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以殷螭所餘不多的良心來發誓,當日暗殺工部尚書徐照的那批刺客,委實乃是蠻族所派,並非殷螭串通,但自己趁這個機會把嫌疑引到時鈞身上——料想劉氏與時家有爭鬥,劉秉忠多半要上當去嚴查,自己便正好為嶽父出頭之名鬧出內亂,大攪混水——這等勾當卻一毫不錯是殷螭的小詭計。那一迴事態走向沒有按照自己的謀劃來,殷螭便根本不當作是自己的劣跡,被翻將出來還頗有委屈感,卻不幸連帶敵營中所作所為一起被告發,於是板上釘釘,將jian細與賣國賊的大帽子牢牢戴定,想申辯清白都不容易。
這兩樁案子一出,朝中大臣自然群qing激奮起來,紛紛上疏要求皇朝不可輕赦賊臣,尤其靖王這般包藏禍心,險些斷送國祚,又怎麽能姑息?繼續推溯上去,就連當初擊破山海關帶兵直bi京城,蹂躪幾處州縣百姓死於內戰兵火,也是殷螭與俞汝成聯手gān的罪行,更別提北寇便是他們引來,給國朝造成這一場重大災難!俞汝成已死,孫萬年降敵後又因心向國朝慘遭殺害,無從追究責任,卻怎麽能放過殷螭這罪魁禍首之一?
還有朝鮮歸來的天朝平倭軍,尤其是原屬於高子則的部將,也聯合上疏重新翻出朝鮮同室cao戈之案,平壤一戰,高軍死傷不輕,這筆自家人的血債難道可以放過?何況殷螭不但與俞汝成聯手,還幾次同倭人使者接頭,多半除了賣國給蠻族之外,還有賣國給倭人之心,這樣為一己之yu鬧得生靈塗炭、不惜賣國叛家之輩,有什麽資格恢復封爵位列宗室?國朝刑賞如若這般不明,又怎麽能勵臣民愛國守土之心,示天下忠義仁愛之道?
所以殷螭這一來可謂是受到了牆倒眾人推的待遇,比較之下,以前群臣不時攻擊他有不軌之心的彈劾簡直就是無關痛癢的小玩鬧。並且猛烈攻擊他這些罪行,要求朝廷嚴懲的大臣們,除了一貫和他過不去的官員們,竟也有在圍城之際向他示好、受他拉攏,提出“靖王監國”之說的那派人物——大約正因為曾經牆頭糙倒向殷螭,所以如今為了洗白自己,愈加態度嚴苛要與靖王不共戴天,反咬得比清議君子更為激烈。因此殷螭氣急敗壞的時候,居然會想到林鳳致轉述孫萬年臨別時的一句話,自己也不免感嘆一下:“‘功高不賞,恩重不報’,原來真是至理——早知道我學老俞什麽都gān出來好了!”
可是“功高不賞,恩重不報”這八個字,委實應該由林鳳致來感嘆才是道理,因為林鳳致的用心比他純正,遭遇卻並不比他好到哪兒去——殷螭的罪行一樁樁被翻出來的時候,他作為殷螭在朝鮮劫持利用的首領、歸朝與叛黨談判的奉命者、同意和談送靖王為質的主事大臣……無不沾染著重重嫌疑,尤其最後一條,連禮部都出來作證,當初本已將林鳳致的名字填為質子人選,卻是他親自來改了名單,到底送靖王入敵營,去與敵酋勾結盟誓。這般qing形,若說沒有私弊,誰人能信?
殷螭在外城擁兵,群臣攻擊雖然猛烈,朝廷不來動手也威脅不到,但林鳳致屬於無兵權的的文臣,沾上叛逆嫌疑,直接便可以褫奪衣冠送入大理寺去刑訊。而殷螭怕朝廷藉機扣押加害,自錢勁鬆首告起便不敢離營落單,更別說再象以前一樣隻身入內城去找林鳳致了,所以聽到這消息,擔憂起來,簡直想索xing攻城進去將他搶迴來,bi他同自己造反——反正他終於也被拖下水了,難道寧可下獄,也不跟自己同生共死?
