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頁
我居北海君南海[重生] 作者:林暮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水鏡忍不住笑了笑,笑大鑾此舉實在居心叵測。
所謂「善用兵者,拔人之城而非攻,毀人之國而非久」。
大鑾名義上是在「圍城」,實際上卻隻守了東南西北四麵,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角卻並未看管。
他們這是想圍城打援,困餌釣魚。
守住東南西北四麵,足以保證城中主力無法逃脫,城外糧草無法送入,而留下四角,是為了給城中向外求援的機會。
若無別地駐軍來援,此舉便等於斷了城中糧草補給,城中存糧再多,也經不住持續消耗,待糧草消耗殆盡之時,城中守軍隻有兩種選擇,要麽餓死,要麽還是得開城迎戰。
而反觀大鑾,從白赫邊境至此所有城池皆已奪下,等於是打通了一條運糧之路,就算那些奪下的城池中沒有多少糧草剩餘,大鑾還可以保證從自己國中運糧至此而不受絲毫阻礙。
若是真有別地駐軍來援,大鑾更是喜聞樂見。他們駐紮在此以逸待勞,而援軍則需奔襲千裏鞍馬勞頓,雙方短兵相接之時,哪方更占優勢不言而喻。
水鏡繞著都城盤桓一圈,借著夜色飛入城牆進了城中。
進城直奔皇宮,遠遠便見正中大殿之內燈火通明,白赫國主並滿朝文武都齊聚此處,正焦頭爛額商量對策。
水鏡枕手躺在殿頂,聽下方群臣商議。
他本是想聽聽看他們能拿出些什麽對策來,不料卻是意外聽聞了一件他先前並不知曉的事來。
當初桑國求援之時,烏蘭達曾派人前往白赫提議兩國聯手趁大鑾攻桑之時襲擊大鑾北部。
那時白赫朝中分為三派,一派支持聯合蘭兆攻襲鑾北,一派支持出兵援桑,最後一派則認為白赫應該置身事外,不該主動與大鑾為敵。
而在支持聯合蘭兆攻襲鑾北的一派中,為首的是白赫大將軍霍絕。
霍家三代為將,門中自轄一支「霍家軍」,乃是白赫中流砥柱,令國主對其倚重之餘又不乏忌憚。好在霍家對皇室一直忠心耿耿,國主即便是動過打壓的心思,卻也一直未曾出手。
後來,支持出兵援桑一派的建議被國主採納,國主便派霍絕領兵去援,卻是兵敗而返,還因此折損不少兵馬。
此事原本怪不得霍絕,要怪也應怪那些支持援桑之人,誰料那一派不僅沒有自責,反而還紛紛陰陽怪氣地推卸責任,暗指霍絕是因國主沒有支持他聯合蘭兆攻襲鑾北的主張而心中不忿,所以在援桑之時故意不盡全力導致兵敗,以此來證明國主決策有誤。
霍絕性子直爽,被這麽含沙射影指桑罵槐了幾次之後,向國主自請革職。
國主雖未直接將他革職,卻也是以辦事不力為由將他貶謫出京,派去戍守白赫南部與鍾靈接壤的麥田關。
後來,白赫欲往大鑾送海東青時,這位霍將軍自邊關一連往京中遞書十九封以示反對。
遞到第三封時,國主已經有些不耐,遞到第五封時,海東青已經送往了大鑾,遞到遞十封時,朝中政敵添油加醋曲解其意,將他此舉定義為向國主示威以泄被貶之私憤。
國主聽信讒言,震怒之下將其一貶再貶,每接書一封便貶他一次,貶到無可再貶時,下令將原本由霍絕親領的霍家軍併入朝廷統轄。
不料,霍家軍的性子竟和這位將軍一樣耿直,得知霍將軍被貶後,拒不接受新編,紛紛稱病卸甲歸田。
