以阻擋誌願軍部隊的突擊了。
印度沒有對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西部進行嚴密的空中和地麵的偵察,原因是多方麵的。
首先是陸軍和空軍的矛盾造成空軍對於為陸軍提供空中偵察並不熱衷,對總參謀部的命令也是陽奉陰違,不斷的推說各種理由不願意出動偵察機對西部進行偵察。
另一方麵,印度總參謀部對於巴基斯坦可能的西部攻勢意見不一。
伯尼哈爾地區被巴基斯坦奪取。可巴軍也並沒有發起進一步的攻勢,印軍總參謀部錯誤的判斷巴基斯坦在近期不可能在西部發動大規模的反攻。同樣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地麵偵察。
印軍注意的焦點也放在了克什米爾穀地西邊同巴基斯坦的邊界上,主要的偵察也放在這個地區,南伽蜂冰川穀地完全被印度總參謀部忽略了。
就是因為這些原因,誌願軍的三個步兵師完成集結以後印度還沒有發現這支奇兵。
第四日上午,誌願軍的三個師完成了進攻前的一切準備,三個師排列成一條直線,第一師在北,第三師在南,第二師居中,以第一師為原點,從三個師自南向北構成一條直線的攻擊線,圍繞著第一師成扇形向伯尼哈爾山口的印度守軍背後發起攻擊。
整個進攻正麵達到了30公裏,這是嚴格按照中央軍委給新型師製定的作戰條令“對於無準備之敵的進攻正麵要達到10公裏突破地段”的要求進行的部署。
誌願軍三個機械化步兵師就要在30公裏的地段上全麵突破印度4個師5個機械化步兵旅的防禦陣地。
巴基斯坦集結在伯尼哈爾山口以北的裝甲部隊也將發起攻擊,同來自華夏聯邦的三個誌願軍步兵師對印度守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上午時分,戰鬥便打響了。
距離印軍最近的巴基斯坦裝甲部隊首先發起攻擊,這次攻擊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印度守軍的估計,巴基斯坦竟然發起了整旅規模的突擊作戰。同總參謀部的巴軍不會發起大規模攻勢的判斷完全不符。
不過好在伯尼哈爾山口地勢狹窄。巴基斯坦裝甲部隊難以在這裏展開,真正對伯尼哈爾山口發起的突擊作戰隻有不到2公裏的進攻正麵,對於印軍造成的壓力並不是很大。
但是半個小時後,印度防線後方的一個**裝甲旅突然遭到了從背後襲來的排山倒海般的重炮轟擊,中國部隊的炮火準備開始了!
半個小時的炮火準備,強大的火力完全將印度軍隊的火炮陣地壓製住了。
為了壓製住伯尼山口巴基斯坦裝甲部隊的突擊,所有的印軍火炮都朝著伯尼哈爾山口射擊,突然遭到背後的炮火轟擊。
印度軍隊一直到戰鬥打響都沒有發現有敵軍深入到自己的背後,而中**隊則早早了解到敵人兵力的部署,連炮兵陣地的具體位置都一清二楚。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印度敗的一點都不冤枉,中國勝的也沒有絲毫的僥幸。
沒有了敵人炮火的壓製,巴基斯坦裝甲部隊趁機有部分衝過了伯尼哈爾山口。在伯尼哈爾山口一線守衛的是印度的步兵部隊,前沿陣地很快就丟了。
占領了前沿的巴軍先頭部隊迅速在這裏建立了橋頭堡,守衛陣地不被發起反衝擊的印軍重新奪取,掩護後繼的裝甲部隊迅速通過伯尼哈爾山口。
