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但個別火炮口徑上的優勢,無法抵消整體上的劣勢。


    原本時空裏,第三次印巴戰爭的解決對於巴基斯坦來說,是慘痛的迴憶。東巴基斯坦被分割出去,成為了印度扶植的傀儡――孟加拉國。


    這就是國力上的差距所導致的,毫無疑問,巴基斯坦和印度相比,綜合國力和軍事力量都明顯處於劣勢地位。


    這也說明了為什麽巴基斯坦方麵在克什米爾地區從來都是處於戰略上的守勢,而不敢主動出擊,和智慧無關,是實力使然。


    小國總有小國的無奈,麵對一個不懷好意的鄰居,巴基斯坦的日子並不好過。


    就單純從這次投入克什米爾的軍事力量來看,無論從陸軍的兵力對比,還是作戰飛機的總體數量,巴基斯坦都處於下風。


    裝甲車輛的數目差距看似不大,但巴基斯坦裝備的坦克還是以老舊的過時坦克為主,一大部分都是二戰前期華夏聯邦軍淘汰下來的“土狼i”和“土狼ii”。


    在先進主戰坦克的數量和性能上,巴基斯坦都無法與印度的“阿瓊”式和采購自美國的m60主戰坦克相提並論。


    巴基斯坦唯一的優勢在於大口徑火炮上,無論從火炮的數量還是性能,都在與印度陸軍相比較時占據了明顯的優勢,尤其是擁有印度目前還沒擁有的203毫米大口徑火炮。


    m60坦克是在美軍第一代坦克m48a2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第二代主戰坦克,於1956年開始研製。研製代號為xm60。


    到了1959年3月,m60坦克終於定型,並且於同年6月首批生產合同簽訂,由克萊斯勒公司的特拉華防務工廠製造。


    從1960年開始m60坦克改在該公司的底特律坦克工廠生產。該坦克於1960年列入美軍裝備。與第一代的m48a2坦克相比,主要是采用了新的105mm火炮、改進型火控係統和柴油機等,火力加強,最大行程大為提高。


    雖然整體實力依舊不如華夏聯邦陸軍的“猛虎”主戰坦克,但在麵對中國產的第一代“土狼”係列主戰坦克時,戰鬥力完全淩家於其上,是壓倒性的強大。


    m60坦克采用新的鑄造流線形炮塔,前部防彈角更好。防護能力提高,裝填手位於炮塔內左側,車長居中,炮長在右側。裝填手和炮長的單扇艙蓋上均裝有潛望鏡。


    而相比於“粗製濫造”的第一代坦克,m60得益於技術進步和設計經驗的積累,在結構和布局上也比第一代的坦克進步了許多。


    以m60的指揮塔為例,其四周裝有10具周視觀察鏡,塔上有1挺12.7mmm85式高射機槍。由於車長指揮塔能電動旋轉360°。


    而且**於炮塔,結構單獨而穩定,因此該機槍可有效地對付飛機和直升機。


    在炮塔兩側各裝有4具煙幕彈榴彈發射器,每個發射器內裝1發榴彈。還備有1發m34型黃磷煙幕彈和1發anm8hc型煙幕彈。


    綜合以上的情況來分析,就以陸軍而言。巴基斯坦雖然處在的劣勢,但是地麵部隊的整體差距並不打。外加上中國的3個配備了強襲機甲的新型機械化步兵師的支援,這一戰的勝負仍未可知。


