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殷螭打落林鳳致的酒杯起,殷璠隻驚唿了一聲,並未說話,這時也隻是默然站立,臉色竟比林鳳致更蒼白幾分。侍立背後的童進賢與一個太醫已躬身過來,仔細察看殷螭qing況,半晌迴報導:“皇上,靖王……果真業已氣絕。”林鳳致於是又稟了一句:“臣懇請陛下,允許替靖王親理後事。”
他臉上淚痕清亮,神色卻從容自如,殷璠隻是凝視著他,過了好久,終於長長的嘆了一口氣:“先生——原來先生,到底信不過朕?”
這仿佛是小皇帝第一次在先生麵前以“朕”自稱,然而這自稱脫口而出,說畢了兩人才均是微微一怔——原來到底不再是先生和學生,而是君王與臣子。
可是這樣一句含著責備的話,豈非也帶著一絲無奈與惆悵?
林鳳致隻是答了一句話:“臣正是信得過陛下。”
第107章 (end)
信任與不信任,或許是人際之間最為糾結的問題,也是最為複雜的qing感。然而信任固然出於誠摯,不信任也未必不能表示出qing深愛重——至少在殷螭打落林鳳致酒杯的時候,心內滿是對他安排的不信任,這個下意識的動作卻使林鳳致默默垂淚了很久,以至於後來的漫長歲月裏,都不太想同殷螭重溯這段往事,爭論其中得失是非。
但林鳳致感於愛的時候往往不願意反覆渲染,殷螭卻是絕對不能含蓄沉默的xing格,所以日後提將起來,便要指天誓日的表白一下:“我不是信不過你,也不是傻到猜不出你意思,可是全怪你,將那藥配得那麽可怕,我還以為喝了真正的毒酒!你不事先提醒一下那種感覺,我怎麽能不嚇得認了真?再說就算不是真毒,那滋味也太難受了,隻怕你禁受不住——我再想拖你墊背,也到底捨不得你受苦。”
其實林鳳致從來沒責怪他最後那一瞬的不信任,殷螭卻要反過來感嘆一下自己不被信任:“你肯定是信不過我這話!我明知是假的還要bi你一道喝,你多半心裏罵我胡鬧;而安康那小鬼的心思,我其實也半點信不過,誰知道他會不會在安排後事的時候弄鬼,將我順水推舟斷送掉,qiáng留你下來?所以怎麽看,都是你原來的計劃最好,讓你親自辦我的後事,這才穩妥安全。我也猜著了的,最後不許你同喝藥酒,其實也就是個別無選擇——三次了!三次這樣的別無選擇,我竟連個證據都沒有,我實是不忍你死,卻到底不能讓你相信。”
他所謂的三次,前兩次便是妖書案與兵諫,那兩迴殷螭都是格於形勢,不能殺掉林鳳致,因為“別無選擇”,理所當然,於是也沒有人相信他自己心內愛恨糾結的人天jiāo戰——所以殷螭覺得,自己一腔qing意,始終無人能信。
尤其林鳳致這樣冷靜理智的xing格,從來便不把事體寄托在一個虛無飄渺的“qing”字上麵,這最後一刻的至qing爆發,或許他隻當是事理必然,不用再被自己的胡攪蠻纏打亂步驟,使計劃最後有可能出現險qing——多半他還鬆了一口氣呢!
殷螭覺得這樣哀怨頗是小家子氣,可是又不能不耿耿於懷,絮叨不休。於是林鳳致便望著他笑,眼神清澈如水:“不,其實我都信的,三次都信——不用什麽證據,我心裏相信。”
其實殷螭抱怨不被相信的時候,也不能十分信得過自己——他常常在想,如果那形勢不曾到山窮水盡的絕地,又經小林暗示指出柳暗花明的前景,讓我到底別無選擇的話,我會不會乖乖的求取這個兩全其美,用已經不可得的功名利祿,換取下半生的溫柔愛戀?
