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軍司令部於5月7日開始從曼西撤退。史迪威帶中美少數人徒步西行,於24日抵達印度丁蘇基,改乘飛機去新德裏;羅卓英率長官部人員一麵收容一麵前進,於23日抵達印度因帕爾。
新38師決定脫離第5軍,按史迪威和羅卓英的命令,於13日從曼西向印度因帕爾轉進。第5軍軍部及新22師徒步在原始森林“野人山”山區,向胡岡河穀的大洛等地前進。時逢雨季,道路淹沒,部隊糧盡藥絕,官兵以樹皮野草充饑,一度迷失方向,絕糧8日,靠空投地圖才於5月31日到達清加林長姆特。奉命改道進入印度,在美國空軍空投糧藥支援下,經新平洋,於7月25日抵達印度的萊多。沿途因饑餓疾病死亡兩千餘人。
第5軍第96師和炮兵、工兵各一部,經孟拱、孟關、葡萄返迴滇西,6月14日到達葡萄,爾後即進入“野人山”山區,經受困境和第22師情況相同,輾轉2月多,方翻越高黎貢山,於8月17日到達劍川。
第5軍第200師4月25日在東枝地區結束戰鬥後,奉命向北轉進,在八莫、南坎間撤退。5月10日與第5軍補訓處會合,並收容第6軍兩個營和新28師一部。在穿越昔卜、摩穀公路封鎖線時,遭到日軍伏擊。師長戴安瀾在戰鬥中身負重傷,26日晚在緬北茅邦村殉國。此次戰鬥,參謀主任董幹、第599團團長劉樹人、第600團團長劉吉漢均陣亡。
由師步兵指揮官鄭庭笈率領該師於6月17日抵達騰衝附近,29日轉至雲龍。此時全師僅餘官兵2,600餘人。
當年秋,國民政府為戴安瀾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領導人**、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均贈送了挽詞,高度讚揚戴安瀾將軍的英雄氣概和突出的戰績。
第66軍(欠新38師)原任曼德勒、臘戍間防務。臘戍失守後,該軍長張軫率新29師及新28師殘部等沿滇緬公路在新維、貴街阻擊日軍,被日軍第56師團搜索聯隊擊退,爾後又在畹町、八莫、龍陵等地被日軍第56師團第148聯隊及第56混成步兵團擊潰,遂於5月4日至5日間,經惠通橋撤至永平、下關地區收容休整。
第6軍於4月下旬撤至孟休後,收容所屬各潰散部隊;暫55師殘部一千餘人於29日撤至龍東。4月30日羅卓英電告臘戍已失,令第6軍向景棟地區轉移。
5月8日軍部到達景棟,第49師、第93師及暫55師分別到達達高、滾欣、孟色特。在此期間,在滾欣及緬泰邊境孟伯落附近,曾與日軍及泰軍發生小的戰鬥。5月15日奉軍委會命令,放棄景棟,退入滇南,迅速撤至佛海、車裏、大洛地區。至此,中國遠征軍各部隊全部撤迴滇西南境內。
中國遠征軍應英、美請求入緬援英作戰,從1942年3月初先頭部隊到達東籲參戰,至8月間撤出緬甸,曆時近半年,轉戰1,500公裏,在許多局部戰鬥中,曾多次挫敗日軍,使日軍遭到自南進以來少有的打擊,給英軍以及時有效的支援,並創造了東籲防禦戰、仁安羌解圍戰以及斯瓦河沿岸阻擊戰等出色戰例,獲得了中外人士的讚譽和欽敬,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一定貢獻。
雖然,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且遭到重大損失,但並未能挽迴緬甸戰局的頹勢,也沒有達到與英軍協守緬甸、保衛滇緬公路的戰略目的。其原因甚多,最重要的有以下四點:
(1)中國遠征軍入緬布防過遲,倉猝應戰,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2)中英聯軍缺乏協同,以致貽誤戰機。
