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六年, 春, 留在長安接近一年的西域使臣, 終於陸續向天子告辭,準備啟程返國。
為留在長安, 使臣們使盡渾身解數,臉麵不要,摒棄節操, 不惜做出抱門框、抓門扇的舉動。正經詮釋出:他們所謂的底線, 那就是沒有底線!
日子久了,朝廷上下以為他們會堅持賴著不走,直至地老天荒時, 終於有信鷹飛入長安, 帶來匈奴放棄“劫道”, 警報解除的消息。
在長安吃好喝好, 樂不思蜀的西域使臣,終於想起肩負的責任,再不情願,也必須向漢天子告辭, 帶上此行成果,結伴踏上歸程。
隻要匈奴不攔在途中, 各國使臣的護衛聯合起來, 哪怕遇上賊匪也能拚上一拚。
讓他們驚喜的是, 劉徹對西域各國十分重視, 下令各郡派兵沿途護送。
直至隊伍行到樓蘭, 漢軍方才停止前進。並非他們不想前行,原因在於,樓蘭目前是匈奴的仆屬國,千名匈奴本部騎兵就駐紮在樓蘭城內。一旦漢軍出現,衝突不可避免、
雖說劉徹正計劃橫推草原,和匈奴本部正麵剛一場,但在一切沒有準備妥當之前,貿然和駐紮西域的匈奴發生衝突,讓對方提前生出防備,實非明智之舉。
即使劉徹想腦袋發熱,滿朝大臣也會加以阻止。
對此,各國使臣全無他言,誠懇感謝漢軍護送,拜謝漢天子仁德,便繼續踏上歸程。
夾在漢匈之間,西域各番邦自知國小民寡,不依附其一,斷難以生存延續。
之前匈奴勢大,漢朝避其鋒芒,西域各國便臣服匈奴,願做匈奴的仆屬國。
如今匈奴在馬邑大敗,一戰死傷近十萬,漢朝亮出刀鋒,很可以同匈奴掰一掰腕子。通過行走往來的商隊,西域各國不斷搜羅消息,心思逐漸變得活絡。
這次大批派遣使臣,主要就是為了試探。
既試探漢朝,也試探匈奴。
在使臣出發之前,並非死心塌地要抱漢朝大腿。等他們接連抵達長安,見到巍峨的城牆,雄渾的漢宮,強悍的軍隊,想法瞬間發生改變。
以樓蘭為例,國土麵積不大,甚至還比不上漢朝的一個郡。
鼎盛時期,國內人口尚不到兩萬,能戰之兵不到三千。這樣的國力,在西域各國中已經是數一數二。
無論漢朝還是匈奴,隻要願意,派出一支騎兵就能滅國。
先前樓蘭依附匈奴,全因蘢城勢大,為了自保,不得不匍匐在地。如今風水輪流轉,漢朝明顯要壓過匈奴,以樓蘭王的精明,自是要重新考量,才能讓國家繼續存在,國民繼續生存。
匈奴人隻懂得掠奪,對仆屬國苛以重稅。尤其是最近幾年,近乎年年加稅,讓還算富足的西域各國苦不堪言。
相比之下,漢朝的政策開明得多。
隨著漢軍不斷南征北戰,漢朝的實力不斷壯大,行走西域的漢商越來越多。一些大的商隊最遠可達月氏、烏孫乃至安息。
商隊滿載珍奇貨物,更有強悍的勇士護衛。沿途匪盜不敢打劫,小股的遊騎都要避開鋒芒。
西域番邦的國王大臣打仗不行,治政能力一般,眼光卻極是毒辣。隨著商隊往來增多,不少都看出其中“貓膩”。
然而,生存在兩尊龐然大物之間,不想因一時疏忽被碾死,國王和大臣們秉持著“多說多錯,少說少錯,糊塗能活”的原則,不約而同做起了鋸嘴葫蘆。
在他們看來,依附強者天經地義。
之前匈奴強盛,他們就臣服匈奴;如今漢朝勢大,他們就想方設法打探消息,繼而撲上去抱大腿。即使之前沒有類似的念頭,等到使臣歸來,了解長安的情況,聯係漢匈目前的軍勢對比,人心也不免思動。
最重要的是,這些使臣在長安停留日久,匈奴想不多想都不可能。
按照匈奴往日作風,就該將這些膽大包天的“奴隸”全部斬殺,給膽敢生出二心的西域各國一個警告。
奈何使臣鐵了心,匈奴不走就不迴國,直接和對方耗上。兼蘢城傳來消息,有漢朝斥候頻繁出沒,恐有大戰征兆,停留在外的騎兵接連被召迴,以防不測。
如果大戰開啟,西域的糧草就變得極為重要,自是要給對方幾分麵子,舉起的屠刀也隻能暫時放下。
匈奴何曾如此憋氣?
