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若月的為人,簡單地說,他是一粒酒心巧克力。表麵看起來很苦,苦得無法接受,然而嚐過酒心巧克力的人就會知道,這種巧克力比其他更甜,酒心酒香的溫醇,也來得異常醉人。至於馬若月的冷漠,孤僻,和每個人獨有的性格,偏執一樣,有跡可尋,致使馬若月對人懷著猜忌,不能無條件,絕對信任,源於他的家庭。

    能形容馬若月的家人的詞語實在很多,如自私自利,獨斷獨行,卑鄙無恥等等等等。

    他的媽媽偏心,甚至對侄子無微不至,自從馬若月升上初中,也就是媽媽的侄子念幼稚園以後,他就漸漸失去,再也不能感受媽媽的愛與關懷。感受,情況是一年比一年壞,母子關係變得愈來愈冷漠,甚至惡言相向,劍拔弩張,冷嘲熱諷,到最後,不是親生的則視如己出般,看來倒更像一對母子。在家,馬若月和媽媽的對話,不是斥責,就是批評,媽媽對他,視若無睹,根本不理會他。所以,馬若月寧可也甘心情願退出,幸而高中畢業以後,他就無需忍受,通過申請,可以住在大學宿舍,這是除了能升大學,選讀理想學科外,第三件讓馬若月高興的事。

    他認為,父母都不明白他的心事,也不曾真正地關懷過自己所發生的,如在學校的生活,學習得怎麽樣,曾遭遇怎麽樣的經曆。平時的三言兩語,隻是形式,不過是作為父母這身分的言行舉止的裝模作樣罷了。

    本身內向,不善於和陌生人,新朋友溝通,初一那年,馬若月是默默地度過的,他一上學,就想念小學,老師以至同學、朋友,處於新環境,他隻會時時懷念以前,也並沒有主動和班裏的同學交談。正正因為這樣,而被班主任以為文靜,乖巧,成為了左右手,被委派當上科長,而更主要的職務是,當上課時,記下那些不守規矩,如吃東西,玩鬧的人名、學號,然後讓班主任予以懲罰。

    馬若月到現在還認為,那位班主任仍然欠著他一句衷心的對不起,若不是這種同班同學間的互相檢舉,導致自相殘殺的措施,或者,自己和班裏的好些同學的關係就不會那麽糟糕,盡管這些同學本身就不是什麽好東西,素質參差,但也起碼能避免冷言冷語,嘲笑,言語上的欺淩。所以,馬若月讀著文化大革命,感慨良多,身有同感。隻需稍微用心看看,就會知道,文革,人的假大空,並非消失殆盡,仍然表露生活之中,大多學校,老師采用的管理模式,說白了就是控製,大字報也不過經濟一些,改為一張兩張,許多張小紙條,匿名信而已。什麽環境,就有什麽樣的假大空。

    而除了一位由始至終關心,愛護,疼惜他的語文老師,在父母,其他老師身邊,馬若月沒有獲得人與人,彼此之間應當,基本的理解,更別說同情。將心比心,易地而處,很多時候都是一句標語,口號,也大多淪為標語,口號,卻不寫實。

    可笑的是,到後來,他的妹妹竟然選擇了逃學,甚至退學,失學。然後像從前的媽媽,躲在家裏,所不同的隻是,媽媽當年是小學畢業,待在家至成年,然後到工廠打工。後來,因為習以為常,妹妹甚至是足不出戶,她每天苦思冥想的,是今晚,明早吃點什麽,便吩咐爸爸,媽媽去買。先有吃喝,後有玩樂,仿佛次序,因為隻顧吃喝,嘴饞惹禍,為吃墜落。

    妹妹還從早到晚,不分晝夜地觀看日韓劇,動漫,綜藝節目,以此作為精神食糧,打發,消磨光蔭。馬若月由對好些日韓劇,以及日韓演員,歌手的還可以的態度,以致轉化為討厭,很大程度上,是終日看著沉迷、中毒的妹妹的所作所為所導致的。從中,也看出了爸爸對妹妹的偏心,而對馬若月在家時對媽媽經常的批評,他爸老愛指桑罵槐,話中有話,那句“別人家團結,而我們家呢,則各懷鬼胎,你爭我奪。”,令馬若月對爸不再抱有什麽希望。他想,爸爸忘了媽媽親情的移就,妹妹的自暴自棄,逃避現實,雖有支持和鼓勵,但除非之外,爸爸也似乎偏執,有點自欺欺人,胡說八道了,所以,對於爸爸的那分好,馬若月感到安慰,但也僅限於一點而已。功和過,善和惡,都認分清,不能相抵,有意思的是,人往往有兩麵,甚至是多麵性的,視乎麵對的是什麽人。

    坦白說,畢竟是家人,盡管是陌生人,對任何人,都應持有甚本的尊重,關愛,看見誰跌倒,有感情的都會上前攙扶,幫忙,未能趕上的,或者是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感情吧。可是妹妹的學曆隻有初三程度,馬若月想替她安排工作也不容易,況且,妹妹也根本不想工作,打算由始至終逃避,窩居在家,結果,馬若月也就選擇對自己妹妹的一切事情不聞不問,冷漠處之。但每當迴家,妹妹能厚著臉皮問自己拿零用錢,可媽媽也是一個模樣,她所關心的不是兒子工作、生活方麵的事,而是迴家所為何事,劈頭第一句說的是,我看中了哪條金鏈,哪個包包。還有的,就是對兒子感情生活,婚姻的追問、催促,不是出於好意或關心,而是跟別人家比較,離不開誰都結婚了,可你還沒搞對象,等等等等的多管閑事。馬若月的心裏以為,愛的反麵不是恨,恨是愛的病變,形式的轉換而已,褪去恨意,始終是愛,當然,憎恨、複仇,那是另一迴事。愛的反麵應當是漠然,漠然,也正是馬若月自讀大學以來,自食其力,半工半讀,對家庭,家人的表現。

    也許因為從小到大,家裏家外,學校,都缺乏,沒有獲得理解和同情,所以馬若月珍惜也執著對人與事,需要基本的理解,同情。他對同情這兩個字,也有屬於自己的理解,詮釋:同情是弱者才需要的東西?同情不等於卑微,同情是求同存異,情之所致,若無同情,似乎就無其他的衍生,發展,各種各樣的情感關係,恐怕也不可能出現、流傳佛祖,耶穌等宗教故事,這些經典,莫不是對世人,宇宙萬物的同情。很多人注意到,死盯著同情的一部分,卻忘記了它的全部,所展露,顯現的到底是什麽。

    正因為馬若月同情自己,他更懂得,願意同情別人,不形於色,自然,他比哪一個人也更渴求獲得別人的同情,同情是發自內心的,它的另一頭不是八卦,而是出於理解,關愛的心。

    很多時候,不在於願不願意訴說,而是視乎身邊人曾否用心感受,否則,沒有真心的聆聽者,分享,訴說也隻是白說。就好像教育孩子,一味兒斥罵小孩,而不曾指導孩子由心地理解學習的重要,興趣,還要辱罵,跟其他人去作比較,傷害著孩子的自尊,自信都被趕走,成了自卑,那麽教育,就根本純屬扯談。許多為人父母的不曾發現,原來孩子的放縱,是因為從未得到正確的,起碼是基本而且正麵,讓他提升自信,培養獨立思考的教育,學習。好些人長大以後的思量,顧慮,為人處事莫不惶恐,躊躇,卻步、退步,多數就是這樣給訓練出來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同住伊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秋月夜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秋月夜鶯並收藏同住伊始最新章節