(3)中英兩軍指揮係統紊亂,層次多,不統一,影響全麵作戰。
(4)作戰指導失誤,忽視側翼及後方安全,影響全局。
新38師決定脫離第5軍,按史迪威和羅卓英的命令,於13日從曼西向印度因帕爾轉進。第5軍軍部及新22師徒步在原始森林“野人山”山區,向胡岡河穀的大洛等地前進。時逢雨季,道路淹沒,部隊糧盡藥絕,官兵以樹皮野草充饑,一度迷失方向,絕糧8日,靠空投地圖才於5月31日到達清加林長姆特。奉命改道進入印度,在美國空軍空投糧藥支援下,經新平洋,於7月25日抵達印度的萊多。沿途因饑餓疾病死亡兩千餘人。
第5軍第96師和炮兵、工兵各一部,經孟拱、孟關、葡萄返迴滇西,6月14日到達葡萄,爾後即進入“野人山”山區,經受困境和第22師情況相同,輾轉2月多,方翻越高黎貢山,於8月17日到達劍川。
第5軍第200師4月25日在東枝地區結束戰鬥後,奉命向北轉進,在八莫、南坎間撤退。5月10日與第5軍補訓處會合,並收容第6軍兩個營和新28師一部。在穿越昔卜、摩穀公路封鎖線時,遭到日軍伏擊。師長戴安瀾在戰鬥中身負重傷,26日晚在緬北茅邦村殉國。此次戰鬥,參謀主任董幹、第599團團長劉樹人、第600團團長劉吉漢均陣亡。
由師步兵指揮官鄭庭笈率領該師於6月17日抵達騰衝附近,29日轉至雲龍。此時全師僅餘官兵2,600餘人。
當年秋,國民政府為戴安瀾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領導人**、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均贈送了挽詞,高度讚揚戴安瀾將軍的英雄氣概和突出的戰績。
第66軍(欠新38師)原任曼德勒、臘戍間防務。臘戍失守後,該軍長張軫率新29師及新28師殘部等沿滇緬公路在新維、貴街阻擊日軍,被日軍第56師團搜索聯隊擊退,爾後又在畹町、八莫、龍陵等地被日軍第56師團第148聯隊及第56混成步兵團擊潰,遂於5月4日至5日間,經惠通橋撤至永平、下關地區收容休整。
第6軍於4月下旬撤至孟休後,收容所屬各潰散部隊;暫55師殘部一千餘人於29日撤至龍東。4月30日羅卓英電告臘戍已失,令第6軍向景棟地區轉移。
5月8日軍部到達景棟,第49師、第93師及暫55師分別到達達高、滾欣、孟色特。在此期間,在滾欣及緬泰邊境孟伯落附近,曾與日軍及泰軍發生小的戰鬥。5月15日奉軍委會命令,放棄景棟,退入滇南,迅速撤至佛海、車裏、大洛地區。至此,中國遠征軍各部隊全部撤迴滇西南境內。
中國遠征軍應英、美請求入緬援英作戰,從1942年3月初先頭部隊到達東籲參戰,至8月間撤出緬甸,曆時近半年,轉戰1,500公裏,在許多局部戰鬥中,曾多次挫敗日軍,使日軍遭到自南進以來少有的打擊,給英軍以及時有效的支援,並創造了東籲防禦戰、仁安羌解圍戰以及斯瓦河沿岸阻擊戰等出色戰例,獲得了中外人士的讚譽和欽敬,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一定貢獻。
雖然,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且遭到重大損失,但並未能挽迴緬甸戰局的頹勢,也沒有達到與英軍協守緬甸、保衛滇緬公路的戰略目的。其原因甚多,最重要的有以下四點:
(1)中國遠征軍入緬布防過遲,倉猝應戰,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2)中英聯軍缺乏協同,以致貽誤戰機。
(3)中英兩軍指揮係統紊亂,層次多,不統一,影響全麵作戰。
(4)作戰指導失誤,忽視側翼及後方安全,影響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