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義看起來並不吃驚,好像這答案原本就在他意料之中,隻是淡淡的說道“果然又是他,那個刑部的冷麵小子。”
他搖了搖頭說道“他父親常漫天當年任刑部總捕頭的時候,可是比鬼還要精的,想不到現在他生個兒子卻這麽蠢,老是被鄭賜那老頭子算計,盡替人家背黑鍋了。”
一旁的夏原吉忽然開口說道“要說常漫天這老頭和我們卻都是老相識了,他為人如何姑且不論,他這個兒子我倒是覺得蠻不錯的。”
“雖然起了個名字叫做常無義,其實倒是蠻忠義的。明知道上司鄭老頭老是算計他,給他下套使絆,卻從來做事兢兢業業,毫無怨言,算得上是忠誠了。”
“雖然聽說他在外辦案手段有些過於鐵腕了,甚至有傳言他為了破案草菅人命,不過據說他對於朋友倒是蠻講義氣的,雖然他的朋友並不多,但還是交上了葉楓這樣的好朋友。”
張輔這時也點點頭表示讚同“我也覺得這小子不錯,對付奸惡之徒,用一些狠辣的手段也在所難免,雖然難免遭人詬病,不過卻也可以理解。”
“如果他不是一個忠義之人的話,這鄭老頭又怎麽會幾次三番的傾盡全力的保他這鄭老頭可是個無利不起早的主,要知道這些年常無義背的這些個黑鍋,就算夠不上殺頭,流放充軍可也夠好幾迴了。”
他頗為惋惜的歎了口氣,說道“隻可惜這小子在鄭老頭的刑部當差,你說誰不想自己的手下有這麽個做事任勞任怨,又成天背黑鍋穿小鞋背得興高采烈,連一句怨言也沒有的人哪”
兩人把常無義這麽一通誇,蹇義站在一邊歪著頭冷眼看著他們倆,半晌才說道“看看你們倆,奇了怪了,你們兩個什麽時候變得同氣連枝,異口同聲的站到一起了”
他忽然想起了什麽,有些恍然大悟一樣的說道“我倒是忘記了,你們倆的兒子可都是和這個常無義一樣,跟葉楓是好朋友,不,是結義的兄弟吧”
聽了這話,夏原吉和張輔的臉色俱都是一沉,冷著一雙眼盯著蹇義。
蹇義似乎知道自己失言了,趕緊有些尷尬的一笑,說道“扯遠了,扯遠了,我隻不過是在想,就憑著常無義這小子,真能查出這案子背後的真相”
張輔想了想,搖頭說道“我看有些困難,這小子身上江湖之氣頗重,我看他對付那些個江洋大盜什麽的還綽綽有餘,不過要查辦這牽扯到皇城禁軍的要案,以他的這種朝堂鬥爭經驗來看,隻怕還差得遠哪”
蹇義和夏原吉都點了點頭,對他的話深以為然。
蹇義歎了口氣,說道“這就難怪皇上會火冒三丈,氣得跳腳了。發生了這樣的大案,隻怕背後還牽扯到了皇上的某些不為人知,也不能為人道的隱秘,他不著急才怪。”
夏原吉這時候忽然想起了什麽,說道“對了,說起來今晨我進宮繳旨的時候,正好迎麵碰見了一個人從宮裏出來,還打了個招唿。”
蹇義問道“是誰啊”
夏原吉有些故作神秘的說道“這個人你們是絕對猜不到的,是胡濙”
聽了這話,蹇義和張輔都不覺皺起了眉頭“胡濙他也迴京了”
胡濙,這個人說起來也確實很有些神秘的色彩。
傳說此人一生下來就是滿頭白發,直到滿月之後發色才逐漸轉黑。
他對於文史地理頗有研究,建文二年時中了進士,進入了兵部任職。
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永樂元年就把胡濙擢升為戶科都給事中,也不過是個七品的閑職小官。
可是皇上對這個胡濙卻似乎頗為信任,一直以訪查民情為由,長
期派他在外尋訪暗查,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查訪些什麽,隻是知道他不時會有一些密奏,都是繞開了內閣首輔,直接呈送皇上禦覽的,一副神
神秘兮兮的樣子。
於是朝野之中就開始有了一些流言,說是當年靖難之役中南京城破之時,建文帝朱允炆其實並沒有在大火之中喪生,而是在一些忠心的臣子的掩護下逃離了京城,隱藏在了民間。
而這個胡濙,其實就是奉了皇上朱棣的密旨,去往民間暗中尋訪建文的下落的密使。
一時之間,民間對於建文帝當年的生死之謎是眾說紛紜,然而奇怪的是如此大逆之言,一向敏感的皇上朱棣卻並未進行嚴厲的禁止,不免有些讓人猜不透原因。
在如今這個節骨眼上,胡濙卻忽然返京,不免讓人產生聯想,他這次迴來會不會和那五百金吾衛的命案有關
又或者,真的是與建文的行蹤下落有關