但內城三門換防,明顯便是防範兵變,又兼法司審案、大臣攻訐的同時,軍中也發生一次巨變——原本因為劉秉忠長子劉槲下落不明,導致無適合人選可以掌管京營,隻能由袁百勝暫攝主帥,因此殷螭也能讓袁百勝推辭朝廷調他去遼東的任命,留在京城為自己的臂膀。可是就在殷螭罪行被聲討得越來越激烈之際,城外衛所忽然送失蹤的劉槲迴京,據說劉少將軍是因為在亂軍之中受了重傷,幸虧被當地極少數未曾逃難的鄉民所救,因當時京畿滿布鐵騎,難民隻能躲入山野,直到世道完全太平,才敢出來謀生活。劉槲受傷甚重,親隨也盡數死難,還是鄉民用推車將他一路推到最近的衛所,又報上朝廷送返。
按殷螭的想法,這等巧遇簡直離奇如說書,就算劉槲僥倖大難不死,京畿也不是深山老林,怎麽會拖延到今日才返京,正好掐準自己落敗的時機迴來搶兵權?所以其中必然有朝廷的掐算,說不定是小皇帝率南京軍返京的時候,就埋伏了棋子算計自己!
可是劉槲帶兵的才能雖然不及袁百勝,卻也是跟隨父親多年,也算壯年將領中數一數二的人才,尤其是勇猛過人,當初他中夜突襲,連俞汝成都曾經吃過他的大虧,更何況他是劉氏嫡係,又協同父親掌京營已久,這一迴來,軍中誰不期待?袁百勝再有才能,對於京營一部分老將領來說,也是屬於“外人”,在人qing關係上,爭不過劉槲的。
就在劉槲自東麵朝陽門被送返京城的當日,朝廷終於對連日以來大理寺的逆案調查報告,與大臣亂鬧鬧要求嚴懲賣國賊的唿聲,由小皇帝親自下詔作出了總結,稱靖王乃朕之親叔,圍城也算與國共難,何況國難實是朕之大過,他人復有何咎?逆案從此銷除,勿再提起。靖王不日之國,各將領命各歸其位。
這其實是在下赦罪詔的同時,委婉bi殷螭jiāo出兵權離京去封地,本朝藩王無權,再加上以殷螭的身份和所作所為,朝廷肯定更加嚴密看管,也就相當於是另一種方式的圈禁,隻是從京師換到了地方。殷螭在位的時候,因為屬於不按章程的兄終弟及,其他庶出兄弟頗有點不服氣的意思,被殷螭狠狠打擊了一番,尤其是直隸附近的幾個親王被整得yu哭無淚,如今眼看風水輪流轉,又返迴做了親王的殷螭自己,也要嚐一嚐戰戰兢兢蹲在外藩的滋味了。
這般qing況已是殷螭打死不肯接受,寧可魚死網破也要鬧一鬧,而還沒鬧將起來的時候,宮中派出特使來秘密勸告他的一番話,卻使他更加悲憤到了極處:“小林,枉我一直擔心你出事,你卻非但不幫我,還遵從朝廷意旨勸我去死!我憑什麽要為了國朝法度,天下太平,自己甘心自裁?”
這特使卻有兩人,除林鳳致之外,便是小皇帝最親信的內官童進賢陪伴同來,顯然林鳳致的勸告,也就是朝廷的意思——不論出於孝道倫理,還是出於不想大興逆案、株連眾多的考慮,殷璠都不yu公開降詔處死叔父。但送殷螭去外藩,對於朝廷來說是個需要嚴密防範的禍患,對於殷螭本人來說,也是個處於軟禁生不如死的處境。所以最好的下場,反而是殷螭領朝命jiāo出兵權、安撫遣散忠心將領之後,自己上疏自認禍國殘民之罪,仰藥自裁以謝天下。
這時殷螭與朝廷的勢力之比,已是全然處於下風,不顧一切發動兵變,除了拖袁百勝等將領陪葬之外,大約便不會再有其他結果,他想要“魚死網破”,卻是魚一定死,網不能破。所以朝廷這個方案,說起來倒也麵麵俱到——避免了內亂,給袁百勝等人以生路,也能讓殷螭得到一個安樂的死,甚至還可以照親王一切待遇,安葬王陵,於宗室之中擇子立嗣,使他這一支香火不至於斷絕,代代享國朝之供養。
代價是殷螭一條xing命,並且自己選擇去死。
對於殷螭來說,一萬個好處也抵不上自己的xing命,什麽立嗣香火更加全不放在心上,所以這個條件簡直差勁之極,說不得bào跳如雷,威脅要立即扣押特使發動政變。雖然小皇帝已經借劉槲歸來的力量分化了京營一半,又暗調了高子釗帶兵bi近京城鎮守,自己叛亂也是死路一條,可是反正要死,也不惜拖京城市民死個萬把人墊背!憑什麽要為顧念不相gān的人xing命,自己便得假裝懺悔贖罪自殺?