從何時開始,雄霸草原的匈奴變得如此謹慎,發現漢軍斥候,不是衝上去殺死,而是收縮兵力,變得小心翼翼?
隻能說造化弄人。
從冒頓、老上再到軍臣,匈奴的榮光不複當年。草原頻發瘟疫,本部又遭遇大敗。如果有充足時間,將各部遷往草原深處,蟄伏數年,或許能恢複七八分。
可惜的是,漢朝不會給對手這個機會。
趁你病要你命,對敵人如秋風掃落葉般無情,才是長安對外的最高準則。
在西域使臣陸續歸國,爭相勸說國王趕緊改換門庭,做漢天子腿上掛件時,漢朝斥候頻繁出沒草原,匈奴本部開始收縮兵力,並抓緊派出探子,試圖刺探邊郡,查明漢朝究竟是虛晃一招,還是真打算大規模出兵。
重病中的軍臣單於十分清楚,如果漢朝真要揮師北上,這場仗怕是不好打。
長安城內,劉徹連續數日召重臣入宣室,指著懸於牆上的地圖,簡單明了一句話:朕要滅匈奴!
衛綰和竇嬰表示臣沒意見,直不疑、王恢和韓安國也舉雙手讚同。
匈奴是漢朝的心腹大患,早滅早好。
最好將蘢城清理幹淨,一個匈奴不留,那才是皆大歡喜。
隻是打歸打,什麽時候打,怎麽打,派出多少軍隊,調遣哪路大軍,糧草如何統籌,以及由何人為統帥,都要仔細考量,從長計議。
畢竟匈奴不比百越。
越人多是仗恃天險,隻要克服瘴氣-毒-蟲,打下來不成問題。之前南征連下閩越、南越,足以證明這點。
匈奴則是漢朝的老對手,白登之圍後,漢朝對上匈奴,多數時間采取守勢。直到武帝登基,才開始轉守為攻,大規模挺-進草原。
之前固然有幾場勝利,事後統計戰果,是大勝亦是慘勝。
最為提振士氣的馬邑之戰,在包圍圈張開之後,同樣要用人命去堆。
匈奴的戰鬥力絕對不弱,尤其是隸屬軍臣單於和王庭四角的本部軍隊,更是精銳。和這樣的軍隊作戰,必須做好九死一生乃至拚人頭的準備。像攻打閩越和南越那樣,戰損達到一比十甚至一比二十,純屬於天方夜譚。
漢朝的官不分文武,能位列長安朝堂,不論性情為人如何,也不管是否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大部分都點亮過作戰技能,對兵法有一定了解。
這也是最可怕的。
一個奮發進取、以“征服”為人生目標的年輕天子,一群老謀深算、搞外交和經濟的同時,都不忘抄刀子砍人的朝官,共同組成一部龐大的戰爭機器,發出恐怖的咆哮。
遇上這樣的對手,冒頓再世都未必有太好的辦法,何況是遠不如冒頓的軍臣。
“陛下,春、夏之交不宜進兵,何妨等到夏末秋初之時?”衛綰提議道。
“秋初發兵?”劉徹沉吟片刻,道,“丞相無妨細言。”
“一來大軍調度需要數月,不宜操之過急。二來,秋時穀熟,牛羊最為肥壯。大軍此時入草原,糧秣自能解決大半。歸來時抓捕別部,順者為漢家放牧養馬,逆者亦能殺雞儆猴。”
這番話說得相當直白,直白到不做半點遮掩。
往昔匈奴南下劫掠,依照中行說的毒-辣計策,多在秋時寇邊,搶劫糧食牛羊,掠奪人口,燒毀房屋和要塞。
何不一報還一報?