蹇義沉思了片刻,忽然抬起頭,雙目直盯著張輔,放低了聲音,略有些遲疑的問道“那個人,真的還活著嗎”
張輔看著麵前滿麵期待的蹇義,他知道蹇義所問的“那個人”,其實就是指的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登基之後,一直對於自己的這個親侄子耿耿於懷,對於自己起兵造反從他手中奪取了江山這件事,更是諱莫如深,甚至於下令史官從史書中強行抹去了“建文”這個年號,而沿襲采用了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年號,以此表明他不承認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
而且他更是下令,錦衣衛和各地官府對民間實行嚴格監控,一旦有議論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全部處以大逆之罪。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野上下對於建文帝朱允炆,全都諱莫如深,不得不提及的時候,都用“那個人”來代替。
現在蹇義想要打聽的,正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之謎。
他不是第一次向張輔打聽這個問題了,而且他也隻能向張輔打聽。
這不光是因為張輔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最好,不然不會走漏風聲,更重要的原因是滿朝之中,除了皇上以外,恐怕隻有張輔知道那一日皇城中的真相,知道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是死是活。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帶領燕軍連戰連捷,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渡過長江,圍困了京師南京城。
建文帝朱允炆派人向燕王朱棣提出劃江而治,卻遭到朱棣的一口迴絕。求和不成,他隻能下令死守南京城。
看見大勢已去,此時建文軍主帥李景隆與穀王朱橞,卻合謀打開了城南金川門,迎接燕軍入城,南京城破,後來這被人們稱為“金川門之變”。
那時候,張輔奉了燕王朱棣的軍令,親自引了一彪心腹親衛,直奔皇宮,搶先把皇城團團圍住,全麵封鎖,然後才迎接燕王朱棣入宮。
後來皇宮裏發生的事情就誰也不知道了,天下人隻能從事後朱棣發布的昭告之中了解到,在南京城破之際,朱允炆絕望之下,帶著皇後馬氏和太子朱文奎,放火焚燒宮殿,連同一眾侍從嬪妃,全部被燒死在了火中,屍體焦爛,不可辨認。
然而正是因為這句屍體焦爛,不可辨認,從而引發了民間的種種猜想,最為盛傳的一種就是其實建文帝朱允炆當時並沒有在宮中大火裏燒死,那一把火和那些燒焦的屍體都隻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而已。
建文帝朱允炆則在心腹親信的掩護之下,悄悄逃出了南京城,潛藏在了民間,等待時機,準備東山再起,奪迴皇位。
巧的是在朱棣登基之後所做的一些舉動,比如派遣三寶太監督造巨型戰船,不惜勞民傷財遠赴海外,還有就是派出了像胡濙這樣的人物在民間暗中查訪等等。
他的這一係列的舉動,無疑正好印證了民間的猜測,建文帝朱允炆還活著,而且躲藏了起來,皇上這是派人在遍天下,甚至遠赴海外去找尋他的蹤跡。
然而想要知道這一猜測究竟對不對,滿朝上下也許就隻能去問問張輔了。
>
因為那一天隻有他,跟在朱棣身邊進入了皇城,那一天皇城裏究竟發生了什麽,為什麽會有那一場大火,也隻有他才清楚。
蹇義用充滿了期待的眼神望著張輔,等待著他的答案。
張輔在心裏暗自罵了一句“這隻老狐狸”
蹇義猜得不錯,那一日宮裏發生的事情,除了皇上以外,如今恐怕隻有他才知道真相了。
因為那些事情,都是他親身的經曆,所有的一切,也全都是按照燕王朱棣的吩咐辦的。
在那天之後,跟隨著燕王朱棣和他一起進宮的那幾十個近衛軍士,忽然全都先後莫名其妙的染上了怪病而暴斃了。
