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結束後,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給蔣介石的電報中稱:“長沙會戰取得重大勝利。”指贛北、湘北、鄂南所有作戰地域都取得了勝利。而關麟征給蔣介石的電報中則稱:“湘北大捷”,指以第15集團軍為主的湘北正麵戰場取得了重大勝利。
戰場硝煙還沒散去,全國各大報刊都在傳送勝利的喜訊。
10月10日是國慶節,重慶街道上已搭起幾座巨大的勝利牌坊。在這些用鬆柏枝和鮮花綴成的牌坊上,鑲著“慶祝國慶暨湘北大捷”幾個金色大字。
幾家商店門前大紅綢布上書寫著:“我們以殲滅日軍來慶祝今年的國慶日!”
“我們要以最後的勝利來慶祝明年的國慶日!”
大街小巷全都洋溢著慶祝節日和勝利的氣氛。
幾天中,薛嶽收到蔣介石、軍委會、國民政府、黨政要員、社會名流的賀電、賀信。
蔣介石電文是:“此次湘北戰役,殲敵過半,捷報傳來,舉國振奮,俱是指揮有力,將士用命,無任嘉勉,所有此役有功人員,希切實查明評報,其死傷官兵,並應查報,以憑獎恤,自茲勝利初基業已奠定,我將士之責任愈重,務望勉勵所部,格外戒慎,倍加努力,勿驕矜、勿懈怠,光大戰績,用集大勉,至深企盼。”
何應欽電文是:“薛長官伯陵兄:湘北會戰,經獲全勝,捷音傳來,良深欣賀,吾兄指揮有方,殺敵致果,厥功光偉,日軍遭此慘敗,心膽俱寒,仍希再接再厲,奮邁前進,以獲全功。”
國民政府電文是:“薛長官伯陵勳鑒:此次寇犯湘北,關係戰局綦重,該長官指揮有方,所部忠勇效命,殲除頑敵,保障全湘,捷報傳來,舉國歡欣,應即複電嘉慰,並飭傳諭所屬,益加奮勉。”
國民參政會駐會16名委員聯名賀電,署名:張瀾、孔庚、褚輔成、江庸、董必武、許德珩、鄧飛黃、劉叔模、範予遂、李中望、許孝炎、陳博生、李琮、秦邦憲、高惜冰、史良。
祝捷聲中,薛嶽沒有忘記戰爭和勝利的真正含義。
10月17日,薛嶽驅車來到碧水青山間的一座小鎮——福臨鋪,在這裏為死難烈士們舉行一個特殊的儀式。
數千名軍服整潔全副武裝的士兵,在一座向陽山坡前列隊肅立。一座嶄新的墓碑,巍然屹立在青山之陽。墓碑上刻有第195師師長覃異之書寫的銘聯和碑文。
銘聯稱:“畢家山千秋不朽,福臨鋪一戰成功。”
碑文曰:“長沙地控南北,兵家必爭之地,倭寇圖之已久,營長史恩華奮戰畢家山,與全營壯烈犧牲。195師阻擊福臨鋪,寇北退,長沙無恙,烈士之功不朽矣!”
身穿呢製軍服、佩戴將星軍銜的關麟征、張耀明、覃異之等將領,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帶領下,手托軍帽緩步登上台階,為死難烈士默哀,三鞠躬。
由百名士兵組成的儀仗隊,一齊向長空鳴槍。槍聲猶如雷雨,在天地間久久迴蕩。
第一次長沙會戰,從1939年9月14日開始至10月16日結束。
中**隊參戰兵力32個步兵師、三個挺進縱隊及其他配屬部隊,共約30萬人。日軍參戰兵力四個師團、兩個步兵聯隊、兩個炮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及部分海軍,共約10萬人。
中**隊傷亡4萬餘人。日軍傷亡3萬餘人(中方估計)與3,600餘人(日方公布)相差很大。
作戰意義:日軍預定的“將粵漢方麵中**隊主力消滅在汨羅江畔”、“挫傷其繼續戰鬥的意誌”的戰役目的未能實現;戰役持續一個月,也不符合其“盡量在短時期內結束戰鬥”的方針。
中**隊利用地域廣大、地形有利等條件,誘敵深入至縱深地帶,予以阻擊、側擊、伏擊而殲滅之,這種以陣地防禦與運動攻擊、遊擊襲擾相結合的戰法,是符合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的。中**既保存了實力,又未喪失空間,給予日軍以重大打擊和消耗。
首次長沙會戰勝利,在精神方麵影響極大,堅定了全**民繼續抗戰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振奮了廣大官兵的戰鬥士氣;相反日軍普遍產生了厭戰情緒,挫傷了其銳氣。
會戰結束後,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在給“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西尾壽造,呈報的《關於解決中日事變作戰之意見》中說:
“摧毀敵軍的抗戰企圖,是至難中的難事。在作戰中,放棄已占領的要地、要域而返迴原駐地的作法,不啻鼓勵敵人反擊,並成為敵人宣傳的材料。”
流露出日軍高層指揮官對戰爭前途的焦慮和沮喪。
戰場硝煙還沒散去,全國各大報刊都在傳送勝利的喜訊。
10月10日是國慶節,重慶街道上已搭起幾座巨大的勝利牌坊。在這些用鬆柏枝和鮮花綴成的牌坊上,鑲著“慶祝國慶暨湘北大捷”幾個金色大字。
幾家商店門前大紅綢布上書寫著:“我們以殲滅日軍來慶祝今年的國慶日!”