    可是考慮到空軍力量的差距,巴基斯坦和印度就很明顯不在一個檔次上了,這對於戰區製空權的爭奪無疑是相當不利的。


    要知道,現代戰爭,無法奪取製空權的話,那地麵戰場也將陷入被動挨打的處境。


    就算強襲機甲的戰鬥力淩駕於一般的地麵部隊之上,可麵對高高掛起的空軍戰鬥機,也是無能為力的。


    鑒於這樣的特殊情況,華夏聯邦國防部在得到中情局發迴的印度方麵的兵力分配狀況之後,當即決定向巴基斯坦緊急增派1個防空師作為援軍。


    這個防控師裝備了陳式重工最新研製的自走型防空導彈裝甲車,有輪式和履帶式兩種,分別對應不同的地形和戰術需要。


    除了通過在地麵軍事單位上加強巴基斯坦方的被動防空能力,葉宜偉還親自下令,秘密向克什米爾投入了45架改進的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幫助巴基斯坦軍抵禦印度從美國采購來的先進戰鬥機。


    盡管隻有不到50架飛鷹戰鬥機投入戰場,在數量上不及印度的一半。


    但是印度的這些所謂的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其實際作戰性能比起美國的原裝正品是要大打折扣的。


    因為美國在出售這些戰鬥機的時候,隻出售了戰鬥機的機體包括發動機,機上裝載的俄羅斯原裝的電子設備和武器係統則沒有出售給印度。


    而印度方麵也隻能夠在美式設計風格的戰鬥機上裝載英國的電子設備和法國的武器係統,戰鬥機內各子係統之間的兼容性很讓人擔憂。


    說到這裏,又不得不腹黑一下印度人向來的“萬國牌”兵器發展模式,什麽最好的都買來,然後拚湊在一起,絲毫不考慮武器的適用性和針對性。


    一些看似不錯的武器組件,但畢竟不是根據戰鬥機的性能量身打造的武器子係統,難以發揮出戰鬥機本身的優勢性能。


    以至於,印度空軍的這些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同美國的原裝同類戰鬥機相比,其作戰能力相去甚遠,更別說是與中國改進過的飛鷹戰鬥機相比了。


    而且,還要考慮到印度空軍去少預警機來協調戰鬥機各小隊之間的作戰指揮,美國的機載雷達性能也不比華夏聯邦的同類產品。


    更何況,印度並沒有自己的軍用衛星。這樣一連竄的考慮下來,華夏聯邦的軍方高層也認為,派遣少量先進的戰鬥機足以左右戰局。


    要是派出太大的規模,對國際社會也不好交代。那種明顯的拉偏架還是不要做的好。


    反正靠著飛鷹戰鬥機的先進性能,以及更大的作戰半徑,在製空戰鬥機方麵,足以讓巴基斯坦能與印度一戰了。


    再算上地麵的防空力量,可以預見在製空權爭奪上,巴基斯坦還能占據不小的上風。


    3月初,在並入巴基斯坦的戰鬥序列後,來自中國的三個陸軍裝甲師也開始籌備戰術上的事項。其中有對地形和氣候環境的考察。


    同時,也要求士兵盡量適應當地的氣候和生活,如果身體出現不適,還要當即退出戰鬥序列。迴國修養。


    就算現在是以誌願軍的名義進入巴基斯坦,但華夏聯邦軍的高層也不希望因為水土不服而出現非戰鬥減員。


    另一方麵,在實地考察過後,鑒於克什米爾地區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大規模的裝甲集群突擊是無法做到的。唯有在印度河上遊穀地,那裏的地勢平坦開闊,才有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的條件。


    這一點,印度方麵也很清楚。所以巴基斯坦方麵也幾乎把全部的裝甲力量放在了這裏,包括從中國來的坦克部隊。打算在那裏以逸待勞,等待印度裝甲突擊集群到來。隨後就可以進行正麵決戰。