隻除了他,張輔。
所以那一天皇宮中所發生的一切,也就變成了藏在他心底的秘密,一個絕對不能說出來的秘密。
後來,燕王朱棣就登基當上了皇帝,張輔也因為之前的功勞被封為新城侯,到現在又被封為英國公。
這個秘密就更加的不敢泄露半個字了。
蹇義等了半天,見張輔依舊沉默不語,不由得有些著急了,追問道“那個人到底是不是還活著,還是當年其實他就已經死了,你到了現在還是不肯說嘛”
他之前已經不止一次的旁敲側擊向張輔打聽過這個問題了,可是每一次,張輔都是笑而不答,或者東拉西扯的把話題扯開,顧左右而言他。
他當然也明白,張輔這樣做倒不是故作神秘,或者是沒有把他們當做朋友,不夠意思。
他實在是不敢說,他也不願意說。
這樣的秘密少一個人知道,就少一分危險,告訴了別人,不單單是自己也會給這個人帶來危險的。
張輔正是因為把蹇義他們當做了自己的朋友,不願意讓這些朋友,讓這些當今朝堂之上的棟梁之才也身陷於危險之中,所以這才一直守口如瓶。
蹇義甚至於感到有些奇怪,當年陪同燕王朱棣和張輔一起入宮的那些軍士,後來全都忽然染病暴斃了,他作為吏部尚書,並不難查到這些人的卷宗。
為什麽唯獨隻有眼前的英國公張輔,不但沒有死,反而平步青雲,步步高升,如今更是受封國公,風光無限
他自然不可能猜到在張輔步步高升,風光無限的背後,他這些年究竟付出了什麽樣的代價
本來蹇義也是不想逼張輔一定要迴答的,畢竟他是自己的朋友。
可是眼下這個神秘的胡濙忽然返京了,聯想到剛才張輔提到的五百金吾衛忽然神秘的在外地暴斃的事情,蹇義始終覺得這二者之間必定有著某種聯係。
他隱約覺得,將有大事快要發生了,他的心裏有一種很不好的預感。
所以他才會一直逼問張輔,逼問這個藏在他心底的秘密,他想要知道即將要發生的這件大事到底是什麽
可是眼前的張輔依舊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一副懶洋洋的表情,絲毫也沒有想要吐露真情的意思。
蹇義心中有些焦急了,又追問了一句“民間流傳的關於那個人的那些傳聞,到底是真是假你倒是放個屁啊”
這一迴,張輔終於有一些反應了。
他緩緩的抬起了頭,對著蹇義沉聲反問道“那些個傳聞,你信嗎”
蹇義默然了片刻,忽然一字一頓很堅定的說道“我,一點也不信”
他搖了搖頭說道“他父親常漫天當年任刑部總捕頭的時候,可是比鬼還要精的,想不到現在他生個兒子卻這麽蠢,老是被鄭賜那老頭子算計,盡替人家背黑鍋了。”
一旁的夏原吉忽然開口說道“要說常漫天這老頭和我們卻都是老相識了,他為人如何姑且不論,他這個兒子我倒是覺得蠻不錯的。”
“雖然起了個名字叫做常無義,其實倒是蠻忠義的。明知道上司鄭老頭老是算計他,給他下套使絆,卻從來做事兢兢業業,毫無怨言,算得上是忠誠了。”
“雖然聽說他在外辦案手段有些過於鐵腕了,甚至有傳言他為了破案草菅人命,不過據說他對於朋友倒是蠻講義氣的,雖然他的朋友並不多,但還是交上了葉楓這樣的好朋友。”
張輔這時也點點頭表示讚同“我也覺得這小子不錯,對付奸惡之徒,用一些狠辣的手段也在所難免,雖然難免遭人詬病,不過卻也可以理解。”
“如果他不是一個忠義之人的話,這鄭老頭又怎麽會幾次三番的傾盡全力的保他這鄭老頭可是個無利不起早的主,要知道這些年常無義背的這些個黑鍋,就算夠不上殺頭,流放充軍可也夠好幾迴了。”
他頗為惋惜的歎了口氣,說道“隻可惜這小子在鄭老頭的刑部當差,你說誰不想自己的手下有這麽個做事任勞任怨,又成天背黑鍋穿小鞋背得興高采烈,連一句怨言也沒有的人哪”
兩人把常無義這麽一通誇,蹇義站在一邊歪著頭冷眼看著他們倆,半晌才說道“看看你們倆,奇了怪了,你們兩個什麽時候變得同氣連枝,異口同聲的站到一起了”
他忽然想起了什麽,有些恍然大悟一樣的說道“我倒是忘記了,你們倆的兒子可都是和這個常無義一樣,跟葉楓是好朋友,不,是結義的兄弟吧”
聽了這話,夏原吉和張輔的臉色俱都是一沉,冷著一雙眼盯著蹇義。
蹇義似乎知道自己失言了,趕緊有些尷尬的一笑,說道“扯遠了,扯遠了,我隻不過是在想,就憑著常無義這小子,真能查出這案子背後的真相”
張輔想了想,搖頭說道“我看有些困難,這小子身上江湖之氣頗重,我看他對付那些個江洋大盜什麽的還綽綽有餘,不過要查辦這牽扯到皇城禁軍的要案,以他的這種朝堂鬥爭經驗來看,隻怕還差得遠哪”
