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淨涪想了那麽一會兒, 便又放了開去。
這裏頭或許有人使了力, 又或許隻是單純的因緣際會。如果隻是後者,他無話可說。而倘若是前者,那麽使了力的無非也就是那麽幾個人, 為了那麽幾件事。
淨涪確實不太願意被人當棋子使, 但他既然身在局中, 本身實力又不如人, 他又能如何?
難不成他還要自殺出局?
那樣愚不可及的事情也就隻有愚蠢到了極致的蠢人才能做得出來了。
淨涪搖了搖頭,將手中的兩片貝葉重又收迴褡褳裏。
終究, 他不會一直這麽弱!
淨涪從褡褳裏收迴的手裏又拿了一部經義。
敏感地察覺到些許異樣的白淩偷偷往淨涪的方向遞了幾個眼神,卻什麽都沒有發現。他心中失落, 又怕被淨涪發現,立時便要收迴目光,卻冷不丁地瞥見淨涪手上經義封麵上的那幾個字。
《淺解佛說阿彌陀經》。
白淩的目光一頓。
淨涪一邊拿著手中的經義轉身坐正, 一邊淡淡地往白淩的方向看了一眼。
白淩雖然有一霎那的愣怔,但他的身體卻很好地保持了他的警覺性。
還沒等他迴神, 他的身體先就微微一顫, 隨即便就轉過頭去。
直到白淩的眼神再度聚焦, 他才終於察覺到自己心腔間急跳的心髒和身體各處細密的汗珠。
白淩在原地靜坐了好一會兒, 才終於又有了別的動作。
淨涪也隻是看了白淩一眼,便再不去看他,而是低著頭,兩隻手同時翻起了身前擺放著的那部經書和經義。
他並不是隨意地翻頁,而是極有目的極有對應地翻開一頁頁經書。
他的識海中, 隱遁在無邊金色佛光中的淨涪佛身也顯化出了身形,借著淨涪的眼睛一行行極認真極仔細地對比著看過這一頁頁一行行的經文和經義。
縱使他根本不是第一次翻看過這一部經文和經義。
無邊暗土世界裏,魔身隻是往淨涪的方向看了一眼,便再也沒有旁的動作。
待到手中的這一頁頁書頁翻盡,佛身沉吟半響,歎息道:‘恆真這樣的做法,可真算得上果斷。’
當然是果斷。
這麽一部《淺解佛說阿彌陀經》拿出來,不說和當年慧真和尚尚在的時候所留下的那些解說《佛說阿彌陀經》的經義對比,單隻和早些年那一場千佛法會中慧真羅漢解說的經義對比,也足夠讓旁人看出問題來了。
須知,別人也不都是眼瞎的。
既然看出了問題,看出了這裏頭慧真的種種私心和手段,那些個大和尚真的就沒有怨懟嗎?
怎麽可能?!
當年天靜寺為佛門祖寺,作為二代祖師的慧真更是天靜寺名副其實的開寺祖師,他的地位和威望決定了《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這三部根本佛經在景浩界佛門弟子中的特殊地位。
萬萬年來,甭管是天靜寺這個祖寺中的千千萬萬佛門弟子,還是妙音寺、妙定寺、妙潭寺、妙理寺、妙安寺、妙定寺六分寺中的佛門僧眾,更或是天下間數不勝數的的凡俗僧眾,都將這三部經文奉為圭臬,一生堅信不移。
他們這樣做的,也這樣全心全意地感激著那個將這三部無上經典傳下來的慧真。
可萬萬年後的某一天,卻又是慧真的轉世告訴他們,這三部佛典中的《佛說阿彌陀經》解讀有誤。
於這些信徒們而言,那根本就如同天塌。而於佛修弟子們而言,那就是逼著他們重新審視自己多年的修行和認知。
像清泉大和尚那樣開始質疑當初慧真對“根性”的定義隻是這種狀況的一個縮影。類似清泉大和尚這樣的佛修還有很多,很多。
自己親手動搖自己的信仰根基,寧願斷尾求生,也不願意任由這個把柄落在旁人手中,成為砍向他的利刃。
在萬萬年的拖延後,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經現世之前,慧真他自己親手持刀剜出了他身上的腐肉......
