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根骨?
都出了靜和寺走在山路上了, 白淩還在琢磨著這兩個字。他邊琢磨著竟還邊小心地偷瞄著淨涪的臉色, 明知自己什麽都看不出來,他還是不死心地偷瞄著,希冀著自己或許會有那個運氣能夠看出點什麽。
他這麽專心地琢磨這些有的沒的, 倒將剛才還和他依依惜別的淨意、淨念兩人拋在了腦後, 全然比不得人家淨意、淨念迴了雲房還在叨念著他的真心實意。
白淩的小動作淨涪看得分明, 但他就是什麽表示都沒有, 全由著白淩自己從昨晚到今天一個勁地苦苦琢磨。
白淩明知淨涪不在意,還是為了這一件事兒琢磨了將近一旬。這將近十天的工夫裏, 他除了為那些瑣碎事兒忙前忙後和靜心修煉之外,多餘的時間都放在了這上頭。
他願意為了這兩個字下苦力氣琢磨, 其實也並不全是為了他自己的困惑,還是因為他隱隱覺得清泉大和尚那一句話不會是隨意拿出來一說的。這句話裏頭,該是有清泉大和尚沒有說盡的話意。
能被清泉大和尚這樣的人物在臨別關頭拿出來說道的, 他如果能夠琢磨得通透,日後他行事就能有了一條準線了。
淨涪也不阻止白淩, 任由他自己一個人琢磨。
其實白淩猜得還真沒錯。
清泉大和尚提到的那“根骨”, 並沒有那麽簡單。
這裏頭究竟是個什麽意思, 如果淨涪真的隻是一個淨字輩的妙音寺比丘的話, 他約莫也是不會清楚的。頂天了也就了解一二,知道些皮毛,並不會了解太多。可淨涪卻不是一個正常普通的比丘。
他還是當年的魔道魁首天聖魔君。
多活了那麽一遭,又曾經站到了那樣的一個位置上,哪怕是佛門的秘聞, 淨涪也都是了如指掌,不說清清楚楚,起碼也能說出個十之**來。
所以,清泉大和尚的話中意思,淨涪其實還是明白的。
白淩猜到了些皮毛,但他到底還是知道得太少了,根本摸不著這裏頭的關竅。
這裏頭的一切,其實還該從“根骨”的說法第一次出現在景浩界的那會兒說起。
《佛演經》中早有記載,佛門二祖受元祖衣缽,始窺大道。後二祖見眾生蒙昧,發大慈悲心,遍尋根骨出眾者傳承大道。
至此,佛道大興。
也就是說,最初提出“根骨”這麽一個說法的,是佛門的二祖慧真。
二祖慧真傳道,以“根骨”為基。
非身具根骨者,不傳大道。
是以“根骨”,又被稱為慧根。
然而,這“根骨”在佛門一脈指代慧根,可在道門和魔門中,指的卻是靈根。
但不管是慧根還是靈根,在世人的認知裏,它的存在與否決定著一個人能否踏上修行路,而它的品質則影響著修士修行的快慢,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修士修行所能觸碰到的最高高度。
因為這景浩界中萬萬年的曆史裏,少有人能夠突破慧根或靈根的局限,在壽元耗盡之前觸碰到更高遠的境界。
當然,少,並不代表沒有。
淨涪深知,靈根慧根之類的根骨或許能夠影響到人的修行,它甚至幾乎決定了修士的道途,但除了靈根慧根之外,悟性、心性、肉身資質乃至機緣、氣運等等諸如此類的東西其實也在影響修士的道途。
因著二祖慧真的影響,世人將根骨獨·立出來,並將它捧上了神壇,認定它在修士的道途中至關重要。
可淨涪這麽多年看下來,卻知道事情不是這樣的。
或者說,那樣的認知不太正確。
根骨其實可以與悟性、心性等等統合起來,並稱為根性。
在道門和魔門中,修士們或許會更重根骨,可佛門其實是和道門、魔門別開一脈的。於佛門而言,修行更看重的,其實不是根骨,而是“性”。
性,指的是心性,悟性、靈性等等等等。
相比起“性”而言,根骨在佛門本不太重要。
可是因為慧真的私心,他有意無意地引導了佛門的修士走上了這一條分岔路。
也幸好天靜寺這一脈修行其實也不太看重“性”,他們隻要做到“專”,做到“毅”,做到“誠”,便也能脫離凡俗,凝聚道果。
可是問題也在這裏,天靜寺一脈的修行可以不看重“性”,甚至可以將“性”隱去,但妙音寺一脈卻不能。
淨涪這些年月靜參佛理,揉合兩世所學,融匯兩世所知,如今再對比世尊親授的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慧真當初親手謄抄的《佛說阿彌陀經》,已經看出了這個中的根本。
妙音寺一脈日後的修持,可以隱去“根”,但卻絕對不能隱去“性”。
“性”,會是妙音寺一脈修行的根基所在。
這一點根基上的分歧,也是天靜寺和妙音寺的紛爭的源頭。
重“性”不重根的妙音寺,完全可以吸納天靜寺一直無法企及又無比渴求的凡人區域。
也就是說,哪怕一個凡人沒有靈根,隻要他心性、悟性、靈性足夠,他完全可以開悟,踏破凡人與修士之間的壁壘,走上修行的道路。
這裏頭提到的走上修行的道路,可不是像天靜寺他們曾經做的那些糊弄人需要付出莫大代價的“飛升”,而是實打實的修行,真真正正地破去壁壘,成為一個修士。
單隻這一點,一旦傳出去,也必能令人瘋狂。
人皆畏死,絕對不是一句假話。
更何況,明明原本都是一樣的人,一樣的有著雙手雙腳一張麵孔兩隻眼睛兩隻耳朵的人,卻因為靈根被分出了天地。
有靈根的人,可以長生不老,可以飛天遁地,可以高高在上,甚至可以翻天覆地,享盡長生富貴,而他們卻隻能按著生老病死的規律在這世間沉淪掙紮,為著一點吃食熬命,可最終還是沒能填報肚子,簡直卑賤到了塵埃裏......