不久之後,海東青傷及大鑾皇儲,大鑾撰檄文告示天下,隨即攻往白赫。
如今節節敗退之後,國主並一眾朝臣終於懷念起了有霍大將軍率領霍家軍坐鎮京中的日子,但此時懷念為時已晚,當初執意自斷臂膀,如今也隻能扼腕嘆息。
大殿中一片迴憶大將軍昔日如何忠心如何英勇之言,甚至有人將民間對這位霍將軍的傳聞引來,贊他「彈弓可驚雁,揚鞭可震虎」。
水鏡躺在殿頂靜靜聽著,簡直啼笑皆非。
大鑾大軍圍城在外,滿朝文武聚集此處不去商議應敵之策,反倒為這位已被貶謫到無可再貶的霍大將軍歌頌起功德來。
這番場景若是寫進史冊中,不知後世看了要作何感想。
這場歌功頌德一直持續到了接近破曉之時,直至聽見嘹亮的雞鳴聲,殿中眾人才如夢初醒,想起了外頭圍城的大軍來。
一番探討之後,眾人得出了一個殘酷的結論。
不會有援兵來了。
大鑾檄文甫一傳來時,國主便已將國中精銳悉數調至前線,如今折損大半,皇城中剩下的這些兵馬就已經是白赫最後的精銳。
於是乎,國主做出了一個豪邁的決定——開城獻降。
許是已經知道大鑾圍城打得是怎樣的算盤,他索性直接跳過了「被圍困到彈盡糧絕」和「彈盡糧絕後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這兩步,直接跳到最後默認了「終須一敗」。
水鏡嘖嘖稱奇,對這位國主的任性和敷衍深表讚嘆。
於是,天光大亮之時,都城城門大開,文武列隊兩旁,國主獻璽而降。
水鏡搖頭輕笑,撣了撣衣袖,飛身離開都城。
白赫山多林眾,重巒疊嶂,放眼望去滿目蒼翠,空中白雲悠悠,雄鷹翱翔,林間樹影重重,鳥獸穿梭,自高處俯瞰,頗有幾分蒼茫壯闊之意。
水鏡正站在一處山巔觀景,忽見遠方兩山之間塵煙四起。
</br>
所謂「善用兵者,拔人之城而非攻,毀人之國而非久」。
大鑾名義上是在「圍城」,實際上卻隻守了東南西北四麵,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角卻並未看管。
他們這是想圍城打援,困餌釣魚。
守住東南西北四麵,足以保證城中主力無法逃脫,城外糧草無法送入,而留下四角,是為了給城中向外求援的機會。
若無別地駐軍來援,此舉便等於斷了城中糧草補給,城中存糧再多,也經不住持續消耗,待糧草消耗殆盡之時,城中守軍隻有兩種選擇,要麽餓死,要麽還是得開城迎戰。
而反觀大鑾,從白赫邊境至此所有城池皆已奪下,等於是打通了一條運糧之路,就算那些奪下的城池中沒有多少糧草剩餘,大鑾還可以保證從自己國中運糧至此而不受絲毫阻礙。
若是真有別地駐軍來援,大鑾更是喜聞樂見。他們駐紮在此以逸待勞,而援軍則需奔襲千裏鞍馬勞頓,雙方短兵相接之時,哪方更占優勢不言而喻。
水鏡繞著都城盤桓一圈,借著夜色飛入城牆進了城中。
進城直奔皇宮,遠遠便見正中大殿之內燈火通明,白赫國主並滿朝文武都齊聚此處,正焦頭爛額商量對策。
水鏡枕手躺在殿頂,聽下方群臣商議。
他本是想聽聽看他們能拿出些什麽對策來,不料卻是意外聽聞了一件他先前並不知曉的事來。
當初桑國求援之時,烏蘭達曾派人前往白赫提議兩國聯手趁大鑾攻桑之時襲擊大鑾北部。
那時白赫朝中分為三派,一派支持聯合蘭兆攻襲鑾北,一派支持出兵援桑,最後一派則認為白赫應該置身事外,不該主動與大鑾為敵。