南邊戰線上中**隊在完成了炮火準備後,立刻發起了進攻。同上次對印度西路軍三個摩托化步兵師的進攻不同,這次麵對的是印軍5個**裝甲旅構築的防線。
以t55為主,間雜一些m60的印度**裝甲旅裝備的主戰坦克105毫米線膛炮和120毫米的滑膛炮的威力可不像單兵火箭筒,尤其是120毫米的滑膛炮。
哪怕最先進的主戰坦克都換裝了140毫米的坦克炮,可能夠發射貧鈾穿甲彈的120毫米滑膛炮的穿甲威力並不比140毫米坦克炮弱多少。
電磁反應裝甲“金鱗”的防護性能,現在就要接受真正的考驗了。
實戰的結果是。m60的120毫米滑膛炮還是不能給“金鱗”電磁反應裝甲造成實質性的威脅,沒有一輛裝甲戰獸戰車的裝甲被擊穿。
就算是造成了一點損傷,也依舊能夠保持戰鬥力,隻有二十幾輛裝甲戰獸因為被炮彈正麵擊中產生的衝擊震壞了裏邊的動力係統,失去了動力。
在經過搶修仍然可以迅速恢複動力投入戰鬥,傷害並不致命。
120毫米滑膛炮威力不足,而t55上的105米線膛炮雖然準確性較好,但是威力更不足以對電磁反應裝甲“金鱗”造成傷害。
反過來,裝甲戰獸上125毫米的滑膛炮就不是沒有反應裝甲的t55可以承受的了,就算是掛載了反應裝甲的m60對於125毫米口徑的貧鈾穿甲彈也隻能勉強靠正麵裝甲進行抵擋。
可是被炮彈命中側麵還是很危險。更何況裝甲戰獸上還配置了炮射反坦克導彈。
這可是連m60上的反應裝甲都無法抵擋的武器的。
如此一來,t55被裝甲戰獸的主炮擊中的話,就會直接起火乃至於發生爆炸,絲毫沒有抵抗的能力。
為數不多的m60不是被炮彈擊中側麵裝甲失去戰鬥力,就是被反坦克導彈擊中直接被毀。麵飛馬動力集團所製造的新一代步兵戰車,印度的主戰坦克竟然不堪一擊。
造成這樣結果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國裝甲戰獸戰車的先進性能之外,還因為印度裝備的主戰坦克對於防護性能的忽視。
印度購買的主戰坦克,主要是德國貨和美國貨,因為德國的裝甲單位造價低,可以大量裝備,這對於印度來說是最大的誘惑所在,哪怕這本身也是花著冤枉錢。
但是德國坦克與美國坦克的設計風格完全不同,無論是在在坦克機動性能、火力還是防護性能這三大要素中,德國坦克的設計風格是首重火力,其次是機動性能,最後才是防護性能。
這樣的設計風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普遍采用大規模的坦克會戰所形成的習慣和需要。
因為攻蘇戰爭後期,德國投入了裝甲厚重,裝備了大威力88毫米火炮的虎式坦克,使得蘇聯坦克在88毫米火炮的射程之外火力不足以擊穿虎式坦克的裝甲。
這樣的才使得德軍在戰場上占盡了優勢,所以德國越來越傾向於加強坦克的火力和裝甲,至於防禦性能,則反而被放在了最後來兼顧。
所以即使在戰爭結束之後,德國武器公司所設計的坦克火炮,其口徑也是不斷的加大,可為了要保持一定的機動性能,所以最終的防護性能就不得不被持續削弱。
以這個時代的技術條件,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到了現在的冷戰時期,德國因為與猶太人的矛盾,為了保證自身在歐洲具備強大的突擊力量,並且繼續保持戰略上的有利形勢,在坦克設計上,也都是是火力兇猛和突擊速度快的坦克。
