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湯與汲黯二人的話,公孫弘聽在耳中,而且他也意料到了事情的緊迫性,還是早下決斷的好。
那麽作為丞相,他也有規勸的責任,既然事已至此,不如順水推舟。
這二人都如此堅決了,
那滿朝文武估計也當是相同的想法,槍打的一直都是出頭鳥。
“陛下,臣以為兩位大人說得有理。”一直沉默的公孫弘也接過汲黯的話道。
“齊王自盡一案,主父偃是屬首惡,陛下若不誅之,則宗室不服,更無以服天下矣。”
事情到了這一刻,劉徹的心裏就明白了,主父偃是救不迴來的了。
這三位平日裏意見經常相左,但為大漢江山殫精竭慮的大臣,今日竟然巧了,在主父偃的問題上是如此的一致,足可以見,主父偃為禍之大,上及宗室下怒百姓,不除不足以服天下。
這也的確,政風之清濁,實在關乎於存亡,若因皇帝任性,獨放過主父偃一人,而導致風氣敗壞,這恰是他決不願意看到的。
而且劉徹氣的不是主父偃逼得齊王自殺,是他貪汙受賄。
“好好好,諸位愛卿心係社稷,朕甚感欣慰,那麽……朕不再固執,就依卿等所奏,將主父偃斬於東市,族其戶,以儆效尤。”
可這時候,一聽到族其戶,汲黯馬上變臉了,又說話道:“這斬主父偃即可,然族其戶不可。”
張湯問道:“這又是為何?”
歎了一口氣,汲黯繼續道:“你們可能不知情,據臣所知,主父偃在京並無家小,家鄉也隻有一個妹妹,如果輕易因為此案而株連,傷及無辜,臣恐會激起民怨。”
“也對,愛卿之言,不無道理,那此案就誅殺了主父偃一人,其他人可不再追究。”
了解了主父偃一事,劉徹又征詢了對齊國的善後事宜。
這三位大臣統統認為應趁齊王自殺之際,除國設郡,將削藩向前推進,加大成果。
“自古以來諫言出於臣下,國策便定於朝廷,傳朕旨意吧,這齊王自殺了,無後,國除設郡,歸屬朝廷。”
劉徹轉而對汲黯道:“朕信任你,想讓愛卿主掌賞罰。
記住!今日朕命愛卿將主父偃所犯罪行,比照我朝律令,以文書形式廣發各個郡國,以此為戒,從今以後,再有如主父偃者,誅無赦。”
在場眾位大臣無不為劉徹此舉敬佩,這一招既警示了各諸侯國,又將削藩之策更進一步,實為一舉兩得。
可這些人可以忘記,但是劉徹怎麽能忘記主父偃在新製沒有進展之時,提出的“推恩”之策呢?但是這主父偃的所為,是讓他既感憤怒,又感惋惜。
不僅僅毀了大好前途,甚至於……連性命也搭了上去,
國法至上,但人情不廢。
事到如今,他還是想保留主父偃的體麵,一再叮囑張湯不可將主父偃視同普通罪犯,更要在飲食起居上給予優待,又要公孫弘到廷尉詔獄宣詔,明指其罪行。
在場大臣無不動容……
公孫弘聞此感動道:“現主父偃雖罪不容赦,然而若是聞陛下如此盛恩,亦無憾矣!”
討論結束之後,劉徹遣散眾臣,直接讓公孫弘留了下來。
當然,
不是為了那個馬屁。
劉徹將新的職官任事提到了公孫弘麵前:“丞相,你知道麽,禦史大夫張敺已向朕提了辭呈,朕本意是不肯的,但朕也知道張敺精於武備而拙於文事,履職行事,頗多不便。
所以呢,朕允了他的辭呈,朕一時間沒了主意,愛卿以為何人可繼任呢?”
公孫弘想了想道:“陛下,您以為這汲大人如何?”
“這兩人是怎麽了?”