淨涪本尊沒有看向識海中的佛身,卻也迴了一句:‘他畢竟也是一位王者。’
佛身想到如今同樣行走各地的恆真僧人,麵上浮現一絲喟歎。
他點了點頭。
對於恆真這個動作裏的好壞結果,佛身同樣也看得清楚。
正如淨涪本尊所言,恆真畢竟也是一位王者。
他如今斷尾求生,雖然進一步動搖了天靜寺的根基,給了妙音寺、妙潭寺等六分寺進一步加固修整自家傳承的機會,但這個機會隻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仍在,那就不可能不出現。
他不過是讓這個機會先一步出現而已。
這一個機會提前出現,《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還未完整,妙音寺更還沒有準備妥當,所以現下的局麵雖然看似天靜寺受損,妙音寺、妙潭寺等六分寺得利,可實際上,真正得利的是妙潭寺、妙安寺等五分寺,至於妙音寺......
哪怕現下的妙音寺得利,可未來的收獲卻不及預期。
淨涪本尊似是親眼看見了佛身麵上的喟歎和讚賞,他終於往識海中投注了一道目光,用帶著淡淡笑意的聲音問道:‘麵對這樣的一個王者,你不會是怯戰了吧?’
聽得淨涪本尊這麽一句話,雖然知道是在說笑,無邊暗土世界裏的魔身也還是往識海世界那邊嗤笑了一聲。
這笑聲響在識海裏,明明白白地落在佛身的耳邊,卻隻引來了佛身的一個目光,並未能激怒佛身。
佛身挺直了脊梁,垂落著壓入無邊暗土世界裏的目光陡然往上一撥,直直地望入識海世界的虛空中,正正地對上淨涪本尊垂落下來的目光。
目光碰撞間,不見火星,卻能讓他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見他們各自眼底的情緒。
與此同時,識海世界裏素來平靜的左邊世界霎時風起雲湧,有金色佛光大盛,佛音陣陣,如戰火飄搖,也似金戈聲聲。
金光中,佛音裏,又有一個清淡堅銳的聲音響起:‘我怯戰?’
‘本尊,你到底是看輕我,還是在看輕你自己?’
這樣形似挑釁的話語在識海世界中迴響,卻沒激怒淨涪本尊。
他輕笑了一聲,罕見地道歉道:‘是我錯了。’
聽得淨涪本尊這麽一句話,識海世界裏終於平靜了下來,可身處在無邊暗土世界裏的魔身卻頗有些惋惜。但他也就是暗自在心底裏惋惜了一兩句而已,並沒出聲。
雖然魔身不出聲並不等於淨涪本尊和佛身兩人不知曉他心底所想,但不作聲本身也代表了一種態度,淨涪本尊和佛身也就沒和他計較。
三身這樣‘笑鬧’了一陣,便算是將這件事揭過。
魔身再度隱入無邊暗土世界裏,佛身照舊遁入識海金光之中,而淨涪本尊,也仍舊還在景浩界中執掌肉身。
對比著翻看過這一部佛經一部經義後,淨涪又將那一部《淺解佛說阿彌陀經》放在一旁,開始仔細翻看那一部《佛說阿彌陀經》。
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的原本出自慧真之手,經由靜和寺第一代祖師之手謄抄,算得上是靜和寺中少見的寶物。雖然靜和寺的藏經閣裏還收藏著那一部出自慧真手筆的原本,但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能被淨涪帶出已經很不容易,更何況是那一部《佛說阿彌陀經》?