而在支持聯合蘭兆攻襲鑾北的一派中,為首的是白赫大將軍霍絕。
霍家三代為將,門中自轄一支「霍家軍」,乃是白赫中流砥柱,令國主對其倚重之餘又不乏忌憚。好在霍家對皇室一直忠心耿耿,國主即便是動過打壓的心思,卻也一直未曾出手。
後來,支持出兵援桑一派的建議被國主採納,國主便派霍絕領兵去援,卻是兵敗而返,還因此折損不少兵馬。
此事原本怪不得霍絕,要怪也應怪那些支持援桑之人,誰料那一派不僅沒有自責,反而還紛紛陰陽怪氣地推卸責任,暗指霍絕是因國主沒有支持他聯合蘭兆攻襲鑾北的主張而心中不忿,所以在援桑之時故意不盡全力導致兵敗,以此來證明國主決策有誤。
霍絕性子直爽,被這麽含沙射影指桑罵槐了幾次之後,向國主自請革職。
國主雖未直接將他革職,卻也是以辦事不力為由將他貶謫出京,派去戍守白赫南部與鍾靈接壤的麥田關。
後來,白赫欲往大鑾送海東青時,這位霍將軍自邊關一連往京中遞書十九封以示反對。
遞到第三封時,國主已經有些不耐,遞到第五封時,海東青已經送往了大鑾,遞到遞十封時,朝中政敵添油加醋曲解其意,將他此舉定義為向國主示威以泄被貶之私憤。
國主聽信讒言,震怒之下將其一貶再貶,每接書一封便貶他一次,貶到無可再貶時,下令將原本由霍絕親領的霍家軍併入朝廷統轄。
不料,霍家軍的性子竟和這位將軍一樣耿直,得知霍將軍被貶後,拒不接受新編,紛紛稱病卸甲歸田。
不久之後,海東青傷及大鑾皇儲,大鑾撰檄文告示天下,隨即攻往白赫。
如今節節敗退之後,國主並一眾朝臣終於懷念起了有霍大將軍率領霍家軍坐鎮京中的日子,但此時懷念為時已晚,當初執意自斷臂膀,如今也隻能扼腕嘆息。
大殿中一片迴憶大將軍昔日如何忠心如何英勇之言,甚至有人將民間對這位霍將軍的傳聞引來,贊他「彈弓可驚雁,揚鞭可震虎」。
水鏡躺在殿頂靜靜聽著,簡直啼笑皆非。
大鑾大軍圍城在外,滿朝文武聚集此處不去商議應敵之策,反倒為這位已被貶謫到無可再貶的霍大將軍歌頌起功德來。
這番場景若是寫進史冊中,不知後世看了要作何感想。
這場歌功頌德一直持續到了接近破曉之時,直至聽見嘹亮的雞鳴聲,殿中眾人才如夢初醒,想起了外頭圍城的大軍來。
一番探討之後,眾人得出了一個殘酷的結論。
不會有援兵來了。
大鑾檄文甫一傳來時,國主便已將國中精銳悉數調至前線,如今折損大半,皇城中剩下的這些兵馬就已經是白赫最後的精銳。
於是乎,國主做出了一個豪邁的決定——開城獻降。
許是已經知道大鑾圍城打得是怎樣的算盤,他索性直接跳過了「被圍困到彈盡糧絕」和「彈盡糧絕後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這兩步,直接跳到最後默認了「終須一敗」。
水鏡嘖嘖稱奇,對這位國主的任性和敷衍深表讚嘆。
於是,天光大亮之時,都城城門大開,文武列隊兩旁,國主獻璽而降。
水鏡搖頭輕笑,撣了撣衣袖,飛身離開都城。
白赫山多林眾,重巒疊嶂,放眼望去滿目蒼翠,空中白雲悠悠,雄鷹翱翔,林間樹影重重,鳥獸穿梭,自高處俯瞰,頗有幾分蒼茫壯闊之意。
水鏡正站在一處山巔觀景,忽見遠方兩山之間塵煙四起。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