做聖人一向不是殷螭所為,林鳳致當然也指望不上他到絕境就會xingqing大變,忽然道德仁義起來,所以索xing也不拿大話來懇切相勸,隻問了他一句:“就算拖萬千人墊背,害得袁將軍等人都陪了葬,王爺又能得償所願?”殷螭怒道:“至少出口惡氣——你也別想逃脫!”林鳳致道:“我奉陪倒是該當的,袁將軍等人卻又何辜,要白白為你送死?何況隻為出口惡氣,卻不肯要兩全其美——你從前說我固執迂腐,自尋苦惱,非要將事qing弄到絕境無可挽迴,卻原來你也這樣?”
他話裏仿佛有暗示,殷螭卻不肯領qing,反而逮住了他所言“奉陪倒是該當”的話,開始相bi:“好,你說你應該奉陪我,那就給我兌現——反正我若不能拖其他人墊背,也好歹要拖你的。我們本來就說過生同衾死同xué,那麽我領一杯鴆酒,也少不得請你同飲。”
這個要求頗是無賴,林鳳致氣得簡直想說:“我若同時飲藥,誰給你妥當安排後事?”可是童進賢名為陪伴實為監視,這話無法公然說出,而他臉上才露一點踟躇之色,殷螭便窮追爛打咬住不放,冷笑道:“怎麽,說的再好聽,要你同死你就不肯?好歹為了國家大義,你死一迴也是該的!不要再想跟我說別的,你的心眼我全知道,可是我就是不信你——你們這些人,專愛gān‘哄人上牆掇梯兒’的絕戶勾當,我可不能再吃你拋閃,總得要你陪了我去huáng泉地府,怎麽說也賺得便宜。”
</br>
這兩樁案子一出,朝中大臣自然群qing激奮起來,紛紛上疏要求皇朝不可輕赦賊臣,尤其靖王這般包藏禍心,險些斷送國祚,又怎麽能姑息?繼續推溯上去,就連當初擊破山海關帶兵直bi京城,蹂躪幾處州縣百姓死於內戰兵火,也是殷螭與俞汝成聯手gān的罪行,更別提北寇便是他們引來,給國朝造成這一場重大災難!俞汝成已死,孫萬年降敵後又因心向國朝慘遭殺害,無從追究責任,卻怎麽能放過殷螭這罪魁禍首之一?
還有朝鮮歸來的天朝平倭軍,尤其是原屬於高子則的部將,也聯合上疏重新翻出朝鮮同室cao戈之案,平壤一戰,高軍死傷不輕,這筆自家人的血債難道可以放過?何況殷螭不但與俞汝成聯手,還幾次同倭人使者接頭,多半除了賣國給蠻族之外,還有賣國給倭人之心,這樣為一己之yu鬧得生靈塗炭、不惜賣國叛家之輩,有什麽資格恢復封爵位列宗室?國朝刑賞如若這般不明,又怎麽能勵臣民愛國守土之心,示天下忠義仁愛之道?
所以殷螭這一來可謂是受到了牆倒眾人推的待遇,比較之下,以前群臣不時攻擊他有不軌之心的彈劾簡直就是無關痛癢的小玩鬧。並且猛烈攻擊他這些罪行,要求朝廷嚴懲的大臣們,除了一貫和他過不去的官員們,竟也有在圍城之際向他示好、受他拉攏,提出“靖王監國”之說的那派人物——大約正因為曾經牆頭糙倒向殷螭,所以如今為了洗白自己,愈加態度嚴苛要與靖王不共戴天,反咬得比清議君子更為激烈。因此殷螭氣急敗壞的時候,居然會想到林鳳致轉述孫萬年臨別時的一句話,自己也不免感嘆一下:“‘功高不賞,恩重不報’,原來真是至理——早知道我學老俞什麽都gān出來好了!”