匈奴秋天來,漢軍也秋天去。
匈奴搶劫糧食,漢軍就去搶劫部落裏的牛羊馬匹。
匈奴在邊郡放火燒屋毀田,漢軍就到草原燒帳篷。
秋高氣爽,草葉漸漸枯黃,都是極好的點火材料。不計較損失,滿草原放火,必然能讓匈奴好好喝上一壺。
如果計劃得當,動作夠快,火燒蘢城也未必不可能。
“善!”劉徹雙眼發亮,表情中透出興奮。
竇嬰和直不疑頻頻點頭,王恢和韓安國交換眼神,明顯也持讚同之意。
節操?
那是什麽?
字典裏沒有,也完全不需要有。
“陛下,如要火攻,邊郡需早做準備。”魏悅出言道。
邊郡緊臨草原,隨著各郡太守聯合向北開地圖,邊界線已經推進數裏。風向難料,如果不加以提防,萬一火從草原燒到漢地,那就很是不妙。
“確是如此。”
進攻的大戰略敲定,大佬們又集思廣益,商討如何在火攻下保存漢地,各種滅火措施一一出爐。
趙嘉赫然發現,漢武朝的大佬們,個個都是十項全能,簡直非人類。遇上這樣的對手,匈奴想不歇菜都難。
議事結束,群臣散去。
韓嫣和曹時被天子留下,趙嘉、魏悅和李當戶退出宣室,結伴返迴林苑。
數日前,四營又補充一批新兵,其中有數十名高門子弟。
和竇良、灌賢等人不同,這次來的既有高門嫡支也有旁支,都是擇優選拔,騎射本領不錯,體力耐力俱佳。
入營至今,無論訓練多麽艱苦,始終無一人退出,全部咬牙堅持下來。期間不乏有人受傷,哪怕傷口再疼,隻要能起身,能走路開弓,能扛起大盾,就會堅持出操,一日不落。
這些人用實際行動表明,他們生於膏粱,或許紈絝,但不缺少尚武精神,更不是懦夫、孬種!
有這批高門子弟做對比,之前入營卻做了逃兵的,屢次被人提及,無不滿麵羞愧,最後發展到連門都不敢出。
“現在知曉後悔,晚了!”
事已至此,留在長安隻能做笑柄,不想一輩子抬不起頭,必須往邊塞從軍,在戰場殺出戰功,才能洗掉早年的懦弱之名。
趙嘉忙於訓練時,淮南王劉安正緊張等待天子召見。
淮南王女劉陵依舊押在中尉府,寧成未對她用刑,王太後的種種手段已然讓她瀕臨崩潰。
劉陵帶入京的門客僮仆一個沒能逃脫,俱被寧成抓捕,大刑伺候下,陸續被撬開嘴,將所知的一切盡數道明,半點不漏。
劉安見不到劉陵,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
他有種預感,此次定然兇多吉少。
淮南王府風雨飄搖,河東郡的周陽由和申屠公先後接到長安來信。
看過書信,問過送信的家僮,周陽由滿麵陰沉,掌心擊案,怒罵道:“逆子!”
申屠公放下竹簡,翻開一並送上的罪證,撫過頜下長須,得意大笑。
“周陽由,天要亡你,這可怪不得本官!”
