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督唐縱原本想著將那幫朝鮮人都攔住, 攔在山海關外,但他後頭覺得多此一舉,因為朝鮮人都善於寫作,尤其是他們將大明官方用語寫得非常流暢, 但這些人無一例外地口頭表達能力欠佳。


    唐大都督心想,等這些朝鮮人進了北京城,真要一五一十地說起崔家的事情,恐怕也夠嗆。而以嘉靖帝的性格, 隻要不傷及大明朝的根本, 他其實也懶得管朝鮮國內究竟又發生了甚麽鬥爭。再好比這迴戚英姿所想要的翻案, 到最後可能也隻是白扯淡。


    唐縱認為, 戚英姿根本不用妄想得到甚麽公平的翻案機會, 更不用指望恢複原職, 她若是想洗刷冤屈,無非就是靜悄悄換迴大明人的身份活著, 充其量不再背負叛將的罪名。


    若要馬世遠和鍾水齋承認過錯, 為她這些年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公開做出補償, 基本不可能。


    夜幕深沉,唐大都督望著站在甲板上的崔蓬, 他心道, 你也別太抱有期待,就憑乳臭未幹的沈約和那個甚麽翰林學士, 他們能翻出個甚麽浪花來?除非是康嬪將皇帝得罪狠了, 或者你們有實證能證明馬世遠自己圖謀不軌, 再有鍾水齋行賄受賄、刻意造假的證據,那麽這樁事情興許還有點說頭。


    唐大都督心中自有計量,而此刻崔蓬的心情也很複雜,一則是重迴故地,二則她也漸漸察覺貝兆楹和馬世遠還有南京都察院三者之間關係並不簡單,這似乎不是單靠沈約和楊寶兒二人就能解決的問題。


    沈約與楊寶兒先行一步到寧波府,接待他們的是寧波衛所的官員,相隔六年,行使接待工作的依舊是寧波衛所,隻是接待的人從當年的遊擊將軍戚英姿換成了另一個不知名的小吏。


    楊寶兒懷疑寧波府參將貝兆楹不出現是故意膈應他們,甚至是貶低他們。但沈約正好覺得他們這迴不應該住在衛所裏,他們應該直接前往兵部在寧波府設立的驛站。


    因為楊寶兒在路上刻意避免和沈約接觸,導致事先兩人幾乎完全沒有溝通,這下楊寶兒依舊不和沈約溝通,他跟著那小吏走,沈約想阻止也來不及,隻得跟上。


    不經過溝通的結局就是沈約和楊寶兒一起被貝兆楹甩了一道無聲的下馬威,那小吏原來不是帶著二人前往寧波衛所,那小吏帶著兩人住到海邊村落的一戶漁民家裏。


    而漁民家裏兒女三四個,床鋪根本不夠用,漁民又不敢違拗官兵旨意,於是要帶著兒女住到自家的漁船上去,沈約與楊寶兒對視一眼,楊寶兒總算對沈約說了這一路南行的第一句話:“我們且在漁船上住一晚,明日再做打算。”


    “好。”沈約也是這個意思,瞧這婦人拖兒帶女,那小小孩子早已睡熟,此刻讓人家將床鋪挪出來,著實教人於心不忍。


    沈大人和楊大人一起上了漁船,出乎意料的是,那漁船並不逼迫,艙內躺下兩個人綽綽有餘,於是楊寶兒睡一頭,沈約擇了行李睡另一頭。


    深秋已夜涼,楊寶兒睡的有些不安穩,沈約睡得也不安穩,待到他再翻一個身的時候,就聽見楊寶兒說話,“沈大人,你認為這沿海倭寇之患,該如何處理?”


    這是沈約第一迴聽楊寶兒主動和他說話,便坐起來,起來就瞧見楊寶兒已經闔上衣裳立在船頭了,如今的五品翰林大學士說:“我曾在翰林院研讀資料,也曾無數次想過東南沿海問題,我認為倭寇的滋生自洪武到正德年間就有之,無奈到我朝尤其深重。我認為這是日本國的問題,元末之時,日本國內亦是進入南北朝時期,他們的武士、浪人、劍客、商人通通湧入我們的海岸,他們在持有武器的情況下劫殺和進行野蠻強奪。


    那時候於我大明來說,北、西北、東北皆有元朝殘餘勢力,沿海又有倭患,想來朝廷也是進退兩難。”


    沈約聽楊寶兒念叨,心道,你還是那種毛病,想得多,洪武一朝雖然倭寇流民已初見端倪,但還絕不至於泛濫。


    楊寶兒繼續道:“太.祖一麵與日本人交涉,同時又積極構建海防建設。就洪武年間,太.祖皇帝先後派遣永嘉侯朱亮祖、靖海侯吳幀、德慶侯廖永忠和信國公湯和等謀臣宿將商討海域問題,他們預備打擊倭寇防護我大明海疆。


    同時《大明律》有雲,‘凡將馬車、軍需、鐵貨、銅錢、綢絹、線棉私出外境及其賣下海者,罪之;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之。’”