劉徹心想。
真是奇了怪了,前不久,他們倆還當麵相互詰難呢。
看皇帝不說話了,公孫弘就已看出了劉徹的意思,遂直截了當地道:“陛下,您一定想起了汲大人前不久在宣室殿當著您的麵詰難臣的事了。
不過在臣看來,此舉正是汲大人可敬之處,而且臣事後細細想來,那汲大人的指責雖有些過分,然確有其事,臣要是寒酸過度,也有損我朝聲譽。”
“哈哈哈,朕倒是看出來了,二位愛卿皆為性度恢廓之人。”
公孫弘轉言又道:“其實不止汲大人,嚴助他同樣可以勝任……”
本來,劉徹就尤其看重公孫弘這老學究的謙恭和謹慎。
尤其是在這主父偃一案中,更讓他感受到公孫弘的嚴以律己和清廉奉公,於是對誰接任禦史大夫之職便心中有數了。
劉徹認為,就處置國事的能力而言,汲黯確實在嚴助之上,但他太剛直,鋒芒外露,若是位列三公之後,協調朝野多有不便。
相比之下,嚴助這人就更成熟一些,他不僅學識淵博,政風端莊,處事中庸,而且還在許多的場合中,都從容淡定。
他的資曆是少了些,可如果朝廷全是老者腐儒,有那麽一兩個年壯力狂者在旁,會使自己的決策更穩妥,更完善。
至於公孫弘這裏,他既然提出了人選,除了點頭同意之外,大概是不會提出異議的。
……
金俗一進長信殿,就直接撲倒在了太後麵前,哭著喊道:“母後!救救仲兒!母後……”
太後懵了,一大早哭天抹淚的,這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
最近幾天,金俗心中的寒冷比冬季從塞外來的寒流更讓她感覺到冰冷。
這些日子,她常常就著暖爐一個人呆呆地想著心事。
想母親當初拋下她到宮中做了美人的往事,想同母異父的兄弟,當今的皇帝從安陵接迴她的情景。
想進宮後與姐妹相處中遭遇的冷遇,想她的女兒娥兒心力憔悴的婚姻……
這麽思前想後,她就覺得為什麽同樣是人,命運竟如此迥異呢?
娥兒懷著一顆破碎的心從淮南國迴來了,近一兩個月來,她都不敢直麵娥兒以淚洗麵的模樣,更不敢聆聽她飽含心酸的歎息。
而且最讓她擔心的是,娥兒自從迴來後,從不見人,甚至太後這裏也不來了。
這樣下去,該怎麽得了?
她咽不下這口氣,他們也太不把太後和陛下放在眼裏了。
如今她的兒子也犯下大錯,她怎麽忍受得住,她真正還可以依靠的,隻有太後了……
那麽作為丞相,他也有規勸的責任,既然事已至此,不如順水推舟。
這二人都如此堅決了,
那滿朝文武估計也當是相同的想法,槍打的一直都是出頭鳥。
“陛下,臣以為兩位大人說得有理。”一直沉默的公孫弘也接過汲黯的話道。
“齊王自盡一案,主父偃是屬首惡,陛下若不誅之,則宗室不服,更無以服天下矣。”
事情到了這一刻,劉徹的心裏就明白了,主父偃是救不迴來的了。
這三位平日裏意見經常相左,但為大漢江山殫精竭慮的大臣,今日竟然巧了,在主父偃的問題上是如此的一致,足可以見,主父偃為禍之大,上及宗室下怒百姓,不除不足以服天下。
這也的確,政風之清濁,實在關乎於存亡,若因皇帝任性,獨放過主父偃一人,而導致風氣敗壞,這恰是他決不願意看到的。
而且劉徹氣的不是主父偃逼得齊王自殺,是他貪汙受賄。
“好好好,諸位愛卿心係社稷,朕甚感欣慰,那麽……朕不再固執,就依卿等所奏,將主父偃斬於東市,族其戶,以儆效尤。”
可這時候,一聽到族其戶,汲黯馬上變臉了,又說話道:“這斬主父偃即可,然族其戶不可。”
張湯問道:“這又是為何?”