這樣的發展傾向,是因為防護性能的無法跟得上整體的需要。不過現在也開始注重防護性能,並且采用比較先進的外掛反應裝甲,可這就不是印度能買得起的了。
印度人從骨子裏,就因為曆史問題而有著深刻的自卑感,可這種自卑和當年的日本人一樣,在病態的因素之下誘發了稍有成就會變得狂妄自大的扭曲心態。
這種民族氣質,已經是是根深蒂固的潛藏在他們心中,而某個時空裏的中國,也陷入了和印度一樣的文化困境。
古老的民族和傳統,在新時代的衝擊下,無法保持自我的優越和自信。很幸運的是,在這個時空中,華夏聯邦走出了這個內心的陰霾。
而現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戰報,在第一時間傳送到了華夏聯邦的首都南京,使得遠遠關注這場戰爭的華聯政軍高層們,對於兩個南亞國家之間的戰爭,了如指掌。
現在,中國政府已經牢牢掌握了南亞的局勢,正如同中**隊在這場戰鬥中做起到的作用一樣,華夏聯邦的意誌,在整個亞洲都是舉足輕重的。
華夏聯邦的總參謀部在得到誌願軍將士即將進軍克什米爾穀地的報告之後,就與國防部以及外交部的官員們一起討論了這個問題時。
最後也做出決定,要求誌願軍部隊立即要向克什米爾穀地進行千裏躍進攻擊,要將克什米爾這個被印巴雙方爭搶了幾十年的老問題,從根本上解決。
而誌願軍的攻擊目標也已經選定,那就是印控區的皮爾本賈爾嶺!
三日後,中巴聯軍完成了進軍克什米爾穀地的最後準備。於是比半個月前印度西路軍更為龐大的一條鋼鐵洪流開始朝著伯尼哈爾山口湧進。
這裏前進的洪流是巴基斯坦兩個裝甲師四個**裝甲旅。其中投入圍殲戰的5個裝甲旅中有就一個被留下收攏印軍俘虜,清剿可能逃入山區的印軍潰散部隊。
而本次南征的真正主力,一位中國少將所指揮的三個誌願軍機械化步兵師,則從旁悄悄的接近印度北部,沿著喜馬拉雅山西部突出的地方,朝著海拔高達8000多米的南伽蜂急駛而去。
南伽蜂距離伯尼哈爾山口約120公裏,這裏是整個喜馬拉雅山在克什米爾地區的突出部海拔最高的一個地區,平均海拔達到了5000米以上。
在這個地方,毫無疑問在任何軍事專家眼中都是軍事行動的禁區。
不用說,光是眼前高聳入雲的山峰。巨大的冰川,還有常年不化的厚厚積雪,就會給軍事行動造成巨大的困難,甚至是危險。
不過。在誌願軍眼中,這裏是實施向克什米爾穀地穿過的最好通道。
通向克什米爾穀地的唯一通道伯尼哈爾防區兩側,印度為了防禦可能從伯尼哈爾突破過來的巴基斯坦部隊,在這裏部署了4個步兵師和5個**裝甲旅,環繞著伯尼哈爾山口構成了一道寬100公裏,縱深50公裏的防線。
對於巴基斯坦部隊的突擊嚴陣以待。沒辦法,印度的兵力還是占據著絕對的優勢,雖然在西路戰場已經損失了近10萬,但是仍然有能力在伯尼哈爾山口組織起頗有規模的防禦來。
可想而知,麵對比嫩貢山口更要狹窄的伯尼哈爾山口。這樣的防禦也是很難突破的,如果巴基斯坦發起強攻,搞不好會跟東部不斷進攻的印度一樣損失慘重。
如此一來,印巴在東西部戰場上的進攻態勢就正好掉了個個兒,而且克什米爾戰局的發展就跟兩路的攻防戰有重大的關係了。