真要說起來,當年慧真雖然出身尊貴,但抄經這一事他也未曾怠慢,留存於世的經文其實也不少。淨涪倘若真有心想要一部的話,也不是多難的事情。
但靜和寺收錄的那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又不太一樣。
它的少有之處,在於慧真和尚謄抄這一部經文的時機。
在靜和寺藏經閣的時候,淨涪也曾仔細看過那一部《佛說阿彌陀經》。
比起天靜寺裏收藏的那些《佛說阿彌陀經》而言,慧真和尚當年謄抄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的時候或許還不是他成道了悟的時候。因為靜和寺裏的那一部《佛說阿彌陀經》要比天靜寺裏的那些《佛說阿彌陀經》少了許多玄妙。可靜和寺裏的那一部也有它的獨到之處。
淨涪猜測,它成形的時候,該是慧真和尚真正下定決心要以人王之位弘揚佛法的時候。
那個時候,該是慧真和尚真正明悟己心的時候。
也應是自那個時候起,才有了日後的天靜寺,也才有了佛門的二祖。
淨涪得不到那一部出自慧真手筆的原本《佛說阿彌陀經》,又想要猜測揣度慧真的性格,除了和恆真僧人接觸之外,便隻能從這些邊邊角角的地方下手。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萬萬年,雖然慧真或許早就已經不是那個慧真了,但這般管中窺豹,以淨涪的能耐,還是能夠看出一鱗半爪來的。
不過淨涪也沒將太多的時間和心思放在這邊上,他看過這一部經文,略略琢磨揣摩了一會兒,對於慧真這人心裏有了個大概,便就丟開手去,迴過頭去仔細研磨這經文裏頭帶著的那一縷佛意。
在體悟佛意的前一刻,佛身下意識地升起一點念頭,催動帶在淨涪本尊手腕處的那一串佛珠。
作者有話要說: 頂著鍋蓋上來更新。
斷更了這麽久,很對不起。
謝謝不想上班的好覺悟親的地雷,謝謝,愧受了。
不想上班的好覺悟扔了1個地雷投擲時間:2017-05-04 08:22:50
不想上班的好覺悟扔了1個地雷投擲時間:2017-05-16 15:07:13
淨涪想了那麽一會兒, 便又放了開去。
這裏頭或許有人使了力, 又或許隻是單純的因緣際會。如果隻是後者,他無話可說。而倘若是前者,那麽使了力的無非也就是那麽幾個人, 為了那麽幾件事。
淨涪確實不太願意被人當棋子使, 但他既然身在局中, 本身實力又不如人, 他又能如何?
難不成他還要自殺出局?
那樣愚不可及的事情也就隻有愚蠢到了極致的蠢人才能做得出來了。
淨涪搖了搖頭,將手中的兩片貝葉重又收迴褡褳裏。
終究, 他不會一直這麽弱!
淨涪從褡褳裏收迴的手裏又拿了一部經義。
敏感地察覺到些許異樣的白淩偷偷往淨涪的方向遞了幾個眼神,卻什麽都沒有發現。他心中失落, 又怕被淨涪發現,立時便要收迴目光,卻冷不丁地瞥見淨涪手上經義封麵上的那幾個字。
《淺解佛說阿彌陀經》。
白淩的目光一頓。
淨涪一邊拿著手中的經義轉身坐正, 一邊淡淡地往白淩的方向看了一眼。
白淩雖然有一霎那的愣怔,但他的身體卻很好地保持了他的警覺性。
還沒等他迴神, 他的身體先就微微一顫, 隨即便就轉過頭去。
直到白淩的眼神再度聚焦, 他才終於察覺到自己心腔間急跳的心髒和身體各處細密的汗珠。
白淩在原地靜坐了好一會兒, 才終於又有了別的動作。
淨涪也隻是看了白淩一眼,便再不去看他,而是低著頭,兩隻手同時翻起了身前擺放著的那部經書和經義。
他並不是隨意地翻頁,而是極有目的極有對應地翻開一頁頁經書。
他的識海中, 隱遁在無邊金色佛光中的淨涪佛身也顯化出了身形,借著淨涪的眼睛一行行極認真極仔細地對比著看過這一頁頁一行行的經文和經義。
縱使他根本不是第一次翻看過這一部經文和經義。
無邊暗土世界裏,魔身隻是往淨涪的方向看了一眼,便再也沒有旁的動作。
待到手中的這一頁頁書頁翻盡,佛身沉吟半響,歎息道:‘恆真這樣的做法,可真算得上果斷。’
當然是果斷。
這麽一部《淺解佛說阿彌陀經》拿出來,不說和當年慧真和尚尚在的時候所留下的那些解說《佛說阿彌陀經》的經義對比,單隻和早些年那一場千佛法會中慧真羅漢解說的經義對比,也足夠讓旁人看出問題來了。
須知,別人也不都是眼瞎的。
既然看出了問題,看出了這裏頭慧真的種種私心和手段,那些個大和尚真的就沒有怨懟嗎?