“我們要以最後的勝利來慶祝明年的國慶日!”
大街小巷全都洋溢著慶祝節日和勝利的氣氛。
幾天中,薛嶽收到蔣介石、軍委會、國民政府、黨政要員、社會名流的賀電、賀信。
蔣介石電文是:“此次湘北戰役,殲敵過半,捷報傳來,舉國振奮,俱是指揮有力,將士用命,無任嘉勉,所有此役有功人員,希切實查明評報,其死傷官兵,並應查報,以憑獎恤,自茲勝利初基業已奠定,我將士之責任愈重,務望勉勵所部,格外戒慎,倍加努力,勿驕矜、勿懈怠,光大戰績,用集大勉,至深企盼。”
何應欽電文是:“薛長官伯陵兄:湘北會戰,經獲全勝,捷音傳來,良深欣賀,吾兄指揮有方,殺敵致果,厥功光偉,日軍遭此慘敗,心膽俱寒,仍希再接再厲,奮邁前進,以獲全功。”
國民政府電文是:“薛長官伯陵勳鑒:此次寇犯湘北,關係戰局綦重,該長官指揮有方,所部忠勇效命,殲除頑敵,保障全湘,捷報傳來,舉國歡欣,應即複電嘉慰,並飭傳諭所屬,益加奮勉。”
國民參政會駐會16名委員聯名賀電,署名:張瀾、孔庚、褚輔成、江庸、董必武、許德珩、鄧飛黃、劉叔模、範予遂、李中望、許孝炎、陳博生、李琮、秦邦憲、高惜冰、史良。
祝捷聲中,薛嶽沒有忘記戰爭和勝利的真正含義。
10月17日,薛嶽驅車來到碧水青山間的一座小鎮——福臨鋪,在這裏為死難烈士們舉行一個特殊的儀式。
數千名軍服整潔全副武裝的士兵,在一座向陽山坡前列隊肅立。一座嶄新的墓碑,巍然屹立在青山之陽。墓碑上刻有第195師師長覃異之書寫的銘聯和碑文。
銘聯稱:“畢家山千秋不朽,福臨鋪一戰成功。”
碑文曰:“長沙地控南北,兵家必爭之地,倭寇圖之已久,營長史恩華奮戰畢家山,與全營壯烈犧牲。195師阻擊福臨鋪,寇北退,長沙無恙,烈士之功不朽矣!”
身穿呢製軍服、佩戴將星軍銜的關麟征、張耀明、覃異之等將領,在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帶領下,手托軍帽緩步登上台階,為死難烈士默哀,三鞠躬。
由百名士兵組成的儀仗隊,一齊向長空鳴槍。槍聲猶如雷雨,在天地間久久迴蕩。
第一次長沙會戰,從1939年9月14日開始至10月16日結束。
中**隊參戰兵力32個步兵師、三個挺進縱隊及其他配屬部隊,共約30萬人。日軍參戰兵力四個師團、兩個步兵聯隊、兩個炮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及部分海軍,共約10萬人。
中**隊傷亡4萬餘人。日軍傷亡3萬餘人(中方估計)與3,600餘人(日方公布)相差很大。
作戰意義:日軍預定的“將粵漢方麵中**隊主力消滅在汨羅江畔”、“挫傷其繼續戰鬥的意誌”的戰役目的未能實現;戰役持續一個月,也不符合其“盡量在短時期內結束戰鬥”的方針。
中**隊利用地域廣大、地形有利等條件,誘敵深入至縱深地帶,予以阻擊、側擊、伏擊而殲滅之,這種以陣地防禦與運動攻擊、遊擊襲擾相結合的戰法,是符合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的。中**既保存了實力,又未喪失空間,給予日軍以重大打擊和消耗。
首次長沙會戰勝利,在精神方麵影響極大,堅定了全**民繼續抗戰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振奮了廣大官兵的戰鬥士氣;相反日軍普遍產生了厭戰情緒,挫傷了其銳氣。
會戰結束後,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在給“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西尾壽造,呈報的《關於解決中日事變作戰之意見》中說:
“摧毀敵軍的抗戰企圖,是至難中的難事。在作戰中,放棄已占領的要地、要域而返迴原駐地的作法,不啻鼓勵敵人反擊,並成為敵人宣傳的材料。”
流露出日軍高層指揮官對戰爭前途的焦慮和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