蹇義和夏原吉都點了點頭,對他的話深以為然。
蹇義歎了口氣,說道“這就難怪皇上會火冒三丈,氣得跳腳了。發生了這樣的大案,隻怕背後還牽扯到了皇上的某些不為人知,也不能為人道的隱秘,他不著急才怪。”
夏原吉這時候忽然想起了什麽,說道“對了,說起來今晨我進宮繳旨的時候,正好迎麵碰見了一個人從宮裏出來,還打了個招唿。”
蹇義問道“是誰啊”
夏原吉有些故作神秘的說道“這個人你們是絕對猜不到的,是胡濙”
聽了這話,蹇義和張輔都不覺皺起了眉頭“胡濙他也迴京了”
胡濙,這個人說起來也確實很有些神秘的色彩。
傳說此人一生下來就是滿頭白發,直到滿月之後發色才逐漸轉黑。
他對於文史地理頗有研究,建文二年時中了進士,進入了兵部任職。
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永樂元年就把胡濙擢升為戶科都給事中,也不過是個七品的閑職小官。
可是皇上對這個胡濙卻似乎頗為信任,一直以訪查民情為由,長
期派他在外尋訪暗查,也不知道他究竟在查訪些什麽,隻是知道他不時會有一些密奏,都是繞開了內閣首輔,直接呈送皇上禦覽的,一副神
神秘兮兮的樣子。
於是朝野之中就開始有了一些流言,說是當年靖難之役中南京城破之時,建文帝朱允炆其實並沒有在大火之中喪生,而是在一些忠心的臣子的掩護下逃離了京城,隱藏在了民間。
而這個胡濙,其實就是奉了皇上朱棣的密旨,去往民間暗中尋訪建文的下落的密使。
一時之間,民間對於建文帝當年的生死之謎是眾說紛紜,然而奇怪的是如此大逆之言,一向敏感的皇上朱棣卻並未進行嚴厲的禁止,不免有些讓人猜不透原因。
在如今這個節骨眼上,胡濙卻忽然返京,不免讓人產生聯想,他這次迴來會不會和那五百金吾衛的命案有關
又或者,真的是與建文的行蹤下落有關
蹇義沉思了片刻,忽然抬起頭,雙目直盯著張輔,放低了聲音,略有些遲疑的問道“那個人,真的還活著嗎”
張輔看著麵前滿麵期待的蹇義,他知道蹇義所問的“那個人”,其實就是指的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登基之後,一直對於自己的這個親侄子耿耿於懷,對於自己起兵造反從他手中奪取了江山這件事,更是諱莫如深,甚至於下令史官從史書中強行抹去了“建文”這個年號,而沿襲采用了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年號,以此表明他不承認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
而且他更是下令,錦衣衛和各地官府對民間實行嚴格監控,一旦有議論關於建文帝朱允炆的,全部處以大逆之罪。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野上下對於建文帝朱允炆,全都諱莫如深,不得不提及的時候,都用“那個人”來代替。
現在蹇義想要打聽的,正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之謎。
他不是第一次向張輔打聽這個問題了,而且他也隻能向張輔打聽。
這不光是因為張輔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最好,不然不會走漏風聲,更重要的原因是滿朝之中,除了皇上以外,恐怕隻有張輔知道那一日皇城中的真相,知道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是死是活。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帶領燕軍連戰連捷,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渡過長江,圍困了京師南京城。
建文帝朱允炆派人向燕王朱棣提出劃江而治,卻遭到朱棣的一口迴絕。求和不成,他隻能下令死守南京城。
看見大勢已去,此時建文軍主帥李景隆與穀王朱橞,卻合謀打開了城南金川門,迎接燕軍入城,南京城破,後來這被人們稱為“金川門之變”。