可是“功高不賞,恩重不報”這八個字,委實應該由林鳳致來感嘆才是道理,因為林鳳致的用心比他純正,遭遇卻並不比他好到哪兒去——殷螭的罪行一樁樁被翻出來的時候,他作為殷螭在朝鮮劫持利用的首領、歸朝與叛黨談判的奉命者、同意和談送靖王為質的主事大臣……無不沾染著重重嫌疑,尤其最後一條,連禮部都出來作證,當初本已將林鳳致的名字填為質子人選,卻是他親自來改了名單,到底送靖王入敵營,去與敵酋勾結盟誓。這般qing形,若說沒有私弊,誰人能信?
殷螭在外城擁兵,群臣攻擊雖然猛烈,朝廷不來動手也威脅不到,但林鳳致屬於無兵權的的文臣,沾上叛逆嫌疑,直接便可以褫奪衣冠送入大理寺去刑訊。而殷螭怕朝廷藉機扣押加害,自錢勁鬆首告起便不敢離營落單,更別說再象以前一樣隻身入內城去找林鳳致了,所以聽到這消息,擔憂起來,簡直想索xing攻城進去將他搶迴來,bi他同自己造反——反正他終於也被拖下水了,難道寧可下獄,也不跟自己同生共死?
但內城三門換防,明顯便是防範兵變,又兼法司審案、大臣攻訐的同時,軍中也發生一次巨變——原本因為劉秉忠長子劉槲下落不明,導致無適合人選可以掌管京營,隻能由袁百勝暫攝主帥,因此殷螭也能讓袁百勝推辭朝廷調他去遼東的任命,留在京城為自己的臂膀。可是就在殷螭罪行被聲討得越來越激烈之際,城外衛所忽然送失蹤的劉槲迴京,據說劉少將軍是因為在亂軍之中受了重傷,幸虧被當地極少數未曾逃難的鄉民所救,因當時京畿滿布鐵騎,難民隻能躲入山野,直到世道完全太平,才敢出來謀生活。劉槲受傷甚重,親隨也盡數死難,還是鄉民用推車將他一路推到最近的衛所,又報上朝廷送返。
按殷螭的想法,這等巧遇簡直離奇如說書,就算劉槲僥倖大難不死,京畿也不是深山老林,怎麽會拖延到今日才返京,正好掐準自己落敗的時機迴來搶兵權?所以其中必然有朝廷的掐算,說不定是小皇帝率南京軍返京的時候,就埋伏了棋子算計自己!
可是劉槲帶兵的才能雖然不及袁百勝,卻也是跟隨父親多年,也算壯年將領中數一數二的人才,尤其是勇猛過人,當初他中夜突襲,連俞汝成都曾經吃過他的大虧,更何況他是劉氏嫡係,又協同父親掌京營已久,這一迴來,軍中誰不期待?袁百勝再有才能,對於京營一部分老將領來說,也是屬於“外人”,在人qing關係上,爭不過劉槲的。
就在劉槲自東麵朝陽門被送返京城的當日,朝廷終於對連日以來大理寺的逆案調查報告,與大臣亂鬧鬧要求嚴懲賣國賊的唿聲,由小皇帝親自下詔作出了總結,稱靖王乃朕之親叔,圍城也算與國共難,何況國難實是朕之大過,他人復有何咎?逆案從此銷除,勿再提起。靖王不日之國,各將領命各歸其位。
這其實是在下赦罪詔的同時,委婉bi殷螭jiāo出兵權離京去封地,本朝藩王無權,再加上以殷螭的身份和所作所為,朝廷肯定更加嚴密看管,也就相當於是另一種方式的圈禁,隻是從京師換到了地方。殷螭在位的時候,因為屬於不按章程的兄終弟及,其他庶出兄弟頗有點不服氣的意思,被殷螭狠狠打擊了一番,尤其是直隸附近的幾個親王被整得yu哭無淚,如今眼看風水輪流轉,又返迴做了親王的殷螭自己,也要嚐一嚐戰戰兢兢蹲在外藩的滋味了。
這般qing況已是殷螭打死不肯接受,寧可魚死網破也要鬧一鬧,而還沒鬧將起來的時候,宮中派出特使來秘密勸告他的一番話,卻使他更加悲憤到了極處:“小林,枉我一直擔心你出事,你卻非但不幫我,還遵從朝廷意旨勸我去死!我憑什麽要為了國朝法度,天下太平,自己甘心自裁?”