    但是,華夏聯邦的機甲部隊,卻正打算以克什米爾地區為主戰場,也是陸地上的突破口,從那裏,可以直接攻入印度的腹地,對敵人的後方實行致命一擊。


    除開保持神秘的強襲機甲部隊,華聯投入的這3個機械化步兵師,其裝備主要是“全地形”戰車,屬於輕型裝甲步兵戰車的一種,還有自行火炮。


    沒有任何一個士兵需要步行,全都是機動性好的機械化部隊,雖然仍舊受到山地地區的複雜地形影響,但依托於簡易的道路係統,還是可以作為戰略機動力量使用。


    尤其是配備了強襲機甲這樣的武器,在複雜地形的正麵作戰上,反而比印度方麵有優勢。


    因為印度方麵不會把太多的裝甲車和坦克布置在山路崎嶇的東部,而是集中在南部的印度河上遊穀地。


    這也意味著,強襲機甲麵對的隻是一群步兵單位,還有一些所謂的固定火力點。重型機槍和反坦克炮根本無法威脅到機甲的堅固防禦,而大口徑火炮的命中率又無法對行動靈活的機甲帶來多少威脅。


    可以預見,在這個方向上實行突破,將獲得最大的戰果。


    而在地勢較為平坦的區域,則必須要加強軍力的部署,尤其是那幾個印度最有可能的發動突擊的方向。


    經過中**事顧問的的建議,巴基斯坦也在平原地帶部署了大量大口徑火炮和反坦克炮,甚至還有不少地對地的小型反坦克導彈,在戰略配置上考慮到了縱深的需要,盡可能的通過靈活的漸退式防禦作戰,來殺傷印軍的有生力量。


    尤其是印度方麵較為強大的裝甲部隊,世界第四大陸軍的威名,還是很能嚇唬人的。


    總的來說,就是利用大縱深來拉長印軍的補給線,同時也是誘使對方節節分兵,而己方則不斷凝結軍力,形成局部以多打少的局麵。


    這樣的防禦戰略,就需要在初期階段且戰且退,還要時刻注意避免與印軍的主力決戰,而是立足於各個戰略要點進行有限度的防禦,整體防線逐步收縮,以誘敵深入。


    在運動中,利用地形和有準備的防禦工事,來遲滯敵人的行動,並且消耗敵人有生力量,最後的戰場則是位於印度河上遊的穀地,巴基斯坦的裝甲部隊主力,將在那裏與印軍展開會戰。


    戰線拉長之後,還可以通過不斷派出小股部隊騷擾印軍的後勤補給,逼迫敵人分兵駐守。一旦兵力分散到一定程度,就是巴基斯坦與印軍決戰的時刻。


    而另一方麵,強襲機甲部隊則由一個團的巴軍帶路,穿越克什米爾地區的的山脈群,經由小路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動攻擊。直接斷掉對方的後路。


    不過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製空權的掌控上,現代戰爭,無論地麵上的攻擊還是防禦計策多麽高明。如果在爭奪製空權上失敗了,那麽一切都將毫無疑義。


    所以,為了有效的掌握製空權,中國方麵也費了許多心思。


    考慮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中國的軍事顧問也建議巴基斯坦方不要與敵人的空軍進行大規模會戰,而是要依托自身強大的地麵防空力量來進行局部防禦。


    將空軍和地麵防空部隊投放到戰略要地上,而不是盲目的與印軍在整個戰區爭奪製空權,務求在局部戰場取得空中優勢即可。


    在戰爭的初期。對於幾處戰略要點的防禦,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需要展開幾次反突擊戰役,既可以有效的殺傷印軍有生力量。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亂印軍的戰略部署和正麵攻勢,為最後的裝甲集群會戰創造有利條件。


    克什米爾國防第五軍,也就是來自中國的主力參戰部隊,將擔負起反突擊任務,利用強襲機甲的優秀機動性能和靈活的戰術能力。尋找有利戰機,以求殲滅印軍脫離集群孤軍深入的小股部隊。