那時候,張輔奉了燕王朱棣的軍令,親自引了一彪心腹親衛,直奔皇宮,搶先把皇城團團圍住,全麵封鎖,然後才迎接燕王朱棣入宮。
後來皇宮裏發生的事情就誰也不知道了,天下人隻能從事後朱棣發布的昭告之中了解到,在南京城破之際,朱允炆絕望之下,帶著皇後馬氏和太子朱文奎,放火焚燒宮殿,連同一眾侍從嬪妃,全部被燒死在了火中,屍體焦爛,不可辨認。
然而正是因為這句屍體焦爛,不可辨認,從而引發了民間的種種猜想,最為盛傳的一種就是其實建文帝朱允炆當時並沒有在宮中大火裏燒死,那一把火和那些燒焦的屍體都隻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而已。
建文帝朱允炆則在心腹親信的掩護之下,悄悄逃出了南京城,潛藏在了民間,等待時機,準備東山再起,奪迴皇位。
巧的是在朱棣登基之後所做的一些舉動,比如派遣三寶太監督造巨型戰船,不惜勞民傷財遠赴海外,還有就是派出了像胡濙這樣的人物在民間暗中查訪等等。
他的這一係列的舉動,無疑正好印證了民間的猜測,建文帝朱允炆還活著,而且躲藏了起來,皇上這是派人在遍天下,甚至遠赴海外去找尋他的蹤跡。
然而想要知道這一猜測究竟對不對,滿朝上下也許就隻能去問問張輔了。
>
因為那一天隻有他,跟在朱棣身邊進入了皇城,那一天皇城裏究竟發生了什麽,為什麽會有那一場大火,也隻有他才清楚。
蹇義用充滿了期待的眼神望著張輔,等待著他的答案。
張輔在心裏暗自罵了一句“這隻老狐狸”
蹇義猜得不錯,那一日宮裏發生的事情,除了皇上以外,如今恐怕隻有他才知道真相了。
因為那些事情,都是他親身的經曆,所有的一切,也全都是按照燕王朱棣的吩咐辦的。
在那天之後,跟隨著燕王朱棣和他一起進宮的那幾十個近衛軍士,忽然全都先後莫名其妙的染上了怪病而暴斃了。
隻除了他,張輔。
所以那一天皇宮中所發生的一切,也就變成了藏在他心底的秘密,一個絕對不能說出來的秘密。
後來,燕王朱棣就登基當上了皇帝,張輔也因為之前的功勞被封為新城侯,到現在又被封為英國公。
這個秘密就更加的不敢泄露半個字了。
蹇義等了半天,見張輔依舊沉默不語,不由得有些著急了,追問道“那個人到底是不是還活著,還是當年其實他就已經死了,你到了現在還是不肯說嘛”
他之前已經不止一次的旁敲側擊向張輔打聽過這個問題了,可是每一次,張輔都是笑而不答,或者東拉西扯的把話題扯開,顧左右而言他。
他當然也明白,張輔這樣做倒不是故作神秘,或者是沒有把他們當做朋友,不夠意思。
他實在是不敢說,他也不願意說。
這樣的秘密少一個人知道,就少一分危險,告訴了別人,不單單是自己也會給這個人帶來危險的。
張輔正是因為把蹇義他們當做了自己的朋友,不願意讓這些朋友,讓這些當今朝堂之上的棟梁之才也身陷於危險之中,所以這才一直守口如瓶。
蹇義甚至於感到有些奇怪,當年陪同燕王朱棣和張輔一起入宮的那些軍士,後來全都忽然染病暴斃了,他作為吏部尚書,並不難查到這些人的卷宗。
為什麽唯獨隻有眼前的英國公張輔,不但沒有死,反而平步青雲,步步高升,如今更是受封國公,風光無限
他自然不可能猜到在張輔步步高升,風光無限的背後,他這些年究竟付出了什麽樣的代價
本來蹇義也是不想逼張輔一定要迴答的,畢竟他是自己的朋友。
可是眼下這個神秘的胡濙忽然返京了,聯想到剛才張輔提到的五百金吾衛忽然神秘的在外地暴斃的事情,蹇義始終覺得這二者之間必定有著某種聯係。
他隱約覺得,將有大事快要發生了,他的心裏有一種很不好的預感。
所以他才會一直逼問張輔,逼問這個藏在他心底的秘密,他想要知道即將要發生的這件大事到底是什麽
可是眼前的張輔依舊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一副懶洋洋的表情,絲毫也沒有想要吐露真情的意思。
蹇義心中有些焦急了,又追問了一句“民間流傳的關於那個人的那些傳聞,到底是真是假你倒是放個屁啊”
這一迴,張輔終於有一些反應了。
他緩緩的抬起了頭,對著蹇義沉聲反問道“那些個傳聞,你信嗎”
蹇義默然了片刻,忽然一字一頓很堅定的說道“我,一點也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