殷螭生即富貴,養成貪懶,所以對錢財倒不是很上心,對功業也是沒抱什麽大誌向,做皇帝也是想要無人約束、肆意胡鬧的感覺,卻並無正經擔當,如果代價太大,自由被拘,那還不如不做的快活——話雖這麽說,但是上位慣了的人,要以重新安排的庶民身份,在江南的鄉村中過平凡的小日子而終老,想想都實在乏味,確實他也不會好端端的自願做出這麽高風亮節、為相愛捨棄一切的自我犧牲事。哪怕再自詡深qing厚意,都未必能夠。
可是殷螭到底不曾抱怨林鳳致使自己捨棄一切,相反卻小心翼翼的,再喜歡沒事算帳也絕口不提自己為他捨棄了這麽多——因為在實質上,林鳳致捨棄的也許更多。
林鳳致離京之前,吳南齡便入了內閣為首輔,次年主持修國史實錄,應老朋友之請所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將嘉平、永建、清和三朝中的相關林鳳致的事跡,完全刪削了去,一個字也不剩,以至於後代再修國朝史事的時候,林鳳致的業績已徹底湮滅無可尋覓。
殷螭對此頗有不解:“你不是一心想做個忠臣萬古流芳?讓人替你除了名字,後世有誰還能記得你,你這些年可不是白白忙活了一場?”
林鳳致隻是淡笑:“我這樣的人,這樣的結局,如何寫得入國朝實錄,分真正的忠臣義士一席之地,卻不是玷汙青史?”
殷螭從來瞧不起他要做忠臣的主張,但聽他這麽說卻也覺得十分不忿:“你怎麽樣了?不過就是跟了我——你跟了我也不曾獻媚圖利,又不曾丟人現眼,有什麽玷汙不玷汙的!”
但是說歸說,殷螭也知道這樣的關係,在世人眼裏畢竟還是反常的,再怎麽兩qing相悅,當不得一個委身於人之ru名——林鳳致到底還是清高的,既然不願意向史書上文過飾非去撒謊,那麽也隻有索xing一筆抹淨,就當自己從來不曾立過朝綱。
自幼讀著聖賢書長大,謹遵先賢“平身治家安天下”七個字為誌向的林鳳致,為了挽迴清譽、施展才華、傾覆反正、衛護國家,不惜捨命獻身絕qing負愛也要堅持大業的林鳳致,到最後卻是自動削去一切存在於青史上的痕跡,甘願落得個默默無名。這樣的捨棄到底有多麽深重,殷螭並不能了解,卻也明白,這些所捨棄的東西,對於林鳳致來說,是畢生所求,心血凝鑄,屬於他心目中十分十分要緊的。
所以殷螭覺得再不用計較誰吃虧誰欠負,大家扯平了在一起,長長久久的兩相廝守,就是人間的最幸福,就這樣平淡生活,才是美的。
到後來,有時殷螭也會拿林鳳致開開玩笑,問他道:“我的永建朝實錄,是你替我主持修撰的,卻不知將來清和朝的實錄,又由誰來寫?萬一吳南齡刪削得不夠gān淨,又被以後的史官翻騰出來,卻又沒找到什麽好話,你豈非流芳百世不成,卻要落得個——”
林鳳致無所謂的笑:“‘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當遺臭萬年。’——無非這樣一句話,你何必撩撥人!到那時候,我們屍骨都已經化灰成塵,左右是不得知了,我還掛念作甚?”