為留在長安, 使臣們使盡渾身解數,臉麵不要,摒棄節操, 不惜做出抱門框、抓門扇的舉動。正經詮釋出:他們所謂的底線, 那就是沒有底線!
日子久了,朝廷上下以為他們會堅持賴著不走,直至地老天荒時, 終於有信鷹飛入長安, 帶來匈奴放棄“劫道”, 警報解除的消息。
在長安吃好喝好, 樂不思蜀的西域使臣,終於想起肩負的責任,再不情願,也必須向漢天子告辭, 帶上此行成果,結伴踏上歸程。
隻要匈奴不攔在途中, 各國使臣的護衛聯合起來, 哪怕遇上賊匪也能拚上一拚。
讓他們驚喜的是, 劉徹對西域各國十分重視, 下令各郡派兵沿途護送。
直至隊伍行到樓蘭, 漢軍方才停止前進。並非他們不想前行,原因在於,樓蘭目前是匈奴的仆屬國,千名匈奴本部騎兵就駐紮在樓蘭城內。一旦漢軍出現,衝突不可避免、
雖說劉徹正計劃橫推草原,和匈奴本部正麵剛一場,但在一切沒有準備妥當之前,貿然和駐紮西域的匈奴發生衝突,讓對方提前生出防備,實非明智之舉。
即使劉徹想腦袋發熱,滿朝大臣也會加以阻止。
對此,各國使臣全無他言,誠懇感謝漢軍護送,拜謝漢天子仁德,便繼續踏上歸程。
夾在漢匈之間,西域各番邦自知國小民寡,不依附其一,斷難以生存延續。
之前匈奴勢大,漢朝避其鋒芒,西域各國便臣服匈奴,願做匈奴的仆屬國。
如今匈奴在馬邑大敗,一戰死傷近十萬,漢朝亮出刀鋒,很可以同匈奴掰一掰腕子。通過行走往來的商隊,西域各國不斷搜羅消息,心思逐漸變得活絡。
這次大批派遣使臣,主要就是為了試探。
既試探漢朝,也試探匈奴。
在使臣出發之前,並非死心塌地要抱漢朝大腿。等他們接連抵達長安,見到巍峨的城牆,雄渾的漢宮,強悍的軍隊,想法瞬間發生改變。
以樓蘭為例,國土麵積不大,甚至還比不上漢朝的一個郡。
鼎盛時期,國內人口尚不到兩萬,能戰之兵不到三千。這樣的國力,在西域各國中已經是數一數二。
無論漢朝還是匈奴,隻要願意,派出一支騎兵就能滅國。
先前樓蘭依附匈奴,全因蘢城勢大,為了自保,不得不匍匐在地。如今風水輪流轉,漢朝明顯要壓過匈奴,以樓蘭王的精明,自是要重新考量,才能讓國家繼續存在,國民繼續生存。
匈奴人隻懂得掠奪,對仆屬國苛以重稅。尤其是最近幾年,近乎年年加稅,讓還算富足的西域各國苦不堪言。
相比之下,漢朝的政策開明得多。
隨著漢軍不斷南征北戰,漢朝的實力不斷壯大,行走西域的漢商越來越多。一些大的商隊最遠可達月氏、烏孫乃至安息。
商隊滿載珍奇貨物,更有強悍的勇士護衛。沿途匪盜不敢打劫,小股的遊騎都要避開鋒芒。
西域番邦的國王大臣打仗不行,治政能力一般,眼光卻極是毒辣。隨著商隊往來增多,不少都看出其中“貓膩”。
然而,生存在兩尊龐然大物之間,不想因一時疏忽被碾死,國王和大臣們秉持著“多說多錯,少說少錯,糊塗能活”的原則,不約而同做起了鋸嘴葫蘆。
在他們看來,依附強者天經地義。
之前匈奴強盛,他們就臣服匈奴;如今漢朝勢大,他們就想方設法打探消息,繼而撲上去抱大腿。即使之前沒有類似的念頭,等到使臣歸來,了解長安的情況,聯係漢匈目前的軍勢對比,人心也不免思動。
最重要的是,這些使臣在長安停留日久,匈奴想不多想都不可能。
按照匈奴往日作風,就該將這些膽大包天的“奴隸”全部斬殺,給膽敢生出二心的西域各國一個警告。
奈何使臣鐵了心,匈奴不走就不迴國,直接和對方耗上。兼蘢城傳來消息,有漢朝斥候頻繁出沒,恐有大戰征兆,停留在外的騎兵接連被召迴,以防不測。
如果大戰開啟,西域的糧草就變得極為重要,自是要給對方幾分麵子,舉起的屠刀也隻能暫時放下。
匈奴何曾如此憋氣?