這樣的對比太過強烈,如果在最初的時候他們看不見希望,被輕易判定了生死或許還不會掙紮,可當他們看見了希望,哪怕這一線希望再渺茫,大多數人也必定願意為了它奉獻一切。
在絕望之前生出的希望,向來最易使人癲狂。
而那一瞬間的癲狂中迸發出來的力量,便是渺小如螻蟻的凡人,也必定能令修士震顫。
他們會為了這一線希望拚盡一切。
可是這樣的消息傳了出去,妙音寺一脈便打破了景浩界裏的平衡。
別說天靜寺、妙理寺、妙空寺、妙定寺、妙安寺、妙潭寺等等佛門各脈,就連道門、魔門也都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如此一來,妙音寺就成了眾矢之的。
事態再嚴重一點的話,滅門拔根的大禍或許不會有,但卻絕對能被人欺上門來,逼問這裏頭的種種緣由根秘。
因為對於凡人而言,這一種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啊。
不管是哪一個地界上的凡人,對於這一種誘惑必是無力抗拒的。
有希望的話,誰不願意超凡入聖,長生久視呢?
當然,在這沉重的威脅之外,好處也不少。
無法抗拒的凡人,不管他們自身修行能不能成,隻要有了那一個趨勢,他們自身有了經曆和體驗,哪怕他們本身不歸屬於妙音寺統轄,也必定會對妙音寺生出諸如感激、認同、向往等等等等心思。
這樣的心思一起,妙音寺萬萬年不移的根基便徹底紮下了。
因為民心所向。
自來民心所向,便是天意所在,大勢所趨。
無論日後此間世界會遭遇怎樣的劫難,隻要不是滅世,哪怕道門各脈、魔門各道乃至是佛門的天靜寺、妙潭寺等等道統都全數滅絕,妙音寺也必會是最後留存的那一脈。
絕無意外。
這樣厚重的運勢之下,但凡淨涪隨意參上一腳,所得的功德氣運也不會少。更不用說,必為妙音寺一脈傳承真經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落在了他的手上,日後也必經他的手完整,廣為流傳。
認真算一算,他身上享的那一份功德氣運怕是連慧真看了都得眼紅。
而相對於這些讓人垂涎欲滴的好處來,那些威脅就不是那麽的重要了。
便是這些威脅,真放到淨涪麵前,也絕沒有旁人認知中的那麽難以化解。
道門那邊有左天行。
哪怕妙音寺可能打破修煉界的傳統,但以左天行的心胸,以道修一脈的心性,他們也絕對不會對妙音寺下辣手。
至於魔門......
淨涪雖然已經不再是魔門的天聖魔君,但這絕不代表淨涪在魔門那邊就沒有布置。他可以保證,魔門那邊也必是沒有什麽問題。
最後是佛門。
妙音寺雖然是獨·立的一脈,但總歸也是佛門的一脈,真想要對妙音寺下重手,也不說別的,單就他們自己本心就過不去。
所以威脅其實還真的算不上,頂多就是些磨礪和利益平衡而已。
也不算太難解決。
可問題也在這裏,既然這件事的威脅算不得太難化解,又有著潑天的好處,那為什麽就落在了他的手上?
這會兒也是晚課結束之後了,沒有什麽事情的淨涪取了那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在手,也不看,就拿在手中,兀自出神。
而他的身前,還擺放著兩片貝葉經。
這兩片貝葉也不是別的,正是那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作者有話要說: 嗯,今天隻有一更,各位親們晚安。
根骨?