這特使卻有兩人,除林鳳致之外,便是小皇帝最親信的內官童進賢陪伴同來,顯然林鳳致的勸告,也就是朝廷的意思——不論出於孝道倫理,還是出於不想大興逆案、株連眾多的考慮,殷璠都不yu公開降詔處死叔父。但送殷螭去外藩,對於朝廷來說是個需要嚴密防範的禍患,對於殷螭本人來說,也是個處於軟禁生不如死的處境。所以最好的下場,反而是殷螭領朝命jiāo出兵權、安撫遣散忠心將領之後,自己上疏自認禍國殘民之罪,仰藥自裁以謝天下。
這時殷螭與朝廷的勢力之比,已是全然處於下風,不顧一切發動兵變,除了拖袁百勝等將領陪葬之外,大約便不會再有其他結果,他想要“魚死網破”,卻是魚一定死,網不能破。所以朝廷這個方案,說起來倒也麵麵俱到——避免了內亂,給袁百勝等人以生路,也能讓殷螭得到一個安樂的死,甚至還可以照親王一切待遇,安葬王陵,於宗室之中擇子立嗣,使他這一支香火不至於斷絕,代代享國朝之供養。
代價是殷螭一條xing命,並且自己選擇去死。
對於殷螭來說,一萬個好處也抵不上自己的xing命,什麽立嗣香火更加全不放在心上,所以這個條件簡直差勁之極,說不得bào跳如雷,威脅要立即扣押特使發動政變。雖然小皇帝已經借劉槲歸來的力量分化了京營一半,又暗調了高子釗帶兵bi近京城鎮守,自己叛亂也是死路一條,可是反正要死,也不惜拖京城市民死個萬把人墊背!憑什麽要為顧念不相gān的人xing命,自己便得假裝懺悔贖罪自殺?
做聖人一向不是殷螭所為,林鳳致當然也指望不上他到絕境就會xingqing大變,忽然道德仁義起來,所以索xing也不拿大話來懇切相勸,隻問了他一句:“就算拖萬千人墊背,害得袁將軍等人都陪了葬,王爺又能得償所願?”殷螭怒道:“至少出口惡氣——你也別想逃脫!”林鳳致道:“我奉陪倒是該當的,袁將軍等人卻又何辜,要白白為你送死?何況隻為出口惡氣,卻不肯要兩全其美——你從前說我固執迂腐,自尋苦惱,非要將事qing弄到絕境無可挽迴,卻原來你也這樣?”
他話裏仿佛有暗示,殷螭卻不肯領qing,反而逮住了他所言“奉陪倒是該當”的話,開始相bi:“好,你說你應該奉陪我,那就給我兌現——反正我若不能拖其他人墊背,也好歹要拖你的。我們本來就說過生同衾死同xué,那麽我領一杯鴆酒,也少不得請你同飲。”
這個要求頗是無賴,林鳳致氣得簡直想說:“我若同時飲藥,誰給你妥當安排後事?”可是童進賢名為陪伴實為監視,這話無法公然說出,而他臉上才露一點踟躇之色,殷螭便窮追爛打咬住不放,冷笑道:“怎麽,說的再好聽,要你同死你就不肯?好歹為了國家大義,你死一迴也是該的!不要再想跟我說別的,你的心眼我全知道,可是我就是不信你——你們這些人,專愛gān‘哄人上牆掇梯兒’的絕戶勾當,我可不能再吃你拋閃,總得要你陪了我去huáng泉地府,怎麽說也賺得便宜。”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