從何時開始,雄霸草原的匈奴變得如此謹慎,發現漢軍斥候,不是衝上去殺死,而是收縮兵力,變得小心翼翼?
隻能說造化弄人。
從冒頓、老上再到軍臣,匈奴的榮光不複當年。草原頻發瘟疫,本部又遭遇大敗。如果有充足時間,將各部遷往草原深處,蟄伏數年,或許能恢複七八分。
可惜的是,漢朝不會給對手這個機會。
趁你病要你命,對敵人如秋風掃落葉般無情,才是長安對外的最高準則。
在西域使臣陸續歸國,爭相勸說國王趕緊改換門庭,做漢天子腿上掛件時,漢朝斥候頻繁出沒草原,匈奴本部開始收縮兵力,並抓緊派出探子,試圖刺探邊郡,查明漢朝究竟是虛晃一招,還是真打算大規模出兵。
重病中的軍臣單於十分清楚,如果漢朝真要揮師北上,這場仗怕是不好打。
長安城內,劉徹連續數日召重臣入宣室,指著懸於牆上的地圖,簡單明了一句話:朕要滅匈奴!
衛綰和竇嬰表示臣沒意見,直不疑、王恢和韓安國也舉雙手讚同。
匈奴是漢朝的心腹大患,早滅早好。
最好將蘢城清理幹淨,一個匈奴不留,那才是皆大歡喜。
隻是打歸打,什麽時候打,怎麽打,派出多少軍隊,調遣哪路大軍,糧草如何統籌,以及由何人為統帥,都要仔細考量,從長計議。
畢竟匈奴不比百越。
越人多是仗恃天險,隻要克服瘴氣-毒-蟲,打下來不成問題。之前南征連下閩越、南越,足以證明這點。
匈奴則是漢朝的老對手,白登之圍後,漢朝對上匈奴,多數時間采取守勢。直到武帝登基,才開始轉守為攻,大規模挺-進草原。
之前固然有幾場勝利,事後統計戰果,是大勝亦是慘勝。
最為提振士氣的馬邑之戰,在包圍圈張開之後,同樣要用人命去堆。
匈奴的戰鬥力絕對不弱,尤其是隸屬軍臣單於和王庭四角的本部軍隊,更是精銳。和這樣的軍隊作戰,必須做好九死一生乃至拚人頭的準備。像攻打閩越和南越那樣,戰損達到一比十甚至一比二十,純屬於天方夜譚。
漢朝的官不分文武,能位列長安朝堂,不論性情為人如何,也不管是否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大部分都點亮過作戰技能,對兵法有一定了解。
這也是最可怕的。
一個奮發進取、以“征服”為人生目標的年輕天子,一群老謀深算、搞外交和經濟的同時,都不忘抄刀子砍人的朝官,共同組成一部龐大的戰爭機器,發出恐怖的咆哮。
遇上這樣的對手,冒頓再世都未必有太好的辦法,何況是遠不如冒頓的軍臣。
“陛下,春、夏之交不宜進兵,何妨等到夏末秋初之時?”衛綰提議道。
“秋初發兵?”劉徹沉吟片刻,道,“丞相無妨細言。”
“一來大軍調度需要數月,不宜操之過急。二來,秋時穀熟,牛羊最為肥壯。大軍此時入草原,糧秣自能解決大半。歸來時抓捕別部,順者為漢家放牧養馬,逆者亦能殺雞儆猴。”
這番話說得相當直白,直白到不做半點遮掩。
往昔匈奴南下劫掠,依照中行說的毒-辣計策,多在秋時寇邊,搶劫糧食牛羊,掠奪人口,燒毀房屋和要塞。
何不一報還一報?
