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5月,中蘇簽訂《中蘇通商條約》;7月26日,美國廢除《美日通商航海條約》;8月23日,德蘇締結互不侵犯條約。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於9月3日,對德宣戰。9月19日,美國在東京公開表示堅決反對“東亞新秩序”。


    10月29日,蔣介石在南嶽軍事會議講話說:“我國的抗戰局勢,已臨到勝利的一個大轉機,國際外交形勢,也隨著一天天好轉,”“足以助成我國抗戰的勝利”。“我們今後的戰略運用,要開始反守為攻,轉靜為動,積極采取攻勢。”


    時至1941年初,世界形勢繼續醞釀著巨大的變化,日本乘英美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機,積極謀求南進,與英美之間矛盾日益尖銳。美國希望利用中國抗戰拖住和消耗日本,因而加強了對華援助。日本強烈感到它發動的遠東戰爭,實際上是以中蘇美英為對象的,解決中國問題必須和解決蘇美英問題綜合考慮,作長期打算。因此,日軍參謀本部製定了《大東亞長期作戰指導綱要》和《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計劃》。這兩個文件於1941年1月16日由大本營會議通過,並在禦前會議上獲得天皇批準。


    在《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計劃》中,日軍大本營指出:“對華作戰以維持治安及占據地區肅正為主要目的,不再進行大規模進攻作戰。如果需要,可以進行短時期的、以切斷為目的的奇襲作戰,但以不擴大占領區和返迴原駐地為原則。”“準備在1941年夏秋時期,發揮綜合戰力,給敵人以重大壓力,力求解決事變。”


    1941年3月1日,畑俊六接替西尾壽造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確定在夏秋以第11軍為主力實施長沙作戰,並積極進行準備。日本為解決進行與英美作戰的後顧之憂,1941年4月13日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侵略野心膨脹的日本帝國主義,7月2日又在禦前會議上決定秘密進行對蘇戰爭準備。


    中國第九戰區自1939年秋第一次長沙會戰後,繼續在橫跨湘鄂贛三省的長江以南地區,與日軍第11軍形成寬正麵對峙。


    1940年7月重設第六戰區後,第九戰區向西、向北與第六、第五戰區的分界線為:自常德南約15公裏的石門橋、連山湖南岸、大通湖北岸、洞庭湖北岸沿長江至武漢下遊迄九江之線;向東與第三戰區的分界線為撫河、鄱陽湖口之線。這幾個戰區共同構成對武漢日軍第11軍的包圍態勢。


    第九戰區總結第一次長沙會戰經驗,根據日軍部署判斷日軍進攻方向:


    贛北方麵,一是由德安、安義指向武寧、修水、銅鼓,一是由南昌指向高安、上高、萬載,或由南昌指向新淦、吉安;鄂南方麵,可能由崇陽、通山、通城向南指向平江、瀏陽;湘北方麵,則由沿粵漢鐵路兩側地區向南指向長沙。


    湘北為主要方向,其他為策應或牽製方向。因此第九戰區則將主力部署在湘北方麵,並利用新牆河、汨羅河、撈刀河、瀏陽河等構築多層陣地,實施縱深防禦,將部隊控製於東側幕阜山、連雲山山地,以便側擊進犯日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華大抗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江山多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江山多嬌並收藏中華大抗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