他們的話倒真沒說錯,清和這一朝結束的時候,首尾一共四十八年,殷璠在先生離朝之後,又做了近四十年的皇帝,乃是國朝在位最久的君王,身後被諡為“昭宗英皇帝”,乃是公認的聰明英明之君。他在位之時力挽狂瀾救國難,主持大政護一統,又有改軍製、變稅法、增科第等種種善政,不愧青史上譽為“國朝二百年來中興主”。
吳南齡亦是中興名臣之一,卻極懂得急流勇退,為相三年,便即告歸,德名一直遠播不衰,其次子、三子,以及數個孫兒,都成為高品大員,累代簪纓。吳南齡最鍾愛的長子吳筠卻科舉不利,屢次落第,後來其弟吳笈任禮部侍郎時,他因力主科第增目未遂,於國喪日率眾生員哭文廟,釀成著名“哭廟之案”,被判流放雲嶺之南,國朝科舉後來卻也由此改製,增加了算術、天文等目。吳筠在雲南數年,後得國朝大赦放還,亦不再求取功名。流放期間其妻林氏與丈夫兩地鴻雁傳書,詩詞酬答不絕,結集取李清照“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之意,總名《兩處集》,夫婦雙雙入了《文苑傳》,蔚為一代之奇觀。
徐照為官數年,即嫌高位事務煩多,不便潛心鑽研格物之學,上疏辭了尚書之職,專心學問。其子徐翰由兵部轉入工部,仍然主管火藥,亦獨自設計諸多新式火器,最後在一次研製之中,不慎火藥失事,受傷而亡,臨終自請葬在香河郊外,離後黨劉氏墓園相去不過百步。吳筠迴京後成為一代名士,常常也與詩社文友們踏青出遊,士子們哀悼一下諫父戕生的才子劉楝之後,也便順路去徐翰墓上奠一杯酒。文人辭藻,平白添出許多淒艷描繪,以至數百年後墓地全部湮滅無跡,當地尚自流傳著“徐劉墓”的傳說。而徐劉二人,已各自附於其父在《名臣傳》的本傳之下,相隔亦是薄薄數頁,終自相近不相接。
到得清和這一朝結束,結撰《昭宗實錄》的時候,寫入史書的名臣,文有吳南齡、徐照等,武有劉秉忠、高子釗、袁傑等,就連俞汝成、孫萬年也歸入仁宗朝的《亂臣傳》。惟獨林鳳致的名字無從尋覓,隻有《佞幸傳》中有一語提及:“或雲同時有虞山林氏,亦謀以色亂政,卒不果,市人謠曰:‘傾國傾城雙木子。’者是也。裏巷稗談,未可為據,不錄。”
</br>
他臉上淚痕清亮,神色卻從容自如,殷璠隻是凝視著他,過了好久,終於長長的嘆了一口氣:“先生——原來先生,到底信不過朕?”
這仿佛是小皇帝第一次在先生麵前以“朕”自稱,然而這自稱脫口而出,說畢了兩人才均是微微一怔——原來到底不再是先生和學生,而是君王與臣子。
可是這樣一句含著責備的話,豈非也帶著一絲無奈與惆悵?
林鳳致隻是答了一句話:“臣正是信得過陛下。”
第107章 (end)
信任與不信任,或許是人際之間最為糾結的問題,也是最為複雜的qing感。然而信任固然出於誠摯,不信任也未必不能表示出qing深愛重——至少在殷螭打落林鳳致酒杯的時候,心內滿是對他安排的不信任,這個下意識的動作卻使林鳳致默默垂淚了很久,以至於後來的漫長歲月裏,都不太想同殷螭重溯這段往事,爭論其中得失是非。
但林鳳致感於愛的時候往往不願意反覆渲染,殷螭卻是絕對不能含蓄沉默的xing格,所以日後提將起來,便要指天誓日的表白一下:“我不是信不過你,也不是傻到猜不出你意思,可是全怪你,將那藥配得那麽可怕,我還以為喝了真正的毒酒!你不事先提醒一下那種感覺,我怎麽能不嚇得認了真?再說就算不是真毒,那滋味也太難受了,隻怕你禁受不住——我再想拖你墊背,也到底捨不得你受苦。”
其實林鳳致從來沒責怪他最後那一瞬的不信任,殷螭卻要反過來感嘆一下自己不被信任:“你肯定是信不過我這話!我明知是假的還要bi你一道喝,你多半心裏罵我胡鬧;而安康那小鬼的心思,我其實也半點信不過,誰知道他會不會在安排後事的時候弄鬼,將我順水推舟斷送掉,qiáng留你下來?所以怎麽看,都是你原來的計劃最好,讓你親自辦我的後事,這才穩妥安全。我也猜著了的,最後不許你同喝藥酒,其實也就是個別無選擇——三次了!三次這樣的別無選擇,我竟連個證據都沒有,我實是不忍你死,卻到底不能讓你相信。”
他所謂的三次,前兩次便是妖書案與兵諫,那兩迴殷螭都是格於形勢,不能殺掉林鳳致,因為“別無選擇”,理所當然,於是也沒有人相信他自己心內愛恨糾結的人天jiāo戰——所以殷螭覺得,自己一腔qing意,始終無人能信。
尤其林鳳致這樣冷靜理智的xing格,從來便不把事體寄托在一個虛無飄渺的“qing”字上麵,這最後一刻的至qing爆發,或許他隻當是事理必然,不用再被自己的胡攪蠻纏打亂步驟,使計劃最後有可能出現險qing——多半他還鬆了一口氣呢!