    沈約應和,“‘禁海’並非‘閉關’。然則禁海令發布之後,官方控製的船舶貿易仍然在進行。隻是禁海打壓和削減了某些走私者的利潤,也絞殺了日本浪人的攫取,於是他們故意談起胡惟庸通倭案,導致太.祖幾次欲閉絕之。”


    楊寶兒點頭,他說:“然而太.祖皇帝認為海上船舶貿易既是經濟,又是政治。太.祖皇帝要以海市宣揚威德,他要‘居中國而治四夷’。”


    沈約心道,迴顧太.祖皇帝的治理倭患的政策有甚麽用,太.祖在遼東、山東、浙江、福建、廣東這一整條綿延的海岸線都設置了倭都司、衛所、巡檢司,他修築城池,樹立壁壘,還裝備艦隊。以上種種,都與如今不可比,洪武年間的國力之盛,亦與如今不可比。


    沈約很明白楊寶兒的意思,他這位同科的意思是如今倭寇之患加劇,都是因日本國內政變的結果。好比從建文朝到永樂朝,永樂帝大膽放寬海域,對海外經濟寬鬆,還宣告歡迎四朝來夷,八方朝賀。永樂皇帝告諭日本及其他國家,大明日本今後可以友好往來。


    然永樂一朝國力昌盛,兼之永樂皇帝朱棣的帝位來之有異,他宣告大明之氣度,與外國結長生之好,會不會有部分原因是他需要外頭小國的認可,他要征服外域,進而從外頭的名譽上建立自己的名正言順。


    當然,這一說又說遠了。


    沈約與楊寶兒觀點中不同的是,楊寶兒認為現在日本國的幕府時代治安不穩,導致流民武士日益增多,從而逃出日本滋擾大明海岸。但沈約認為,嘉靖年的倭寇問題不再隻是日本人的問題,嘉靖年出現的海盜裏已經有了很多國人,例如那個海盜頭子賴苞。當然其中還有東南沿海的漁民,已經脫離部隊的兵士,他們都與海盜為伍。


    沈大人心想,從人家日本國身上找問題,不如先從自己身上開始檢視問題,為什麽你們都不承認,也不敢承認,一個二個蒙著眼睛裝傻,大明朝內部出了問題,大明朝的東南沿海出了問題呢。


    沈約肯定東南沿海內部出了問題,大明朝的沿海地方官員們出了問題,但究竟其中出了甚麽問題,他還沒想明白。


    他想,等到戚英姿案件水落石出,大概也就知道地方官員們的問題出在哪裏了。


    黎明漸起之前,沈約聽聞外頭有水聲,楊寶兒因昨晚上飲用了風露,便還沉睡。沈約撩開簾子,望外頭一眼,“楊兄,快起來,快快起來!”


    楊寶兒被沈約推醒,“怎麽了,因何慌張?”


    沈約懶得跟楊寶兒說官腔,他一把掀開簾子,“你看。”


    原來沈約與楊寶兒眠覺的小船不知何時已經立在水中央,沈約當然不想吟詩,他相信同為文人的楊大學士此刻也不想吟詩。


    小船底部似乎被鑿穿,小股水流緩緩而出,楊寶兒道:“船會沉,沈兄,快跳水。”說罷,楊寶兒脫去外衫,拿了他緊要的東西就往水裏跳。


    沈約卻不動,楊寶兒迴頭看他,“沈兄,不要遲疑了,快些入水。”


    “我......我不會水。”沈約不僅不會水,事實上,他還有些畏懼水,不知道甚麽時候開始,他看見一浪接著一浪的波濤,他會頭暈。所以自北京南下之時,沈約幾乎不去甲板看甚麽天水一線的風景。


    船一漏水,堵都堵不住,沈約眼睜睜瞧著細流淹沒最底下的艙板,楊寶兒催促他:“沒時間了,沈兄,快!”


    沈約慌慌張張,想要拿幾件衣服,又覺得沒用,想要拿個文書,對,還有那套《淳化秘閣法帖》,沈大人終於擇好了東西,他又不敢跳了。


    江水浩浩,海水湯湯,楊寶兒已經入水,他在外頭喊沈約,“快點,船要沉了。”


    沈約從未感到過如此心慌,想當年他在金殿上和嘉靖帝玩心眼子的時候都沒此刻這麽慌張,沈大人閉著眼睛,重重往水裏一跳。


    當然,沈約跳水的方式實在不得法,他甚至不會使用四肢使自己自然上浮,於是沈大人越沉越深,簡直讓楊寶兒去撈他都找不到人。


    “沈兄,沈兄!”


    楊寶兒下水撈了三次,三次都沒找到他的沈兄的蹤跡,然而楊寶兒自己生於北京,他會水,卻並不善水,楊寶兒也開始心慌,這還沒開始的南行之路,不說折戟沉沙,似乎這刻有人要命喪這片他們都熟悉的寧波海域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海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駢四儷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駢四儷六並收藏大明海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