怎麽可能?!
當年天靜寺為佛門祖寺,作為二代祖師的慧真更是天靜寺名副其實的開寺祖師,他的地位和威望決定了《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這三部根本佛經在景浩界佛門弟子中的特殊地位。
萬萬年來,甭管是天靜寺這個祖寺中的千千萬萬佛門弟子,還是妙音寺、妙定寺、妙潭寺、妙理寺、妙安寺、妙定寺六分寺中的佛門僧眾,更或是天下間數不勝數的的凡俗僧眾,都將這三部經文奉為圭臬,一生堅信不移。
他們這樣做的,也這樣全心全意地感激著那個將這三部無上經典傳下來的慧真。
可萬萬年後的某一天,卻又是慧真的轉世告訴他們,這三部佛典中的《佛說阿彌陀經》解讀有誤。
於這些信徒們而言,那根本就如同天塌。而於佛修弟子們而言,那就是逼著他們重新審視自己多年的修行和認知。
像清泉大和尚那樣開始質疑當初慧真對“根性”的定義隻是這種狀況的一個縮影。類似清泉大和尚這樣的佛修還有很多,很多。
自己親手動搖自己的信仰根基,寧願斷尾求生,也不願意任由這個把柄落在旁人手中,成為砍向他的利刃。
在萬萬年的拖延後,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經現世之前,慧真他自己親手持刀剜出了他身上的腐肉......
淨涪本尊沒有看向識海中的佛身,卻也迴了一句:‘他畢竟也是一位王者。’
佛身想到如今同樣行走各地的恆真僧人,麵上浮現一絲喟歎。
他點了點頭。
對於恆真這個動作裏的好壞結果,佛身同樣也看得清楚。
正如淨涪本尊所言,恆真畢竟也是一位王者。
他如今斷尾求生,雖然進一步動搖了天靜寺的根基,給了妙音寺、妙潭寺等六分寺進一步加固修整自家傳承的機會,但這個機會隻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仍在,那就不可能不出現。
他不過是讓這個機會先一步出現而已。
這一個機會提前出現,《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還未完整,妙音寺更還沒有準備妥當,所以現下的局麵雖然看似天靜寺受損,妙音寺、妙潭寺等六分寺得利,可實際上,真正得利的是妙潭寺、妙安寺等五分寺,至於妙音寺......
哪怕現下的妙音寺得利,可未來的收獲卻不及預期。
淨涪本尊似是親眼看見了佛身麵上的喟歎和讚賞,他終於往識海中投注了一道目光,用帶著淡淡笑意的聲音問道:‘麵對這樣的一個王者,你不會是怯戰了吧?’
聽得淨涪本尊這麽一句話,雖然知道是在說笑,無邊暗土世界裏的魔身也還是往識海世界那邊嗤笑了一聲。
這笑聲響在識海裏,明明白白地落在佛身的耳邊,卻隻引來了佛身的一個目光,並未能激怒佛身。
佛身挺直了脊梁,垂落著壓入無邊暗土世界裏的目光陡然往上一撥,直直地望入識海世界的虛空中,正正地對上淨涪本尊垂落下來的目光。
目光碰撞間,不見火星,卻能讓他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見他們各自眼底的情緒。
與此同時,識海世界裏素來平靜的左邊世界霎時風起雲湧,有金色佛光大盛,佛音陣陣,如戰火飄搖,也似金戈聲聲。
金光中,佛音裏,又有一個清淡堅銳的聲音響起:‘我怯戰?’