殷螭覺得這樣哀怨頗是小家子氣,可是又不能不耿耿於懷,絮叨不休。於是林鳳致便望著他笑,眼神清澈如水:“不,其實我都信的,三次都信——不用什麽證據,我心裏相信。”
其實殷螭抱怨不被相信的時候,也不能十分信得過自己——他常常在想,如果那形勢不曾到山窮水盡的絕地,又經小林暗示指出柳暗花明的前景,讓我到底別無選擇的話,我會不會乖乖的求取這個兩全其美,用已經不可得的功名利祿,換取下半生的溫柔愛戀?
殷螭生即富貴,養成貪懶,所以對錢財倒不是很上心,對功業也是沒抱什麽大誌向,做皇帝也是想要無人約束、肆意胡鬧的感覺,卻並無正經擔當,如果代價太大,自由被拘,那還不如不做的快活——話雖這麽說,但是上位慣了的人,要以重新安排的庶民身份,在江南的鄉村中過平凡的小日子而終老,想想都實在乏味,確實他也不會好端端的自願做出這麽高風亮節、為相愛捨棄一切的自我犧牲事。哪怕再自詡深qing厚意,都未必能夠。
可是殷螭到底不曾抱怨林鳳致使自己捨棄一切,相反卻小心翼翼的,再喜歡沒事算帳也絕口不提自己為他捨棄了這麽多——因為在實質上,林鳳致捨棄的也許更多。
林鳳致離京之前,吳南齡便入了內閣為首輔,次年主持修國史實錄,應老朋友之請所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將嘉平、永建、清和三朝中的相關林鳳致的事跡,完全刪削了去,一個字也不剩,以至於後代再修國朝史事的時候,林鳳致的業績已徹底湮滅無可尋覓。
殷螭對此頗有不解:“你不是一心想做個忠臣萬古流芳?讓人替你除了名字,後世有誰還能記得你,你這些年可不是白白忙活了一場?”
林鳳致隻是淡笑:“我這樣的人,這樣的結局,如何寫得入國朝實錄,分真正的忠臣義士一席之地,卻不是玷汙青史?”
殷螭從來瞧不起他要做忠臣的主張,但聽他這麽說卻也覺得十分不忿:“你怎麽樣了?不過就是跟了我——你跟了我也不曾獻媚圖利,又不曾丟人現眼,有什麽玷汙不玷汙的!”