匈奴秋天來,漢軍也秋天去。
匈奴搶劫糧食,漢軍就去搶劫部落裏的牛羊馬匹。
匈奴在邊郡放火燒屋毀田,漢軍就到草原燒帳篷。
秋高氣爽,草葉漸漸枯黃,都是極好的點火材料。不計較損失,滿草原放火,必然能讓匈奴好好喝上一壺。
如果計劃得當,動作夠快,火燒蘢城也未必不可能。
“善!”劉徹雙眼發亮,表情中透出興奮。
竇嬰和直不疑頻頻點頭,王恢和韓安國交換眼神,明顯也持讚同之意。
節操?
那是什麽?
字典裏沒有,也完全不需要有。
“陛下,如要火攻,邊郡需早做準備。”魏悅出言道。
邊郡緊臨草原,隨著各郡太守聯合向北開地圖,邊界線已經推進數裏。風向難料,如果不加以提防,萬一火從草原燒到漢地,那就很是不妙。
“確是如此。”
進攻的大戰略敲定,大佬們又集思廣益,商討如何在火攻下保存漢地,各種滅火措施一一出爐。
趙嘉赫然發現,漢武朝的大佬們,個個都是十項全能,簡直非人類。遇上這樣的對手,匈奴想不歇菜都難。
議事結束,群臣散去。
韓嫣和曹時被天子留下,趙嘉、魏悅和李當戶退出宣室,結伴返迴林苑。
數日前,四營又補充一批新兵,其中有數十名高門子弟。
和竇良、灌賢等人不同,這次來的既有高門嫡支也有旁支,都是擇優選拔,騎射本領不錯,體力耐力俱佳。
入營至今,無論訓練多麽艱苦,始終無一人退出,全部咬牙堅持下來。期間不乏有人受傷,哪怕傷口再疼,隻要能起身,能走路開弓,能扛起大盾,就會堅持出操,一日不落。
這些人用實際行動表明,他們生於膏粱,或許紈絝,但不缺少尚武精神,更不是懦夫、孬種!
有這批高門子弟做對比,之前入營卻做了逃兵的,屢次被人提及,無不滿麵羞愧,最後發展到連門都不敢出。
“現在知曉後悔,晚了!”
事已至此,留在長安隻能做笑柄,不想一輩子抬不起頭,必須往邊塞從軍,在戰場殺出戰功,才能洗掉早年的懦弱之名。
趙嘉忙於訓練時,淮南王劉安正緊張等待天子召見。
淮南王女劉陵依舊押在中尉府,寧成未對她用刑,王太後的種種手段已然讓她瀕臨崩潰。
劉陵帶入京的門客僮仆一個沒能逃脫,俱被寧成抓捕,大刑伺候下,陸續被撬開嘴,將所知的一切盡數道明,半點不漏。
劉安見不到劉陵,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
他有種預感,此次定然兇多吉少。
淮南王府風雨飄搖,河東郡的周陽由和申屠公先後接到長安來信。
看過書信,問過送信的家僮,周陽由滿麵陰沉,掌心擊案,怒罵道:“逆子!”
申屠公放下竹簡,翻開一並送上的罪證,撫過頜下長須,得意大笑。
“周陽由,天要亡你,這可怪不得本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