‘本尊,你到底是看輕我,還是在看輕你自己?’
這樣形似挑釁的話語在識海世界中迴響,卻沒激怒淨涪本尊。
他輕笑了一聲,罕見地道歉道:‘是我錯了。’
聽得淨涪本尊這麽一句話,識海世界裏終於平靜了下來,可身處在無邊暗土世界裏的魔身卻頗有些惋惜。但他也就是暗自在心底裏惋惜了一兩句而已,並沒出聲。
雖然魔身不出聲並不等於淨涪本尊和佛身兩人不知曉他心底所想,但不作聲本身也代表了一種態度,淨涪本尊和佛身也就沒和他計較。
三身這樣‘笑鬧’了一陣,便算是將這件事揭過。
魔身再度隱入無邊暗土世界裏,佛身照舊遁入識海金光之中,而淨涪本尊,也仍舊還在景浩界中執掌肉身。
對比著翻看過這一部佛經一部經義後,淨涪又將那一部《淺解佛說阿彌陀經》放在一旁,開始仔細翻看那一部《佛說阿彌陀經》。
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的原本出自慧真之手,經由靜和寺第一代祖師之手謄抄,算得上是靜和寺中少見的寶物。雖然靜和寺的藏經閣裏還收藏著那一部出自慧真手筆的原本,但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能被淨涪帶出已經很不容易,更何況是那一部《佛說阿彌陀經》?
真要說起來,當年慧真雖然出身尊貴,但抄經這一事他也未曾怠慢,留存於世的經文其實也不少。淨涪倘若真有心想要一部的話,也不是多難的事情。
但靜和寺收錄的那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又不太一樣。
它的少有之處,在於慧真和尚謄抄這一部經文的時機。
在靜和寺藏經閣的時候,淨涪也曾仔細看過那一部《佛說阿彌陀經》。
比起天靜寺裏收藏的那些《佛說阿彌陀經》而言,慧真和尚當年謄抄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的時候或許還不是他成道了悟的時候。因為靜和寺裏的那一部《佛說阿彌陀經》要比天靜寺裏的那些《佛說阿彌陀經》少了許多玄妙。可靜和寺裏的那一部也有它的獨到之處。
淨涪猜測,它成形的時候,該是慧真和尚真正下定決心要以人王之位弘揚佛法的時候。
那個時候,該是慧真和尚真正明悟己心的時候。
也應是自那個時候起,才有了日後的天靜寺,也才有了佛門的二祖。
淨涪得不到那一部出自慧真手筆的原本《佛說阿彌陀經》,又想要猜測揣度慧真的性格,除了和恆真僧人接觸之外,便隻能從這些邊邊角角的地方下手。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萬萬年,雖然慧真或許早就已經不是那個慧真了,但這般管中窺豹,以淨涪的能耐,還是能夠看出一鱗半爪來的。
不過淨涪也沒將太多的時間和心思放在這邊上,他看過這一部經文,略略琢磨揣摩了一會兒,對於慧真這人心裏有了個大概,便就丟開手去,迴過頭去仔細研磨這經文裏頭帶著的那一縷佛意。
在體悟佛意的前一刻,佛身下意識地升起一點念頭,催動帶在淨涪本尊手腕處的那一串佛珠。
作者有話要說: 頂著鍋蓋上來更新。
斷更了這麽久,很對不起。
謝謝不想上班的好覺悟親的地雷,謝謝,愧受了。
不想上班的好覺悟扔了1個地雷投擲時間:2017-05-04 08:22:50
不想上班的好覺悟扔了1個地雷投擲時間:2017-05-16 1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