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誰在進攻中取得了決定性的突破,誰就能成功的深入到對手的腹地,對於分別集結重兵於兩路的印巴來說就意味著戰爭的勝利。
不過印度高層還沒有想那麽遠,絕大多數的高層將領都認為巴基斯坦沒有足夠的兵力在西線組織起一場反攻。
理由也非常簡單,在幾天前的那場圍殲戰中。巴基斯坦投入了全部的裝甲力量,否則即使麵對數倍於自己的敵人,印軍也不會敗得如此之慘,這也能夠解釋為何在東部戰場上始終沒有看到巴基斯坦裝甲部隊的反突擊。
現在輪到巴基斯坦的東線告急,敵人一定會迫不及待的將全部裝甲力量掉往印度河穀地以防備印度可能突破嫩貢山口。即使是沒有全部調去,巴基斯坦的兵力也不會很充裕。
想在西部組織起一場大規模的反擊戰是不太可能。就算冒險組織起一場大規模的反擊戰,虛弱東線戰場的力量,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突破伯尼哈爾山口印度4個步兵師和5個**裝甲旅的防禦力量。
到那時候東線戰場印軍可以看情況,如果巴軍防禦力量因為西部戰場抽調力量而減弱就一鼓作氣拿下嫩貢山口,如果急切之間不能拿下,也可以分兵迴師救援,完全可以及時地緩解西部的壓力。
當然了,這一切都要建立在伯尼哈爾山口能夠控製住,巴基斯坦部隊不能突破的基礎上,如果克什米爾穀地的印軍被殲,印度就失掉了贏得這場戰爭的可能性,但是在印度總參謀部的眼中,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很可惜,伯尼哈爾山口從一開始就沒能守住。
在開戰初期占領伯尼哈爾山口後,印軍在上麵留下了一個團的兵力進行防禦,這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那時候大軍都已經越過山口向北進發,沒人會強行攻打這裏。
因此上麵防禦的印軍就沒把這當迴事。
早在圍殲戰開始之前,由於誌願軍就已經開始計劃南征,因此坑道裏蹲了半個多月的巴基斯坦士兵得到了命令,隨時準備反攻陣地。
圍殲戰役結束,巴基斯坦裝甲部隊開始向伯尼哈爾山口開拔。就在巴軍將要到達伯尼哈爾山口的時候。趁著夜色,坑道中的巴基斯坦潛伏部隊開始了反攻伯尼哈爾山口陣地的攻勢。
結果也不用多說,相同的兵力,巴軍以有心算無心,又是趁著黑夜偷襲毫無警覺的印度士兵,戰鬥僅僅持續了2個小時,山下的印度軍隊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伯尼哈爾山口就得而複失,失去了攔截巴基斯坦反攻部隊的最好的阻擊陣地。
戰鬥結束後不久,巴基斯坦先頭部隊就到達了伯尼哈爾山口。並沒有急於馬上投入進攻作戰,而是先加強伯尼哈爾山口陣地的防禦,擺出了一幅防守的架式來。
伯尼哈爾山口易守難攻,即使可以憑借著強大的突擊能力突破山口南側印軍的防線。可那也肯定會造成慘重的傷亡,沒有可取之處。
因此對於伯尼哈爾山口的攻略,巴基斯坦裝甲部隊不過是一個佯攻的幌子,真正的主力是中國的三個步兵師。
這三個步兵師將憑借著超強的機動能力翻越喜馬拉雅山西部突出部的天險,繞到印度伯尼哈爾山口防線的後麵去,到那時候才是真正發起攻擊的時刻。