但是說歸說,殷螭也知道這樣的關係,在世人眼裏畢竟還是反常的,再怎麽兩qing相悅,當不得一個委身於人之ru名——林鳳致到底還是清高的,既然不願意向史書上文過飾非去撒謊,那麽也隻有索xing一筆抹淨,就當自己從來不曾立過朝綱。
自幼讀著聖賢書長大,謹遵先賢“平身治家安天下”七個字為誌向的林鳳致,為了挽迴清譽、施展才華、傾覆反正、衛護國家,不惜捨命獻身絕qing負愛也要堅持大業的林鳳致,到最後卻是自動削去一切存在於青史上的痕跡,甘願落得個默默無名。這樣的捨棄到底有多麽深重,殷螭並不能了解,卻也明白,這些所捨棄的東西,對於林鳳致來說,是畢生所求,心血凝鑄,屬於他心目中十分十分要緊的。
所以殷螭覺得再不用計較誰吃虧誰欠負,大家扯平了在一起,長長久久的兩相廝守,就是人間的最幸福,就這樣平淡生活,才是美的。
到後來,有時殷螭也會拿林鳳致開開玩笑,問他道:“我的永建朝實錄,是你替我主持修撰的,卻不知將來清和朝的實錄,又由誰來寫?萬一吳南齡刪削得不夠gān淨,又被以後的史官翻騰出來,卻又沒找到什麽好話,你豈非流芳百世不成,卻要落得個——”
林鳳致無所謂的笑:“‘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也當遺臭萬年。’——無非這樣一句話,你何必撩撥人!到那時候,我們屍骨都已經化灰成塵,左右是不得知了,我還掛念作甚?”
他們的話倒真沒說錯,清和這一朝結束的時候,首尾一共四十八年,殷璠在先生離朝之後,又做了近四十年的皇帝,乃是國朝在位最久的君王,身後被諡為“昭宗英皇帝”,乃是公認的聰明英明之君。他在位之時力挽狂瀾救國難,主持大政護一統,又有改軍製、變稅法、增科第等種種善政,不愧青史上譽為“國朝二百年來中興主”。
吳南齡亦是中興名臣之一,卻極懂得急流勇退,為相三年,便即告歸,德名一直遠播不衰,其次子、三子,以及數個孫兒,都成為高品大員,累代簪纓。吳南齡最鍾愛的長子吳筠卻科舉不利,屢次落第,後來其弟吳笈任禮部侍郎時,他因力主科第增目未遂,於國喪日率眾生員哭文廟,釀成著名“哭廟之案”,被判流放雲嶺之南,國朝科舉後來卻也由此改製,增加了算術、天文等目。吳筠在雲南數年,後得國朝大赦放還,亦不再求取功名。流放期間其妻林氏與丈夫兩地鴻雁傳書,詩詞酬答不絕,結集取李清照“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之意,總名《兩處集》,夫婦雙雙入了《文苑傳》,蔚為一代之奇觀。
徐照為官數年,即嫌高位事務煩多,不便潛心鑽研格物之學,上疏辭了尚書之職,專心學問。其子徐翰由兵部轉入工部,仍然主管火藥,亦獨自設計諸多新式火器,最後在一次研製之中,不慎火藥失事,受傷而亡,臨終自請葬在香河郊外,離後黨劉氏墓園相去不過百步。吳筠迴京後成為一代名士,常常也與詩社文友們踏青出遊,士子們哀悼一下諫父戕生的才子劉楝之後,也便順路去徐翰墓上奠一杯酒。文人辭藻,平白添出許多淒艷描繪,以至數百年後墓地全部湮滅無跡,當地尚自流傳著“徐劉墓”的傳說。而徐劉二人,已各自附於其父在《名臣傳》的本傳之下,相隔亦是薄薄數頁,終自相近不相接。
到得清和這一朝結束,結撰《昭宗實錄》的時候,寫入史書的名臣,文有吳南齡、徐照等,武有劉秉忠、高子釗、袁傑等,就連俞汝成、孫萬年也歸入仁宗朝的《亂臣傳》。惟獨林鳳致的名字無從尋覓,隻有《佞幸傳》中有一語提及:“或雲同時有虞山林氏,亦謀以色亂政,卒不果,市人謠曰:‘傾國傾城雙木子。’者是也。裏巷稗談,未可為據,不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