都出了靜和寺走在山路上了, 白淩還在琢磨著這兩個字。他邊琢磨著竟還邊小心地偷瞄著淨涪的臉色, 明知自己什麽都看不出來,他還是不死心地偷瞄著,希冀著自己或許會有那個運氣能夠看出點什麽。
他這麽專心地琢磨這些有的沒的, 倒將剛才還和他依依惜別的淨意、淨念兩人拋在了腦後, 全然比不得人家淨意、淨念迴了雲房還在叨念著他的真心實意。
白淩的小動作淨涪看得分明, 但他就是什麽表示都沒有, 全由著白淩自己從昨晚到今天一個勁地苦苦琢磨。
白淩明知淨涪不在意,還是為了這一件事兒琢磨了將近一旬。這將近十天的工夫裏, 他除了為那些瑣碎事兒忙前忙後和靜心修煉之外,多餘的時間都放在了這上頭。
他願意為了這兩個字下苦力氣琢磨, 其實也並不全是為了他自己的困惑,還是因為他隱隱覺得清泉大和尚那一句話不會是隨意拿出來一說的。這句話裏頭,該是有清泉大和尚沒有說盡的話意。
能被清泉大和尚這樣的人物在臨別關頭拿出來說道的, 他如果能夠琢磨得通透,日後他行事就能有了一條準線了。
淨涪也不阻止白淩, 任由他自己一個人琢磨。
其實白淩猜得還真沒錯。
清泉大和尚提到的那“根骨”, 並沒有那麽簡單。
這裏頭究竟是個什麽意思, 如果淨涪真的隻是一個淨字輩的妙音寺比丘的話, 他約莫也是不會清楚的。頂天了也就了解一二,知道些皮毛,並不會了解太多。可淨涪卻不是一個正常普通的比丘。
他還是當年的魔道魁首天聖魔君。
多活了那麽一遭,又曾經站到了那樣的一個位置上,哪怕是佛門的秘聞, 淨涪也都是了如指掌,不說清清楚楚,起碼也能說出個十之**來。
所以,清泉大和尚的話中意思,淨涪其實還是明白的。
白淩猜到了些皮毛,但他到底還是知道得太少了,根本摸不著這裏頭的關竅。
這裏頭的一切,其實還該從“根骨”的說法第一次出現在景浩界的那會兒說起。
《佛演經》中早有記載,佛門二祖受元祖衣缽,始窺大道。後二祖見眾生蒙昧,發大慈悲心,遍尋根骨出眾者傳承大道。
至此,佛道大興。
也就是說,最初提出“根骨”這麽一個說法的,是佛門的二祖慧真。
二祖慧真傳道,以“根骨”為基。
非身具根骨者,不傳大道。
是以“根骨”,又被稱為慧根。
然而,這“根骨”在佛門一脈指代慧根,可在道門和魔門中,指的卻是靈根。
但不管是慧根還是靈根,在世人的認知裏,它的存在與否決定著一個人能否踏上修行路,而它的品質則影響著修士修行的快慢,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修士修行所能觸碰到的最高高度。
因為這景浩界中萬萬年的曆史裏,少有人能夠突破慧根或靈根的局限,在壽元耗盡之前觸碰到更高遠的境界。
當然,少,並不代表沒有。
淨涪深知,靈根慧根之類的根骨或許能夠影響到人的修行,它甚至幾乎決定了修士的道途,但除了靈根慧根之外,悟性、心性、肉身資質乃至機緣、氣運等等諸如此類的東西其實也在影響修士的道途。
因著二祖慧真的影響,世人將根骨獨·立出來,並將它捧上了神壇,認定它在修士的道途中至關重要。
可淨涪這麽多年看下來,卻知道事情不是這樣的。
或者說,那樣的認知不太正確。
根骨其實可以與悟性、心性等等統合起來,並稱為根性。
在道門和魔門中,修士們或許會更重根骨,可佛門其實是和道門、魔門別開一脈的。於佛門而言,修行更看重的,其實不是根骨,而是“性”。
性,指的是心性,悟性、靈性等等等等。
相比起“性”而言,根骨在佛門本不太重要。
可是因為慧真的私心,他有意無意地引導了佛門的修士走上了這一條分岔路。
也幸好天靜寺這一脈修行其實也不太看重“性”,他們隻要做到“專”,做到“毅”,做到“誠”,便也能脫離凡俗,凝聚道果。
可是問題也在這裏,天靜寺一脈的修行可以不看重“性”,甚至可以將“性”隱去,但妙音寺一脈卻不能。
淨涪這些年月靜參佛理,揉合兩世所學,融匯兩世所知,如今再對比世尊親授的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慧真當初親手謄抄的《佛說阿彌陀經》,已經看出了這個中的根本。
妙音寺一脈日後的修持,可以隱去“根”,但卻絕對不能隱去“性”。
“性”,會是妙音寺一脈修行的根基所在。
這一點根基上的分歧,也是天靜寺和妙音寺的紛爭的源頭。
重“性”不重根的妙音寺,完全可以吸納天靜寺一直無法企及又無比渴求的凡人區域。
也就是說,哪怕一個凡人沒有靈根,隻要他心性、悟性、靈性足夠,他完全可以開悟,踏破凡人與修士之間的壁壘,走上修行的道路。
這裏頭提到的走上修行的道路,可不是像天靜寺他們曾經做的那些糊弄人需要付出莫大代價的“飛升”,而是實打實的修行,真真正正地破去壁壘,成為一個修士。
單隻這一點,一旦傳出去,也必能令人瘋狂。
人皆畏死,絕對不是一句假話。
更何況,明明原本都是一樣的人,一樣的有著雙手雙腳一張麵孔兩隻眼睛兩隻耳朵的人,卻因為靈根被分出了天地。
有靈根的人,可以長生不老,可以飛天遁地,可以高高在上,甚至可以翻天覆地,享盡長生富貴,而他們卻隻能按著生老病死的規律在這世間沉淪掙紮,為著一點吃食熬命,可最終還是沒能填報肚子,簡直卑賤到了塵埃裏......