而裝備了機動性能超強的裝甲戰獸步兵戰車,翻越這樣的天險並非是天方夜譚式的作戰行動。誌願軍指揮官親臨一線,於第三日夜就到達了南伽蜂的冰川穀地。
這裏地勢雖然相對兩側的山脊平緩,但是冰川侵蝕過的穀地怪石嶙峋,崎嶇不平。一般的裝甲車輛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地形行施,不過全地形設計的裝甲戰獸步兵戰車及不一樣了。
即使速度降到了不到30公裏小時,可以就能夠平穩的前進。
在第二天拂曉時分,誌願軍第一師就已經完全穿過了冰川穀地,在外圍開始警戒,掩護後繼部隊繼續前進。
次日淩晨,全部三個師都順利通過了南伽蜂冰川穀地,距離印度守衛伯尼哈爾山口的防線不足40公裏,擺在麵前的道路已經是一馬平川的克什米爾穀地,非常適合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作戰。再也沒有什麽可以阻擋誌願軍部隊的突擊了。
印度沒有對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西部進行嚴密的空中和地麵的偵察,原因是多方麵的。
首先是陸軍和空軍的矛盾造成空軍對於為陸軍提供空中偵察並不熱衷,對總參謀部的命令也是陽奉陰違,不斷的推說各種理由不願意出動偵察機對西部進行偵察。
另一方麵,印度總參謀部對於巴基斯坦可能的西部攻勢意見不一。
伯尼哈爾地區被巴基斯坦奪取。可巴軍也並沒有發起進一步的攻勢,印軍總參謀部錯誤的判斷巴基斯坦在近期不可能在西部發動大規模的反攻。同樣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地麵偵察。
印軍注意的焦點也放在了克什米爾穀地西邊同巴基斯坦的邊界上,主要的偵察也放在這個地區,南伽蜂冰川穀地完全被印度總參謀部忽略了。
就是因為這些原因,誌願軍的三個步兵師完成集結以後印度還沒有發現這支奇兵。
第四日上午,誌願軍的三個師完成了進攻前的一切準備,三個師排列成一條直線,第一師在北,第三師在南,第二師居中,以第一師為原點,從三個師自南向北構成一條直線的攻擊線,圍繞著第一師成扇形向伯尼哈爾山口的印度守軍背後發起攻擊。
整個進攻正麵達到了30公裏,這是嚴格按照中央軍委給新型師製定的作戰條令“對於無準備之敵的進攻正麵要達到10公裏突破地段”的要求進行的部署。
誌願軍三個機械化步兵師就要在30公裏的地段上全麵突破印度4個師5個機械化步兵旅的防禦陣地。
巴基斯坦集結在伯尼哈爾山口以北的裝甲部隊也將發起攻擊,同來自華夏聯邦的三個誌願軍步兵師對印度守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上午時分,戰鬥便打響了。
距離印軍最近的巴基斯坦裝甲部隊首先發起攻擊,這次攻擊的規模遠遠超過了印度守軍的估計,巴基斯坦竟然發起了整旅規模的突擊作戰。同總參謀部的巴軍不會發起大規模攻勢的判斷完全不符。
不過好在伯尼哈爾山口地勢狹窄。巴基斯坦裝甲部隊難以在這裏展開,真正對伯尼哈爾山口發起的突擊作戰隻有不到2公裏的進攻正麵,對於印軍造成的壓力並不是很大。
但是半個小時後,印度防線後方的一個**裝甲旅突然遭到了從背後襲來的排山倒海般的重炮轟擊,中國部隊的炮火準備開始了!