    但一切作戰行動都必須貫徹總的戰略方針,而不允許為求戰果而私自擴大打擊規模。


    印度虎視眈眈,巴基斯坦也是枕戈待旦。


    而華夏聯邦。也秘密插手到這次克什米爾戰爭中來,借助了衛星的幫助。外加無孔不入的情報滲透,中國對於印度的兵力部署可謂了如指掌。


    《孫子兵法》有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可尚未開戰,印度就已經輸了一著。


    三個國家在克什米爾地區,聚集了總數超過一百萬的陸空部隊,第三次印巴戰爭已經一觸即發的狀態。


    但是直到5月,雙方仍在默默等待著,為了不承擔戰爭挑起者的罪名,不至於陷入國際政治上的被動,即使是目中無人的印度,也需要一個說得過去的借口。


    而這個借口,很快就到來了,並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打亂了華夏聯邦在克什米爾地區的軍事部署。


    1970年5月29日,東巴基斯坦,也即是孟加拉地區,出現了大規模的動亂。東巴基斯坦人民同盟的領導人在4月份的時候遭到了逮捕,而隨後便發生了以“**”和“自治”為口號的大規模示威活動。


    最終,引發了地區性的叛亂。


    這一事件的爆發,當即改變了中印巴三方的目光,中巴是滿麵愁容,而印度則是欣喜若狂!


    孟加拉的叛亂,將使得印度有機會介入到這個地區,瓦解巴基斯坦對印度的鉗製,還可以通過在孟加拉扶植一個親印政府,來達到威脅中國西南地區的目的。


    而由於曆史上的一些原因,孟加拉地區對於巴基斯坦政府也有著許多不滿情緒。巴基斯坦**後,中央政權以及經濟、軍事大權基本上都控製在西巴地主、資產階級手中,東巴人幾乎處於無權地位。


    而隨著整個東巴經濟的發展,東巴資產階級對此種狀況日益不滿。


    到了1966年,東巴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點自治綱領。及至今年年初,在美國光照會和印度政府的暗中支持下,東巴又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


    到了3月26日,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取締在東巴占領導地位的政黨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謝赫.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領導人。


    本以為,這是印度放出的煙幕彈,巴基斯坦始終將目光盯在克什米爾地區。而從華夏聯邦得到的信息來分析,印度的目標也確實是克什米爾。


    但誰也沒想到,該地區的“孟加拉解放軍”居然如此激進,悍然發動兵變。


    而這,也為印度介入提供了十分好的借口。


    按照“蒙巴頓方案”分治後的東、西巴基斯坦,在地理位置上對印度構成夾擊之勢,這使印度一直耿耿於懷。


    但也正因為如此,巴基斯坦對孟加拉的統治十分薄弱,因為在陸地上,兩者根本不相連,孟加拉對於巴基斯坦來說,屬於“外飛地”。


    另一方麵,在第一、第二次爭奪克什米爾的戰爭中,印度一直顧及東巴在其後院放火而不敢全力與巴作戰,以至於一直無法取得有效的戰果,為此而耿耿於懷。


    多少年來,“東巴之憂”一直是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的一塊心病。


    但是現在,一個絕好的機會來了,但英迪拉.甘地夫人卻表現得異常的冷靜,沒有馬上采取軍事行動。


    這是因為,她的父親尼赫魯由於1962年對華戰爭的慘敗,而從總理寶座上掉下來的事實,猶如一麵鏡子,使她無法對此事掉以輕心。


    她深知,這次印巴戰爭,對印度來說具有決戰性質。


    勝利,印度則可把東巴從巴基斯坦徹底肢解出去,使“叫板”多年的宿敵巴基斯坦大傷元氣,從此稱霸南亞不再是夢想。


    失敗,自己丟官事小,印度不但會丟盡大國的顏麵,而且還有可能長期陷入巴基斯坦的“搗亂”之中。


    因此,英迪拉.甘地夫人認為,不但要抓住這次機會,而且要一戰必勝!


    同時,甘地夫人還清楚地知道,這場戰爭必須進行長時間的準備,方能穩操勝券。因此,在她的領導下,印度進行了有條不紊的戰爭準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智能工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觀星的乃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觀星的乃粉並收藏智能工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