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時間:1938年6月初開始至10月下旬結束。
作戰地區:武漢外圍,湘東、贛北、鄂北、豫南、皖西各山地。
參戰兵力:中國第五戰區、第九戰區共124個師和海、空軍各一部,總共約95萬人。日軍九個師團、三個旅團和炮兵部隊、海軍陸戰隊各一部,共約35萬人。
指揮官:中國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白崇禧代理);第3兵團總司令孫連仲,第4兵團總司令李品仙。第九戰區司令官陳誠;第1兵團總司令薛嶽,第2兵團總司令總司令張發奎。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第2軍司令官東久邇稔彥。
作戰結果:中**隊傷亡40餘萬人,撤離武漢。日軍傷亡15餘萬人。
作戰意義:武漢大抗戰,日本動用了當時能夠集結的最大兵力,苦戰五個月。麵對中國部隊的頑強抗擊,不但沒有殲滅中**隊的主力部隊,反而使日軍遭受嚴重打擊。武漢大抗戰以後,日軍再也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以攻略城池為目標的戰略進攻,而被迫轉為戰略防守。而使中國抗戰從戰略防禦階段發展為戰略相持階段,同時導致日本侵華政策的轉變:從以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從以主要兵力進行正麵戰場作戰,改為轉移兵力進行敵後戰場“治安”作戰。而使中國整個抗戰形勢,開始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白崇禧,國民黨高級將領。字健生,廣西臨桂人。在國民黨軍隊中素有“小諸葛”之稱。1937年“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參與製定對日作戰計劃。1938年7月,代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參與指揮武漢保衛戰。12月任桂林行營主任。1939年底至1940年初,指揮桂南會戰,在昆侖關戰役中,取得了抗戰以來首次攻堅戰的勝利。1945年10月晉陸軍一級上將。抗日戰爭勝利後,追隨蔣介石打內戰。1949年底逃往台灣。
張發奎,國民黨高級將領。字向華,廣東始興人。抗日戰爭期間,1937年8月參加淞滬會戰,任第8集團軍總司令、右翼軍總司令,指揮浦東及杭州灣方向作戰。1938年參加武漢保衛戰,任第九戰區第2兵團總司令,指揮所部在江西九江以西,頑強阻擊沿長江南岸進攻的日軍。1939年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所部在粵北、桂南抗擊日軍。1945年3月,改任第二方麵軍司令長官,10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1946年春,任廣州行營主任兼廣東綏靖公署主任。1949年任陸軍總司令。同年7月辭職,寓居香港。
畑俊六,日軍陸軍元帥。甲級戰犯。先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參加過日俄戰爭。曆任參謀本部第一部部長、第14師團長、航空本部部長、駐台灣軍司令官等職。1938年任駐上海日軍總司令、華中日軍派遣軍司令官,指揮侵略武漢的戰爭。1939年任阿部內閣陸軍大臣,米內內閣時連任。1941年任侵華日軍派遣軍總司令,極力擴大侵華戰爭。日本投降後,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
岡村寧次,日本戰犯。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1928年任步兵聯隊長,是濟南慘案的主謀。1932年任侵華日軍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參加“一.二八”事變。1933年代表日方與中國國民政府簽訂《塘沽協定》。1934年後曾任參謀本部第二部部長、師團長、華中派遣軍總司令、華北日軍最高司令官、侵華派遣軍總司令。在中國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是侵華罪魁之一。1949年又被蔣介石聘為台灣“革命實踐研究院”高級教官。後死於日本。
作戰地區:武漢外圍,湘東、贛北、鄂北、豫南、皖西各山地。
參戰兵力:中國第五戰區、第九戰區共124個師和海、空軍各一部,總共約95萬人。日軍九個師團、三個旅團和炮兵部隊、海軍陸戰隊各一部,共約35萬人。
指揮官:中國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白崇禧代理);第3兵團總司令孫連仲,第4兵團總司令李品仙。第九戰區司令官陳誠;第1兵團總司令薛嶽,第2兵團總司令總司令張發奎。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第2軍司令官東久邇稔彥。
作戰結果:中**隊傷亡40餘萬人,撤離武漢。日軍傷亡15餘萬人。
作戰意義:武漢大抗戰,日本動用了當時能夠集結的最大兵力,苦戰五個月。麵對中國部隊的頑強抗擊,不但沒有殲滅中**隊的主力部隊,反而使日軍遭受嚴重打擊。武漢大抗戰以後,日軍再也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以攻略城池為目標的戰略進攻,而被迫轉為戰略防守。而使中國抗戰從戰略防禦階段發展為戰略相持階段,同時導致日本侵華政策的轉變:從以軍事打擊為主,政治誘降為輔,改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從以主要兵力進行正麵戰場作戰,改為轉移兵力進行敵後戰場“治安”作戰。而使中國整個抗戰形勢,開始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白崇禧,國民黨高級將領。字健生,廣西臨桂人。在國民黨軍隊中素有“小諸葛”之稱。1937年“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參與製定對日作戰計劃。1938年7月,代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參與指揮武漢保衛戰。12月任桂林行營主任。1939年底至1940年初,指揮桂南會戰,在昆侖關戰役中,取得了抗戰以來首次攻堅戰的勝利。1945年10月晉陸軍一級上將。抗日戰爭勝利後,追隨蔣介石打內戰。1949年底逃往台灣。
張發奎,國民黨高級將領。字向華,廣東始興人。抗日戰爭期間,1937年8月參加淞滬會戰,任第8集團軍總司令、右翼軍總司令,指揮浦東及杭州灣方向作戰。1938年參加武漢保衛戰,任第九戰區第2兵團總司令,指揮所部在江西九江以西,頑強阻擊沿長江南岸進攻的日軍。1939年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所部在粵北、桂南抗擊日軍。1945年3月,改任第二方麵軍司令長官,10月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1946年春,任廣州行營主任兼廣東綏靖公署主任。1949年任陸軍總司令。同年7月辭職,寓居香港。
畑俊六,日軍陸軍元帥。甲級戰犯。先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參加過日俄戰爭。曆任參謀本部第一部部長、第14師團長、航空本部部長、駐台灣軍司令官等職。1938年任駐上海日軍總司令、華中日軍派遣軍司令官,指揮侵略武漢的戰爭。1939年任阿部內閣陸軍大臣,米內內閣時連任。1941年任侵華日軍派遣軍總司令,極力擴大侵華戰爭。日本投降後,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
岡村寧次,日本戰犯。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1928年任步兵聯隊長,是濟南慘案的主謀。1932年任侵華日軍上海派遣軍副參謀長,參加“一.二八”事變。1933年代表日方與中國國民政府簽訂《塘沽協定》。1934年後曾任參謀本部第二部部長、師團長、華中派遣軍總司令、華北日軍最高司令官、侵華派遣軍總司令。在中國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是侵華罪魁之一。1949年又被蔣介石聘為台灣“革命實踐研究院”高級教官。後死於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