歎了一口氣,汲黯繼續道:“你們可能不知情,據臣所知,主父偃在京並無家小,家鄉也隻有一個妹妹,如果輕易因為此案而株連,傷及無辜,臣恐會激起民怨。”
“也對,愛卿之言,不無道理,那此案就誅殺了主父偃一人,其他人可不再追究。”
了解了主父偃一事,劉徹又征詢了對齊國的善後事宜。
這三位大臣統統認為應趁齊王自殺之際,除國設郡,將削藩向前推進,加大成果。
“自古以來諫言出於臣下,國策便定於朝廷,傳朕旨意吧,這齊王自殺了,無後,國除設郡,歸屬朝廷。”
劉徹轉而對汲黯道:“朕信任你,想讓愛卿主掌賞罰。
記住!今日朕命愛卿將主父偃所犯罪行,比照我朝律令,以文書形式廣發各個郡國,以此為戒,從今以後,再有如主父偃者,誅無赦。”
在場眾位大臣無不為劉徹此舉敬佩,這一招既警示了各諸侯國,又將削藩之策更進一步,實為一舉兩得。
可這些人可以忘記,但是劉徹怎麽能忘記主父偃在新製沒有進展之時,提出的“推恩”之策呢?但是這主父偃的所為,是讓他既感憤怒,又感惋惜。
不僅僅毀了大好前途,甚至於……連性命也搭了上去,
國法至上,但人情不廢。
事到如今,他還是想保留主父偃的體麵,一再叮囑張湯不可將主父偃視同普通罪犯,更要在飲食起居上給予優待,又要公孫弘到廷尉詔獄宣詔,明指其罪行。
在場大臣無不動容……
公孫弘聞此感動道:“現主父偃雖罪不容赦,然而若是聞陛下如此盛恩,亦無憾矣!”
討論結束之後,劉徹遣散眾臣,直接讓公孫弘留了下來。
當然,
不是為了那個馬屁。
劉徹將新的職官任事提到了公孫弘麵前:“丞相,你知道麽,禦史大夫張敺已向朕提了辭呈,朕本意是不肯的,但朕也知道張敺精於武備而拙於文事,履職行事,頗多不便。
所以呢,朕允了他的辭呈,朕一時間沒了主意,愛卿以為何人可繼任呢?”
公孫弘想了想道:“陛下,您以為這汲大人如何?”
“這兩人是怎麽了?”
劉徹心想。
真是奇了怪了,前不久,他們倆還當麵相互詰難呢。
看皇帝不說話了,公孫弘就已看出了劉徹的意思,遂直截了當地道:“陛下,您一定想起了汲大人前不久在宣室殿當著您的麵詰難臣的事了。
不過在臣看來,此舉正是汲大人可敬之處,而且臣事後細細想來,那汲大人的指責雖有些過分,然確有其事,臣要是寒酸過度,也有損我朝聲譽。”
“哈哈哈,朕倒是看出來了,二位愛卿皆為性度恢廓之人。”
公孫弘轉言又道:“其實不止汲大人,嚴助他同樣可以勝任……”
本來,劉徹就尤其看重公孫弘這老學究的謙恭和謹慎。
尤其是在這主父偃一案中,更讓他感受到公孫弘的嚴以律己和清廉奉公,於是對誰接任禦史大夫之職便心中有數了。
劉徹認為,就處置國事的能力而言,汲黯確實在嚴助之上,但他太剛直,鋒芒外露,若是位列三公之後,協調朝野多有不便。
相比之下,嚴助這人就更成熟一些,他不僅學識淵博,政風端莊,處事中庸,而且還在許多的場合中,都從容淡定。
他的資曆是少了些,可如果朝廷全是老者腐儒,有那麽一兩個年壯力狂者在旁,會使自己的決策更穩妥,更完善。
至於公孫弘這裏,他既然提出了人選,除了點頭同意之外,大概是不會提出異議的。
……
金俗一進長信殿,就直接撲倒在了太後麵前,哭著喊道:“母後!救救仲兒!母後……”
太後懵了,一大早哭天抹淚的,這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
最近幾天,金俗心中的寒冷比冬季從塞外來的寒流更讓她感覺到冰冷。
這些日子,她常常就著暖爐一個人呆呆地想著心事。
想母親當初拋下她到宮中做了美人的往事,想同母異父的兄弟,當今的皇帝從安陵接迴她的情景。
想進宮後與姐妹相處中遭遇的冷遇,想她的女兒娥兒心力憔悴的婚姻……
這麽思前想後,她就覺得為什麽同樣是人,命運竟如此迥異呢?
娥兒懷著一顆破碎的心從淮南國迴來了,近一兩個月來,她都不敢直麵娥兒以淚洗麵的模樣,更不敢聆聽她飽含心酸的歎息。
而且最讓她擔心的是,娥兒自從迴來後,從不見人,甚至太後這裏也不來了。
這樣下去,該怎麽得了?
她咽不下這口氣,他們也太不把太後和陛下放在眼裏了。
如今她的兒子也犯下大錯,她怎麽忍受得住,她真正還可以依靠的,隻有太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