半個小時的炮火準備,強大的火力完全將印度軍隊的火炮陣地壓製住了。
為了壓製住伯尼山口巴基斯坦裝甲部隊的突擊,所有的印軍火炮都朝著伯尼哈爾山口射擊,突然遭到背後的炮火轟擊。
印度軍隊一直到戰鬥打響都沒有發現有敵軍深入到自己的背後,而中**隊則早早了解到敵人兵力的部署,連炮兵陣地的具體位置都一清二楚。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印度敗的一點都不冤枉,中國勝的也沒有絲毫的僥幸。
沒有了敵人炮火的壓製,巴基斯坦裝甲部隊趁機有部分衝過了伯尼哈爾山口。在伯尼哈爾山口一線守衛的是印度的步兵部隊,前沿陣地很快就丟了。
占領了前沿的巴軍先頭部隊迅速在這裏建立了橋頭堡,守衛陣地不被發起反衝擊的印軍重新奪取,掩護後繼的裝甲部隊迅速通過伯尼哈爾山口。
南邊戰線上中**隊在完成了炮火準備後,立刻發起了進攻。同上次對印度西路軍三個摩托化步兵師的進攻不同,這次麵對的是印軍5個**裝甲旅構築的防線。
以t55為主,間雜一些m60的印度**裝甲旅裝備的主戰坦克105毫米線膛炮和120毫米的滑膛炮的威力可不像單兵火箭筒,尤其是120毫米的滑膛炮。
哪怕最先進的主戰坦克都換裝了140毫米的坦克炮,可能夠發射貧鈾穿甲彈的120毫米滑膛炮的穿甲威力並不比140毫米坦克炮弱多少。
電磁反應裝甲“金鱗”的防護性能,現在就要接受真正的考驗了。
實戰的結果是。m60的120毫米滑膛炮還是不能給“金鱗”電磁反應裝甲造成實質性的威脅,沒有一輛裝甲戰獸戰車的裝甲被擊穿。
就算是造成了一點損傷,也依舊能夠保持戰鬥力,隻有二十幾輛裝甲戰獸因為被炮彈正麵擊中產生的衝擊震壞了裏邊的動力係統,失去了動力。
在經過搶修仍然可以迅速恢複動力投入戰鬥,傷害並不致命。
120毫米滑膛炮威力不足,而t55上的105米線膛炮雖然準確性較好,但是威力更不足以對電磁反應裝甲“金鱗”造成傷害。
反過來,裝甲戰獸上125毫米的滑膛炮就不是沒有反應裝甲的t55可以承受的了,就算是掛載了反應裝甲的m60對於125毫米口徑的貧鈾穿甲彈也隻能勉強靠正麵裝甲進行抵擋。
可是被炮彈命中側麵還是很危險。更何況裝甲戰獸上還配置了炮射反坦克導彈。
這可是連m60上的反應裝甲都無法抵擋的武器的。
如此一來,t55被裝甲戰獸的主炮擊中的話,就會直接起火乃至於發生爆炸,絲毫沒有抵抗的能力。
為數不多的m60不是被炮彈擊中側麵裝甲失去戰鬥力,就是被反坦克導彈擊中直接被毀。麵飛馬動力集團所製造的新一代步兵戰車,印度的主戰坦克竟然不堪一擊。
造成這樣結果的主要原因。除了中國裝甲戰獸戰車的先進性能之外,還因為印度裝備的主戰坦克對於防護性能的忽視。
印度購買的主戰坦克,主要是德國貨和美國貨,因為德國的裝甲單位造價低,可以大量裝備,這對於印度來說是最大的誘惑所在,哪怕這本身也是花著冤枉錢。
但是德國坦克與美國坦克的設計風格完全不同,無論是在在坦克機動性能、火力還是防護性能這三大要素中,德國坦克的設計風格是首重火力,其次是機動性能,最後才是防護性能。
這樣的設計風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普遍采用大規模的坦克會戰所形成的習慣和需要。
因為攻蘇戰爭後期,德國投入了裝甲厚重,裝備了大威力88毫米火炮的虎式坦克,使得蘇聯坦克在88毫米火炮的射程之外火力不足以擊穿虎式坦克的裝甲。
這樣的才使得德軍在戰場上占盡了優勢,所以德國越來越傾向於加強坦克的火力和裝甲,至於防禦性能,則反而被放在了最後來兼顧。
所以即使在戰爭結束之後,德國武器公司所設計的坦克火炮,其口徑也是不斷的加大,可為了要保持一定的機動性能,所以最終的防護性能就不得不被持續削弱。
以這個時代的技術條件,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
到了現在的冷戰時期,德國因為與猶太人的矛盾,為了保證自身在歐洲具備強大的突擊力量,並且繼續保持戰略上的有利形勢,在坦克設計上,也都是是火力兇猛和突擊速度快的坦克。
這樣的發展傾向,是因為防護性能的無法跟得上整體的需要。不過現在也開始注重防護性能,並且采用比較先進的外掛反應裝甲,可這就不是印度能買得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