這樣的對比太過強烈,如果在最初的時候他們看不見希望,被輕易判定了生死或許還不會掙紮,可當他們看見了希望,哪怕這一線希望再渺茫,大多數人也必定願意為了它奉獻一切。
在絕望之前生出的希望,向來最易使人癲狂。
而那一瞬間的癲狂中迸發出來的力量,便是渺小如螻蟻的凡人,也必定能令修士震顫。
他們會為了這一線希望拚盡一切。
可是這樣的消息傳了出去,妙音寺一脈便打破了景浩界裏的平衡。
別說天靜寺、妙理寺、妙空寺、妙定寺、妙安寺、妙潭寺等等佛門各脈,就連道門、魔門也都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如此一來,妙音寺就成了眾矢之的。
事態再嚴重一點的話,滅門拔根的大禍或許不會有,但卻絕對能被人欺上門來,逼問這裏頭的種種緣由根秘。
因為對於凡人而言,這一種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啊。
不管是哪一個地界上的凡人,對於這一種誘惑必是無力抗拒的。
有希望的話,誰不願意超凡入聖,長生久視呢?
當然,在這沉重的威脅之外,好處也不少。
無法抗拒的凡人,不管他們自身修行能不能成,隻要有了那一個趨勢,他們自身有了經曆和體驗,哪怕他們本身不歸屬於妙音寺統轄,也必定會對妙音寺生出諸如感激、認同、向往等等等等心思。
這樣的心思一起,妙音寺萬萬年不移的根基便徹底紮下了。
因為民心所向。
自來民心所向,便是天意所在,大勢所趨。
無論日後此間世界會遭遇怎樣的劫難,隻要不是滅世,哪怕道門各脈、魔門各道乃至是佛門的天靜寺、妙潭寺等等道統都全數滅絕,妙音寺也必會是最後留存的那一脈。
絕無意外。
這樣厚重的運勢之下,但凡淨涪隨意參上一腳,所得的功德氣運也不會少。更不用說,必為妙音寺一脈傳承真經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落在了他的手上,日後也必經他的手完整,廣為流傳。
認真算一算,他身上享的那一份功德氣運怕是連慧真看了都得眼紅。
而相對於這些讓人垂涎欲滴的好處來,那些威脅就不是那麽的重要了。
便是這些威脅,真放到淨涪麵前,也絕沒有旁人認知中的那麽難以化解。
道門那邊有左天行。
哪怕妙音寺可能打破修煉界的傳統,但以左天行的心胸,以道修一脈的心性,他們也絕對不會對妙音寺下辣手。
至於魔門......
淨涪雖然已經不再是魔門的天聖魔君,但這絕不代表淨涪在魔門那邊就沒有布置。他可以保證,魔門那邊也必是沒有什麽問題。
最後是佛門。
妙音寺雖然是獨·立的一脈,但總歸也是佛門的一脈,真想要對妙音寺下重手,也不說別的,單就他們自己本心就過不去。
所以威脅其實還真的算不上,頂多就是些磨礪和利益平衡而已。
也不算太難解決。
可問題也在這裏,既然這件事的威脅算不得太難化解,又有著潑天的好處,那為什麽就落在了他的手上?
這會兒也是晚課結束之後了,沒有什麽事情的淨涪取了那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在手,也不看,就拿在手中,兀自出神。
而他的身前,還擺放著兩片貝葉經。
這兩片貝葉也不是別的,正是那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作者有話要說: 嗯,今天隻有一更,各位親們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